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第24讲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学案
第24讲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阶段 时间 原因 主要史实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1)上海的发昌机器厂 (2)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 (3)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初步 发展 19世纪末 (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2)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3)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短暂 春天 1912~1919年 (1)辛亥革命的鼓舞 (2)“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1)纺织业、面粉业发展迅速 (2)厂矿企业增多 (3)一战后萧条 较快 发展 1927~1936年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2)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沉重 打击 抗战爆发后 (1)沦陷区:日军的破坏和吞并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 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陷入 绝境 抗战胜利后 (1)美国取得在华特权 (2)官僚资本的挤压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工厂、矿山、店铺等纷纷倒闭 [教材断点补遗] “实业救国”一词的由来 “实业” 一词据说是康有为首先提出的。1898年,他在《请厉工艺奖创新折》中,建议将中国“定为工国”,“成大工厂以兴实业”。可见,康有为当时所说的“实业”特指工业。后来,随着“实业”一词开始流行,其含义逐步扩大。如张謇认为,“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实业在大农大工大商”,他所说的“实业”泛指工业、农业和商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崇尚通过发展实业来振兴中国,因而形成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概念阐释]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 “近代”主要从生产力角度理解,主要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主要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工厂制工业。因此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就是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工业。 [易错提醒] 正确区分近代化与工业化 (1)近代化是工业化以及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2)近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思想的理性化。 [概念辨析] “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 (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 (2)“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3)“官僚资本”是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图示总结] 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 主题一 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史料一 男女在同一厂房里做工,①有伤风化。……工匠操纵机器,技术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1874年《捷报》卷12 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制约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解读时注意按句号逐层归纳信息。①处划线部分说明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与传统观念相悖。 史料二 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②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③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④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百年巨商》 解读 史料二反映了民族工业“东亚”企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它的发展状况也反映了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解读史料时注意随着时间的变迁,“东亚”企业的境况也随之变化。②处划线部分说明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③处划线部分说明民族工业发展迅速;④处划线部分则反映了民族工业逐渐陷入绝境。 史料运用 (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②封建观念和旧习俗的制约。③动荡不安的时局,使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发展因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业救国;技术设备先进。衰败原因:长期的战乱与政局的动荡。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阻 碍 因 素 社会 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身 因素 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政局 动荡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促 进 因 素 列强 侵略 瓦解着中国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政府 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实业 救国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 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与时 俱进 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主题二 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和地位 史料一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①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②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③见下表。 行业 纺织业 缫丝业 面粉业 火柴业 水电业 机器业 矿冶业 数量 (家) 82 70 53 28 60 20 73 资本额 (万元) 1 332.1 556.9 786.8 130 3 813.8 352.1 2 272.9 ——摘编自杜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1901年到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解读时注意“而”“其中”等词语的使用。解读表格材料的基本方法是比较,通过前后上下全方位的比较,可以找出有效的信息。①处划线部分说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②处划线部分说明近代民族工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③处表格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史料二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赢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④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解读 史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出现及其特点。解读史料时首先要粗读史料,找关键信息。最关键的信息是时间,找到时间,就可以对知识进行准确定位。④处划线部分说明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是在1912年到1920年间,这一时期是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受到辛亥革命和一战的影响较大。 史料运用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原因。 答案 (1)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2)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使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及地位和作用 (1)特点 ①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③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④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⑥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地位和作用 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从政治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④从处境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丙卷)T30,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甲卷)T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加强 例题 (2016·全国甲卷,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试题立意] 本题考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意在考查考生对不同性质的企业的辨别能力。 [思路点拨] ①审题干,找题眼:从“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等处可知,这里的纺织企业并非民族工业。从“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可以看出政府在这些企业中的作用。 ②联所学,抓关键:从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中国的经济成分可以分为民族工业、官僚资本、外国资本;等等。民族工业的资本来自于民间个人投资,采用资本主义管理模式。 ③辨选项,定答案:题干材料中说的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国有的中纺公司”,与民族工业的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并未涉及对民族资本主义等轻纺工业的政策,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官僚阶层却借抗战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工业,民族资本日益萎缩,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可知,政府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加强,故D项正确。 答案 D [答题技巧] 理清相关概念是解答高考题的关键 对一些历史概念的考查是全国高考的重要命题切入点,对于这些历史概念,如何才能理清呢?考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下手: 第一,抓内涵。要知道这个概念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理解它的性质和实质。如本题中的民族工业,知道它是近代工业的一种形式,采用机器生产;更要知道它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区别,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的民族性,由本国民间个人投资经营管理。 第二,找外延。一些重要的概念可以连接很长的历史时期,要知道它在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我们还是以民族工业为例。民族工业产生之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曲折发展,它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推动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1.(2016·全国丙卷,30)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时间“1932年”,可知当时中国处于局部抗战时期,又由图片中“挽回利权”“振我中华”“十九路军”等字样,可知当时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选择D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利用国人的爱国热情推销国货在此之前就有,不是新的营销方式,中国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故B、C项错误。 2.(2015·四川文综,7)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该政策( ) 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 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 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 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时间“1935年”进行分析。材料“实施计划大纲案”“全盘之统制”反映了国民政府采取了国家干预的措施,明显受到了国家干预经济思潮的影响,①正确。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②错误。1935年,国民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盘控制,为构建战时经济体制提供了条件,③符合题意。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官僚资本是凭借国家政权力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所以国民政府不可能遏制官僚资本势力,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3.(2015·福建文综,24)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 ) 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 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俄国(苏联) 1909~1911 0 -90 +56 +46 1919~1921 -89 -110 +32 +14 1929~1931 -205 -76 +40 +53 A.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 B.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 C.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 D.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长 答案 A 解析 结合图表中数据可知,在中美贸易中,中国处于入超地位,并且数据逐渐增加,体现出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数据表明,英国对华贸易优势明显,但有波折,不是“逐步加强”,故B项错误;中国在与法国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体现不出“法国强化对华转嫁危机”,故C项错误;中俄(苏)间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期间有波折,体现不出“稳步增长”,故D项错误。 4.(2014·安徽文综)“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和准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衰的主客观原因。材料中“自欧战起后……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商人投资过度,④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纱复纷至沓来”体现了列强经济侵略的卷土重来,②正确;题干材料不涉及官僚资本,也未体现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的信息,故①③不正确。 5.(2012·安徽文综)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 D 解析 本题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中对于“钱庄”作用的描述。从材料看,在钱庄资金转移中发生牵连的是内地商人、内地商人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在上海的分庄或商业伙伴、洋行或其代理人。起因是内地商人购买上海洋行的洋货,中间的桥梁是钱庄,因此只有D项符合题目要求。A项从材料中找不到依据;B项混淆了中外贸易和国内贸易的区别;C项也缺乏材料支撑。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但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 A.上述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清政府大力扶植沿海企业 C.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作用 D.上述地方受西方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较深 答案 D 解析 近代东南沿海地区较早受到外国的侵略,外来商品的冲击加速了当地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有学者研究发现,1895~1911年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一战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其主要原因是( ) A.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推动 C.清政府调整了经济政策 D.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 C 解析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推动主要出现于1912年后,也是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故B项错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赔款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是1895~1911年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的原因,故C项正确;1895~1911年是晚清政府统治时期,封建政府干预经济,会阻碍民族工业发展,故D项错误。 3.陈旭麓先生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属于甲午战争后“群体意义的觉醒”有( ) ①地主阶级以“自强”为旗号,开展洋务运动 ②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商业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④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甲午战败之前,故① 错误;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后逐渐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商业,故②正确;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维新知识分子认识到日本通过变法逐渐强大,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挽救民族危亡,故③正确;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中共成立后,而非甲午战败后,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4.(2016·昆明一模)陈旭麓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901年以后的10年间,民族资本的投资范围比以前更加广泛。除棉纺织业和缫丝业外,面粉、肥皂、烟草、电灯、锅炉、铅笔、工矿等行业都陆续成为民族资本投资的对象。在这10年间,民族资本投资于轮船公司,资本在5万元以上的就有17家之多。这说明( ) A.政府引导民间投资轻工业 B.轻工业重工业均有所发展 C.民间投资以交通业为重点 D.轻重工业比例渐趋于合理 答案 B 解析 题目中并未提到政府,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民族资本主义在此期间不仅投资“纺织业和缫丝业”等轻工业,而且投资“工矿等行业、轮船公司”等重工业,故B项正确;面粉、肥皂、铅笔等不属于交通业,故C项错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由于社会性质造成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始终未形成轻重工业比例合理的近代工业体系,故D项错误。 5.据统计:1922年全国华商纱厂的纱锭数量大约38%集中在上海,14%集中在天津,10%集中在武汉,广大内地所占比例极少。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压制的程度不同 B.社会自然条件的制约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同 D.民众接受西方思想程度的差异 答案 C 解析 外国对华经济侵略促使沿海地区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自然经济受到更严重的冲击,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而内陆地区以自然经济为主,半殖民地程度较弱,束缚民族工业发展,导致民族工业分布不平衡,故C项正确。 6.(2016·惠州四模)麦迪森数据显示清代中国的人均产值略少于印度,清末民初则开始追赶,1936年中国已经比印度要高出26.3%。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 A.稳固政局中的社会经济进步 B.乱世中的现代化步伐 C.外患消弭中的良好发展机遇 D.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答案 B 解析 从清末民初到1936年,政权更迭,政局并不稳固,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即乱世中的现代化步伐,故B项正确;从清末民初到1936年外患并没有停止,故C项错误;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特指一战期间,故D项错误。 7.(2016·天津五区县一模)1919年侯德榜参加天津永利碱厂纯碱的设计工作,掌握了氨碱法制碱技术,突破改进了国际流行的苏尔维法,经过与长期垄断中国纯碱市场的英国洋碱公司的斗争,最终占领全国市场。作为民国时期民族企业中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永利碱厂的优势在于( ) A.资金充足 B.技术先进 C.政府支持 D.价格低廉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资金少、规模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掌握了氨碱法制碱技术,突破改进了国际流行的苏尔维法,经过与长期垄断中国纯碱市场的英国洋碱公司的斗争,最终占领全国市场”得出永利碱厂的优势在于“掌握了氨碱法制碱技术”的技术优势,故B项正确;依据所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剥削和压迫,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掌握了氨碱法制碱技术,突破改进了国际流行的苏尔维法”可知,永利碱厂的优势在于技术而非价格,故D项错误。 8.广告能反映某个时代独特的文化心理。如下图所示,《申报》登载的这则广告( ) A.反映了国产香烟具有较高的质量 B.说明购买国货是简单的消费行为 C.将购买国货与爱国主义联系起来 D.迎合了民众期待战争胜利的心理 答案 C 解析 根据上图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人士发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爱国运动,把购买国货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A项并未反映出“国难当头”,故A项错误;B项也未体现出“国难当头”,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C项正确;国难当头,支持国货即是为救亡图存作出自己的贡献,迎合的是人们的爱国情感,故D项错误。 9.(2017·九江质检)1938年初,国民政府颁布多部法规,要求将每一工厂、商号、银行、钱庄都纳入到同业工会内,又将每一同业工会纳入当地商会内。这些法规( ) A.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 B.挫败了日军经济掠夺 C.防止了国民经济崩溃 D.积聚了抗战经济力量 答案 D 解析 材料信息主要是为了集聚抗日力量,并非抑制官僚资本膨胀,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挫败了日军经济掠夺,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是为了凝聚力量抗日,而非防止国民经济崩溃,故C项错误;据材料“国民政府颁布多部法规,要求将每一工厂、商号、银行、钱庄都纳入到同业工会内,又将每一同业工会纳入当地商会内”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积聚抗战经济力量,故D项正确。 10.下表为1939~1942年间华北地区的华资企业总体情况简表。该表数据说明( ) 企业数量 资本总额 总产值 1939年 438家 1.075亿元 1.842亿元 1942年 808家 1.222亿元(与1939年币值,比值为1∶2.49) 1.658亿元(与1939年价格,比值为1:2.49) 变动幅度 84.47% 13.67% -9.99%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绩显著 B.民族资本企业效益呈现曲折发展 C.民族资本企业因战争陷入困境 D.民族企业为日军提供了大量物资 答案 C 解析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39~1942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沦陷,民族工业出现了迅速萎缩的状况,并非“曲折”,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总产值的变动幅度为“-9.99%”可知C项正确;抗战时期的民族企业大部分内迁,来不及内迁的被战争破坏或被日军以“军事管理”“委任统治”的方式接管,故D项错误。 11.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在20世纪40年代发行法币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引发通货膨胀造成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B.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C.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抗战胜利后经济恢复使货币需求大增 答案 A 解析 由图所示,1945年和1947年的法币发行数额急剧增加,纸币的滥发必然造成通货膨胀,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故A项正确;国民政府的战时体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而1945年、1947年货币发行量急剧增长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1935年开始倡导实施,但由于抗日战争爆发而停止,故C项错误;货币发行量的急剧增长不利于经济的恢复,故D项错误。 12.严志才在《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一书中说:“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外洋航运吨位的83.3%,国内航运吨位的63.1%,铁路总里程的90.7%。”从中可以看出( ) A.中国经济主权受到全面威胁 B.帝国主义各国把中国作为投资场所 C.中国重工业呈现殖民地化趋势 D.国民政府吸引外资取得巨大成功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的数据可见,1936年,帝国主义把持着中国生铁、原煤、发电量、外洋航运吨位、国内航运吨位、铁路总里程的绝大多数,可见虽然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处于黄金时期,可主要是轻工业方面成就显著,中国的重工业依旧由帝国主义把持和控制。只有重工业的数据,不能说明中国经济主权受到全面威胁,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投资场所”,故B项错误;中国重工业受到帝国主义把持,呈现殖民地化趋势,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列强的经济侵略,不是吸引外资,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近代化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在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三次战争对中国的不同影响。 (2)你赞成材料二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200字左右) 答案 (1)鸦片战争: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劳动力和商品市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萌发,中国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民族工业产生。甲午中日战争: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戊戌变法兴起,中国迈出政治变革的第一步。 (2)观点一:外因论。 政治:列强通过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列强在中国扶植代理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 使中国近代化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列强的侵略造成近代中国局势动荡,缺乏稳定的环境。 经济: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把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中国的传统手工业遭到排挤和打击,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观点二:内因论。 政治: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守旧势力的反对与阻挠;政治运动频繁、长期的社会动荡。 经济:自然经济长期居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阻碍,封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思想文化:封建礼教的束缚;文字狱和八股取士政策的存在;传统重义轻利的思想使中国缺乏创新人才。 解析 (1)此题要求从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不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三次战争对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思想的科学化、大众化来归纳。 (2)第一小问观点,可以任选其一;第二小问论证,如果选择外因论,可以从政治和经济论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果选择内因论,可以从中国封建势力的顽固、政治运动的频繁动荡论证政治表现,从自然经济和传统的经济政策论证经济表现,从传统文化论证文化的表现。 14.(2016·河南六市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道: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共,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作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近年来史学界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地一概贬斥否定到对其中的某些方面给予适当肯定的发展过程。他们认为尽管这一时期是军阀混战、政治混乱的黑暗时期,然而另一方面社会出现了新因素,历史仍在向前发展,是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当中的一个特殊阶段,现代化正是在这种新旧交替和冲突中向前发展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要求:①紧扣论证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从多角度进行论证。) 答案 示例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黑暗反动时期。 政治上:北洋军阀推行专制独裁统治,摧毁资产阶级民主制,如袁世凯复辟帝制,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等,是对历史的极大反动;为争权夺利展开混战,如直皖战争、 直奉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无限灾难。 经济上:连年不息的军阀混战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浩劫;北洋军阀的横征暴敛,吞没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严重地破坏了工农业的再生产;北洋军阀凭借反动政权竭力维护封建买办的生产关系,严重地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外交上:北洋军阀推行媚外政策,如袁世凯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疯狂出卖国家权益,极大地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思想上: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逆流,竭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示例二:北洋军阀时期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政治上:北洋军阀时期尽管推行专制独裁统治,但形式上一直维持着中华民国的民主体制,有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上:初步建立现代经济法制体系,发布许多经济法规,解除对工商业者的种种束缚,对工矿企业采取保护和优惠政策,还鼓励利用外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 军事上:训练、装备一支新式军队,有利于推动军事近代化,增强国防实力。 外交上: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后来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赎回胶济铁路。总的来说,北洋政府在外交上表现出了妥协与抗争的两面性,挽回了一些国家主权,为后来南京国民政府废除不平等条约奠定了一定基础,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社会生活上:“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政治、经济必答,其他答出两点即可)示例三:综合前两种观点即可。 解析 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历史的评价首先要表明观点,可予以肯定,也可予以否定,还可辩证看待,既有积极又有消极方面。然后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包括外交、军事)、经济(包括社会生活的变迁)、思想文化三方面进行说明即可。注意语言表述、层次分明、史论结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