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四单元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学案
单元末 —查漏补缺·提能增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VS西方议会制度 1.近代史上,英、法、美、德都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其主要的共同点是( ) A.议会都拥有立法权 B.政府首脑都对议会负责 C.国家元首都拥有行政实权 D.内阁成员都由选举产生 解析:选A 资产阶级代议制,议会都拥有立法权,故A项正确;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故B项错误;英国的国家元首是“虚位元首”,不掌握行政权,故C项错误;德国的内阁是由皇帝任命,故D项错误。 2.(2019·邯郸检测)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一决定( ) A.加强了人民民主监督作用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表明我国民主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增强法制意识 解析:选D 宪法宣誓有利于培养国家工作人员对宪法的忠诚,有利于增强法制意识,故D项正确。 [深化提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 西方议会制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权力主体 权力主体是人民,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 对人民负责 议员由竞选产生,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权分立原则 权力中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 政党政治 “两个构建”论断新中国外交的发展 3.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这种模式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即开始学习和借鉴苏联模式,这在当时产生的积极政治影响是( ) A.推动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 B.赢得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各国对新中国的支持 C.促进建国初期工业增长奠定中国重工业的基础 D.使半殖民地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解析:选B 三大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的和平赎买政策是中国的创举,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学习和借鉴苏联模式,赢得了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各国对新中国的支持,故B项正确;促进建国初期工业增长奠定中国重工业的基础属于经济影响,故C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与学习和借鉴苏联模式无关,故D项错误。 4.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外交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材料反映出,在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中( ) A.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B.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 C.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选A 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习总书记“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的外交思想出自《大学》,这是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与姿态,故A项正确;“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中总书记的讲话并没有体现出独立自主的意味,故C项错误;“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其中“开始”一词显然与常识不相符,故D项错误。 [深化提能] 习近平为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构建”重要论断的提出,彰显了5 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平外交的核心价值。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了宪法,标志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确立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意志和奋斗目标。 新中国外交的发展 阶段 指导方针 原因 外交成就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 “一边倒” 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外交上孤立的政策 同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美国利用台湾和越南战争威胁中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与亚非许多国家建交 20世纪70年代 发展同美、日、欧洲的“一条线”外交 美苏争霸,美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20世纪80年代 不结盟政策 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认识 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形势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日渐成熟 考法(一) 纵向贯通视角——考“国家治理与乡村振兴” 为何考 ①时政热点:如七十周年国庆和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一带一路”战略、中美贸易冲突、科技创新等; ②史学研究新成果:如制度的沿袭与创新(选取不同时期具有类似性质的国家政策、方针等)等。 考什么 ①联系近代民主政治的重大事件和法律文献,考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发展及经验教训; ②新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特别是中美关系的一波三折对中美两国的影响和启示; ③结合改革开放,探讨经济结构和体制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④从振兴乡村和民生主义视角,联系建国后党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考查农村社会结构出现的新趋势、新现象; ⑤联系中国共产党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代表大会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必备知识 ①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制建设; ②新中国外交方针、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关系正常化、台湾问题; ③改革开放、建国后党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④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等。 [典例] (2018·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 [析题要全面]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宋代……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进行道德教化”“明清……宣讲‘圣谕’”得出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根据材料一信息“宋代……建立民间组织”“明清时期……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得出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回答其积极作用。第(2)问,根据材料二“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得出内忧外患;根据材料二“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得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二时间“1909年”得出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第(3)问,结合材料三信息“村民自治迅速发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乡村治理、基层民主、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方面回答。 [答题要规范] (1)变化: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3分)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3分)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分)有利于发展生产;(2分)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分) (2)内忧外患;(3分)西方民主思想传播;(3分)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分)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1分)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1分)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2分) 考法(二) 横向关联视角——考“中美关系对中国政治、经济建设的影响” 为何考 中国与国际体系:从革命到融入,从孤立到参与。新中国的独立是经过革命,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后取得的。新中国获得独立后,以平等的身份融入世界,参与国际社会,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昌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正以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发展,以自己的繁荣促进世界的繁荣,以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发挥着大国建设性的作用。 考什么 ①新中国不同历史阶段外交策略和政策的调整; ②世界视野角度看国际局势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③建国以来外交格局的演变。 必备知识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②两极格局对峙和结束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 ③新中国外交从“一边倒”到全方位外交格局的演变。 [典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是制约中国及亚太地区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之一,其影响极其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西方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 ——摘编自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1977年7月,中共中央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职务,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奠定了新的政治基础,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国共产党党内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搞改革开放,必须大胆地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而对外开放和引进的重点是美国,这样,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仅是冷战格局中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更是成为保证改革开放路线的关键因素。……1978年1月7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国会议员,在交流到台湾问题时表示:解决台湾就是两只手,两种方式都不能排除。力争用右手争取和平方式,用右手大概要力量大一点,实在不行,还得用左手,即军事手段。 ——摘编自胡晓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1949~1989)》 (1)据材料一,概括冷战时期美国对亚太盟友经济援助的目的和影响。(17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的“右手方式” 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实施表现。(8分) [析题要全面]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和“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可知目的是为了控制亚太的盟友,遏制中国。其影响从对其盟友、对中国和对亚太地区的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指的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措施,主要是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停止炮击金门,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 [答题要规范] (1)目的: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4分)服务于遏制中国的战略。(4分) 影响:①对盟友:促进了亚太盟友经济的高增长;(3分)②对中国:导致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3分)③对亚太:导致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循环的畸形结构,限制了经济的持久增长。(3分) (2)表现:《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4分)停止炮击金门,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4分) [热点聚焦] 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总体缓和、总体和平。 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提出并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出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全面融入国际社会。新课标高考全国卷虽未在本部分命制试题,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更多地参与全球治理,新中国外交在高考中将成为现实中的热点。 [典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 时间 条约或事件 后果或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香港岛被强占,近代中国以空前屈辱的方式开放了自己的大门。“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宝岛蒙羞,中国陷入被列强瓜分的危局 1919年 巴黎和会 虽然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打破了此前中国外交“始争终让”的惯例,但作为战胜国归还山东的正当要求被列强无理拒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高潮。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依据两段材料,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分) 本题为观点论述题。答题时要注意从以下三步入手:第一步,化大为小,发现问题,找准适合自己的论证角度;第二步,由表及里,联系所学,思考问题背后的历史依据;第三步,亮明观点,分析信息,条理严谨作答。 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 对比两段材料,结合现实热点可知弱国无外交,由此可得出观点: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 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 同样是对比两则材料,思考中国外交为何会出现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民族独立,由此从唯物史观角度可得出结论: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 一、主流观点角度——人人笔下有,我比他人亮一点 论题: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2分) 原因:鸦片战争前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清政府却闭关锁国、制度落后、国力衰退,在列强的炮舰政策下,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虽据理力争也因国力弱小而导致外交失败。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为提升,中国的外交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8分) 结论:国家贫弱、制度落后,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新中国,外交摆脱屈辱,走向独立自主,发展壮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分) [点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与之相关的历史史实丰富,从这一方面立论,论据充分,容易下笔。 二、唯物史观角度——他人想到未必做到,我比他人高一点 论题: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2分) 原因: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在此背景下,《马关条约》的签订,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外交备受屈辱。新中国的成立,赢得民族独立,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使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70年代更是迎来了建交的高潮。新时期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展多边外交等,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8分) 结论:丧失民族独立,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赢得民族解放,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逐步发展,强势外交、主动外交使当今中国大国地位日益凸显。(2分) [点评]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近代中国艰难曲折的外交历程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而现代中国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前提是实现了民族独立,抓住了这一点立论,更新更具说服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