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同步检测 人民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讲 1.(2015·淮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今天下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欲任天下之事,一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1898年康有为《请开学校折》 材料二 今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则其教法亦当不同。……其言中学者,荟萃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成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除学堂学生每人给一份外,仍请旨颁行各省学堂,悉遵教授,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 ——1898年5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 《代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 材料三 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定国是诏》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康有为的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观点的国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康、梁主张开办京师大学堂的“教法”及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戊戌变法期间除办京师大学堂以外的教育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体现了维新派一种怎样的追求? [答案](1)观点:日战胜中国主要因为教育先进;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深重;维新变法运动。 (2)教法:中与西相结合。目的:培养人才;开启民智。 (3)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各地设中小堂;选派留学生;鼓励私人办学;鼓励官员及其子弟入学堂学习。 (4)追求:教育救国(强国),振兴教育。 [解析] (1)问,观点:根据材料一中的“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可知其主要观点是日战胜中国主要因为教育先进;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背景:根据材料所述的时间和出处1898年康有为《请开学校折》可以推知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深重;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2)问,教法:根据材料二中的“其言中学者,荟萃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成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可知是将中学与西学相结合。目的:根据材料二中的“今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等信息可知其目的是培养人才和开启民智。(3)问,措施:题目要求“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其教育措施很多,比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各地设中小学堂;选派留学生;鼓励私人办学;鼓励官员及其子弟入学堂学习;等等。(4)问,追求: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回答综合上述三个材料可以看出,这几个材料中隐含着的核心主张就是要大力兴办教育,让教育为富国强国服务,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也就是说教育救国(强国),振兴教育是其共同的追求。 2.(2015·哈六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材料三 救亡、革新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课题,救亡与革新曾激扬起历史的波涛,而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反对迷信,反对愚昧,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切变革与革命的前提。 ——马洪林《戊戌维新的历史思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钱穆认为康有为的认识不足之处是什么? (2)材料二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答案](1)君主立宪。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的强大。 (2)现代化史观。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3)促成民族觉醒,救亡图存,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解析](1)问,主张及背景由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从材料一中的“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可准确地归纳出钱穆对戊戌变法不足之处的看法。 (2)问,由材料二的“从现代化的进程看”可知其史观(视角);第二小问要突出其历史地位及后续影响。 (3)问,从材料三的“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浓缩。 3.(2015·张掖)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19世纪末,光绪帝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生产方法,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与局限性。 (2)据材料二,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与材料一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案](1)特点:全面向西方学习;有选择地学习。局限性:保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2)措施:设立新学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 不同:未涉及政治制度改革。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对明治维新的分析与掌握。归纳特点要结合材料“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参照法国模式……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归纳总结。分析局限性要结合日本的历史发展回答。第(2)问,主要考查维新变法的内容。从材料“……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生产方法,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军队”及所学归纳总结。 4.(2014·徐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19世纪中叶西方把自己强加于中国和日本时,经过短暂的对基马尔主义的迷恋之后,大多数精英采取了改良主义的战略。随着明治维新,一个有生气的改革家集团在日本掌握了政权,他们学习并借鉴了西方的技术、实践和体制,开始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 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后,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学习西方文明的愿望,其改革的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在世界文明史上均属罕见。 它超过了19世纪的埃及阿里改革,甚至超过了18世纪俄国的彼得大帝改革。在学习和吸收西方文明方面,明治政府迈出了坚定沉稳的步子,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重大措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在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西方是如何实现“把自己强加于中国和日本的”? (2)据材料二,归纳明治维新改革的特点?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的措施是如何体现“东方道德、西方技艺”? [答案](1)美国强迫日本签订《日美亲善条约》;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2)规模大、程度深;借鉴西方文明;坚定沉稳;有计划、有步骤。 (3)东方道德:天皇制,武士道精神,忠君思想;西方技艺:殖产兴业政策,文明开化,建立新军队,建立君主立宪制。 [解析](1)问,“19世纪中叶西方是如何实现‘把自己强加于中国和日本的’”,19世纪中叶的西方已经开始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结合19世纪中叶的中国和日本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1853年美国侵略日本,签订条约;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并签订条约。(2)问,“特点”结合材料二中“其改革的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在世界文明史上均属罕见”说明改革的规模大、程度深;“在学习和吸收西方文明方面,明治政府迈出了坚定沉稳的步子,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重大措施”,体现改革是向西方学习的,政府支持、有计划进行的。(3)问,本问要结合明治维新的内容进行分析,“东方道德”更多的是侧重日本自身的发展;“西方技艺”侧重于对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明的借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