【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1部分第3单元第7讲 隋唐、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1部分第3单元第7讲 隋唐、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学案

第7讲 隋唐、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的辉煌 ‎ 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思想 ‎1.魏晋南北朝到唐朝初期 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唐代中后期 韩愈等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1)佛、道盛行,冲击儒学,儒学的统治地位一定程度上动摇。‎ ‎(2)儒学地位不独尊,与佛、道并存,且通过吸收佛、道入儒来实现重生。‎ ‎(3)儒学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传统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做保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对儒学冲击较大,隋唐统一,复兴儒学迫在眉睫。‎ 二、科学技术 ‎1.造纸术外传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 ‎2.雕版印刷术发明 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3.火药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4.药学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教材拓展]__李约瑟 李约瑟,英文名字约瑟夫·尼德汉,1900年出生于英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早年在生物化学研究方面享有很高声望。1941年,早已对中国科技历史感兴趣的李约瑟被英国文化委员会派往中国,担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虽然当时中国正经历抗日战争,李约瑟仍然不畏危险,几年时间走遍中国大江南北,考察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并收集相关科技典籍。据古兰教授介绍,沉醉于中国科技与文化的李约瑟在回到剑桥后,把大半生的学术生涯都献给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与著述,最终《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鸿篇巨制得以问世。‎ 三、文学艺术 ‎1.文学: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1)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被人称为“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2)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 ‎2.书法 唐代:书法艺术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3.绘画 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山水画发展;唐代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4.音乐、舞蹈与戏曲 ‎(1)隋唐时期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音乐,总称燕乐,著名乐曲有《秦王破阵曲》。‎ ‎(2)隋唐是宫廷舞蹈发展的鼎盛时期;《西凉乐舞》展现了南北朝时代“胡舞”的风范。‎ ‎(3)隋代的“四方散乐”,唐代的歌舞杂技,均与后来的戏曲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1.隋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发展阶段 诗歌类别 诗人 初唐 ‎—‎ 王勃、陈子昂 盛唐 山水田园诗 孟浩然、王维 边塞诗 高适、岑参 ‎(浪漫主义)‎ 李白(“诗仙”)‎ ‎(现实主义)‎ 杜甫(“诗圣”)‎ 中唐 讽喻诗 白居易 晚唐 咏史诗 杜牧、李商隐 ‎2.中国古代主要字体的演变及特点 ‎►探究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佛、道教的冲突与交融 史料一 (《抱朴子》)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 史料二 万物森罗,不离两仪所有;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茅山志》卷8‎ 史料三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韩愈《原道》‎  (1)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唐代韩愈对佛教传播的态度如何。其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2)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中国的儒学发展及正统地位一度中断。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有何认识?‎  (1)史料一的信息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儒、道合流的趋势。‎ ‎(2)史料二表明道教思想家陶弘景对三教基本上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也反映了儒、道合流加快的趋势。‎ ‎(3)史料三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原有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1)态度:对佛教流行的现象深感忧虑,极力提倡将儒家思想中孔孟仁义道德之说列为国家的正统学说,以抵制异端邪说的流传。‎ 实质:说明当时社会上出现儒、佛、道等思想进一步融合的趋势。‎ ‎(2)这种说法具有片面性。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儒学一统天下、处于独尊地位的局面被打破,随着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并且盛行,儒学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②儒学在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过程中始终在发展,儒学的发展并没有中断。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以及之后的隋唐儒学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成为上承两汉经学、下启宋明理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 佛教的传播对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社会的影响 ‎(1)政治上:它被封建统治者用来腐蚀人民,维护封建统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为隋朝统一中国的条件之一。唐朝时,佛教与道教、儒学并存,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密切了对外关系。但同时,佛教的盛行也导致了人口减少、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不问政事,导致了僧侣贵族与世俗地主的矛盾。‎ ‎(2)经济上:佛教的盛行催生了一种畸形的社会经济——寺院经济。它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同时,僧尼众多,却没有纳入国家的户籍,成为免除赋役的特权阶层,使国家税收减少,国库空虚,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思想文化方面:佛教的传入及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思想。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不断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精华,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也十分流行,我国著名的石窟和佛像也大都集中于此时开凿。‎ 以家国情怀感悟唐代古文运动的社会价值 ‎ 材料 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骈文,一味追求声律、词藻、用典,‎ 文风萎靡,形式僵化,内容空洞,已成为表达思想的障碍,严重束缚了文学的发展。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弱,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所谓古文运动,名义上是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好像是一个复古运动,实际上却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试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古文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唐代古文运动的社会价值。‎ ‎【提示】 背景:唐代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南北朝以来的骈体文格式束缚了思想的表达和文学的发展等,推动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 价值:适应了新兴阶层的需求;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和思想解放;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让传统文化浸润时代人心 从成语大会到诗词大会,近期汉语文化类节目的火爆,充分展示出年轻一代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理想、情怀和能力。古典诗歌热潮的兴起不是偶然,而是先贤诗人几千年的智慧与情感集结,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长期热爱与广泛积累。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将有效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许昌二模)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登基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这表明当时(  )‎ A.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的首要任务 B.三教合一的趋势明显 C.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D.儒学的发展面临困境 D [隋文帝提倡儒学,而《隋书》所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与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旨不一致,说明当时佛、道教影响力较强,故选D项;复兴儒学是士大夫的一种追求,但是并不能得出是士大夫的首要任务,‎ 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三教合一的趋势,故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中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张相矛盾,故排除。]‎ ‎2.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文中,常见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时“幼挺岐嶷(幼年聪慧)”“宣慈惠和(博爱众人)”“弱不好弄(弄:玩耍)”“蔚然老成”的表现,同样的描述在唐代高僧传中也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唐代(  )‎ A.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 B.佛教思想深刻影响日常生活 C.儒家的礼教规约备受社会推崇 D.儒佛两种文化已完成了融合 C [志文存在虚夸成分,但并不全是夸大,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是佛教思想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志文对墓主的推崇以及当时对高僧也往往如此称赞,这说明当时社会上推崇儒家的礼教等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佛教和儒家思想的融合,故D项错误。]‎ ‎3.唐朝时期,面对乘除算法难以被人理解和掌握的窘境,数学家边冈“用算巧,能驰骋反覆于乘除间”,由是简捷之术兴。这有利于(  )‎ A.数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B.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C.降低明算科考试的难度 D.十进位制计数法的成熟 A [根据材料信息“乘除算法难以被人理解和掌握”“用算巧”“简捷之术兴”等可知,这有利于数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故A项正确。]‎ ‎4.唐代“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 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唐代书法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唐代书法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C [据材料信息“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代书法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B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 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宋元时期的思想 ‎1.程朱理学 ‎(1)背景: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 ‎(2)思想主张 ‎  主张 代表 ‎ 哲学观 认识论 ‎“二程”‎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格物致知”‎ 朱熹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地位及影响 ‎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王心学 ‎  主张 代表 ‎ 哲学观 认识论 道德观 陆九渊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将人心与心外无物联系起来 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将人心与道德联系起来 二、宋元科技文化的辉煌 ‎1.科技成就 ‎(1)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2)天文历法 ‎①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革新浑仪,造出的简仪结构简化,精度提高。‎ ‎②元朝时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 ‎(3)农学:元朝王祯编写《农书》。‎ ‎2.文学成就 ‎(1)宋词 ‎①形成:词的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②繁荣原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③代表作家:婉约派,柳永、女词人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 ‎(2)元曲 ‎①形成:散曲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 ‎②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③代表:关汉卿、马致远等。‎ ‎3.书法 北宋苏轼、元朝赵孟等人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 ‎4.绘画 ‎(1)文人画:宋代,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画更注重意境。‎ ‎(2)风俗画:宋代以后,伴随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描绘民间风情的风俗画成为画坛亮点,代表作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古代的文字和书画 ‎(1)我国最早的文字不能说是甲骨文,甲骨文只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 书法艺术、文人画等水平高超,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3)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抒情写意。‎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1.宋明理学 ‎2.中国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 ‎►探究1 儒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的影响 史料 朱熹理学自上而下,渗入民间。宋代义门现象的兴盛与朱熹理学的大力倡导有很大关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义门郑氏”,历经宋元明三代传颂不息,在明代更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其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郑氏规范》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化实践,把朱熹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落实于行动,成为郑氏家族几百年始终坚持不懈的传统,在乡里传为美谈,并且在乡里间形成良好的睦邻氛围。因此几百年来,历经多次战乱,义门郑氏仍在浦江县保存下来,这一奇迹自有它深厚的社会土壤。‎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1)史料反映出宋明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 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史料从多角度反映出理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有利于增强宗族的凝聚力,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适合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规范了社会秩序。‎  影响: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明确了家族、社会伦理关系,规范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理学、文化的世俗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适应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 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探究2 世俗化、自由化趋向——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演进 史料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艺术世俗化趋势的推动因素。‎  史料中北宋大都市的发展体现了古代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史料中民间娱乐场所的出现体现了民间娱乐对艺术发展的要求。‎  推动因素:古代城市化 进程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娱乐设施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人民消费能力的提高等。‎ ‎ 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1)民族大融合: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而元朝则统一了全国,统一的国家,稳定的社会环境,才会在民族的大融合中迸发出文化的辉煌火花。‎ ‎(2)国家政策决定:宋朝文化繁荣的原因在于它独特的重文轻武的政策,而且这段时期也是中国经济由北向南发展的重要时期,带动了宋朝文化的繁荣;元朝的文化繁荣却是科举制度被极度破坏下的产物,由于元朝的民族高压政策,大多数汉族文人在官场失意下转而从事曲艺、诗词的创作,所以元朝在曲艺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科技的先进:宋元时期,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得到进一步发展。当时中国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囊括天文、地理、医学、数学……形成中国科技文化空前繁荣的局面。‎ ‎(4)对外交流:宋元时期对外交流十分频繁,对外政策开明,文化上海纳百川,促进繁荣。‎ ‎(5)阶级的变化: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更为丰富,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商业色彩浓重的词曲因而得到普及与发展。‎ ‎ 以唯物史观看待儒学的世俗化与乡村 治理——宋明理学的影响 材料 王阳明平定南赣动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 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 ‎【提示】 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 ‎ 宋元时儒家的发展及影响 ‎(1)儒学的哲理化:注重思辨 在批判吸收佛、道思想基础上,确立了一套以“天理”为核心的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 ‎(2)儒学的世俗化:注重普及 ‎①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人皆可以为尧舜,儒家伦理深入社会。‎ ‎②推动庶民社会发展:重视家族伦理建设;建立宗族乡约秩序;兴办慈善教育事业。‎ ‎(3)理学的精神化:注重修身 个人的气节德操;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 ‎(4)理学的正统化:孔孟地位提升 南宋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元朝科举考“四书”;明朝居于统治地位。‎ ‎(5)理学的国际化 流传朝鲜、日本等,形成“朱子学”学派。‎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时说:“(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其实是禅宗、道教、儒教的混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来自道家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据此可知,“它”(  )‎ A.研究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准则 B.从哲学高度论证纲常伦理的合理性 C.提出与佛、道学说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D.探寻格物致知和天人感应的明理方法 B [根据材料“(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其实是禅宗、道教、儒教的混合产品”可知,“它”指的是理学,当时儒学家吸收佛、道思想,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从哲学高度论证纲常伦理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该流派研究的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故A项错误;宋代理学是融合了道教和佛教的新儒学,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是汉代董仲舒的主张,故D项错误。]‎ ‎2.王阳明曾颇有感触地说:“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为此,他提出(  )‎ A.“知行合一”    B.“心外无理”‎ C.“格物致知” D.“工商皆本”‎ A [材料强调的是功利之说盛行,人们表面和实践的不统一。知行合一的意思是强调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与题目内容相吻合,故A项正确。]‎ ‎3.唐代有很多描绘商人生活的诗篇,如元稹的《估客乐》和刘禹锡的《贾客词》等,大多极力渲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由此可见,宋代(  )‎ A.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财富多寡决定人的社会地位 C.儒学的义利观遭到颠覆 D.政府政策变化提升商人地位 A [材料“元稹的《估客乐》和刘驾的《贾客词》等,大多极力渲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涉及的是文学作品,其内容的变化与社会价值观直接相关,故A项正确。]‎ ‎4.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吴龙翰的《野趣有声画序》中提道:“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清代方薰也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材料中三人均强调(  )‎ A.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 B.诗歌的抒情性 C.诗、画具有互补作用 D.诗歌增强了绘画的审美空间 C [题意为“绘画无法表达的可以借助诗歌,诗歌无法表达的借助于绘画”,强调绘画和诗歌的互补作用,单强调一方面的作用不全面,故A、B、D三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强调双方互补作用的只有C项。]‎ ‎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点 卷别 命题角度 宋明 理学 全国卷Ⅰ ‎—‎ 全国卷Ⅱ ‎2019·程颢的诗反映程朱理学的思想追求 全国卷Ⅲ ‎2019·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日益本土化 隋唐宋 元时期 的科技 文化 全国卷Ⅰ ‎2016·宋代史书记载,重史传统对古代君主专制的影响 全国卷Ⅱ ‎—‎ 全国卷Ⅲ ‎2016·唐太宗青睐王羲之书法的原因 ‎1.从考查内容看:宋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高考考查频率不高,主要侧重于宋明理学的发展及影响。‎ ‎2.从考查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考查,且非选择题多是从贯通古今角度对比考查。‎ ‎3.从命题特点看: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坚持和追求学科素养培养、学科能力培养方向,注重引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导向。试题对知识的考查更多地体现出综合性、灵活性的取向,注重通过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考查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练点1:程朱理学的思想追求 ‎ (2019·全国卷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B [此诗的大意是,闲暇的时候事事都从容自在,睡觉醒来太阳已高高升起了。静观万物,都能体会到悠然自得,人们对四季中的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我所遵从的“道”,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而我所思考的事,‎ 像风云变化那样一刻不息。富贵贫贱都能保持本心,男儿能修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英雄了。因此,人与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故答案为B项。]‎ ‎ ‎ 题号 命题特点 练点1‎ 传统考点 程朱理学,程颢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命出新意 以程颢的诗切入,结合程朱理学,对传统诗歌进行鉴赏,品味以“理”入诗的美学特点 挖掘历史题源 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 练点2: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日益本土化 ‎ (2019·全国卷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D [佛教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在其传播过程中,与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逐渐融合,表现在佛像的面部和服饰方面,即时代较晚的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逐渐整齐,故D项正确。]‎ 练点3:影响艺术评判的因素 ‎ (2016·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C [皇帝好恶和朝代更替都是影响社会对艺术评判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A、D两项;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既与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有关,‎ 也与社会环境和时代选择分不开,故C项符合题意。]‎ 练点4:重史传统对古代君主专制的影响 ‎ (2016·全国卷Ⅰ)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A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因为史官对帝王“误失……必书之”而不乐,这就反映了重史传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君主个人行为,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史官秉笔直书,没有体现史书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故排除C项;D项是现象而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 ‎ 题号 命题特点 练点2‎ 转换思维 通过佛教传播过程中造像、服饰、表情的差异,反映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加对历史上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尊重,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练点3‎ 时代气息 唐朝盛世对刚健昂扬的艺术追求 唯物史观 文化艺术与开明政治、经济繁荣的关系 练点4‎ 视角独特 重史传统与帝王政治行为的关系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唐代,朝廷有依照诗名而取士的惯例。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为乐工或宫人传诵而流闻于上”,从而被加官晋爵。这说明(  )‎ A.底层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B.商品经济推动唐诗世俗化 C.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 D.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的繁荣 C [材料强调的是唐朝取士的现象而非百姓文化水平的提高,故A项错误;明清小说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逐渐世俗化,故B项错误;由材料“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从而被加官晋爵”可知,市民推崇的民间诗人可以取得功名,说明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唐朝取士的现象而非科举制度,故D项错误。]‎ ‎2.朱熹说:“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由此可知,朱熹的思想(  )‎ A.扼杀了人性的正当需求 B.极力为封建统治辩护 C.宣扬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D.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 D [由材料“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可知,朱熹认为人性的正当需求并不是人欲,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天理与人欲的区别,而非理学的实质,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天理与人欲,而非封建纲常伦理,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朱熹认为人欲是指超出正当需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结合朱熹的主张得出“存天理,灭人欲”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故D项正确。]‎ ‎3.(2019·达州一模)宋代理学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再认识,将孔子形象从继承周公、损益三代、为后世制定礼乐制度的圣人改变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社会伦理、教化理念的制定者,从而为儒学格局转化奠定了基础。这说明理学(  )‎ A.强化了周孔之道 B.颠覆了传统价值观 C.削弱了孔子地位 D.丰富了儒学的内涵 D [根据材料可知,宋明理学家对孔子形象的重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儒学的内涵,故选D项。]‎ ‎4.(2019·苏州一模)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以此为生的“说话人”。“说话”分为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这反映出宋代(  )‎ A.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 B.世俗文学成为文化主流 C.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 D.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D [根据材料“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以此为生的‘说话人’”可知宋代世俗文学兴盛,市井生活繁荣,反映了宋朝城市经济的繁荣,故选D项;A项与材料“‘说话’上承唐代”不符,故排除;材料主要说明宋代“说话”日益兴盛,而未涉及世俗文学成为文化主流,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世俗文学日益兴盛,而未涉及传统礼教的冲击,故排除C项。]‎ ‎5.(2019·盐城一模)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 B.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C.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 D.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 C [由材料中为了争夺市场,对簿公堂的现象说明出现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体现了印刷业的商业化、市场化趋向,故选C项。]‎ ‎6.(2019·合肥模拟)史载,宋以后戏曲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从明代起,每年五月三日,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祭拜关羽的活动,此后,关公戏经久不衰。此现象(  )‎ 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形成 B.体现了神化儒学的倾向 C.突出了戏曲的教化作用 D.强化了宗教观念世俗化 C [市民阶层的形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将关羽世俗化,体现的是儒学的世俗化特点,不是神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当时人们对关羽的态度,特别是关公戏曲经久不衰,说明当时关羽身上体现的“忠”“义”思想有利于教化世人,故 C项正确;材料是对戏曲这一形式的论述,不是宗教发展,故D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