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 人民版必修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学案 人民版必修2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学习目标]‎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重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 ‎2.难点: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原因 ‎(1)内因:19世纪,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外因:西方人办报热潮的推动。‎ ‎2.概况 ‎(1)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热潮,拉开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2)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3)维新运动期间形成高潮,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4)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并按戏曲、电影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 ‎[思维点拨] 报刊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影视最主要的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需求,其次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事业 ‎(1)‎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2)‎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4)1928年8月,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5)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2.电影事业 ‎(1)历程: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2)概况 ‎①清朝末期: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 - 7 -‎ 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②民国时期:国产电影快速发展,产生了许多知名的导演、明星和电影作品。‎ ‎③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但过分强调政治宣传作用而使题材单一。‎ ‎④改革开放后:许多影片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获奖,增强了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中的影响力。‎ ‎3.电视事业 ‎(1)起步:‎1958年5月1 ‎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2)发展 ‎①‎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此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电视台纷纷成立。‎ ‎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上卫星转发,地上有线网络传输”的广电覆盖新格局逐渐形成。‎ ‎③‎2008年6月9日,“中星9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直接服务于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卫星直播领域。‎ ‎④目前,我国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易混易错] 在中国,电视的出现要比电影和广播晚。电影、广播、电视在中国出现时间分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发展状况 ‎(1)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截至2008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2.应用 ‎(1)政治生活: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2)经济生活:网上购物成为其兴起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形式。‎ ‎(3)其他方面: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等,都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评价 ‎(1)性质:是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 ‎(2)消极:存在着信任度与安全感较低、网络沉迷情况等负面影响。‎ ‎(3)积极 ‎①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 ‎②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精要 - 7 -‎ ‎ ‎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 ‎2.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广播影视逐渐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3.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互联网作为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史料一] 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简直就像企图用弓箭追赶飞行的子弹一样。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击键盘的同时,互联网就已经不断地变化了。‎ ‎——英国学者尼尔·巴雷特 ‎(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史料解读] 抓住“追赶飞行的子弹”等关键词来分析互联网的发展。‎ ‎【提示】 现象:互联网发展迅速。‎ 原因:互联网集其他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价格低廉;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地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史料二] 进入21世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20世纪90年代,超市的购物方式在几年间就占据了主流市场。进入21世纪以来,网购渐成时尚,年轻人较之中老年人更喜欢网购。网购足不出户,网络几乎可以解决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使人们更加依赖于电脑。网络传播各种各样的社会新闻,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文化展现了多种生活方式,文娱活动的丰富多彩,展现了不同的审美观念。网络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不再轻易相信某种宣传;网络改变了社会政治生活,促进了以民主法制为核心的社会进步。‎ ‎(2)结合史料思考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史料解读] 抓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展现了多种生活方式”“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的社会进步”等关键信息对史料进行归纳。‎ ‎【提示】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 7 -‎ 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民主法制为核心的社会进步。‎ 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原因、影响及应对之策 ‎(1)原因 ‎①互联网集其他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价格低廉。‎ ‎②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③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影响 ‎①积极方面: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②消极方面:网络不良信息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使不少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等。‎ ‎(3)应对之策 ‎①顺应世界潮流。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优势,我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应用,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除负面影响。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互联网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同时,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地使用互联网。‎ 大众传媒的变迁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业的主要任务,它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着重大影响。维新派、革命派曾以报刊为阵地,大造变法或革命的舆论。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报道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 ‎(2)影视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修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总之,影视对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3)互联网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家中或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完成工作,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增加了乐趣。‎ - 7 -‎ ‎[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 ‎1.《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 ‎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C [题干材料描述的是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这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 ‎2.1877年《申报》专栏《津门纪略》记载说:“乡间妇女至沪佣工,当其初至时,或在城内帮佣,尚不失本来面目。略过数月,或迁出城外,则无不心思骤变矣。妆风雅,爱打扮,渐而时出吃茶……回思昔日在乡之情事,竟有判若两人者。”这一描述实际上反映了(  )‎ A.作者对女子出外做工持反对态度 B.西方工业文明导致传统道德的崩溃 C.《申报》以宣传传统思想为宗旨 D.近代城市生活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 D [从材料“妆风雅,爱打扮,渐而时出吃茶…回思昔日在乡之情事,竟有判若两人者”可知,这反映了从乡间到城市生活以后,人们的社会观念发生了改变,判若两人,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3.《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记载:“甲午以后,言维新变法者如狂,于是《湘学报》等……恶旧俗而维新之是求,如保中国不保大清,变君主以为民主之说,亦时有流露。”材料中引号部分内容摘自(  )‎ A.《申报》  B.《时务报》‎ C.《民报》 D.《新青年》‎ B [《申报》是商业性通俗报刊,故排除A项;《时务报》是由维新派创办的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故选B项;《民报》是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的报刊,排除C项;《新青年》前期是宣传民主科学等资产阶级思想的杂志,故排除D项。]‎ ‎4.历史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如中央电视台第六套电影频道的官方网址是“www.m1905.com”,其中“m”为“movie”的简写,那么“‎1905”‎的寓意是(  )‎ A.这一年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 B.这一年世界电影传入中国 C.这一年是世界电影诞生的年份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 7 -‎ A [“movie”翻译为电影,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5.“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这是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曹先生与徐小姐在剧院看电影 B.张小姐基本上是乘坐电车上班 C.谭先生积极收集全国各地的战况 D.夏太太在家收看上海电视台的节目 D [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是1943年的上海,此时上海还不能收看电视节目,因此D项中的现象当时还没有出现。]‎ ‎6.电影《搜索》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这表明(  ) ‎ ‎①网络具有迅捷传递信息的特点 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③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 ④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C [网络是虚拟的,并且具有“双刃剑”的特点,故其不可能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③说法错误,故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故本题选C项。]‎ ‎7.中国近代形式的报刊诞生于鸦片战争前夕, 出版地点遍及全国各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材料二 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的反动腐朽愈来愈暴露,中国被瓜分的形势愈来愈严重。……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都创办了白话报刊,它使民主革命时期的白话报刊又有了新的发展。从1899年到1918年,各地新创办的就有170种。北起哈尔滨,南到广州,东至上海,西达伊犁,遍布全国近30个大中小城市,甚至连最僻远的世界屋脊拉萨,也在1907年创办了《西藏白话报》。此外在日本东京也出现了9种中国白话报刊。‎ ‎——王洪祥《中国近代白话报刊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介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白话报刊的发展有哪些新变化?‎ ‎(3)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民报》宣传三民主义。结合所学知识,‎ - 7 -‎ 指出三民主义提出的政治背景。简要指出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分别对中国民主革命起到的作用。 ‎ ‎【解析】 第(1)问,应结合材料信息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介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种类多,涉及面广;贴近民众。第(2)问,应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白话报刊的新变化有种类更多、分布更广、在国外出现。第(3)问,三民主义是在中华民族危机加剧,为摆脱危机,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背景下提出的。旧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指导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展开。‎ ‎【答案】 (1)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种类多,涉及面广;贴近民众。‎ ‎(2)种类更多;分布更广;在国外出现。‎ ‎(3)背景:中华民族危机加剧,为摆脱危机,挽救民族危亡。‎ 作用:旧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指导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展开。‎ - 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