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北京版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北京版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学案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先秦 探考情 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 主要内容 ‎5年考情 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 西周时期的政治 制度和商鞅变法 ‎(1)分封制和宗法制 ‎(2)商鞅变法 ‎2017北京文综,37(1),10分 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概念及影响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 先秦时期的农 业、手工业和商业 ‎(1)先秦时期的农业 ‎(2)先秦时期的手工业 ‎(3)先秦时期的商业 ‎2019北京文综,12,4分 中国古代文明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传播和影响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时空观念 ‎★★☆‎ ‎“百家争鸣”‎ 及科技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2018北京文综,12,4分 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 历史解释 ‎★★☆‎ ‎2016北京文综,12,4分 中国古代文学成就 时空观念 分析解读  近几年北京卷对本单元内容的考查集中在先秦时期的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文学成就,多以文字、图片材料的形式考查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与孔子思想相关的维系宗法分封制的礼乐制度也有所考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兼有。备考时要注意将儒家思想作为重点,关注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 ‎【真题探秘】‎ ‎【考点集训】‎ 考点一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商鞅变法 ‎1.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天下一家”的观念已经出现。周朝统治者将各地区、各部族的人们广泛地联络起来,使人们有了统一的“网络系统”进行交流。这个“网络系统”包括(  )‎ ‎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郡县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 ‎2.《周礼》记载“以脤膰(祭礼用的肉)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下列封国中应以“脤膰之礼”对待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 ‎3.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答案  D ‎ ‎4.北京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下列名胜古迹与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相关的是(  )‎ 答案  C ‎ ‎5.历史概念中往往隐含了使用者的立场和价值观念,但也有一些历史概念属于较客观的事实性描述。以下历史概念属于事实描述的是(  )‎ A.商鞅变法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 答案  A ‎ ‎6.(节选)女性地位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  材料一 《礼记》内则中写道:“西周时期,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妇女地位的描述有“昭王少,宣太后自治”“孟子之母,教化列分……为当世冠中(第一人)”,另有鲁庄王迎娶哀姜时,令宗妇觐见时所用的礼物与男子觐见时相同。在春秋战国时期,妇女还经常替代男性从事农业劳动,也有很大的家庭话语权。‎ ‎——张晓敏《春秋战国至西汉中期妇女地位研究》‎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妇女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10分)‎ 答案  (1)变化:西周时期,妇女没有私产,地位相对低下。春秋战国时期,妇女有私产,有较大话语权,社会地位逐渐提高。(4分)‎ 原因:在西周宗法制度下,妇女没有财产权和分配权;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对妇女的束缚逐渐减少;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妇女对社会贡献变大;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导致男性减少,女性承担更大的责任。(任意3点得6分)‎ 考点二 先秦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商周时期使用的青铜臿(起土器)和青铜铲,在湖北盘龙城早商遗址、河南殷墟晚商遗址、山西曲村西周遗址和河南洛阳西周墓葬、河南陕县上村岭两周之际的墓葬中都有发现。这说明当时(  )‎ ‎                   ‎ ‎①青铜器已经应用于农业生产 ‎②青铜器分布范围较广 ‎③青铜农具完全取代了石制农具 ‎④青铜器沿用时间较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 ‎2.《史记》载,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山东半岛,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于是,“太公劝其女功(妇女纺织之事),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辏。故齐冠带衣履天下”。上述材料表明,姜太公(  )‎ A.通过工商业开发齐国经济 B.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C.打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D.以工商业吸引人口成就霸业 答案  A ‎ ‎3.史学家钱穆论述:“从前的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即是所谓‘赋税平’……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在这一过程中(  )‎ ‎                   ‎ 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    B.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 C.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    D.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答案  C ‎ ‎4.《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材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 A.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 B.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实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 D.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答案  A ‎ ‎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  )‎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 ‎6.(节选)节庆活动承载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我国以农立国,对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非常关注。为了适应农事和生活,人们就定出一些节日,以调剂生活,增进群体活动的乐趣。民间的宗教意识和祈福于神的心理以及躲避灾害的愿望,促成了拜天敬神的仪式和咒术、禁忌等,并确定于特定的时间。中国人的伦理思想是返始报本、慎终追远,‎ 于是以祖配天、敬天法祖的思想和仪节,就牢牢地凝结在中华民族的群体中。我国古来以孝治天下,所谓“凡能孝于亲者,必能忠于国”。故“忠孝节义”四大德目,自古影响个人性格与立国精神。如清明祭扫,以示不忘先人;中秋团圆,以叙天伦之乐;重阳登高,以崇敬老之礼。‎ ‎——摘编自蓝吉富、刘增贵主编《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与礼俗》‎ ‎(1)阅读材料一,说明影响中国传统节庆产生的诸方面因素,分析中国传统节庆中体现的价值观念。(8分)‎ 答案  (1)影响因素:农耕时代生产、生活的需要;鬼神意识影响下祈求幸福和躲避灾害的愿望;传统天人观念和家国伦理思想的影响。(6分)‎ 价值观念:注重孝道和敬老,崇尚以德治国。(2分)‎ 考点三 “百家争鸣”及科技文化 ‎1.《左传》载,楚昭王病,卜官认为是河神作祟,大臣建议祭祀,昭王拒绝。孔子对此赞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孔子下列言论与他这一评价一致的是(  )‎ ‎                   ‎ A.“获罪于天,不可祷也”    B.“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C.“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D.“不语怪、力、乱、神”‎ 答案  D ‎ ‎2.钱穆先生认为“(孔子)以学不厌、教不倦为中心,政治事业,则为其以学以教之当境实践之一部分”,“汉儒尊孔,不免将此事业之重要性首尾倒置”。他认为汉儒推崇孔子更注重其(  )‎ ‎①安贫乐道    ②传道授业 ‎③通经致用    ④德治仁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 ‎3.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答案  B ‎ ‎4.战国时期思想的起源和流行具有地域特征。下图是战国思想大致分域图(虚线为分界线),下列主张与代号对应正确的是(  )‎ A. “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 ‎ B. “行仁政,民之悦之”‎ C.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D. “燔诗书,贱游学之人”‎ 答案  A ‎ ‎5.(节选)新材料·新视野·新方法 ‎  材料一 传统史书对于殷商历史叙述过于简略,故一度有人质疑其是否存在。甲骨文发现后,殷商的历史得以证实。甲骨文记载的商王世系继承与《史记》所载不尽相同,并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甲骨文反映出商代祭祀分为不同等级,祭祀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云、星、山川、河流等诸神,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他神;甲骨文还记载了商王与其他地区的朝聘贡巡之礼、军事联盟之礼、贵族之间的通婚之礼等。‎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 ‎(1)①依据材料一,指出甲骨文反映了商代哪些社会状况。(6分)‎ ‎②简述甲骨文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4分)‎ 答案  (1)社会状况:出现王位世袭制;宗法制(或嫡长子继承制)雏形出现;存在等级差异;重视祖先;敬鬼事神的意识浓厚;商与周边部族存在松散的政治联系;王室与贵族间有联姻;存在各种礼仪。‎ 意义:证实商代存在;印证文献史料或订正其错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探史料 提能力 探究一 政权与族权的结合——我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史料呈现 ‎  史料1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叛,①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史料2 ②(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制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③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史料3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④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的又一特色。‎ ‎——摘编自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分封制的弊端 史料2:宗法制对国家政治体制的影响 史料3:宗法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史料 解读 时空 定位 史料1:西周末年,王室衰微 史料2:西周时期,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史料3:历史具有继承性,政治制度的影响会长期存在 重点 阐释 史料1: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分封制遭到破坏。①说明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 史料2:西周时期政治体制的特点。②③说明西周时期家国一体,家国同构 史料3: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④说明宗法观念及宗法结构一直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 史料 认识 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对后世影响深远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最终走向瓦解的主要原因。‎ 思路分析 可以从分封制本身的局限性入手,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阶级关系的变化等知识回答。‎ 答案  (1)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2)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诸侯国的势力却日益壮大,维持分封制的宗法血缘关系松弛。‎ ‎(3)井田制逐渐瓦解,分封制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 ‎(4)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如商鞅变法),促使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2.根据史料2、3,概括宗法制对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思路分析 结合史料,联系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的影响分析回答。‎ 答案  (1)西周宗法观念和传统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极大,导致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 ‎(2)宗法制对封建社会政治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 ‎(3)宗法制影响封建社会政治的另一表现是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及封建统治者的反对理性和守旧思想。‎ ‎3.综合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 思路分析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统治者往往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据此分析回答。‎ 答案  (1)分封制下诸侯享有较大的独立性,存在分崩离析的隐患;宗法制是稳定政权的重要支撑。‎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探究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原动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史料呈现 ‎  史料1 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春秋变为“二十五家为一社”的小规模集体耕作制;到战国则演成“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的家庭耕作制……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种①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史料2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②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③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史料3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④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形成和特点 史料2:孟子描绘的小农经济理想图景 史料3: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等社会转型的影响 史料 解读 唯物 史观 史料1、3: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史料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孟子的言论体现了儒家的仁政理念 史料 解读 重点 阐释 史料1:西周到战国生产模式的变化。①指出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的主体地位 史料2: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②③从侧面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史料3:生产工具改进和技术进步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④说明改革推动社会发展 史料 认识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与转型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思路分析 可以从史料1中“家庭耕作制”“男子力耕”“女子纺绩”“自给自足”等信息,史料2中“无失其时”“勿夺其时”隐含的信息入手分析。‎ 答案  (1)分散性:经营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4)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 ‎2.根据史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有何影响。‎ 思路分析 把握“转型”的含义,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等角度回答。‎ 答案  (1)铁犁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2)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最终确立;(3)为百家争鸣奠定物质基础,促进思想解放。‎ 探究三 风格迥异的治国理念——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史料呈现 ‎  史料1 我无为,而①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史料2 ②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 史料3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③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史料4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④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道家的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 史料2:墨家主张“兼爱”‎ 史料3:孟子主张“仁政”‎ 史料4:法家强调严刑峻法 史料 解读 时代 背景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在政治、经济、哲学和法律等领域提出一系列主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重点 阐释 史料1:老子主张“无为”。①指民众的自我教化、觉悟 史料2:墨家主张的“兼爱”是一种无等级差别的爱。②体现了“兼爱”思想 史料3:孟子认为统治者应施行“仁政”,轻徭薄赋。③强调道德的作用 史料4:韩非子重视赏罚,反对实施仁义。④说明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史料 认识 诸子百家的思想各异,但彼此吸收、融合,这些思想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史料应用 ‎1.史料1体现了道家怎样的治国思想?‎ 思路分析 可以从史料1中“无为”入手,分析其内涵回答。‎ 答案  强调清静无为,不扰民,其治国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治”。道家强调要顺应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墨家的思想主张。‎ 思路分析 从史料2中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的含义入手,联系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进行评述。‎ 答案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但无法适应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 ‎3.史料3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政治主张?请进行简要阐释。‎ 思路分析 可以从史料3中“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入手,分析其内涵回答。‎ 答案  施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省刑薄敛,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反对滥用民力。体现了儒家朴素的民本思想。‎ ‎4.史料4体现了韩非子对儒家的仁爱思想持什么观点?他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思路分析 第一小问,直接提取材料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回忆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回答。‎ 答案  反对儒家的仁爱思想。主张通过严刑重罚来维护统治。‎ ‎5.综合以上史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思路分析 依据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和儒家、法家思想的内容特征回答。‎ 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儒家的仁政爱民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而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适应了时代要求。‎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 ‎1.(2018北京文综,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  C ‎ ‎2.(2016北京文综,12,4分)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答案  A ‎ ‎3.(2017北京文综,37,10分)(节选)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  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 年龄段 称谓 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 ‎1—3岁 孩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10岁以前 孺子 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满10岁 幼学 人生十年曰幼,学 ‎13—15岁(男)‎ 舞勺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 ‎15岁左右(男)‎ 束发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5岁(女)‎ 及笄 十有五年而笄(笄礼)‎ ‎15—20岁(男)‎ 舞象 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 满20岁(男)‎ 弱冠 二十曰弱,冠(冠礼)‎ ‎(1)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10分)‎ 答案  参考答案 要点 ‎(1)称谓: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冠。‎ 简析: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依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要求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9课标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  B ‎ ‎2.(2019天津文综,1,4分)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 ‎3.(2019课标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  A ‎ ‎4.(2019江苏单科,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  A ‎ ‎5.(2019浙江4月选考,1,2分)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C ‎ ‎6.(2018课标Ⅱ,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  A ‎ ‎7.(2018课标Ⅲ,24,4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  D ‎ ‎8.(2018江苏单科,1,3分)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  D ‎ ‎9.(2017江苏单科,1,3分)《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答案  B ‎ ‎10.(2017课标Ⅱ,24,4分)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  A ‎ ‎11.(2016课标Ⅲ,24,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  B ‎ ‎12.(2016浙江文综,17,4分)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答案  C ‎ ‎13.(2015课标Ⅱ,24,4分)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 ‎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  C ‎ ‎14.(2015安徽文综,12,4分)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  A ‎ ‎15.(2015山东文综,13,4分)《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答案  C ‎ ‎16.(2017课标Ⅱ,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6分)‎ 答案  (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 ‎17.(2015天津文综,14,6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 答案  (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18.(2015山东文综,47,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10分)‎ 答案  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商鞅变法 ‎1.(2017课标Ⅰ,24,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  A ‎ ‎2.(2015江苏单科,1,3分)《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  A ‎ ‎3.(2015浙江文综,14,4分)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答案  D ‎ ‎4.(2014课标Ⅱ,24,4分)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答案  C ‎ 考点二 先秦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2015课标Ⅰ,24,4分)《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  C ‎ ‎2.(2011北京文综,12,4分)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 考点三 “百家争鸣”及科技文化 ‎1.(2018课标Ⅰ,24,4分)《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  C ‎ ‎2.(2017课标Ⅲ,24,4分)下面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  A ‎ ‎3.(2016浙江文综,12,4分)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 ‎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③斯多亚学派    ④智者学派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A ‎ ‎4.(2014北京文综,12,4分)读下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 A.《春秋》    B.《孟子》‎ C.《荀子》    D.《离骚》‎ 答案  D ‎ ‎5.(2017课标Ⅰ,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 答案  (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6.(2013北京文综,37,8分)(节选)计时——记时——纪史 ‎  材料一 公元前431年,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关于此事发生的年代,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为: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的执政官皮托多鲁斯的执政任期内……‎ 公元前431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如下记法: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2分)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6分)‎ 答案  (1)特点:没有通行、统一的纪年方式。‎ 历史状况:当时各区域政治分裂,邦国林立;经济交流范围相对狭小;文化发展相对多元。社会缺乏对统一纪年的需求。‎ ‎7.(2012北京文综,37,6分)(节选)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 材料二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答案  (1)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8分)‎ ‎                  ‎ ‎1.(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1)在湖北随州发现的曾侯墓地出土了编钟等青铜礼器。其中有一件青铜器上的铭文为“余[周]文王之孙……出邦(分封)于曾”。在曾侯宝和夫人芈(音mǐ)加合葬墓中有一件青铜缶,上刻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意为楚王将自己的女儿芈加嫁至随国。由此可以推断(  )‎ ‎                  ‎ ‎①曾国与随国都是由楚国所分封 ‎②曾国通过争霸战争灭亡了随国 ‎③曾国与随国很可能是一个国家 ‎④曾国是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D ‎ ‎2.(2020届北京朝阳期中,1)有学者在分析殷墟1004号大墓出土的两件方鼎时指出:来源不同的多类神兽融合成混合性的造型,取代了单一独特的崇拜对象,将不同地区的礼仪崇拜合并成共同信仰。其意为(  )‎ A.中国的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 B.各地接受商王族信仰形成同一崇拜 C.商朝已经形成统治地方的国家力量 D.蕴含着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权力模式 答案  C ‎ ‎3.(2020届北京西城期中,2)韩非批判儒、墨两家靠仁义礼让来治理国家的主张,并强调“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韩非此举旨在论证(  )‎ A.变革旧制的迫切性    B.国策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C.君主地位的特殊性    D.儒墨复古主义的迂腐性 答案  C ‎ ‎4.(2020届北京西城期中,3)下表是商鞅死因几种说法,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得出(  )‎ 西汉司马迁 商鞅此人刻薄寡恩,用刑太过 改革开放前某学者 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变法触犯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报复 近年来的最新研究 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与当时君主秦惠王的矛盾加剧而被杀 A.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 B.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失实 C.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 D.历史叙述方式决定历史结论 答案  A ‎ ‎5.(2020届北京等级性考试第一次抽样测试,3)下图中阴影部分为中国古代某水利工程所在位置。下列描述与这一工程相符的是(  )‎ A.“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 B.“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不作堤。若是秦人多二纪,锦帆直是到天涯。”‎ C.“我闻蜀守凿离堆,两崖劈破势崔巍。岷江至此画南北,宝瓶倒泻数如雷。”‎ D.“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答案  A ‎ ‎6.(2019北京海淀二模,12)20世纪20年代,疑古学派怀疑夏商历史的真实性。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提出“走出疑古时代”,重建中国上古史。能够推翻疑古学派学者观点的是(  )‎ ‎                  ‎ A.甲骨文的识读与解释    B.铁农具的发明与使用 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礼乐制度建立与巩固 答案  A ‎ ‎7.(2019北京西城二模,12)在甲骨文中,“德”字左边是表示路口或行动的符号,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上有条垂直线,意为行动要正,目不斜视。上图西周铭文的“德”字多了一个心字底,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易经》中“君子进德修业”的“德”指道德、品行。“德”字的嬗变可用于研究(  )‎ A.绘画艺术的起源 B.官府垄断教育的状况 C.儒家思想的渊源 D.秦朝统一文字的原因 答案  C ‎ ‎8.(2019北京顺义一模,1)下表是西周祭祀制度的一部分内容。该表能够反映出西周社会的主要特点是(  )‎ 身份 祭祀庙制 天子 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 诸侯 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 大夫 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 士 一庙 平民 无 A.统治阶级生活腐化    B.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C.庙宇众多建筑辉煌    D.宗族神秘色彩浓厚 答案  B ‎ ‎9.(2019北京海淀零模,12)从商周时起,越人就有以原始瓷器随葬的传统。战国时期的百越贵族墓中出土了大量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器,少有青铜礼器出土。这一现象说明(  )‎ A.宗法分封制在南方得到完整保存 B.战争频仍促进了青铜冶铸业发展 C.手工业官营不利于生产技术改进 D.中原文化向周边地区的传播交融 答案  D ‎ ‎10.(2019北京朝阳二模,12)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图》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A.青铜器物铸造以货币为主 B.货币的发行流通趋向相对统一 C.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 D.钱文上镌刻的书法以隶书为主 答案  B ‎ ‎11.(2019北京西城一模,12)今本《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曾一度被怀疑是曹魏时期所作的伪书。1977年安徽双古堆汉墓中发掘出一批简牍,其内容大多能在今本《家语》中见到,如“孔子之匡”“孔子将西游至宋”等。这批简牍的价值在于(  )‎ ‎                  ‎ ‎①证明了孔子思想在西汉时期开始流传 ‎②为判断今本《家语》真伪提供新证据 ‎③丰富了研究《孔子家语》的相关资料 ‎④内容与今本不完全相同,但可以互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 ‎12.(2019北京石景山一模,13)“夫大块(自然)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先秦时期表现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主张薄葬的学派应该是(  )‎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答案  A ‎ ‎13.(2019北京朝阳二模,13)顾炎武说:“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与此对应的变法措施是(  )‎ A.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C.实行强制分户,改变旧有社会习俗 D.改革户籍,加强对乡里人口的管理 答案  C ‎ ‎14.(2019北京朝阳一模,12)下表中言论与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言论 人物 A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孔子 B ‎“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 荀子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韩非子 D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董仲舒 答案  B ‎ ‎15.(2019北京东城二模,12)关于《关雎》的主旨有不同的观点。下列选项中观点与时代背景相一致的是(  )‎ 选项 观点 出处 时代背景 A 求贤说 战国 《古 佚书》‎ 诸侯兼并、变法图强,各国招贤纳士 B 后妃之德说 西汉 《毛诗》‎ 行推恩令、君权神授,取消盐铁官营 C 贵族贺 婚歌说 宋 《诗集传》‎ 三教合一、心学兴起,主张工商皆本 D 恋诗说 清初《毛诗 稽古篇》‎ 西学东渐、思想启蒙,传播维新思想 答案  A ‎ ‎16.(2018北京东城一模,12)在对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的考古勘探中,发现了保存完整的汉代城址,其中有衙署、城门、铁器、陶片等,还有汉代、辽金、明清三个时期的道路遗存。城址周边发掘出战国至清代1146座墓葬。上述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                   ‎ ‎①古今通州与北京发展的关系 ‎②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③通州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④汉代基层社会的管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D ‎ ‎17.(2018北京丰台一模,12)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雄安新区南阳遗址先后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罐、陶纺轮、铜戈、铜壶及刀币等大量文物。一些文物上刻有“燕侯载”“燕王职”“左征(燕国内府官署名)”等文字。上述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当时(  )‎ ‎                   ‎ ‎①地方管理体制    ②本地农业生产 ‎③社会生活状况    ④工商业状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 二、非选择题(共43分)‎ ‎18.(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25)(节选)历史研究·方法·史观 ‎  材料一 研究中国古史,为最纠纷之问题。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 ‎——王国维《古史新证》‎ ‎(1)材料一阐述了中国古史研究的什么方法?说明其作用。(4分)‎ ‎  材料二 下图为西周中期青铜器燹(xiǎn)音公(音xǔ,盛谷物的礼器)及其铭文拓片,铭文开首写道:“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意为“上天授命大禹治水,大禹凿开大山,疏浚河道……”。‎ ‎  材料三 写于夏、商、西周三代,编订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曰:“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  材料四 《诗·长发》曰:“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2)指出材料二、三、四的史料类型。对照上述三则史料中的信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你还有什么发现?(6分)‎ 答案  (1)方法:二重证据法。(2分)‎ 作用:用考古资料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证明文献资料所载的史实。(2分)‎ ‎(2)史料类型:材料二是实物史料(考古文献亦可);材料三、四是传世文献史料(文献资料亦可)。(2分)‎ 发现:三则史料可能是同一来源;可能互相引用;也可以互相印证;还可以证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大禹治水的传说。(4分)‎ ‎19.(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24)(节选)华夏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 从远古到 西周时期 在秦人的历史记忆中,其母系先祖女修、女华出自炎黄世系,秦人为炎黄的姻族。秦人长期活动在西周的西部边疆,因善于养马,西周赐予封邑,收为附庸。①直到西周末,秦人仍然是西部边陲的“游牧部落”‎ 春秋时期 ‎②秦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人由此进入诸侯国之列。此后,秦人一再东迁,势力扩大到关中地区,成为西北地区一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然而在整个春秋时期,中原诸国一直将秦人视为夷狄并加以歧视。秦人为此深感自卑。“秦国僻陋戎夷……犹惧为诸侯笑”‎ 战国时期 ‎③战国初期,秦孝公即位后,中原诸国视秦人为夷狄。“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秦孝公深感耻辱,表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孝公迁都至咸阳,完成了其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④战国晚期,由于秦国实力不断壮大,取代周室、吞灭群雄的战略意图越来越明显,秦国与关东六国逐渐形成紧张对抗的关系。六国人士深感岌岌可危,对秦国充满仇恨和畏惧。但是,秦人身上的“戎狄”标签,在战国晚期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在六国人士心目中不是异族入侵,而是强者对弱者的征服战争。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 ‎——依据彭丰文《从边缘到中心:秦人 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编制 ‎(1)商鞅变法是秦发展中的大事。若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补充到表格中,应位于序号(  )和序号(  )之间,说明理由。(4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秦人活动空间的发展变化的特点。概述秦人融入华夏民族的历程及历史意义。(7分)‎ 答案  (1)序号:③④。(2分)‎ 理由: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孝公在位期间;商鞅变法增强秦国的国力。(2分)‎ ‎(2)空间变化:由边缘到中心,逐渐进入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由西方向东方,逐渐进入关中和中原地区;活动空间范围不断扩大。(3分)‎ 历程:从秦人自认为属于华夏到为中原华夏诸国接受和认同。(2分)‎ 意义: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2分)‎ ‎20.(2020届北京等级性考试第二次抽样测试,1)“九流十家”‎ ‎(1)用“/”为以下材料断句。(6分)‎ ‎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2)指出上述材料所描述的历史现象,并分析其影响。(8分)‎ 答案  (1)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6分)‎ ‎(2)该段史料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8分)‎ ‎21.(2019北京西城六校联盟期中,43)(节选)“士人·国民·人民”‎ ‎  材料一 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兴起是最值得注意的现象。在周代,士是贵族阶层的一员,他们接受教育并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在社会大变动时期,少部分的士跻身卿大夫的阶层,大多数人则降入庶人的行列,成为士农工商的一分子,这是士人的主要来源。此外,王官下降、庶人上升也增加了士人。士人既在本邦国“学而优则仕”,也在各诸侯国之间流动“仕无定主”。随着君主对士的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养士之风逐渐盛行。‎ ‎——整理自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士人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士人兴起”对当时社会的影响。(8分)‎ 答案  (1)特点:身份构成多样;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辅助诸侯是其主要出路。(5分)‎ 影响:推动了诸侯国的变法;促进了私学的兴起、发展;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每点1分,共3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