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

‎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题 高一历史 ‎ ‎ ‎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第Ⅰ卷为1—48题,共60分,第Ⅱ卷为49-50题,共40分。全卷共计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注意事项:‎ ‎⒈答第一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⒉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按座位号、页码顺序收回。‎ ‎ 第一部分 (本卷共计6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小题1分,共计24分)‎ ‎1.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分封制受到冲击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2.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后,巡视制度作为反腐利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古代也有类似的巡视制度,下列官职中,行使这种职责的是 A.太尉 B.太守 C.刺史 D.司空 ‎3. 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 郡国并行制度 B. 分封制 C. 刺史制度 D. 郡县制 ‎4. 中国历史悠久,完整的官僚体系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且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A. 隋唐三省制 B. 宋代三司使制 C. 元代的行省制 D. 明代“内阁”制度 ‎5.“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出鲜血,平时献出年华,他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这主要反映出古代雅典 A.少数精英操纵着政府权力 B.公民意识强烈 C.公民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 D.人文精神浓厚 ‎6.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筹集税款 B.干预立法 C.招募军队 D.任命大臣 ‎7.“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这份誓词出现在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8.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9.‎ 8‎ 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B.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 ‎10.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材料中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是指 A.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一超多强格局形成 D.世界各国势均力敌 ‎11. 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而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A. 手工业的发展 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2. 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D.参加日内瓦会议 ‎13. 20 世纪70 年代是中国外交突破期,对于这一阶段外交特点概述错误的是 A. 坚持一个中国是建交的重要原则 B. 民间外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C. 超越了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限制 D. 不结盟外交使中国外交更灵活 ‎14. 1946 年3 月12 日,杜鲁门在一次国会演说中提到:希腊除美国之外,无其他国家可以向之乞援,无一国家愿意,亦不能以必需之物供应希腊民主政府,这次演讲的目的是 A. 揭露苏联利用经济手段控制希腊的企图 B. 表达成为希腊盟友,共同发展经济的愿望 C. 希望国会支持政府采取措施遏制苏联 D. 宣传马歇尔计划对希腊经济恢复的重要 ‎15. 1949年4月,周恩来说:“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 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周恩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 A.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B.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16.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商贸中心转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大西洋沿岸转移到地中海沿岸 B、 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从西欧转移到东欧 D、 从欧洲转移到美洲 ‎17.17世纪上半叶,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是 A.建立大种植园 B.海盗劫掠 C.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D.黑奴贸易 ‎18. 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所说的“没有前途”, 其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 B.工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近代企业被军阀破坏 ‎19. 2001年1月30日,伦敦市发布《空气质量战略草案》。市长肯·利文斯通说,每年英国有2.4万人死于与空气污染有关的疾病,他将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伦敦的空气质量,消除大气污染对公众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影响。伦敦被称为“雾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时期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期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时期 8‎ ‎20. 19世纪90年代在中国通商口岸或内地市镇、城乡,出现了“衣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 ‎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民国的建立改变了人们的服饰习惯 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21.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 A. 技术水平不高 B. 生产成本低 C. 供皇室使用 D. 面向市场 ‎22. 19世纪后30年,西方某国钢铁企业的数量减少了近140个,而工人总数却增加了近两万人,产量增加了近3000万吨,投资额增长了近五倍。这主要说明当时该国钢铁企业 A.规模迅速扩大 B.出现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C.内部竞争激烈 D.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23. “19世纪中期,英国凭借其先进的科技、股份制公司制度、金融中心地位、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以及强盛的海军,建立了一个以英伦三岛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这实际上说明了英国 A、成为了“世界工厂” B、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C、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D、最先完成了科技革命 ‎24. 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A.上述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清政府大力扶植沿海企业 C.外资和洋务派企业的支持 D.受西方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最深 二.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小题1.5分,共计36分)‎ ‎25.清军机大臣张廷玉被雍正帝评价为“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张廷玉获此殊荣的原因是他 A.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 B.因满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 C.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 D.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 ‎26.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27. (19 世纪末)“在南美洲,映入眼帘的,到处都是交通线不合理、不充足的特征。修建它们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连接生产点和装船港口,在它们之间的广大地区连最差的道路也没有”。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的这段话旨在说明 A.西方工业文明促进了南美洲农业文明快速进步 B.西方殖民扩张终极目的是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C.西方的殖民活动改变了南美洲交通落后的面貌 D.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28.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A.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B.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C.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D.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8‎ ‎29. 《罗马法》规定,对无主物实行“先占制度(谁先发现谁占有)”,但同时又规定“委弃物的原物主须有抛弃该物的意思和事实,故如漂流物、遗失物、沉没物,其所有人并无委弃之意思,均不能先占”。由此判断罗马法 A. 法律规定存在形式主义 B. 主旨在于鼓励人们开拓进取 C. 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D. 倡导拾金不昧的精神和理念 ‎30.“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这实质上说明 A.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 B.美国尚未完成国家的统一 C.美元对英镑有重大依赖性 D.美国深受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31.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有人形象地把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据此判断,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 A.协调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冲突 B.赋予参议院更大的权力 C.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D.兼顾南北方的民意诉求 ‎32. 1896年,俾斯麦接受了李鸿章的拜访。他在总结德国的成功经验时说:“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这可以从侧面印证当时的德国A.实行君主专制政体 B.统治者强烈主张国家统一 C.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尖锐 D.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33.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C.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34.担任美国驻华代理公使的何天爵曾指出:“要追根寻源,就必须回到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要懂得它的势头和力量,必须探索当时发起时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研究它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事件所孕育,被上千次互相误解与不平的真实原因所加重。”此处分析的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北伐战争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爱国运动 ‎35.1852年,英国驻广州商贸代办米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数十年之久,并且已经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商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在当时的英国人看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为 A.中国自然经济的阻碍 B.中国没能给予最惠国待遇 C.中国的对外通商口岸太少 D.中国人消费能力较低 ‎36. “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7. 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 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战争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促进了革命的爆发 B. 俄国基本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条件 ‎ C. 俄国对外战争是爆发革命的根本原因 ‎ 8‎ D. 俄国当时没有矛盾 ‎38.1946年3月13日斯大林发表谈话:“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丘吉尔在这里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应当指出,丘吉尔先生和他的朋友在这方面非常像希特勒及其伙伴。”这段话表明 A.美英两国的法西斯势力猖獗 B.美苏关系进入了冷战时期 C.美苏正由战时同盟走向对立 D.英国企图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39.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40.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 594 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41.历史学家费孝通说:“小农制是中国农业技术不能改良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小农场上,不但现在利用动力 的机器用不上,连耕牛都不能充分利用。技术不能改良,农民们要凭赤手赤足在田里劳作,农业里拖住了大量人口,农民的生活程度也终是在饥饿线上挣扎。”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是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B.古代铁犁牛耕并未真正普及 C.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 D.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是历史趋势 ‎42.雍正皇帝曾说:“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 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 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下列对材料中的经 济政策解读有误的是 A.最早提出者是商鞅 B.具有端正民风的目的 C.用法律手段强行推进 D.妨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3.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44. 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45. 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8‎ 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主要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D.中国的银矿产资源丰富 ‎46.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承认每个国家都 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并不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美国就应支持和援助他们。”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由于 A.自身实力的削弱 B.冷战对抗的需要 C.经济危机的困扰 D.不结盟国家的斗争 ‎47.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 ‎ 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48.当摄政公园于1841年在伦敦开放时,许多市民涌入公园,因此《泰晤士报》对这个种满绿色植物的公园大加赞赏,说它是“通过娱乐方式救赎工人阶级的方法”。你认为当时市民涌入公园的原因是 A.这是当时唯一的娱乐方式 B.空气污染使市民备受困扰 C.工人阶级需要被救赎 D.工人阶级需要娱乐 ‎ 第二部分(本卷共计40分)‎ 三、材料解析题(共计40分)‎ ‎49.战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对峙、新兴力量兴起到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并出现多极化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 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 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 中东和亚洲扩张。 ——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 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 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 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 材料三: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 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 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可见苏联在二战中崛起后没有延续反法西斯同盟的惯性进入既有的世界体系,而是另组一个针对西方的“社会主义阵营”。 ——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美国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请运用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冷战起源的原因。(6 分)‎ ‎(2)据材料二,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8 分)‎ ‎(3)材料三认为“美苏40余年冷战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8‎ ‎。以亚洲地区为例,举两例加以说明。(4 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该如何面对国际格局的新挑战?(2分)‎ ‎5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世纪欧亚贸易商路图 新航路的开辟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相比,16世纪以后的国际商路出现了哪些重大变化?(4分) ‎ 综合国力 军事力量 基本实体 内政外交 科学技术 经济力量 工农生产力 国际竞争力 交通通讯力 材料二 ‎(2)处于大西洋沿岸的英国是材料一这一变化的最大受益者,它于19世纪中期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请从材料二中经济力量和科学技术这两大要素概述当时英国综合国力的主要表现。(8分)‎ 材料三:下图反映了16—20世纪地球的变化。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有人说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 ‎16世纪至19世纪40年代,马车的最大平均速度每小时10英里 ‎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蒸汽火车,平均每小时65英里。蒸汽轮船平均每小时36英里 ‎20世纪 50年代螺旋浆飞机,每小时3 0 0—4 0 0 英里 ‎20世纪 60年代喷气式客机,每小时5 0 0—7 0 0 英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新航路开辟后国际贸易的角度阐述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的原因。(8分)‎ 8‎ ‎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高一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小题1分,共计24分)‎ ‎1-5:CCAAB 6-10:DABBB 11-15:BADCB 16-20:BCCBC 21-24:CBAD 二.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小题1.5分,共计36分)‎ ‎25-29:ADBDC 30-34:ACDCC 35-39:CBACB 40-44:ACCBD 45-48:CBAB 三、材料解析题(共计40分)‎ ‎49.(20分)答案:‎ ‎(1)观点:苏联扩张侵略引发冷战。(2 分)‎ ‎ 原因分析:冷战是美苏意识形态、战略意图和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不应该仅归因苏联的扩张。(4 分)‎ ‎(2)特征:外交和武力相威胁(或缓和与紧张相交替)。(2 分)‎ 制约因素:经济全球化需和平、稳定的环境;美苏力量均势(核威胁的影响);国际多极化新力量遏制了战争。(6 分)‎ ‎(3)举例:朝鲜半岛分裂,成为大韩民国和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新中国一五计划优先重工业(一边倒外交);日本经济复兴。(任答两点,共4 分)‎ 认识:把握机遇,增强国力;倡导国际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2分)‎ ‎50.()20分)答案:‎ ‎(1)变化:14世纪欧洲通过传统的地中海商路到东方,16世纪以后开辟了以欧洲为中心、通向其他地区的海上航线;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贸易路线由海陆并重发展到以海路为主;国际贸易范围更加广阔。(任答2点给4分)‎ ‎ (2)经济力量: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农业生产力水平世界领先;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发明了蒸汽机车,兴建铁路,交通运输业发达;(4分)科学技术:科技成果丰富,科技水平遥遥领先;向国外输出机器设备,成为世界工厂。(4分)‎ ‎(3)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各地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不断扩大,交往形式也日益丰富;(8分)‎ 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