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高二10月月考历史科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孟子说“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材料在此强调的是( ) A.“文” B.“君” C.“礼” D.“心” 2、《礼记》中写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先秦思想家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 A.儒家 B .墨家 C.道家 D.法家 3、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5、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 ) 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B.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 C、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 D.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6、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7、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8、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9、朱熹曾指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在这里朱熹主张( ) A.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 B.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 C.天理与义利相辅相成 D.一切私利是社会混乱根源 10、中国古代某学者在晚年将其学说体系归纳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苒知恶是良知,为苒去恶是格物,该学者是( ) 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11、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1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13、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 ) A.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 B.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C.统治阶级的腐朽没 D.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 14.普罗塔戈拉提出:“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鞋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对此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A.批判奴隶制民主政治 B.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 C.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D.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 15、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这主要反映了苏格拉底( ) A.反对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B.蔑视雅典城邦制度和法律权威 C.承认神灵的权威,反对发现“自我” D.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16、文艺复兴时期某一名著,由百个短篇故事构成,讲述各色人物故事,尽显人间百态,高扬着被中世纪禁欲主义压制了近千年的人性,后人称之为 “人间喜剧”或“人曲”。该名著作者是( ) A.但丁 B.薄伽丘 C.彼特拉克 D.巴尔札克 17、彼特拉克说:“有人对野兽、飞禽和鱼类的事情知道得很多……而对人的本性一无所知,不知道我们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以及为什么生活,这到底有什么好处?”这体现了他( ) A、提倡人性,关注人生 B、呼吁人们爱惜大自然 C、主张信仰即可得救 D、公开向封建制度挑战 18、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19、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20、有学者在评论卢梭思想时指出,“卢梭的学说不但批判了现存的社会结构,而且批判了一切社会组织……卢梭思想的盛行,使那种通过感情冲动和纸上谈兵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倾向大大增加。”该学者认为卢梭的思想( ) A.推动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形成 B.兼具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 C.使人们彻底抛弃了理性精神 D.揭示了启蒙运动思想真谛 21、“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上述观点最有可能来自( ) A.薄伽丘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卢梭 22、公元751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怛罗斯发生战争,唐军战败被俘虏2万余人,其中包括一些手工工匠。学者季羡林称这一次战争是“中阿之间第一次技术转移”,该技术可能是( ) A.指南针 B.造纸术 C.活字印别术 D.火药 23、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阅读到圣经。然而在1456 年古腾堡(Johann Gutenberg)在美茵兹(Mainz)的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经,使这一情况得到了改变。据此可知( ) A.宗教改革后不再需要神职人员 B.印刷圣经的出现导致宗教改革 C.印刷术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行 D.美茵兹是德国宗教改革的中心 24、《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下列选项叙述正确的是( ) A.《风》是《诗经》的精粹,著名篇章有《生民》《公刘》等 B.杜甫诗风凝重与沉郁,著名篇章有《秋兴八首》《春望》等 C.柳永的清新俊逸,刚健豪放,极状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 D.施耐庵的《水浒传》为后来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树立了楷模 25、.明代文学家顾起元《客座赘语》中说:“南都万历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家凡有燕会、小集,多用散乐,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后乃变而尽用南唱……大会则用南戏。”这反映出( ) A.明代戏曲中心已转移到南方 B.元杂剧最初在我国南方兴起 C.明中后期元曲发展渐趋衰落 D.明代我国戏曲逐渐走向融合 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2小题,共计50分,26题32分,27题18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2分)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4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7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6分) (4)据材料四,黄宗羲提出了百姓优乐,是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6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所学,试着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9分) 27.(18分)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有一批人对于政治、伦理和辩论术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当时人称他们为“雄辩家”或“智者”。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法语“文艺复兴”一词的意思是“再生”,它指的是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之间的一轮艺术和知识的创新,反映了西欧高度发展的城市社会的持续发展。 材料三 牛顿以他对支配天地万物的寥寥数条规律的精美绝伦的概括,彰显了人的理性的伟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主义的荒谬,促使人们由对牛顿和自然规律的崇拜发展出一种探询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热忱。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智者”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6分) (2)指出材料二中“再生”一词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内涵(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西方人文精神不断发展的推动因素。(6分) 2017年至2018年学年度上学期10月份月考高二历史科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D A A D B C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D C D B A D A B 21 22 23 24 25 D B C B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2小题,共计50分,26题32分,27题18分) 26、(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4分)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3分) 目的:神化君权;警诫限制君权,巩固统治。(2分) 变化: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分) (3)关键:薄敛节俭。(3分) 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3分) (4)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3分) 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3分) (5) 共同之处: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3分) 背景:明清两代,社会动荡,封建社会衰弱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理学僵化。(6分)(任意三点,每点2分) 27、(1)人物:普罗泰格拉(3分) 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3分) (2)实质:是指资产阶级思想文化。(3分) 内涵: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3分) (3)因素:政治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进步。(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