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滨州市2020-2021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滨州市 2019 级高二期中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 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 汉 A. 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 B. 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C. 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 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可以 看出,分封制被郡县制逐步取代,秦汉开创并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故答案为 B 项;从“虽 封建遗形尚未全绝”来看,分封制没有真正结束,排除 A 项;钱穆探讨的是政治制度的变化, 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 D 项。 2. 当代著名史家杜维运先生说:“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的两大要素。所谓历史叙事, 一般来讲,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 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晋)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 B. 叔孙通为刘邦设计礼仪,使君臣尊卑差别犹如天壤之别 C. (汉代)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 D. 皇帝兼并天下诸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答案】B 【解析】 “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属于历史叙事,故 A 错误;“使君臣尊卑差别犹如天壤 之别”属于历史解释,故 B 正确;“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属于 历史叙事,故 C 错误;“兼并天下诸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也属于历史叙事,故 D 错误。 故选 B。 3. 据统计,明代监察御史共 209 人,其中进士出身者 180 人,非进士出身者只有 29 人。实际 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 三年考满都部者”。这表明当时 A. 科举是选官的主要途径 B.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 注重考察监察官员素质 D. 监察机构日益膨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明代监察御史的来源主要是科举,但没有表明所有官员的主要来源是 科举,故排除 A 项;明代监察御史的出身来源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故排除 B 项; 根据“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可知当 时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故选 C 项;根据题意内容无法得出监察机构日益膨胀的结论,故 排除 D 项。 4. 有学者指出,作为社会近代化的产物,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官考试法令把经义作为应试 人员的必考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参与考试。该学者意在说明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文 官考试法令 A. 完全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 B. 内容与形式存在背离现象 C. 重视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 D. 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官制度是近代化的产物,但是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将义作为应试人员的必考 科目,并且限定只有男子才能参与考试,这明显违背了近代化潮流,与文官制度内涵不符, 即内容和形式存在背离现象,B 正确;北洋政府实行文官考试制度说明其并未完全背离时代潮 流,排除 A;材料强调的是北洋政府实行文官考试制度时的弊端,C 强调的是文官考试制度内 容的合理性,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文官考试制度的实施本身有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D 排除。 5. .1995—1997 年,在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一些铜钱,其中有秦至西汉初的半两钱。昭 平、贵县、合浦、平乐贺县等地的汉墓已发现有不少秦汉的半两钱、五铢钱。在昭平县风清 一号东汉墓出土了 5 种钱币 308 枚,风清二号东汉墓也出土了 3 个品种共 553 枚钱币。由此 可以推断当时 A. 地方有铸钱自主权 B. 商业活动比较自由 C. 岭南经济比肩北方 D. 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在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了昭平、贵县、合浦、平乐贺县等北方 县区的钱币,反映出当时南北方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D 正确;从出土的钱币不能看出地方有 铸钱自主权,排除 A;仅从出土的钱币不能看出当时岭南的经济发展状况,并且“比肩北方” 也不符合史实,也不能反映出商业的自由程度,排除 BC。 【点睛】 6. 如表描述了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变化。这一变化 A. 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解决了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的问题 C. 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 造成了农村大量隐瞒人口现象的发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朝时期实行赋役征银,以及废除人头税的做法,这有利于进一 步放松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促进手工业的发展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C 项正确,排除 A 项;B 项太绝对,排除;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人口的增长,而不是隐瞒人口,排除 D。 7. 以下表格的信息说明 时间 表现 1982 年宪法 制定前夕 邓小平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 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 充分的公民权利。” 1982 年 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重新规定,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改为第二章。 20 世纪 90 年代 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这个时候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 律,更多地体现了“管理法”的色彩。 A. 法律使人民获得感增强 B. 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 C. 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扩大 D. 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1980 年代初,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强调完善宪法,加强法制建设,保障人民民主; 1982 年宪法突出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20 世纪 90 年代“法”在社会生活、行政管理方面的 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现象反映出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B 项正确;法律使人民“获得 感”增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 项错误;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扩大”与材料主旨不符,C 项错 误;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D 项错误。 8. 1949 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战争即将胜利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 了三条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 A. 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B. 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C. 如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D. 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旧中国同列强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而是在新的、平等的基础上同西方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回答的问题是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 交关系,B 正确;A 是一边倒回答的问题,排除;C 与材料无关,排除;D 是打扫干净屋子在 请客回答的问题,排除。故选 B。 9.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 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 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 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 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 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 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 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 B;王安石 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 D。故选 C。 10. 有学者指出,公元前 5 世纪中期,一个雅典公民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比一个人掷出骰 子的某个点数的概率都要大,雅典的公民中,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过听审经历。这说明 A. 民主选举具有很大随意性 B. 公民广泛参与国家管理 C. 直接民主的弊端逐渐显现 D. 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一个雅典公民担任议事会主席的机会……每年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有过 听审经历”并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力有所增加,才 会出现材料中提及的现象,故可以说明当时的雅典民众可以广泛地参与国家的管理。B 正确; 担任官职的机会较大,民主选举具有很大随意性不符合材料主旨,A 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公 民可以广泛的参与国家管理,并不是显示其弊端,C 错误;公元前 5 世纪中期是雅典民主政治 的顶峰时期,D 错误。故选 B。 11. 美国打破了英国文官制度中品位分类的等级观念,重视职位分类,标准客观,管理科学, 体现责任与职位的统一。与品位分类相比,职位分类 A. 否定了英国文官制度的理念 B. 适应了行政工作专业化的趋势 C. 杜绝了行政工作的懈怠和懒散 D. 极大地提高行政部门的效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重视职位分类”“标准客观,管理科学”“体现责任与职位的统一”可 知这一做法便于因事择人,量才使用,适应了行政工作的专业化趋势,故 B 项正确;A 项“否 定了”表述错误,职位分类是对文官制度的一个重大发展,排除;C 项“杜绝了”说法绝对, 排除;D 项没有史实依据,排除。 12. 1802—1803 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济贫税年均为 530 万英镑;1813 年,增长到 860 万英 镑:1817—1818 年,达到前所未有的 930 万英镑;从 1802 年到 1833 年,济贫税增长了 62%。 导致济贫税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A. 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 B. 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 C. 政府投资建立福利体制 D. 社会主义思潮产生了—定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 19 世纪上半期英国的济贫税大幅增长,联系这一时期的史实可知,英 国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从而导致济贫税增加,B 项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 13.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退还国会复议,如国会在规定期限(10 天)届满之前休会,总统就可以把法案搁置不理,装进自己的口袋,使法案自行无效,这就 是所谓的口袋否决权,据统计,历届美国总统使用这种特殊的否决方式 700 次以上。这一规 定体现了 A. 权力制衡体制遭到破坏 B. 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 C. 总统实际权力大于国会 D. 总统与国会矛盾激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总统行使口袋否决权体现的是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B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 是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A 选项排除。美国三权分立体现的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 选项排 除。D 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14. 《非战公约》规定:各缔约国谴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并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 为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同时,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 行自卫”。材料意在说明《非战公约》 A. 维护和平的实际作用大打折扣 B. 能有效制止军备竞赛 C. 明确废弃战争、维护和平的责任 D. 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非战公约》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非战公约》使每个国家“有权决定 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已实行自卫”,这意味着各国“采取军事行动的道路还是敞开着的”, 为了本国利益,他们可以进行“自卫”战争,说明《非战公约》维护和平的实际作用大打折 扣。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非战公约》并未限制军备竞赛;C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 体现的是《非战公约》不能有效的制止战争,并非主要说明《非战公约》明确废弃战争、维 护和平的责任;D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非战公约》不能有效的制止战争,并非尊重 各国的独立主权。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15. 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社会实行浮动汇率和黄金作货币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国 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趋势。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根源是其本身不可调和的矛盾 B. 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多元”与世界经济多元化的“多元”呈现一致性 C.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不再是世界各国主要的储备货币 D.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实际上是对金融市场有序性的否定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围绕着美国来开展和实施的,因此它的崩溃与美元体 系的崩溃有着直接的关系,它的崩溃是因为内部问题。20 世纪 60~70 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 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极大的冲击,爆发了多次美 元危机,所以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两个“多元”表现得并不一致,范围也有所不同;C 选 项说法错误,美元虽然受到影响,但是依旧是国际主要货币;D 选项说法错误,它的崩溃是自 身问题,不能代表整个金融市场。所以选 A 点睛:解答的本题关键是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准确认识,结合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和联系所 学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图 1、图 2、图 3 是山东省在古代中国三个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示意图(部分) 分别提取图 1、图 2、图 3 的今天山东省所在位置的行政区划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与其相对 应的历史时期。 【答案】(1)图 1:对应的时期是唐朝。信息:山东所处的位置主要隶属河南道。 说明:唐朝时期,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 10 道,后增至 15 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 构,后来道变成了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机制,道是地方最 高行政机构。)因此图 1 确认为唐朝。 图 2:对应的时期为元朝。信息:山东所处的位置当时隶属于中书省管辖。说明:行省制度是 元朝创设的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行省掌管一省政务。行省制打 破了“山川形便”,呈现犬牙交错区划格局。而当时的山东则直接隶属中书省管辖,称为“腹 里”。因此图 2 确认为元朝。 图 3:对应的时期是汉初。信息:山东所处的位置出现了东莱郡、胶东国、北海郡、高密国、 甾川国、齐郡等郡国并存的现象。说明:西汉建立后,地方行政制度沿袭了秦朝郡县二级制,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级统治机构;同时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分封刘 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从而形成了汉初郡国并行的行政区划格局。因此确认图 3 为汉初。 【解析】 【分析】 【详解】图 1:根据“河东道”“河北道”等信息可知图 1 对应的时期是唐朝。信息:由图 1 看出,山东所处的位置主要隶属河南道。说明:结合所学,可从唐朝时期,根据山川形势把 全国划分为 10 道,后增至 15 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了州、县以上的一 级行政实体进行分析,得出图 1 为唐朝。 图 2:根据“中书省”“陕西行省”可知,图 2 对应的时期为元朝。信息:由图 2 看出山东所 处的位置当时隶属于中书省管辖。说明:结合所学,可从行省制度是元朝创设的地方行政制 度;行省制打破了“山川形便”,呈现犬牙交错区划格局;当时的山东则直接隶属中书省管 辖等进行分析,得出图 2 为元朝。 图 3:根据“胶东国”“北海郡”等信息可知图 3 对应的时期是汉初。信息:由图 3 看出山东 所处的位置出现了东莱郡、胶东国、北海郡、高密国、甾川国、齐郡等郡国并存的现象。说 明: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西汉建立后,地方行政制度沿袭了秦朝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刘姓诸 侯王驻守各地,形成了汉初郡国并行的行政区划格局进行分析,得出图 3 为汉初。 【点睛】 17.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 【制度探索】 材料一宋朝的中央政府是“三权分立”的,行政,军政、财政分别由中书、枢密院、三 司三个机构管理。中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宰相府。但是,跟传统宰相府包揽一切、无所不统 不同,宋朝的中书不管军政,也不管财政,枢密院的级别比中书略低,三司更低,但是,这 两个机构的长官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框響院负贵军队的调度等。三哥负责国库里究竟还 有多少钱等。 ——摘编自越冬梅《北宋精致的分权制街》 材料二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 素……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 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三《临时约法》的失败固然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但其本身存在 的严重缺陷,乃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 所以在内客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其内客虽然是先进的,但从其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 性均有所欠缺,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 ——音正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 【官员选拔与法律教化】 材料四 1853 年《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确定了招收文官一律采取公开平等竞争、择 优录取的原则。英国文官守则总纲规定:文官必须效忠国家,不得将个人利益置于职责之上, 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必须诚实正直。文官考试及第并开始工作后,对其日常工作随时都 予以监察和考核。对成绩卓越者越一级提升,对成绩欠佳者,给予指导和告诫,无法胜仼者, 则通过一定程序予以降级。英国有完善的法制,文官犯罪与一般公民同罪如犯伤人、强奸、 放火、严重读职等罪,不仅将被开除公职,而且在出狱以后也很难再找到工作。由于文官被 视为一崇高而光彩的职业,享有公正清廉的声誉,英国的文官也以此而自豪,这种高度的荣 誉感使他们自尊、自重、自律,不愿抛弃个人的前程而去以身试法。 ——摘编自杨联华《英国廉政制度评价》 材料五 1903 年,清政府特设修订法律馆,力图“参酌各国法律”,订立“务期中外通行” 之法律。此时的民法学以翻译外国民商法及论著为主,少有中国学者独立研究的论著。民国 时期。中国学者民法学研究论著日渐增多,成为这一时期民法学的主体。同时,由于借签了 德、日瑞士等国立法,此时领行的民法典是当时世界是较为先进的民商法律体系。新中国成 立后,对源于西方的法学理论尤其是私法理论采取了排斥和否定的态度,全盘接受了苏联的 社会主义民法学理论,使清末以来的民法学理念中止。20 世纪 5 年代中期以后,政治运动不 断,社会法制修道破坏。改革开放后,中国法学界对源自西方的公私法理论的志度退渐变得 理性起来。人们开始有意识介绍西方国家公法和私法划分的理论。1992 年来,民法是私法的观 念渐渐得到法学界的认可,身份平等、权禾利神圣等私法理念备受推崇。改革开放以来的中 国民去学在重新构建私法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顺应了现代民法及民法学的发展趋势也适应了 社会发展的需要。2020 年 5 月 28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人大常委会起草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民法典》。并将于 2021 年 1 月 1 日施行。 ——摘编自《改革开放以来民法学的理论转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中央政府机构设计表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建立宪政制度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君主立 宪制开始确立的标志。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现宪政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廉政建设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历史背景 (5)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国民法建设演变的特点,并分析《中华人民 共和国民法典》制定的意义。 【答案】(1)特点:中书、枢密院、三司职责专门化;部门层级有别,但权力平行;各部分 权实为原宰相权力的分化;各部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2)条件: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克伦威尔独裁带来的教训。 标志:《权利法案》的颁布。 (3)原因: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约法自身存在缺陷;宪政确立的长期性;革命果实很快 被袁世凯窃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较弱。 (4)特点:严格考试,精选人才;格遵守则,不容谋私;监察考核,促使守法;法律遏制, 文官自律。背景: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政党政治的形成与发 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 (5)特点:借鉴外国的立法;阶段性牲明显:受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影响大;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 要;逐渐完善,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意义:政治:促进了依法治国,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进 一步保障了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法律依据;借鉴:为后世和其他国家民法提供了借鉴。 【解析】 【分析】 【详解】(1)特点:根据“行政,军政、财政分别由中书、枢密院、三司三个机构管理”得 出中书、枢密院、三司职责专门化;根据“跟传统宰相府包揽一切、无所不统不同,宋朝的 中书不管军政,也不管财政,枢密院的级别比中书略低,三司更低,但是,这两个机构的长 官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得出部门层级有别,但权力平行、各部分权实为原宰相权力的分 化;根据“这两个机构的长官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得出各部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2)条件:根据“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得出英国传统 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根据“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 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 更大”得出克伦威尔独裁带来的教训。标志:结合所学可知,《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近代英 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3)原因:根据“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得出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根据“其 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得出约法自身存在缺陷;根据“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 人努力的结果”得出宪政确立的长期性;根据所学,还可从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民 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较弱等角度分析总结。 (4)特点:根据“招收文官一律采取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得出严格考试,精选 人才;根据“文官必须效忠国家,不得将个人利益置于职责之上,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得出格遵守则,不容谋私;根据“对其日常工作随时都予以监察和考核”得出监察考核,促 使守法;根据“英国有完善的法制”得出法律遏制,文官自律。背景:根据所学,可从英国 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政党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 的增强等角度分析总结。 (5)特点:根据“参酌各国法律”得出借鉴外国的立法;根据“民国时期”“20 世纪 5 年代 中期以后”“改革开放后”得出阶段性牲明显;根据“20 世纪 5 年代中期以后,政治运动不 断,社会法制修道破坏”得出受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影响大;根据“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得出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可从逐渐完善,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分析回答。意义:可从 政治、经济、深远影响三方面进行分析。政治:可从促进了依法治国,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 力;进一步保障了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分析总结;经济:可从为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法律依据分析总结;借鉴:可从为后 世和其他国家民法提供了借鉴分析总结。 【点睛】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大变革需要有稳定的秩序,力求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睦的周边环境;坚持独立自主、 排除任何外来干预,以便集中力量推进国家建设和社会改造。 材料: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变化一览表(部分) 时间 外交方针、政策 主要内容 1949 年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 倒” 1953 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 等互惠、和平共处 1955 年 “求同存异”方针 主张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存在并不妨碍亚非 国家求同和团结,中国在坚守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亚 非国家建立正常外交关系 70 年代 一条线、大片 为对付苏联,建立一个最为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 线,广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是反霸的主力; 第二世界(发达国家)是争取和联合的力量;在反 对美苏争霸时,为了集中对付苏联霸权主义,美国 成为一支可以利用乃至联合的力量。 1982 年 对外开放、不结盟 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决不屈服于 任何大国的压力。对于一切国际问题,中国将根据 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 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 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化 论述:1949 年以来,新中国在外交上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 “一边倒”、“另起炉灶”等外交政策。在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 抗、冲突愈演愈烈,美国敌视新中国,阻扰西方国家承认新中国,并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和 经济封锁;中央人民政府坚持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按平等原则与他国建立外交关系。新中 国成立第一年,与 17 国建立外交关系,冲破了某些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孤立新中国的企图, 抵制帝国宝义侵略,为恢复经济建设争取了和平环境。 50 年代,我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发挥重大影响;朝鲜停战,远东和国际紧 张局势有所缓和,为了争取时间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我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成为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准则;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积极发展同 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广泛关系,努力拓展处交空间: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明确了国 际争端可以通过和平协商的方法争取解决的外交指导原则,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并发挥 了更积极的作用。 60 年代既反苏又反美。中苏意识形态分歧和苏联政府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中苏关系恶化,中 美继续对抗;不结盟运动兴起;我国推行“两个拳头出击”的外交方针,团结亚非拉人民进 行反殖反箱的斗争,与亚非拉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70 年代打开对外关系新局面。第三世界国家力量明显增强;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后,有 88 个国家与中国建交;美苏争霸、矛盾尖锐,苏攻美守,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美关 系正常化;苏联对外扩张、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中国政府坚决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随着 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空前提高,从根本上改变 60 年代后期严峻的外交局 势,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 80 年代以来,中国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强调不结盟和在联合国主导下的多边外交政策。外交 政策根据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而进行调整;中国加强与世界 各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和联系,主动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建立国际社会新秩序。 结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党和政府根据国家利益需要,准确判断 世界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外交政策,应对复杂、多元的世界局势变化,使中国屹立于世界之 林,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备注:若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体现实事求是的思想特色”“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维护 了国家利益”“和平与发展”等角度立论、论证亦可。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49 年…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953 年…1955 年…中国在坚守五 项原则基础上与亚非国家建立正常外交关系““70 年代…第二世界(发达国家)是争取和联 合的力量;在反对美苏争霸时,为了集中对付苏联霸权主义““1982 年…中国将根据其本身 的是非曲直和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可以“新中国外交政 策的调整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立论,结合所学从建国初、50 年代、60 年代、70 年代、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及外交政策的体现进行阐述即 可。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 励民间自置公共粮仓“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 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 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北宋 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 善会等慈善机构。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 自发为主。18 世纪 20 年代以后,教区相继建立济贫院,“济贫院体制”逐渐发展。到 18 世 纪 70 年代,全国约有 2000 所这样的济贫院。19 世纪 30 年代起,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 (1834 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8 年)《初等教育法》(1870 年)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 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济贫部(1847 年)地方事务部(1871 年)教育部(1899 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 ——摘编自王薇《英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 材料三乡、里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基层社会组织,是国家加强地方控制的重要手段和 形式。周代宗族里社的政治、经济功能较之夏商邑聚得到初步的发展,随着国家机器的强化, 其基层行政组织的性质日益明显。春秋时期,各国在自己的辖区内都建立了地域性的行政系 统,并把乡、里作为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这个时期,由于中央集权的确立和郡县制的实行, 国家通过行政管理、连坐制度、宗教控制、人口控制加强了对乡、里的统治。战国时期,乡、 里作为地方基层组织的职能已经基本形成,具有了组织生产、征派徭役、维持治安、乡里选 举、防灾防疫、婚丧祭祖等一系列社会职能。乡里制度对以后行政制度系统的完备和完善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促进了郡县的出现和发展,成为推进秦统一后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顾旭娥《战国时代乡里制度的渊源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以前和宋朝以后社会救济的不同,并说明古代社 会救济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 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1)不同:宋代以前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粮食供应; 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作用逐渐增大,侧重于日常生活中赈济。作用:救济弱势群体;维 护社会稳定;促进对政权的认同感。 (2)变化:组织形态由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到政府加强立法,开始着手建立社会管理体 制,对社会事业进行“有限管理”。原因: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的斗争和社 会主义运动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3)特点:历史悠久;制度保障;国家主导为主;兼具地方自主管理;功能多样;影响深远。 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探 索了宗法社会的基层治理模式;为秦汉以后的基层组织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 【分析】 【详解】(1)不同:根据“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得出宋代以前社会 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粮食供应;根据“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 活动逐渐兴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得出宋朝以后宗族、 慈善组织作用逐渐增大,侧重于日常生活中赈济。作用:根据“资助族中贫困者”得出救济 弱势群体;开可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对政权的认同感等角度总结回答。 (2)变化:根据“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济贫院体制”“通过修订《济贫 法》(1834 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8 年)《初等教育法》”得出组织形态由教会和慈善 组织自发为主到政府加强立法,开始着手建立社会管理体制,对社会事业进行“有限管理”。 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的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等角度分析总结。 (3)特点:根据“周代宗族里社的政治、经济功能较之夏商邑聚得到初步的发展”得出历史 悠久;根据“连坐制度”得出制度保障;根据“是国家加强地方控制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得 出国家主导为主;根据“各国在自己的辖区内都建立了地域性的行政系统”得出兼具地方自 主管理;根据“具有了组织生产、征派徭役、维持治安、乡里选举、防灾防疫、婚丧祭祖等 一系列社会职能”得出功能多样;根据“乡里制度对以后行政制度系统的完备和完善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得出影响深远。影响:根据“为秦汉以后的基层组织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得出为秦汉以后的基层组织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和所学,还可从加强了对地方 的管理,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探索了宗法社会的基层 治理模式等方面分析总结。 【点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