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第1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第10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背景 (1)国际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局面。 (2)国内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政权的巩固和建设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 2.内容 (1)“另起炉灶” ①内涵: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意义: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①内涵: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②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3)“一边倒” ①内涵: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3.成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两种建交方式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 ——任晓伟 核心论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具有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特点。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过程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4 高考总复习 (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向成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核心论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对世界各国人民的贡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 (2)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2)经过: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 (2)经过 3.中日关系正常化 (1)背景:中美关系的改善。 (2)经过: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意义 对中国外交的认识 1919年以来, 24 高考总复习 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核心论点:中国外交政策调整具有周期性,深受中国国力及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 1.背景 (1)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2)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等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4)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特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新时期的多边外交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图解历史】 “一边倒”外交方针 信息提取:“一边倒”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获得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支持。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严峻国际形势下的外交选择。 【图说历史】 中苏友好关系 24 高考总复习 信息提取:中国与苏联结盟有利于保障中国的国防安全,打破帝国主义封锁,争取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 【构图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 外交政策及成就 【构图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 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 信息提取:图示反映与中国建交的大多数是东欧和北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西欧国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奉行“一边倒”政策。 【漫画说史】 美国的阻挠 信息提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一直采取孤立中国政策,支持台湾长期霸占联合国席位,导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长期得不到恢复。 【构图解史】 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24 高考总复习 【图片解史】 “乒乓外交” 信息提取:1971年4月,通过中美双方乒乓球运动员之间的友好接触而打开了中美双方之间沟通的大门,又称“小球转动大球”。 【易错提醒】 关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 外交的几点认识 (1)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 (2)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并不等于中美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图示解史】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及成就 重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一边倒”政策 (1)“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不是指依附于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24 高考总复习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不矛盾,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对点训练] 1.有学者认为,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更有人断言,毛泽东是斯大林的“忠实信徒”,并且“一成不变依赖莫斯科”。按照这样的推定,中苏结盟( ) A.源于毛泽东对斯大林崇拜 B.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C.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 D.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 解析:选C。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有学者认为苏联与中共的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由此可推知中苏结盟是由于都信奉马克思主义,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故选C项。 2.“求同存异”方针 (1)同:中国和亚非国家都曾遭受殖民统治;都面临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都要求加强团结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2)异:中国和亚非一些国家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3)“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对点训练] 2.(2020·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955年,中国与埃及签订贸易协定后,中非贸易额由1950年的1 214万美元上升到1956年的4 865万美元;中国与缅甸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313万美元增长到1956年的4 032万美元;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这一贸易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不结盟”外交方针的推行 B.“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友好 C.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互补性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解析:选B。1955年,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导致了材料中贸易局面的出现,故选B项;“不结盟”外交方针的推行是在改革开放后,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贸易额的变化无法体现经济存在互补性,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实证1 “一边倒”对中国的影响 史料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 24 高考总复习 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 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解读】 史料阐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对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影响。 【思考】 据史料分析“一边倒”影响的领域及特点。 试答: 【提示】 “一边倒”外交政策对新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领域。“一边倒”政策侧重于意识形态,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发展。 实证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评价 史料 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思考】 思考方向 历史结论 角度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原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和封锁 角度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试答: 角度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试答: 【提示】 角度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中国外交从强调意识形态为主向维护国家利益转变(从“革命外交”转向“和平外交”)。 角度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等方针,从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 24 高考总复习 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4)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 (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 (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政策 (1)原因分析:战后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格局形成。新中国政权的建立与苏联的支持密不可分,苏联为实现其全球战略,必然要求新中国在外交政策上与其保持一致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贫穷落后,政权还未十分巩固,需要苏联的继续扶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长期支持国民党政权,再加上双方意识形态的冲突,彼此对立和敌视的状态难以一时改变。因此,当时的中国只能“选边站”,除了“一边倒”,中国没有其他选择余地。 (2)政策理解:“一边倒”指总方向上倒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抗,主要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但这并不是绝对的,除社会主义国家外,新中国也和一些非社会主义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或欧洲传统中立国建交,这与苏联支持国际民族独立运动的方针并不矛盾。同时,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中的某些国家,如英国等也因为国家利益,承认新中国,但新中国政府还没有超越苏联的底线,与其正式建交。 “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渊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植于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沃土中。它谋求各国的和平共处,争取各个主权国家的和谐共存状态,体现了中国“和”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 重点二 20世纪70年代外交突破及新时期外交的调整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1)“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分别指1972年2月28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两国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 24 高考总复习 (2)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 [对点训练] 1.(2020·江苏海门一模)周恩来曾指出说:“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了。两国之间有些问题推迟一个时期解决也无妨。公报将使我们的国家,使世界产生多大的变化,是无法估量的。”这一公报的发表( )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 B.使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C.标志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表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周恩来指的是1972年的《中美联合公报》,该公报表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D项。日内瓦会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A项错误;使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是1971年第26届联大,B项错误;周恩来所指的公报是1972年发表的,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C项错误。 2.不结盟政策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为“不结盟”。“不结盟”是指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也不支持它们一方反对另一方;对所有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对点训练] 2.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持批评态度,认为“中立是一种幌子”;20世纪80年代,中国关注不结盟运动的成功经验并采用不结盟这种务实的外交政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和苏联国力的下降 B.两极格局的正式结束 C.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D.金砖国家联合的需要 解析:选C。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是从中国利益出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作出的调整,故选C项。美国和苏联国力的下降,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有影响,但是不能成为主要原因,排除A项;两极格局的正式结束于1991年年底,排除B项;“金砖国家”的概念出现于21世纪初,排除D项。 3.多边外交 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与多边外交相对立的概念是“双边外交”。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参与、创建和建设国际机制则是中国在广泛的世界政治事务中实现和增进国家利益所不可或缺的战略选择。 [对点训练] 3.新时期中国重大外交事件(部分) 24 高考总复习 时间 事件 1980年 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 恢复在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 1988年 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 1996年 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01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新时期中国( )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C.积极参与多种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活动 D.坚持实施结伴不结盟政策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的专门机构有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国际原子能组织等18个,从材料信息来看,其罗列的均是新时期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展开的多边外交,故选A项。 4.无敌国外交 无敌国外交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推行的外交政策,该政策内涵是: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扩大互利合作。 [对点训练] 4.下面两图中的中国外交活动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 A.推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C.促进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 D.自主选择、求同存异 解析:选D。根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1979年邓小平访美还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都是中国外交活动中主动选择和求同存异的表现,故选D项。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实证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演变 史料一 1950年12月美国政府要求“所有希望向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出口任何商品的个人和公司必须申请出口许可证”。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24 高考总复习 ——《中美关系史(1949~1972)》 史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解读】 (1)史料一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表现及特点。 (2)史料二主要说明尼克松访华及中美关系的变化及转折。 【思考】 (1)依据史料,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表现。 (2)分析史料,论证说明为什么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试答: 【提示】 (1)物资禁运,经济封锁。 (2)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就解决了阻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一个关键问题。该公报的发表使中美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此后中美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实证2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史料 20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东亚“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为中国提供了效仿的榜样。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交往和联系。 ——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 【解读】 本段史料从经济角度阐释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 【思考】 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 试答: 【提示】 中国政府接受“国际分工”的理念;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奉行不结盟政策;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或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国际环境的改变。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对美国来说, 24 高考总复习 主要基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西欧和日本的冲击、美国深陷侵越战争泥潭等因素;对中国来说,主要基于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改善中国国际地位、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因素等。 (2)影响:对中国而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外交的僵局,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对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美国而言,对苏联起到了战略威慑作用,促进了美国的战略调整和收缩;对世界而言,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发展;对中日而言,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国家结盟。 (2)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国与国之间应通过协商和平解决纠纷和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 (3)实行无敌国外交: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扩大互利合作。 (4)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技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5)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 “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 现代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1)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 1949年,新中国遭到西方各国的孤立和遏制,内外交困、举步维艰。打破外部封锁是当时形势的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则是开展对外交往的前提。60多年后,中国与全球超过1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入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 (2)改变的是政情,不变的是政策 1949年,新中国的对外交往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外交上奉行“一边倒”,即使如此,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中国也没有在国家主权独立、政策立场自主问题上向苏联让步或唯苏联马首是瞻。60多年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主张“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与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的同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3)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 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政治上不被大多数国家承认,经济上一穷二白、千疮百孔, 24 高考总复习 可谓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国际地位和影响无从谈起。60多年后,中国既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4)改变的是战术,不变的是战略 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面出击”、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以来“全方位外交”,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方针、不同的战术,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始终不变的。今天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上升,实力也极大增强,但离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的状况并没有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因而今日之中国只有继续韬光养晦,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8·高考北京卷·T19)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背景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24 高考总复习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解析:选A。由材料信息“抗美援朝”“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无法解决”“美国同意和谈”可知,朝鲜战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美国愿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进行和谈,A项正确。B项史实错误,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持续至苏联解体,排除B项;C项史实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合法席位,排除;D项史实错误,和约并未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排除。 2.(2017·高考江苏卷·T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命题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解析:选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两国总理”“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可以佐证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与材料信息“两国”不符,故A项和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不符,排除。 3.(2016·高考江苏卷·T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解析:选A。由题目中的信息“争取越南……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可知,该国际会议参与国有中国、法国和美国,且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这次会议应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美、英、法、苏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故A项表述正确;B项的参与国为亚非国家,故排除;中国并未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故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晚于法国殖民者撤出越南的时间——1956年,故排除D项。 24 高考总复习 4.(2019·高考江苏卷·T1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 命题点:中美关系变化的背景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解析:选C。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政治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出现,因此中美关系缓和一定程度上受到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影响,故选C项。中国重返联合国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没有改变美苏对峙格局,故A项错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无法消除,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是美苏,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能决定国际关系,故D项错误。 5.(2019·高考海南卷·T11)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极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 ) 命题点:中苏关系的影响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 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 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和“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极和各种制度服务的”可知有利于学习和利用各种技术为建设服务,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故选D项。此时期“一边倒”外交政策并未调整,排除A项;“科教兴国”提出于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 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技术区别于政治,而不是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地位,排除C项。 6.(2018·高考江苏卷·T12)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命题点: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理念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24 高考总复习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解析:选A。结合材料信息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可知,邓小平强调的是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应坚持平等互利、互相尊重,A项正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递交了国书,开创了中苏友好的新局面,B项与题中“1984年”的时间信息不符,错误;C项说法明显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与邓小平讲话精神无直接对应关系,D项错误,排除。 7.(2015·高考海南卷·T25)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 命题点:现代中国外交的特点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解析:选D。据材料“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出现转折的情况下,积极通过经济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故选D项;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 8.(2016·高考全国卷Ⅰ·T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命题点:现代中国外交对经济的影响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解析:选B。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与此同时,中国与西方一些国家改善了关系,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B项正确。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中国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才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A、D两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才开始推行全方位外交的政策,故C项错误。 [练模拟·能力提升] 1.20 24 高考总复习 世纪50年代中期的某次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宣布“殖民主义在其一切表现中都是一种应当迅速予以根除的祸害”,并提出了支持各国在互利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等12项主张和建议。这次会议( )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B.促进中国与亚非新兴国家间的联系 C.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D.使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解析:选B。根据题干中“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某次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得出是万隆会议,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中国与亚非新兴国家的联系,B项符合题意。 2.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一批新独立的非洲国家如: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苏丹、突尼斯等,先后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主要得益于中国( ) A.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B.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选C。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掀起了一股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故选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1971年,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B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主要涉及的是西方国家,排除D项。 3.(2020·江苏盐城三模)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美国国务院研究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摧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这表明当时( ) A.中美关系改善迎来有利时机 B.中美两国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C.美国改变对华“孤立”政策 D.在美苏对抗中美国处于劣势 解析:选A。从美国长期敌视新中国,到美国国务院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的变化说明中美关系的改善迎来有利时机,故选A项;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不会趋于一致,只是求同存异,排除B项;材料中“美国国务院研究认为”表明还不是美国正式改变对华政策,排除C项;材料重在强调中美关系,未涉及美国在美苏对抗中处于劣势,排除D项。 4.(2020·广东深圳二模)1963年年底至1964年年初,周恩来应邀访问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索马里等非洲十国,就国际局势、不结盟运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经济援助与合作等事宜进行了近两个月的交流。这一系列的外交活动( ) A.促进了“求同存异”思想的形成 B.有利于改善新中国的外交环境 C.标志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舞台 24 高考总复习 D.推动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壮大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中中国对非洲十国进行交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系列的外交活动有利于中非外交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使中国获得更多非洲国家的支持,因而有利于改善新中国受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孤立的外交环境,故选B项。 5.(2020·山东滨州调研)中国20世纪50年代联合苏联实行“一边倒”,20世纪60年代实行反帝反修两条线,20世纪70年代坚持“一条线”“一大片”,20世纪80年代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20世纪90年代确立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新世纪则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拓展总体外交。外交战略调整的历程说明我国外交( ) A.以意识形态为转移 B.受到美苏两国支配 C.与时俱进灵活多变 D.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解析:选C。据材料“中国20世纪50年代联合苏联实行‘一边倒’,20世纪60年代实行反帝反修两条线,20世纪70年代坚持‘一条线’‘一大片’,20世纪80年代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20世纪90年代确立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新世纪则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拓展总体外交”可以得出我国外交与时俱进灵活多变,故C项正确。 6.国务院《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卓有成效。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核安全峰会、亚欧首脑会议等重大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韬光养晦、区域合作、有所作为 D.多边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 解析:选D。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多边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故选D项;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我国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排除B项;韬光养晦、区域合作、有所作为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排除C项。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时间 外交成果 1953年12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 参加日内瓦会议 24 高考总复习 1954年6月 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5年4月 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C.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D.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可知,这些成果是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原则下取得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供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些显示了中国外交的务实自信风采,故选C项。 2.20世纪50年代,美国驻香港总领事下属新闻动员和策划内地赴港流亡知识分子创作大量文学作品,主题主要是华人青年丧失革命信仰、“流亡者”逃离内地投奔“自由世界”这两类,如张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这种现象说明( ) A.中美意识形态对立扩展至文化领域 B.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C.“一边倒”政策加剧美国对华敌视 D.思想文化宣传成为冷战的主要手段 解析:选A。据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及“主题主要是华人青年丧失革命信仰、‘流亡者’逃离内地投奔‘自由世界’这两类”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美意识形态的对立扩大到了文化领域,故选A项。 3.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周恩来于1953年进一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后不久,毛泽东又明确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据此可知( ) A.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逐步被打破 B.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弃了“一边倒”方针 C.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解析:选D。据材料“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并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故选D项。 4.米谷先生取材1954年日内瓦会议,创作了右图漫画《日内瓦的喜剧——美国大使在与一位“不存在”的对象谈判》。漫画表明( ) A.新中国取得了对美外交的胜利 24 高考总复习 B.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 C.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美国仍坚持敌视新中国政策 解析:选D。据题干图文“《日内瓦的喜剧——美国大使在与一位‘不存在’的对象谈判》”可知,当时美国敌视中国的态度没有改变,故选D项。 5.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 ) A.试图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 B.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突破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D.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解析:选A。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国弱化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别,旨在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故选A项;“摆脱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突破了美苏两极格局,排除C项;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中国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排除D项。 6.1971年2月,尼克松在提出的外交政策报告中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称呼中国,这在美国官方文件中还是第一次。这表明尼克松政府( ) A.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B.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试图改善中美关系 D.谋求实现访问中国的既定目标 解析:选C。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与材料中“尼克松在提出的外交政策报告中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称呼中国”相符,故C项正确。 7.1973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中,没有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问题,而是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这说明( ) A.中美两国有关台湾问题已经解决 B.美国外交遵守“一个中国”原则 C.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 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障碍已清除 解析:选C。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中美联合公报》,材料中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中没有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提“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这说明尼克松坚持了一个中国原则, 24 高考总复习 故选C项。 8.(2020·广东汕头二模)1960年苏联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中经互会占了74%,到1963年这一比值猛增到84%。产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封锁政策 B.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巩固壮大 C.中国与苏联关系发生了新变化 D.经互会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解析:选C。中国和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矛盾加剧,关系破裂,所以苏联与中国的贸易额明显下降,这就导致了苏联和经互会国家之间的贸易额比例上升,故选C项;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从二战后就开始了,不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遭到破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苏联与经互会贸易额发生变化,看不出经互会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9.1973年5月,中美双方在华盛顿和北京互设联络处,在两国间建立直接联系机构,双方将互相给予外交豁免,享有外交特权。这说明( ) A.中美关系朝着正式建交的道路迈进 B.中美两国打开了民间交往的大门 C.中美双方解决了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D.中美两国开始走向结盟对抗苏联 解析:选A。根据材料“建立直接联系机构,双方将互相给予外交豁免,享有外交特权”,结合1973年这一时间点可知,当时中美之间虽有交流,但尚未建交,正朝着正式建交的道路迈进,故选A项。 10.(2020·山东青岛调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印制了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 B.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C.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方针 D.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外交政策有所调整,故选C项。 11.1975年3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难以接受。中方坚持“宁可不去,也不能不唱”。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当时( ) 24 高考总复习 A.中美文化交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中美关系异常紧张 C.中美文化存在严重冲突 D.美国敌视中国 解析:选A。从材料中看中美之间文化交流中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而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台湾问题是当时阻碍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美国试图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材料反映了当时中美文化交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故A项正确。 12.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援助显得更为“低调”,在此期间,援助补贴下降,对外经济联络部被降级,部分臃肿的援助项目遭到审查。对外援助相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相对突出受援的特征。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左”倾思想严重干扰中国外交的发展 B.中国物质匮乏无法提供更多的对外援助 C.对外援助由政治导向为主转向多元需求 D.不结盟外交政策导致中国援助对象减少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可知,对外援助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服务于政治到20世纪80年代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多元需求,故选C项;材料“部分臃肿的援助项目遭到审查”说明减少了“左”的干扰,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排除B项;不结盟的主要含义在于强调独立自主、和平相处,与援助对象的变化关联不大,排除D项。 13.(2020·博雅闻道质测)1989年10月,中国领导人会见尼克松时表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国家不分大小和强弱,都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处理问题的。这表明,当时中国( ) A.致力于经济建设与对外开放 B.消弭与西方的意识形态差别 C.确立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D.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反帝斗争 解析:选A。注意时间是1989年即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再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我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外交政策,这时候的国家利益就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故选A项。 14.(2020·江苏南京调研)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和政策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战略选项 战略重点 实现手段 选项一 大国协调战略 处理与大国关系 伙伴关系 选项二 区域整合战略 处理与周边关系 一体化外交 24 高考总复习 选项三 政治联合战略 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 论坛外交 下列符合“选项二”的是( ) A.实行“一边倒”战略 B.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C.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D.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解析:选C。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属于区域整合战略,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故C项正确;实行“一边倒”战略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不是在新时期,故A项错误;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以联合国为中心,不是区域整合战略,故B项错误;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故D项错误。 15.(2020·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领导人于2018年6月10日共同会见记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介绍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达成的重要共识和成果:各方同意加强团结协作,深化和平合作、平等相待、开放包容、共赢共享的伙伴关系;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等。这主要体现了中国( ) A.积极参与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 B.积极推动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 C.积极参与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积极与欧亚国家结成政治联盟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达成的重要共识和成果:各方同意加强团结协作,深化和平合作、平等相待、开放包容、共赢共享的伙伴关系;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等”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是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2020·广东广州调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 时间 经济状况 外交状况 20世纪50年代 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推行。 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中苏关系恶化。 这一时期越南、法国、印度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23个 20世纪60 开始提出“八字方针”。 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24 高考总复习 年代 经济经历困难后逐渐恢复。 “文化大革命”动乱波及经济领域 这一时期古巴、法国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16个 20世纪70年代 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时期,经济好转。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体制改革进步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建交。 这一时期西方与中国建交国家达62个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解读题干可知,此题要求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实际是回答经济与外交的关系。解答此题首先要比较材料中经济与外交的信息,拟定论题,如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其次再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 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基础,而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为国内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1950 年至1952 年土地改革的进行,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新中国经济状况好转,这些均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又为开展大规模的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总之,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外交,而外交要为经济建设服务。 2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