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市南开区高考模拟历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天津市南开区高考模拟历史

2017 年天津市南开区高考模拟历史 第 I 卷(选择题) 1.诚信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诚信伦理渗透于中国古代商人的经营活动 中,具体表现为诚实不欺、遵守承诺的商业道德。下列所述鲜明反映商人讲求诚信的是( ) A.“百金之家,夏无布帽” B.“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 C.“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 D.“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强调商人讲求诚信,而 C 项“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体现货真价 实的诚信观念,与题干符合,正确。“百金之家,夏无布帽”体现的是节俭思想,与题干无 关,排除 A。“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反映了乐善好施的品质,与题干无关,排除 B。“尽 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体现仗义疏财的品质,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 答案:C 2.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国君。其中,兄终弟及 3 人,次子继位 1 人,孙子 继位 2 人,不明嫡庶 1 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 2 人。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出( ) A.王位继承混乱 B.分封制度瓦解 C.诸侯争霸激烈 D.宗法制度松弛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秦国九代国君的继承情况,并没有严格执行宗法制度,即体现出宗法制 度有所松弛,D 项正确。题干体现秦国没有严格按宗法原则继承君位,才导致王位出现继承 混乱,排除 A。题干秦国没有严格按宗法原则继承君位,但不能体现分封制度瓦解,排除 B。 题干并未体现出诸侯争霸激烈,而是强调继承王位的问题,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 案为 D。 答案:D 3.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 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苏格拉底的这一主张( ) A.说明了知识是生存之本 B.是对智者学派思想的反思 C.否定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D.表明他反对希腊民主制度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苏格拉底对知识的尊崇,他认为知识可以转化为道德,这样就可以增强 个人的理性,防止个人私欲膨胀,这样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是对智者学派思想的反思, B 项正确。 答案:B 4.宋元以来,江南地区因粮食丰裕,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民谚 已变为“湖广熟,天下足”。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粮食生产格局发生变动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下降 D.南方地区相对稳定 解析:根据题干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的变化,反映了粮食生产中心 由苏湖地区转移到湖广地区,故 A 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 B。C 项说法 错误,排除。D 项说法与题干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A。 答案:A 5.下表所示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时间 货 物 名 称 及 输出国 价值(银元) 提示说明 1781~1790 年 中国茶叶 9600 多万 每年从英国流入中 国几百万银元 1781~1793 年 英国呢绒等 1600 多万 仅及中国输英货价 的六分之一 A.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瓦解 B.茶叶是中英贸易中唯一大宗商品 C.中国处于中英贸易中的顺差地位 D.英国商品质劣无法打开中国市场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1781~1790 年,每年从英国流入中国几百万银元”“1781~1793 年, 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六分之一”可知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顺差地位,C 项正确。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瓦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A。B 项错在“唯一”, 排除。因为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产品无法打开中国市场,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 案为 C。 答案:C 6.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记载,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约 5 次。至光绪年间,“天 朝”已经式徽,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 国”“中国”。这最能说明当时的中国( ) A.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B.主动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 C.逐渐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D.迫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威胁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对清朝“天朝”的称呼,由“出现 5 次”演变为“大清国”“中国”; “天朝”是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的反映,它是清朝原有朝贡体系下的自称,然而随着西方列 强的入侵,清政府为了自强,转而向学习西方,于是,清朝统治者开始抛弃传统的天朝上国 的观念,并逐渐形成平等的国家意识和对等的对外交往理念,排除 D,C 项正确。A 项与题 干主旨无关,排除。题干没有涉及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排除 B。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 为 A。 答案:C 7.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 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 全人格的觉悟。”该材料主要表明( ) A.辛亥革命完全失败 B.解放思想势在必行 C.中国民众精神麻木 D.救亡图存大势所趋 解析:根据题干“革命成功将近十年”可知是 1921 年左右;由题干“拿旧心理运用新制, 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可知,梁启超指出要革新旧的心理,提倡思想解放, B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排除。题干主旨强调思想解放,没有 涉及民众精神麻木,排除 C。题干没有涉及救亡图存大势所趋,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 确答案为 B。 答案:B 8.1934 年 1 月 31 日,罗斯福总统发表公告说,美元的价值已降到 59.6 美分,政府收购黄 金的价格定为每盎司 35 美元。美国政府采取这种措施有利于( ) A.争夺国际市场 B.掌握国际金融特权 C.促进工业复兴 D.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罗斯福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争夺国际市场,恢复美国经济,A 项。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国掌握了握国际金融特权,稳定了国际货币,排除 BD。 题干信息与工业复兴无关,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A。 答案:A 9.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联邦德国政府先后同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签订了条约, 相互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维护和平:并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建立外交关 系。这些做法( ) A.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 B.扩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 C.削弱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 D.反映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在两大阵营对立、欧洲分裂的局面下,联邦德国主动同苏联和东欧国家 交好,维持友好关系,这就有利于欧洲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客观上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 A 项正确。题干不涉及美国,联邦德国的做法并不能直接扩大美苏矛盾,排除 B。与社会主 义国家交往并不会削弱资本主义阵营本身的实力,排除 C。和平发展是冷战后的时代主题, 题干所处年代世界局势依然十分紧张,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A。 答案:A 10.粉碎“四人帮”时,胡耀邦提出了自己的治国建议:“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 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针 对当时的国情,该主张主要侧重于( ) A.拥护邓小平的领导 B.拨乱反正,顺应民心 C.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析:根据题干“停止批邓”“冤狱一理”都是拨乱反正的体现;此前“以阶级斗争为纲”, 导致国家物资供给困难,人民生活困苦,故“生产狠狠抓”,也是拨乱反正,B 项正确。AD 都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题干并没有提及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 1978 年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提出的,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 答案:B 11.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里说:“世界经济如不曾大崩溃,希特勒肯定不会出现。 十之八九,也决不会有罗斯福这号人物。”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说:“恰巧拿破仑这个 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偶然现象。但 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有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两则观点都 ( ) A.反对脱离经济背景讨论政治 B.认为经济危机催生独裁政治 C.认同历史人物影响历史进程 D.认可社会环境影响历史人物 解析:考査学生对“时势造英雄”的理解。历史上特定人物的作为和思想是由当时的政治、 经济环境决定的,英雄能够影响历史的发展,但是并不是莢雄造就了时势,故选 D。 答案:D 第 II 卷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时,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从孝的观念出发,要求世代相传, 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增殖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 论述过人口问题,并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在地广人稀、社会生产力水平 低下的情况下,主张人口增殖始终是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流。 ——摘编自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充》 材料二: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 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祖父)未死而有二 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林非子·五蠹》 材料三: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农业的改造,也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移到工业 经济上来。诚然,在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的年代里,土地仍然是英国人的主要资源和财富。 然而农业人口的变化早 15 世纪开始枕悄悄的进行着…… 一一摘编自陈乐民等《欧洲文明扩张史》 材料四:1958 年马寅初被扣上了“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北京大学校长和人, 委职务也被一撮到底。1979 年光明日报发文认为“实践证明马寅初先生当年他认为国民经 济要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也是正确的”、过去“错批一人,误增三亿”。1980 年新《婚 姻法》增加了马寅初二十多年前提出的“晚婚晚育”,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摘编自彭华《马寅初全传》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韩非子对当时社会“人口增殖”主流思想持何态度?其主要理由 是什么? 解析: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在地广人稀、社会生产力水 平低下的情况下,主张人口增殖始终是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流”可知主张人口增殖;材料 二“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祖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 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可知韩非子反对“人口增殖”,理 由根据材料可知人口增长过多易导致社会纷争和动荡。 答案:态度:反对。 理由:人口增长过多易导致社会纷争和动荡。 (2)材料三中所说“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早在 15 世纪就悄悄的进行着”,这与哪一历史大事 有关?它对当时英国人口流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早在十五 世纪就悄悄地进行着”可知是“圈地运动”,给英国工业革命带来了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和资 本,促使英国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动。 答案:大事:圈地运动。 影响:促成美国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动。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马寅初评价的变化及其原因。 解析: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被扣 上‘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北京大学校长和人大常委职务也被一撤到 底”、“光明日报发文认为‘实践证明马寅初先生当年他认为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按比例 发展也是正确的’”可知对马寅初评价由批判、否定变为肯定、称赞。关于变化的原因可从 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作答。 答案:变化:由批判、否定变为肯定、称赞。 原因:文革结束后对“左”倾错误的纠正;人口膨胀问题突出。 (4)综上,你认为影响人口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本问是开放性的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关于影响人口问题的因素 可以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需要、国家政策、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需要、国家政策、思想观念等。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输入中国货品的增多和介绍中国国情的书籍的大量出版,在 17 世纪末和 18 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文化热”。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十分崇拜,在自己的 书房里经常挂孔子的画像。另一位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对中国文化作了许多研究后,惊喜地发 现在中国历史上从政治理论到伦理道德等方面都有特珠的地位和魅力。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材料二:可以说,我们的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到在于对人生归 宿的合理解释。人们一定希望看到两者逐渐结合在一起。 ——摘编自【美】罗素《中国问题》(1922 年正式出版》 (1)依据材料一,指出让欧洲人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媒介。当时欧洲出现“中国文化热”正 处于什么历史时代? 解析: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随着输入中国货品的增多和介 绍中国国情的书籍的大量出版”概括欧洲人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媒介即可。根据材料“在 17 世纪末和 18 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文化热’”可知是欧洲启蒙时代。 答案:媒介:输入欧洲的中国商品及介绍中国的相关书籍。 时代:欧洲启蒙时代。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19 世纪的欧洲文明取得了哪些巨大进展? 解析: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 19 世纪的 欧洲文明取得的巨大进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分 析即可。 答案:进展:确立并完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工业革命推动实现工业化,自由、平等、民主 等思想观念广泛传播,数学、物理学等领域科学技术长足发展。 (3)材料二的作者对“中西文明”有怎样的见解? 解析: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我们的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 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到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解释。人们一定希望看到两者逐渐结合 在一起”可归纳为中西文明各有优长,希望实现文明互补与融合。 答案:见解:中西文明各有优长,希望实现文明互补与融合。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独战争时期的英属北美殖民地邦联,面对着综合实力远超其上的英帝国,尤其是面 对着英国极端强大的海上力量时显得力不从心且几无胜算……然而,正当北美人民陷入困境 之时,当时戏剧化的国际形势却为美国提供了遏制英国海权的“天降海军”……借英属北美 殖民地独立战争之际,传统的海洋大国先后选速的行动起来,在全球各个角落袭击英国的海 上利益,进而自然而然地充当着北美殖民地牵制英国海上实力的有力臂膀。 ——摘编自李云鹏《美国海权形成的要素案斌分析》 材料二: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初,尚未充分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19 世纪 80 年代之后,德国 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德国最终作出了争夺海权的决定,由此踏上了与英国进行海军军备 竞赛、争夺海洋霸权的不归之路。1914 年,德皇威廉二世被迫承认,在这场军备竞赛中最 先支撑不住的,不是英国,而是德国。实际上,到一战爆发之前,德国在事实上已经在这场 海权竞争中遭到失致,德国海军和德国在一战中战败的结果,只不过是这一逻辑发展的最终 实现。 ——摘编自宋大振《英德海权竞争及其对德国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强国的激烈火拼为美国在其强大工业基础上扩充海军, 将海上力量拓展至列强环伺的大西洋尤其是欧陆近海提供了天踢良机。……美国的适时参战 给欧战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由此,美国海上力量便在事实上成为了左右战局的关键 性力量,并决定着协约国取得最终胜利的基本结局。因而,顺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天时,美 国提前且选速地完成了由海上大国向一流海上强国的身份转变。而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美 国更借助德意日法西斯失道寡助的有利契机,达速且正当地铲除了其在太平洋上的唯一竞争 对手日本,最终成长为全球唯一的超级海上强国。 ——摘编自李云鹏《美国海权形成的要素票斌分析》 (1)材料一中所说的“传统的海洋大国”主要包括哪些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袭击 英国海上利益的历史缘由。 解析: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借英 属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之际,传统的海洋大国先后选速的行动起来,在全球各个角落袭击英 国的海上利益,进而自然而然地充当着北美殖民地牵制英国海上实力的有力臂膀”和运用所 学知识可知“传统的海洋大国”主要包括西班牙、荷兰、法国。因为英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先 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夺取了它们的海外殖民地,故借独立战争的机会,削弱英国实 力。 答案:国家:西班牙、荷兰、法国。 缘由:英国曾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夺取了它们的海外殖民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在 19 世纪 80 年代以后决定争夺海权的主要历史 条件及后果。 解析: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19 世纪 80 年代之后,德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德国最终作出了争夺海权的决定”和运用 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国力增强。根据材料“1914 年,德 皇威廉二世被迫承认,在这场军备竞赛中最先支撑不住的,不是英国,而是德国。实际上, 到一战爆发之前,德国在事实上已经在这场海权竞争中遭到失致,德国海军和德国在一战中 战败的结果”可知德国在海军军备竞赛中失利并最终在一战中战败。 答案:条件:策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国力增强。 后果:德国在海军军备竞赛中失利并最终在一战中战败。 (3)依据材料三,分析 20 世纪美国逐渐成为超级海上强国的原因。 解析: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顺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天时, 美国提前且选速地完成了由海上大国向一流海上强国的身份转变。而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终成长为全球唯一的超级海上强国。”和所学知识可从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等 方面归纳即可。 答案: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国力上升;利用两次世界大战时机,击败海洋竞争对手, 逐渐提升自身国际地位和海洋霸权。 (4)综上,谈谈海权与国力的关系。 解析:本问是开放性的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关于海权与国力的关系,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国家实力是追求海权的前提和保障;拥有海权有利于国家实力提 升;失去海权影响国家实力;但对海权的追求要适度等,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国力强盛是追求海权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拥有海权会促使国力上升,失去海权则会导 致国力下降;过度追求海权易使国力受挫。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