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 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 第07天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 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 第07天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07天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由材料“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可知,该计划重视重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说明了苏联依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A符合题意;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互会,B不正确;新经济政策强调的是用商品和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材料不符合,C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重视发展重工业,未体现国家加强对经济的控制,D不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切入点,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斯大林逝世后,其继任者企图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但均没有能够突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苏联这一经验教训对于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知识网络建构】‎ 8‎ ‎【重点知识解读】‎ 一、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程和经验教训 ‎1.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项目 ‎1917—1928年 ‎1928—1953年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主题 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 ‎ 措施 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一五”计划;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 ‎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 特点 由通过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转向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 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补;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结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了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 形成“斯大林模式”,实现工业化并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民生没有改善 没有根本解决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2.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 8‎ ‎(1)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尤其是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需要立足实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 ‎(2)必须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相结合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 ‎(3)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部门协调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必须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5)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特点,要顺应潮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二、世界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西方模式(英国)‎ 斯大林模式(苏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经历的工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农产业、乡镇企业、现代农业 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 从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商品经济发展到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具有僵化性、封闭性 肯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具有开放性 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马克思的设想 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2.列宁的主张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设想由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后来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又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斯大林的主张 斯大林时期主张利用行政手段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 8‎ 在斯大林体制的基础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的新看法 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6.毛泽东的主张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渐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8年后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7.邓小平的看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出改革和革命的本质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1.图为1918年,苏俄著名诗人别德内伊关于反对富农的漫画。图中的字是“打倒”,图下还附有诗句:“怎么对付上帝,怎么对付富农,只有一句话:用刺刀捅进恶魔的肥厚肚皮”。别德内伊的漫画和诗歌反映了苏维埃政权 A.反对封建的神学世界观 B.把富农视为最主要的敌人 C.歌颂农业集体化的政策 D.对农村粮食进行垄断统制 ‎2.下表为1927年前后,苏联集体农庄与个体小农的数据对比,由此可知 播种机 收割机 牲畜 8‎ 集体农主 ‎2.2台/100俄亩 ‎2.07台/100俄亩 ‎13.8头/100俄亩 个体小农 ‎0.3台/100俄亩 ‎0.6台/100俄亩 ‎17头/100俄亩 A.苏联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B.当时俄国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C.农业集体化运动效果显著 D.集体农庄经济在农业中占优势 ‎3.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这一制度 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 C.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D.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 ‎4.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马列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5.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发展最快的是棉纺织业。由战时有利条件激起来的建厂潮流到了1921—1922年达到顶点。1915年到1922年八年间,私人资本的纱厂、厂数和纱锭都增加了近2倍,布机增加且不止2倍,除了棉纺织业外,丝织、针织等也在这一时期有显著发展。因此,这几年被认为是民族纺织业的“黄金时代”。除了纺织业外,面粉、火柴、水泥、卷烟、榨油、造纸、制糖、制皂等行业在战争期间和战后最初几年间也有所发展。‎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远动》‎ 材料二 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中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指出这一时期苏俄(联)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作用。‎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政府干预的强弱与市场机能运作能力的强弱成反比”。但有时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恰恰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少,即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如中国古代通过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保证了封建经济的向前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明确你对材料观点的态度,并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论证时史论结合)‎ ‎1.【答案】D 庄生产水平更高,从而为农业集体化创造了条件,故D项正确;A项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的,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实现”;农业集体化刚刚开始,从数据不能看出“效果显著”,故C项排除。‎ 8‎ ‎3.【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实行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故答案为A项。小组包工奖励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B项;这种方式是在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内进行的,排除C项;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4.【答案】B ‎【解析】本题易错选A项,错选的原因是误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故A项错误。C项表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无法说明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完全背离了马列主义原则。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B项表述符合材料的核心内容,答案为B。‎ ‎5.【答案】(1)原因: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政府鼓励实业发展;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2)变化: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作用:为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探索出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6.【答案】示例一:我认同材料中“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的观点。‎ 理由:①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用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的方法,克服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③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通过不同手段对经济加强国家干预,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状况往往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的加强。‎ 示例二:我反对材料中“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依赖性极强”的观点。‎ 理由:①‎ 8‎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出让部分权力,减少干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从18世纪中期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为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③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战后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陷入经济“滞胀”阶段,后来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利用市场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经济的快速恢复发展。‎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并不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的加强。‎ 示例三:“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这一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分别选取示例一,示例二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 ‎ ‎ ‎ ‎ ‎ ‎ ‎ ‎ ‎ ‎ ‎ ‎ ‎ ‎ 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