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柳州、贵港、百色四市2020届高三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玉林、柳州、贵港、百色四市2020届高三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广西2020年5月份高三教学质量诊断性联合考试 文科综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有解决增加国家财富的办法:“能以所有致所无,客商归之,外货留之,则入多。”据此可知,韩非子 A. 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B. 主张加重对商业税的征收 C. 承认了市场的作用 D. 阐述了以民为本治国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通过市场可以互通有,外商来了货也就留下来了,这就增加了国家的财富。由此可见,韩非子实际上是承认了市场的作用,故C项正确。韩非子主张严厉抑商,材料中他承认市场的作用,并不能说明他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市场的作用,没有涉及征收商业税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韩非子主张法治,材料指的是解决增加国家财富的方法,不属于民本理念,故D项错误。‎ ‎2.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石窟风气盛行。其中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这些石窟中的佛像无论何种形象,很多都身着汉族形式的衣饰。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 北方经济地位上升 B. 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 中外文化交融增强 D. 三教思想趋于融合 ‎【答案】C - 12 -‎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石窟及佛像的衣饰可知,当时佛教的影响力在扩大,同时也反映了中外文化交融的增强,故选C;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A;材料强调佛教影响力扩大,侧面说明了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冲击而不是丧失,排除B;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局面出现,且材料只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本土化,并未涉及道教,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这些石窟中的佛像无论何种形象,很多都身着汉族形式的衣饰”分析解答即可。‎ ‎3.唐代中后期,节度观察使成为道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并拥有司法权。到五代时期,节度判官和观察判官并称为“两使判官”,代表节度观察使具体承担了对州县司法案件的审复工作,改变了唐初州县案件直接上报朝廷、由刑部进行审复的司法程序。这种变化 A.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B. 扭转了武夫乱政的割据局势 C. 适应国家法制化运作的需要 D. 促进了司法审复程序的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司法变革适应了唐后期地方制度变化的需要,有利于司法审复程序的完善,故选D项;唐末时期藩镇割据加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且该选项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与武夫乱政无关,排除B项;材料说明司法案件的审复工作得到改善,且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统治,而不是适应国家法制化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 ‎4.明清时期,松江府各属县城镇“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苏州府则“无论丰歉,江广安徽之客米来售,岁不下数百万石”;雍正年,广东“即丰收而乞籴于(广)西省犹不下一二百万石,”这说明明清时期 A. 出现民富国强的局面 B. 粮食的商品化趋势增强 C. 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 D. 农业生产化水平待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 - 12 -‎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下,尽管有粮食的交换,但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明清时期,不论是中东部地区的松江府和苏州府还是南方的广东,粮食买卖现象及规模都比较大;不论是地方丰收还是欠收都有进行粮食的商品化现象,这表明明清时期粮食的商品化趋势増强,故选B;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北方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化水平的问题,故排除CD。‎ ‎5.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统计,1865~1894年,上海浦东有2家造纸厂、11家火柴厂、97家缫丝厂,天津、上海共有2家面粉厂。而贵州省在1913年还没有一家近代企业,1920年仅有11万元的私人资本产业;内蒙古1913 年仍是空白。这两个地区到1920年都没有官办企业。青海大概也是如此。这反映了中国 A. 边疆地区封建统治强化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C. 社会的半殖民地性突出 D. 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的停滞 ‎【答案】B ‎【解析】‎ ‎【详解】偏远地区的贵州、内蒙古和青海在20世纪初期,近代企业较少,说明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得不出A、C的结论。贵州、内蒙古和青海的经济发展缓慢,但并非停滞,故D项错误。‎ ‎6.五四时期中国的思想界异常活跃,各种思想流派进行了论战。1920年以后,诸多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会、团体也在论战中纷纷建立起来,多种版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相继出版。这反映出 A. 马克思主义在民间广泛传播 B. 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 国人对社会主义认识度提高 D.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条件已成熟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马克思主义和各种非马克思重要的论战中,出现了专门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社团和刊物,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获得越来越多国人的认可,故选C项。A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排除;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故B项错误;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社会条件已成熟,故D项错误。‎ ‎7.1931年十月刊《良友》杂志上有一幅黄文农作的漫画(如下图),内容为:“耗子不会生蛋,赶来和母鸡寻衅,妄想攫夺此蛋以为己有。”此漫画反映了 - 12 -‎ A. 抗日战争初期 B. 中国抗日民众力量的觉醒 C. 全国性爱国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 D.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中“1931年十月刊”,“妄想攫夺此蛋以为已有”以及漫画中母鸡毛发竖起那种斗争的状态可知,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侵略引起了国人的不满,反映了日本侵略下的国民心态,故选A项。材料不能反映国民力量的觉醒,排除B项;C项发生在七七事变后,故排除;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是在华北事变之后,故排除D项。‎ ‎8.2019年上半年,中国举行了三场主场外交活动(如下表)。这三场外交活动共同体现了中国 外交活动 中国声音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 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中国理念,为世界和平发展开辟新路径,为构建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A. 多边外交,打破了超级大国霸权的局面 B. 和平合作,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 独立自主,坚持原则与灵活并举的外交 D. 开放发展,加强与周边国家间的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 - 12 -‎ 根据题干,中国在三次主场外交中都涉及和平合作,这些声音的发出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起到重要的作用,故选B项。A项错在“打破了”,故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坚持原则与灵活外交并存,故排除C项;中国这些外交声音的发出,不仅仅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而且是世界的,故D项排除。‎ ‎9.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把雅典民主政治描写为穷人对富人的专政。该“描写”实质上 A. 表明雅典公民权得以扩大 B. 雅典社会矛盾日趋激烈 C. 是对伯利克里改革的批判 D. 指出了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答案】D ‎【解析】‎ ‎【详解】“穷人对富人的专政“反映了雅典城邦公民直接参政、议政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的现象出现。据此可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指出了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的弊端,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公民权扩大的过程,A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排除;材料所述现象并非伯利克里改革导致的,C项错误。‎ ‎10.天主教会认为,尽管《圣经》为信仰的最高指导,但教皇的教谕亦无可怀疑。马丁·路德指出,任何人的教导若逾越《圣经》,那就是错误而不必遵守的。马丁·路德的主张 A. 强调了信仰之于宗教的重要性 B. 否定了教义之于宗教的重要性 C. 缓和了基督各教派之间的矛盾 D. 顺应了新教徒资本积累的要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马丁·路德反对逾越《圣经》的教导,也就是反对教皇所宣扬的“因行称义”,主张“因信称义”。因而可以推知,马丁·路德强调了信仰之于宗教的重要性,故A项符合题意;无论是天主教还是路德新教,二者都认可教义,即《圣经》的重要性,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的这一宗教宣传激化了天主教和他自己所宣扬的“因信称义”的矛盾,排除C项。材料没有显示“顺应了新教徒资本积累的要求”的信息,排除D项。‎ ‎11.下面是1871年和1901年世界主要国家钢产量(单位:万吨)统计表。这可以用来佐证 时间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1871年 ‎33.4‎ ‎7.4‎ ‎25.1‎ ‎8.6‎ - 12 -‎ ‎1901年 ‎498.3‎ ‎1369.0‎ ‎639.4‎ ‎42.5‎ A. 美国综合国力成为世界第一 B. 主要国家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C. 英国经济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D. 欧美国家工业化具有同步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1871年,英国的钢产量比其他三个国家要高出好多,但是在1901年美德的钢产量比英法多,表明美德的发展速度快于英法,故选C项。A,B、D三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12.虽然经历着相对衰落,但美国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最先进的技术、最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无可替代的美元霸权。在所有大经济体中,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仍然是最高的,而自由市场和强大的民间力量使得美国修复危机的能力依然强大。据此可知 A.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 和平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C. 美国仍然是全球化最大获益者 D. 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不可避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了两个方面,美国有相对衰落的一面,也有其强大优势。其优势就是从全球化中、现在国际体系中获得的,故C项正确。A、B两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的主旨是美国虽然衰落但仍然强大,D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 (一)必考题: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12 -‎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在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法国、荷兰、英国的商业发展极为迅速。面对先期走上大洋洲际贸易和殖民扩张道路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呈现出后发之势,以更强劲的势头参加到这场争夺远东乃至世界贸易主导权和殖民地的角逐中来。英国东印度公司在经济上是一个商业股份制公司,在政治上却是侵略征服的殖民扩张的机构。它的形成及发展适应了近现代全球化的潮流,为英国重商主义实践的成功铺平了道路,为英国从商业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也为英国从单一民族国家走向世界性殖民帝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潘毅《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起源及性质》‎ 材料二 跨国公司在后帝国主义阶段已成为一种象征霸权的国际垄断势力。它们集中了越来越巨额的资本,其经济实力可与许多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匹敌。由于跨国公司的活动,国际分工进一步专门化,“合理化”:处于“核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实验室、控制台和金融中心,而处于“边陲”地区的第三世界国家则专事生产,特别是那些消耗资源、劳动力密集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行业,迅速向“边陲”国家转移。并且,“边陲”市场要“包销”大量新产品,还要负责消化在“核心”已经过时或剩余的商品。跨国公司所到之处,不仅经济秩序发生变化,而且阶级结构、政治关系、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也悄然改变。‎ ‎----摘编自陈一筠《跨国公司与“后帝国主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的时代背景,并指出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在性质上的相似之处,并以此为例,简析第三世界国家在融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1)时代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欧洲列强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和争夺;英国在海上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清除了海外发展的巨大障碍;西欧重商主义思想的盛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促使英国开始大规模资本原始积累;国家政权的支持等。不利影响:跨国公司利用投资直接攫取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剥削廉价劳动办;跨国公司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压制第三世界国家民族企业的发展;跨国公司通过不依法经营、压低商品价格等不合法手段扰乱第三世界国家市场正常竞争秩序;跨国公司的资金和技术优势造成第三世界的国家科技人才大量流失。‎ ‎(2)相似之处:兼具垄断性和掠夺性贸易公司的双重性质。应注意的问题:各国应该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强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存共荣的目的。‎ ‎【解析】‎ ‎【详解】‎ - 12 -‎ ‎(1)背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新航路开辟以后,是为了适应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而建立的。所以它成立的时代背景可从新航路开辟、欧洲列强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殖民扩张、西欧重商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兴起等方面进行总结。‎ 不利影响:根据“处于‘边陲’地区的第三世界国家则专事生产,特别是那些消耗资源、劳动力密集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行业,迅速向‘边陲’国家转移。并且,‘边陲’市场要‘包销’大量新产品,还要负责消化在‘核心’已经过时或剩余的商品”等信息可知跨国公司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攫取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剥削廉价劳动力,压制第三世界国家民族企业发展,扰乱第三世界国家市场正常竞争秩序和导致第三世界国家人才的流失等。‎ ‎(2)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英国对外殖民掠夺的机构,跨国公司则是在后帝国主义阶段已成为一种象征霸权的国际垄断势力。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兼具垄断性和掠夺性贸易公司的形式。根据东印度公司和跨国公司的特点可知第三世界国家在融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和合作,争取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强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两千年社会的集权与分权 秦至西汉时期 皇权集中,对地分不断打压.‎ 东汉至魏晋时期 皇权衰弱。贵族、豪强、地方割据尾大不掉。‎ 隋至唐代前中期 权力集中,国家统一。‎ 唐“安史之乱”至五代 分权于地方藩镇割据,四分五裂。‎ 宋元时期 两宋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元朝大帝国不可避免地分权。‎ 明朝前期 重新集权,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皇权更强。‎ 明朝后期 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富人阶层分离、朝廷党派林立,权力分散。‎ 清朝至民国 清初集权统治,登峰造极;清末至民国军阀混战,权力分散。‎ ‎——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一 中国历朝改革得失》‎ - 12 -‎ 结合中国历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简表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中提取一个观点并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一:‎ 观点:坚持集权、适度分权本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论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一组基本矛盾,加强中央集权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势。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如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西汉“汉承秦制”出现封建社会第一个最盛时期。地方权力过于分散极易导致国家分裂,如唐朝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导致藩镇割据;明清的秘力过于集中结果政治腐败,地方缺乏灵活性,影响社会进步。‎ 结论:集权分权要适度,既要有利于发挥中央的领导力又要保持地方的活力,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示例二:‎ 观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极力防止重臣擅权 论述:明代朱元璋鉴于宰相权重,威胁君权.废除了宰相制,并且不允许以后再设丞相一职;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并非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辅政机构。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这些都是明清最高统治者为防范大臣权力膨胀而采取的措施,使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了高度强化,并发展到顶峰。‎ 结论:中国古代自秦朝建立开始,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不断重演此消彼长的状态,到明清时期,最高统治者采取措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反映了秦朝至清朝,中国古代政治的集权与分权的内容,因此可得出论点坚持集权、适度分权本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或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极力防止重臣擅权。任选其中一个观点结合所学内容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材料 ‎ - 12 -‎ ‎ 在元鼎年间,汉武帝下决心由中央垄断铸币权。元鼎四年,汉王朝中央政府设水衡都尉,这是一个铸钱的专门机构。同年,下令禁止郡国铸币。这次改革是比较彻底的。首先,中央收回铸币权,垄断了货币的铸造,从根本上制止了伪钱的泛滥;其次,这次改革规定,非三官钱不得行,而三官钱的币值与重量相符“重如其文”。另外,由政府铸造的三官钱,工艺水平、铸造技术有很大的提高,工序也比较复杂,这就使伪造者不易造成,往往“记其费不能相当”,反而得不偿失,盗铸者自然减少。‎ 元鼎四年西汉政府所进行的币制改革,终于取得对豪强地主、富商大贾私铸钱的斗争的胜利,从此三官五铢钱通行于世,盗铸者和伪铸基本绝迹。中央政府控制了铸币权,从一个侧面稳定了财政,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林剑呜《秦汉史》‎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内容。‎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1)内容:中央垄断铸币权;成立铸钱的专门机构;从铸币原料、币值与重影工序、技术等多方面进行防伪。‎ ‎(2)意义:有效抵制了货币的伪造,利于经济秩序的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后世币制改革提供借鉴。‎ ‎【解析】‎ ‎【详解】(1)根据“汉王朝中央政府设水衡都尉,这是一个铸钱的专门机构。同年,下令禁止郡国铸币”得出中央垄断铸币权;成立铸钱的专门机构;根据“由政府铸造的三官钱,工艺水平、铸造技术有很大的提高,工序也比较复杂”得出从铸币原料、币值与重影工序、技术等多方面进行防伪。‎ ‎(2)根据“盗铸者自然减少”、“盗铸者和伪铸基本绝迹”得出有效抵制了货币的伪造,利于经济秩序的稳定;根据“央政府控制了铸币权,从一个侧面稳定了财政,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后世币制改革提供借鉴。‎ ‎16.材料 一战爆发前,日本在中国问题上的立场是独霸和排他性的,而美国则坚持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不承认日本所谓的特殊利益和特殊地位。一战爆发后,日本趁列强忙于欧战的机会,攫取了德国的在华权益,并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美国对日本疯狂的在华扩张行为早已不能容忍。一战结束后,美国势力重返东亚。1922 年,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在以美国为首的列强联合进攻面前,日本开始实行与列强保持一致的所谓“协调外交”。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改变了日美经济关系赖以生存的国际环境。此时的日本将魔爪伸向中国,随着日本军事行动的步步升级,不可调和的日美矛盾最终引发太平洋战争。二战结束后,美国通过《日美安保条约》等,把日本牢牢地拴在了自己的战车上。‎ - 12 -‎ ‎——摘编自武寅《两次世界大战与日美关系》‎ ‎(1)根据材料,概括日美关系的演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美关系的演变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1)演变:-战前日美在中国问题上矛盾尖锐;一战后美国联合欧洲列强共同遏制日本对华扩张;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美矛盾激化,最终引发太平洋战争:二战后美国控制日本,日本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工具。‎ ‎(2)影响:一战前后的美日矛盾加剧了列强对华争夺和军阀割据,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日矛盾有利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后美的同盟的建立对新中国形成了包围、封锁。‎ ‎【解析】‎ ‎【详解】(1)根据“日本在中国问题上的立场是独霸和排他性的,而美国则坚持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不承认日本所谓的特殊利益和特殊地位”得出战前日美在中国问题上矛盾尖锐;根据“在以美国为首的列强联合进攻面前,日本开始实行与列强保持一致的所谓‘协调外交’”得出一战后美国联合欧洲列强共同遏制日本对华扩张;根据“随着日本军事行动的步步升级,不可调和的日美矛盾最终引发太平洋战争”得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美矛盾激化,最终引发太平洋战争;根据“美国通过《日美安保条约》等,把日本牢牢地拴在了自己的战车上”得出二战后美国控制日本,日本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 ‎(2)综合材料内容各所学可知,一战前后的美日矛盾加剧了列强的对话争夺和军阀割据,同时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二战前后,美日矛盾有利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后美日同盟则对中国形成了包围和封锁。‎ ‎17.材料 程长庚(1811~1880年),清代徽剧、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在三年的科班学习中,程长庚一丝不苟,从唱、念、表演到发音吐字,都认真对待。他用心钻研,孜孜不倦地苦练,虚心向人请教,终于练成了独具一格的“脑后音”的唱法,艺技精进。他融合徽调和汉调,并吸收昆曲、京腔、秦腔等剧种的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经过自己的创造,形成了一种体系。他“一经登场,不啻现身说法”,“为大臣则风度端凝,为正士则气象严肃,为隐者则其貌逸,为员外则其神恬”。他生前很重视京剧人才的培育,曾创办三庆科班,对于三庆班,程长庚管理井井有条,他要求纪律严明,不容班里的人有所违犯,而自己也以身作则,毫无保留地把平生所学传授给学生,著名老生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都出自他门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 12 -‎ ‎(1)根据材料,指出程长庚对京剧的变革创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程长庚的艺术品格。‎ ‎【答案】(1)变革创新:进行声腔上的变革,练成了独具一格的“脑后音”的唱法;创办专门培养京剧人才的科班;融合徽调和汉调,并广泛吸收各剧种的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使京剧艺术的发展形成体系。‎ ‎(2)品格:-丝不苟的治学艺术;声容殊众的表演艺术;谦恭谨慎的待人艺术;言传身教的治班艺术;倾囊相授的育人艺术。‎ ‎【解析】‎ ‎【详解】(1)根据“练成了独具一格的“脑后音”的唱法”得出进行声腔上的变革,练成了独具一格的“脑后音”的唱法;根据“他融合徽调和汉调,并吸收昆曲、京腔、秦腔等剧种的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经过自己的创造,形成了一种体系”得出融合徽调和汉调,并广泛吸收各剧种的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使京剧艺术的发展形成体系;根据“他生前很重视京剧人才的培育,曾创办三庆科班”得出创办专门培养京剧人才的科班。‎ ‎(2)综合材料内容可从治学艺术、表演艺术、待人艺术、治班艺术和育人艺术等方面总结概括程长庚的艺术品格。‎ - 1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