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开学检测考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全部为笔答题,共 页,满分 分,考试时间 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密封线内禁止答题。‎ ‎3、用钢笔或签字笔直接答在试卷(或答题纸上)。‎ ‎4、本试题为闭卷考试,请考生勿将课本进入考场。‎ ‎1.周人“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西周统治疆域比较广阔 B. 中央王朝控制能力不足 C. 西周推行了严格等级制 D. 周人比较重视血缘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周时期权力尚未集中,中央王朝对地方控制能力不足,所以才建立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B正确;选项A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选项C只是对题意的重复而不是解释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原因,但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西周时期中央王朝控制能力不足而必然要建立完善的分封制度等制度来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 ‎2.某文学家把孔子的时代描述为“中国正处于愁闷时期”,“急于求变的她愿意抛弃一切曾经优良的传统与制度,允许有志之士从事变革”。对上述描述解读正确的是 A. “变革”的典范是商鞅变法 B. “曾经优良”的制度包含郡县制 C. “急于求变”是指要求尽快建立中央集权 D. “愁闷时期”具有礼崩乐坏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所处的“愁闷时期”是指春秋末期,当时正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他所主张的维护西周的统治秩序的观点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因此得不到认可,他感觉“愁闷”是由于礼崩乐坏。故答案为D项。A项,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排除;B项,郡县制是在新兼并地区实行的管理制度,与孔子的“愁闷”无关,“曾经优良”的制度应该指奴隶社会的制度,如分封制,故B排除;C项,“急于求变”“要求尽快建立中央集权”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主张,排除。‎ ‎【点睛】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主要表现:‎ 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 经济上: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思想上:由于统治阶级放松思想控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军事上:各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资源互相吞并,连年战争。‎ ‎3.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 A. 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 B. 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念 C. 强化了士阶层崇儒入世的观念 D. 维护了人才的公平选拔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薛元超因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而“抱憾终身”,皇室子弟李洞因屡次科举考试不中而发出了“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的誓言,士子从靠门荫、荐举等途径进入仕途转向以科举从政为荣,可见科举制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未涉及宗室势力相关的信息点,排除;C项,“崇儒”的现象,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有学者认为,经过甲午战争,中国自我形象在中国人心中开始破碎。保守的知识分子群体走向了变法,他们将变法与求新相表里,求新与西学相表里。变法派生了改良和革命。中国进入急剧的社会变革时期。该学者认为维新思想 A. 全面否定中国自我形象 B. 引发中国阶级结构巨变 C. 完全师法西方挽救危亡 D. 起于忧患引发社会剧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中国自我形象在中国人心中开始破碎”“保守的知识分子群体走向了变法”“变法派生了改良和革命”反映了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上出现了维新思想,即强调了维新思想是起于民族忧患而引发的社会剧变。故答案为D项。A项,维新思想并未全面否定中国自我形象,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剧变,并没有体现中国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排除;C项,完全师法西方与材料中“他们将变法与求新相表里”不符,排除。‎ ‎5.1882年,沪上富商张叔和在上海购得地,将其命名为“张园”。张叔和仿照西洋园林风格筑园,并在园内设茶室、戏台,设题诗壁供文人雅士舞文弄墨。不久,张园成为了上海各界集会、演说的场所。这说明张园 A. 促进了上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体现了西方文化已占据主流地位 C. 满足了晚清上海社会生活的需要 D. 导致了近代中西合璧的风俗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张园成为了上海各界集会、演说的场所,这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必然关联,A项排除;B项与材料“园内设茶室、戏台,设题诗壁供文人雅士舞文弄墨”相冲突,排除;张园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迎合了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的需要,故而才会成为各界集体场所,C项正确;张园一地推动近代中西合璧的风俗变化,显然过于牵强,D项排除。‎ ‎6.民国成立后,“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但其内容大多是流于表面甚至错误的政论,很大程度上导致“学术荒废”,且无助于民生,从而引发众多学者退出报刊业或有关研讨。这说明当时 A. 传媒业发展超出社会需求 B. 有识之士已开始理性反思 C. 政治思想大多不符合国情 D. 学术研究已经陷入了困境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于报纸内容流于表面甚至错误的政论,导致了众多学者退出报刊业或有关研讨,说明有识之士已经开始理性反思,故选B。A、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的因果关系。‎ ‎7.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日军展开政治、社会、经济的全方位抵抗,形成了摇摇欲坠却又坚持不倒的微弱平衡。形成这种状态的关键原因是 A.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B. 抗日民族统战线的存在 C. 党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 D. 日本法西斯力量的衰退 ‎【答案】C ‎【解析】‎ ‎【详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其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之所以还能形成全方位抵抗,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灵活的斗争策略,故选C。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A错误;因为日本侵华策略的转变导致国民政府在相持阶段开始消极抗日,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非关键因素,故B错误;日本在敌后战场增加了投入,从局部上看力量反而有所增强,D项排除。‎ ‎8.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订《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即“四面八方”工作方针。这说明当时 A. 市场资源配置中起主要作用 B. 亟需建立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 C. 市场经济在中国逐渐走向萎缩 D. 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过渡方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四面八方”工作方针就是要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主要作用实现发展生产和繁荣之目的,故选A;当时我国是新民主义经济,尚未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排除BD;材料不能反映市场经济在中国逐渐走向萎缩,排除C。‎ ‎9.在古罗马曾流行一句谚语“法学家创造了罗马法”。帝国初期,奥古斯丁专门指定一些法学家从事法律解答,明令他们解答意见具有法律效力,要求最高裁判官和所有承审官的审判活动都必须受法律解答的约束。这说明 A. 罗马法缺乏理性精神 B. 罗马并不是法治社会 C. 罗马法有待不断完善 D. 罗马重视法学家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古罗马谚语“法学家创造了罗马法”和法学家的法律解答也具有法律效力,充分说明罗马重视法学家作用,故选D;罗马法倡导理性精神,追求公平正义,排除A;B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10.约在1600年时,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万~200万镑,丁香、靛蓝、药品、肉豆蔻等共约35万至65万镑,而经商队运进地中海的胡椒有300万~400万镑,丁香等共有70万~10万镑,另外还有生丝50万镑。这些数字说明 A. 新航路开辟作用有限 B. 地中海航线依然十分重要 C. 航路中心转移不明显 D. 西葡两国争夺贸易主导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干数字来看,这一时期地中海贸易数额也较大,故选B;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排除A;新航路的开辟促使航路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C ‎;材料未涉及西葡两国争夺贸易主导权,排除D。‎ ‎11.据统计,截至‎1929年10月1日,苏联共收到2670份承租申请。1921-1927年苏联与外国公司签订了172份租让合同。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正在 A. 探索经济建设新模式 B. 接受来自世界的援助 C. 利用大萧条发展经济 D. 反击西方国家的封锁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题干时间判断,当时苏联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探索经济建设的新模式,故选A;当时资本主义国家敌视苏联,所以苏联不可能接受来自世界的援助,排除B;大萧条指1929年到1933年,排除C;D与材料不符,排除D。‎ ‎12.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规定“马歇尔计划”的金额应逐年审批,不确定4年的总金额,拨款53亿美元作为头15个月的授欧资金,但只是最大限额,并规定受资国须承担某些具体义务。据此可知,马歇尔计划 A. 依靠的是民间和私人资本 B. 有利于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C. 美国和西欧处于平等地位 D. 由国会负责该计划的具体实施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马歇尔计划的金额需要美国国会逐年审批,受援国必须承担某些具体义务,这些规定有利于加强美国控制西欧,故选B;马歇尔计划采用国家拨款的形式,排除A;当时西欧普遍衰落,不可能与美国平起平坐,排除C;国会负责审批,不负责该计划具体实施,排除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跨过南海的万顷波溽,进入汹涌澎湃的印度洋,开辟了我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海上航道。唐代,我国通过印度洋同非洲东海岸国家有了直接的交往。‎ 唐宋时期,中外海上交通盛极一时。广州、泉州、杭州都是当时主要的国际贸易港口。阿拉伯大旅行家伊本·巴图塔访问我国时,称泉州为“世界最大港之一,或径称为世界唯一之最大港亦无不可也”。正是在海上贸易和友妤交往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宋代,我国与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建立了中非历史上最早的外交关系。‎ ‎——摘编自陈公元《中非历史上最早的外交关系》‎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是中国同非洲国家友好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世界局势剧烈动荡,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空前高涨,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捍卫自己的主权和尊严,坚决支持非洲国家和人民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反对外来干涉、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斗争,并对他们所蠃得的民族独立热烈的祝贺与率先的承认,一批在1958年到1965年间独立的非洲国家,先后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些国家是: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苏丹、突尼斯,西非的几内亚、加纳、马里、贝宁、毛里塔尼亚,东非的索马里、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中非的扎伊尔、布隆迪、中非共和国;南部非洲的赞比亚等18个非洲国家。‎ ‎——摘编自唐同明《论20世纪60年代中非友好关系》‎ 材料三 ‎2018年9月3日至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举行。《欧洲时报》3日发表社论,肯定了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8年来取得的成就,并认为中国援助非洲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他国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中非关系的新发展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60年代中非友好关系发展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非关系发展的成功经验。‎ ‎【答案】(1)新发展:进行直接交往;海上贸易发达;友好交往;建立外交关系。‎ 原因:政治上:唐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中央集权加强;统治者的重视。经济上:唐宋时期经济发展,尤其是宋代城市发展,商业繁荣,为中非之问的海上贸易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科技文化上:唐宋时期文化繁荣,有较强的民族自信力;航海、造船技术发达。对外关系方面:唐宋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交通上:海上交通发达。‎ ‎(2)影响:对中国:外交上,有利于冲破美国对华封锁;有利于改变中苏关系恶化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经济上,有利于新中国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对非洲:有利于巩固民族独立的成果,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世界: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的多极化。‎ ‎(3)经验:独立自主;友好交往;合作共赢;平等互信。‎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唐代,……同非洲东海岸国家有了直接的交往”得出进行直接交往;由材料一“唐宋时期,中外海上交通盛极一时”得出海上贸易发达;从材料一“友好交往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得出友好交往;据材料一“宋代……建立了中非历史上最早的外交关系”可知建立外交关系。第二小问,据所学从唐宋政治、经济、对外、科技角度回答,政治上:唐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中央集权加强;统治者的重视为对外交往提供政策支持;经济上:唐宋时期经济发展,尤其是宋代城市发展,商业繁荣,为中非之间的海上贸易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科技文化上:唐宋时期文化繁荣,有较强的民族自信力为对外交往奠定思想基础;航海、造船技术发达为对外贸易提供技术支持;对外关系方面:唐宋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对外交流;海上交通发达为对外交往提供条件。‎ ‎(2)从对中国、世界和非洲三个角度分析,对中国,据所学中国60年代的外交政策是反对美苏得出有利于冲破美国对华封锁和有利于改变中苏关系恶化造成的不利影响;据所学60年代国民经济的调整得出有利于新中国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据所学非洲国家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出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对非洲,据材料二“坚决支持非洲国家和人民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得出有利于巩固民族独立的成果,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世界,据所学60年美苏争霸得出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的多极化。‎ ‎(3)据材料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决支持非洲国家和人民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得出独立自主和友好交往;据材料三“中非合作论坛”得出合作共贏和平等互信。‎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学东渐 中学西传 耶稣会士是16世纪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士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人,除了传教以外,耶稣会士将传教与传播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主要有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物理学、火器制造等,还将天主教义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大成功。有明朝士大夫感叹道:“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土地肥沃,百物繁衍,又遍贾万国,五金山积,我中土之富饶不如也。”‎ ‎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研究中国的热潮,伏尔泰、莱布尼茨、狄德罗、卢梭、歌德等人都饶有兴趣地研究中国文化。伏尔泰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欧洲王公及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莱布尼茨说:“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文明,即欧洲及远东海岸的中国,现在是集合在一起了。”“我们从前谁也不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美、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给我们一大觉醒。”‎ ‎——摘编自冯天瑜著《中华开放史》等 材料为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有关情况简表。从材料中提取一个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观点:明清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是一次相互的启蒙。‎ 论证: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将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与传教士合译《泰西水法》等西方科技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西学东渐还为中国人打开了观察西方的窗户,冲击了某些传统观念,对中国人认识世界以及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的早期民主思想具有启蒙的作用。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儒学介绍到欧洲。儒学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他们借儒家的理性、道德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宜传启蒙思想。如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利用儒家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批判欧洲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和君主专制;法国的《人权宣言》也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还影响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可见中学西传对西方思想解放潮流和制度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的近代化。‎ 总之,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共同促进了东西方文明进步和思想解放。‎ 示例二:‎ 观点:社会环境影响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论证: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在传播基替教教义的同时,也将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介绍给西方。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统治和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资木主义萌芽发展微弱。传教士对西方文化的传播,主要是出于传教的需要,其内容主要局限于宗教和科技。西学东渐虽然给中国带来西方文化的样木,但由于中国士大夫的自满心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型,西学东渐并没有给中华文明带来变革性影响,接受自然科学知识的只是少数官僚士绅和开明学者,范围较小,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实际作用有限。17、18世纪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与罗马教会和专制统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主要是出于反封建的需要。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教会神学和专制统治,追求个性和自由。正是随着欧洲自身社会变革的进行,他们逐步完成了对中国文明的引进和改造,这同时也变革了欧洲本身,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 由此可见,受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对东西方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东西文化交流,要求学生结合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来说明。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明清时期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背景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学生要有极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根据材料“将天主教义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可知,中西方之间文化交流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故论题可为明清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是一次相互的启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将中国的先进技术传到西方,并得到西方的广泛运用。并且西方学者也运用中国的先进文化结合本国实际取得了政治及文化上的胜利。可结合史实具体回答。‎ 根据材料中“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可以看出,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故论题可为社会环境影响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17-18世纪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为挽救中国的落后,改变中国的现状,故向西方学习。西方正处于新航路的开辟,在殖民扩张的同时,将西方一些先进的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等传入中国,并且也将中国的一些较先进的东西传到西方。可结合史实具体回答。‎ ‎15.材料 ‎ ‎ 全国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在国家经营的企业中,目前时期应实行工人参加生产管理的制度,即建立在厂长领导之下的工厂管理委员会。”1951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理厂矿交通等企业中的反革命分子和在这些企业中开展民主改革的指示》求各地对国有企业中所遗留的旧制度,进行民主改革。为此,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废除不合理的管理制度。政务院发文明令废除搬运行业中的包工头、把头、帮头等封建把持制度,建立民主化的工厂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国营厂矿还建立新的劳动制度和劳动组织,使企业的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 ‎——摘编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矿企业民主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工矿企业民主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答案】(1)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建立;巩固人民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旧企业遗留的封建制度等。‎ ‎(2)废除封建把头制度等陋习;在企业中建立民主管理制度;行使工人阶级对企业的领导权等。‎ 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为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经验等。‎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内容和时间,结合所学可知,背景是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建立;巩固人民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旧企业遗留的封建制度。 ‎ ‎(2)第一小问“内容”,依据材料“要求各地对国有企业中所遗留的旧制度,进行民主改革。为此,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废除不合理的管理制度。政务院发文明令废除搬运行业中的包工头、把头、帮头等封建把持制度,建立民主化的工厂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国营厂矿还建立新的劳动制度和劳动组织,使企业的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结合第一小问的内容和所学可知,影响是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为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经验等。‎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