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1.下图中的文字是“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它代表的是在国际金融问题上进行协商与协作,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货币的稳定,协助成员国在经贸项目交易中建立多边支付制度的国际组织是 A. 欧洲联盟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世界银行 D. 世贸组织 【答案】B 【解析】 32 / 32 由材料“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货币的稳定,协助成员国在经贸项目交易中建立多边支付制度的国际组织”并结合图片信息可知,所述应该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符合题意;A是区域经济集团组织,与材料所述不符;C世界银行主要是为促进发展向落后国家提供长期贷款,与材料不符;D是国际贸易组织,不是金融货币组织。 2. 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 A. 驱除鞑虏 B. 创立民国 C. 恢复中华 D. 平均地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族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即“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价归原主所有,涨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3. 温家宝总理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都还不足。我们愿意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走中国式的民主道路。中国式的民主道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是( ) A. 多党合作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C 【解析】 32 / 3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中国式的民主道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4.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l/3,1932年上升50%左右。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苏联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帮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渡过经济危机 B. 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实施新经济政策 C. 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增强经济实力 D. 实现工业化,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核心,即苏联大力推进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大力推进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 32 / 32 5.5.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说:“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这一思想( ) A.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B. 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C. 说明列宁对资本主义完全认同 D. 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阐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解题关键为理解列宁所说的“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这是对资本主义的认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列宁实行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A、B中战时共产主义和斯大林模式为单一的公有制,无资本主义经济成分。C混淆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故选D。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新经济政策 6. 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安事变揭开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序幕 ②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协议改编军队 ④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③②①④ 32 / 32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②发生在1935年12月;③发生在1937年7月;④发生在1937年9月。故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名师点睛】国共两次合作的不同: (1)社会背景不同:处于北洋军阀统治,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2)合作方式不同:党内合作(共产党以人个身份加入国民党,有共同的军队、政权、纲领);党外合作(有自各的军队、政权、纲领、战场、抗战路线,只是互相配合)。 (3)斗争对象不同:反帝、反军阀;日本帝国主义。 (4)两党地位不同:国共两党都属于革命性政党;国民党为执政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5)合作结果不同: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失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完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 (6)统一战线不同: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合作阶级不同: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一切抗日的爱国力量。 32 / 32 7.7.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两人执政期间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们的改革对苏联的共同作用不包括 A. 都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B. 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 C. 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D. 改革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均在一度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都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能够突破斯大林模式,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由此可知,ACD均是其共同作用,与题意不符。故选B。 8. “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地埋铁管通街市,真个销魂不夜城。”《申江百咏》描述的这一发明,最早出现于( ) A. 19世纪60年代 B. 19世纪70年代 C. 19世纪80年代 D. 19世纪90年代 【答案】B 【解析】 32 / 3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照水明”、“铁管通街市”、“不夜城”等,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成果——电力与铁路交通。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正确。A项,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尚未开始;CD两项的时间段,不符合题干“最早出现于”要求。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世界近代科学技术·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状况 9. 下图是二战后初期有关朝鲜问题的一幅漫画。从该漫画中可以获取的有效信息有 ①二战后美国打着民主旗号插足地方事务 ②美国的民主制度遭到韩国人民的反对 ③南朝鲜半岛内部人民呼吁和平反对独裁 ④美苏“冷战”引发了朝鲜内战的爆发 ①②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漫画中的“南朝鲜人民反对美李法西斯统治”“民主伪装”“美国制”可知美国打着民主的旗号帮扶南韩总统李承晚进行独裁统治,遭到了人民的反对。人民反对美国插手本国内政,而非反对美国的政治制度,故排除②;漫画中无法体现朝鲜内战的爆发,故排除④,综上选择C。 考点:当今国际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两极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下的朝鲜 10.10.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为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其条件有 ①实现了区域性统一 32 / 32 ②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变法中秦国强大 ④人民渴望统一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①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而局部的统一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②在各国的战争和统一兼并的过程之中,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也为后来的统一创造了条件;③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具备了统一天下的条件;④人民渴望统一反对战争,是秦朝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的社会基础。由此可知,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要求学生结合秦朝统一的背景来分析,解答问题一定要搞清楚秦朝统一的背景,其次要了解当时的历史时代发展的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32 / 32 11.11.胡绳先生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另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就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矛盾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意,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有两方面的原因:要清政府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帮着清政府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以华制华。结合课本所学,《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和工具。D符合题意;《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只体现英国和日本的利益和要求。AC不合题意;《天津条约》要求清政府割地、赔款、通商、传教等,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C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 32 / 32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丑条约》签订影响的理解。《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赔款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等内容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12.下面是英国输入中国的货物统计表。造成该表所反映的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农民穷困,购买力低 B. 鸦片走私泛滥,白银外流 C. 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低 D. 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看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协商关税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数量曾一度激增但一直到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前总体趋势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商品很难在中国市场畅销。故选D。ABC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 考点: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列强的经济侵略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表格曲线型选择题解题的一般步骤是:第一步:看表格所反映的时间空间尤其是关键的数字信息界定答题范围。第二步:高度关注提示语提示语是指题干的限定词和答题要求是解题的关键。第三步:捕捉表格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即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态势等。 32 / 32 13.13.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A. 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B. 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 工商业发展促进报纸产业多元化 D.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答案】B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足以表明“报纸”宣传的确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故B符合题意;报纸的宣传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但没有体现人民对其教化能力的肯定,故排除A;题干未涉及报纸产业多元化的内容,排除C;由“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可知报纸舆论未受到专制政府控制,排除D。 32 / 3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大众传媒的变迁,大众传媒是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 14.14.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 屡遭战争重创 B. 社会制度相同 C. 发展水平相似 D. 历史上关系紧密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分析欧共体成立的背景。在二战后西欧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联系日益紧密,西欧国家加强经济联合的要求产生,但影响西欧经济联合的首要因素是历史上的多次战争导致宿怨较深尤其是法德两国,因此法国首倡舒曼计划意图在于以经济合作化解政治矛盾与宿怨,实现地区永久和平以有利于经济发展,故直接原因为A项屡遭战争重创的影响。B项只有一个有利条件,C项表述错误,西欧六国中法德发展水平要高于其他几国,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选A项。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新兴力量的崛起·欧洲人的欧洲 32 / 32 15.15.“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明宣宗实录》)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明朝前期私人海外贸易已有一定规模 ②“海禁”政策根源于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 ③明朝前期严格禁止所有的对外贸易 ④海外贸易的丰厚回报使官民铤而走险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明代实行的“海禁”政策。这一政策实施的根源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官民出海贸易,但对外贸易可以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并非禁绝。故②③不正确;①④符合材料,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具体考查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本题考查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通过《明宣宗实录》为切入点具体考查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也兼顾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 16. 32 / 32 美国外交家乔治凯南在1946年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次年,他告诫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政策,并要保持“坚定与耐心”。这些言论( ) A. 力主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B. 夸大了美苏之间的分歧 C. 力图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 批评冷战政策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46年”,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排除B;C项表述错误,二战后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的分歧日益扩大;由“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看出D项表述错误,因此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17.17.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 ) A. 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B. 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 32 / 32 C. 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D. 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本题案例中涉及的是奴隶和平民,与贵族阶层无关,排除A。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其本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可能实现社会公平,B错误。在此案例中,罗马法对出现的事件做了明确规定,从而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C正确。罗马法只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并不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本题易错项为A项,学生可能会被材料中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所干扰,但材料并未涉及贵族利益,学生需在此处多加注意。 18. 《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A. 由西域传入 B. 属水力灌溉工具 C. 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 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答案】D 【解析】 32 / 3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由“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等有效信息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耒耜乃是神农氏所创制的松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因此,A“西域”说法错误,B“水力灌溉工具”说法错误,C“东汉”说法错误;由“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耕作工具 19. 英国和法国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在欧洲,且是隔海相望的近邻,但二者在政治制度和政治运行方面有许多区别。有关两国的区别正确的是( ) A. 英国是多党制而法国是两党制 B. 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法国是民主共和制 C. 英国首相对议会负责,法国总理只对总统负责 D. 英国议会只是立法机关,法国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识记层次,具体考查对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比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错误,英国不是多党制。C项“法国总理只对总统负责”,错误。D项“英国议会只是立法机关”,错误,英国议会还是最高权力机关。B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概况及特征;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概况及特征 20. 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下列国旗的演变最能体现 32 / 32 A. 政权更迭 B. 国际地位的变化 C. 国家领土的变化 D. 国家性质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国旗的变迁上能看出中国政体的变化,由清朝的黄龙旗体现君主专制,再到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再到袁世凯复辟帝制,再到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体现的是人民地位的变化。故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 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与此类似的西方经济模式是( ) A. “重商主义” B. “自由放任” C. “国家干预” D. “混合经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非单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也包括私有制等多种经济成分,类似于西方的混合经济模式,故选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西方的“混合经济” 32 / 32 22.22.1962年的古巴导弹事件反映的国际关系特征是 A. 北约与华约的军事对抗 B. 美国与苏联对古巴的争夺 C. “冷战”形势下的美苏争霸 D. 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的全面对抗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之间的一次军事对抗,体现了美苏争霸的国家格局,以苏联的最终妥协结束,所以C符合题意。古巴导弹危机没有涉及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抗,故排除A;古巴导弹危机不是美苏争夺古巴,排除B;D为经济领域,与题意无关,排除。 23. 孙中山在赞赏中国近代史上某欢社会运动具有“民族主义”精神的同时,又批评其“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 一个封建王朝而已”。这次社会运动应是( ) A. 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维新变法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B 【解析】 32 / 32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均和建立封建王朝无关,而太平天国运动所建立的政权社等级森严的,其实也不过是又 一个封建王朝而已,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评论 24. 汉代晁错《论贵粟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脆弱性 D. 连续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的信息体现出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的特点,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其它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特点 25.25.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为此中国政府 A. 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32 / 32 B. 积极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C. 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D.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答案】B 【解析】 新中国的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中的“一边倒”是在美苏冷战之下倒向社会主义苏联,跟题目中的“中缅”不符,故A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的,在访问缅甸时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故B正确;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是在1978年后的新时期提出的,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错误;“求同存异”方针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针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质疑而提出的,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 26. 下图反映了美国两党政治的实质,下列四个选项的言论与漫画的主旨吻合的是( ) A. “党派精神”是政府的最危险的敌人 B. 两党只是同一个钱币的正反两面 C. 如果非同一个政党一起就不能进天堂,我宁愿永不进天堂 D. 党派之间既互相斗争,又会为保护国家和自由而团结 【答案】B 【解析】 32 / 3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图片上看,民主党照镜子,可镜子里却出现了共和党的形象,结合图片和所学可知,两党虽然政治理念不同,但是都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美国两党制实质上是通过协调两党的利益冲突从而从根本上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正如钱币的正反两面,都是钱币的一部分,B符合题意。同时两党制有利于加强对统治集团内部的监督,所以AC说法错误。D项题干看不出,排除。故答案选B。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两党制 27. 到2006年底,有1478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它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之一是( ) A.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C. 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我国新时期外交活动的基本特点,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参加维和行动体现的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所以答案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32 / 32 28.28.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这说明“光荣革命” A. 确立的民主原则大于实际意义 B. 对英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不大 C. 巩固了土地贵族在议会的地位 D. 没有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 【答案】A 【解析】 题干说明“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议会有最高立法权,但因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议会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其作用,故A项正确;B项“影响不大”说法错误;C项“巩固”说法错误;D项“没有改变”说法错误。 点睛:对材料“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9. 马克思说:“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的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下列各项中,能与马克思这一观点相印证的是( )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 第三产业的兴起 C. “福利国家”的建立 D. “新经济”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32 / 3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据题干材料“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的财产多一些”即高福利,“不会消费”的从属关系和剥削即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其他选项与题干不符,答案为C项。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福利国家 30. 2015 年11 月7 日,海峡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引起世界瞩目。下列选项中有利于两岸关系健康发展的是 ①“一国两制”的制定 ②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③ 两岸“三通”的实现 ④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本身就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有利于两岸经济合作、互利、互补关系的不断加强;主张用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属于“一国两制”的内容,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 31.31.观察下图,结合二战后初期的有关国际关系的史实完成: 32 / 32 (1)你认为画面中的“医生”和“病人”分别指代什么? (2)“医生”开的是什么“药方”?“药方”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1)“医生”指代马歇尔(或杜鲁门、美国、美国总统),“病人”指代二战后的西欧。 (2)“药方”指马歇尔计划。“药方”的实质是复兴欧洲经济,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解析】 (1)根据图片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可知“山姆大叔”指的是美国,病人是西欧。(2)医生开的药方即马歇尔计划。第二问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旨在复兴欧洲经济,加强对欧洲的控制,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 32.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英美,法治更多是借助普通法的渐进传统逐步完成了法治的基本统一:而在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和德国,则更多是通过国家的政治统一以法典方式促成了法治的统一。这两大法系国家的法治思想的具体表述和核心关注也有所差别。 ——引自《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的法治思想的比较》 材料二截止至2008年2月28日,我国的法律法规统计示意图。 ——根据《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60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 材料三截止到2008年2月28日,我国各种法律法规及数量统计示意图。 ——根据《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60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 32 / 3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英、美、法、德国“法治”思想的“核心关注”的主要差别。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答案】(1)英国法治强调议会至上;美国强调中央集权和三权分立;法国强调民主共和制的原则和民众基本原则的实现;德国强调君主立宪和君权至上。 (2)特点:有效的法律、法规数量大幅度增加;涉及的领域广泛;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民主法治进程大大加快。 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法制建设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近代英、法、美、德代议制的特点:①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议会权力至上,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②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且相互制衡。共和制、总统制、联邦制三位一体。③法国——议会制共和制。总统执掌行政权,可参与法律的制定,但总统的权力受到内阁和议会的制约。④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实,立宪是虚。君主拥有广泛的权力,议会没有真正掌握立法权,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32 / 32 (2)第一小问的关键在于注意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律、法规数量大幅度增加,根据材料三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涉及的领域广泛,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第二小问综合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健全等角度回答。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代议制;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的法治建设 33.3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中国古代中央权力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古代雅典政权机构简表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古代中国和雅典在管理机构职能的设置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具体管理人员的构成和产生办法又有怎样的明显不同? (2)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政体的各自特点。 (3)谈谈你对两种不同政体的认识。 【答案】(1)相似:都设有最高权力机关或掌权者;都设置不同机构分掌不同权力。 32 / 32 不同:中国古代由少数官僚负责管理国家,皇帝世袭,官员由皇帝任命;雅典城邦的管理者主要由普通公民构成,由选举产生。 (2)材料一反映的是君主专制政体,专制集权,皇权至上,家天下;材料二反映的是民主政体,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3)第一,两种政体只是体制不同,没有优劣之别。 第二,两种不同的政体,都创造了管理国家(城邦)的政治形式,都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成果,创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元结构,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三,不同政体的产生,是由不同的国情决定的。 第四,不同的政体,决定了国家政治发展的不同方向,对人类的政治文明影响深远。 【解析】 (1)相同点: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有最高掌权者——皇帝,古代雅典也有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由此可以得出二者都设有最高权力机关或掌权者。据材料可以得出二者均涉及相应的机构设置以掌管国家事务。不同点:可以从政体的形式,权力的构成等方面加以回答。 (2)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和比较能力。材料一反映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反映的是君主专制政体,皇权至上,家天下;材料二通过对雅典政权机构的职能、人员构成和产生办法的阐明,反映了雅典的民主政体,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32 / 32 (3)认识从产生的背景、影响及积极意义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得出相关认识为:政体没有优劣之分,它是管理国家的政治形式,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成果。政体差异是由不同国情决定的;不同政体决定了国家政治发展的不同方向,对人类政治文明影响深远。 34.34.古希腊、古罗马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雅典的民主制和罗马的法律更是影响深远。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1:“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 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 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材料2:“……是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材料3: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财产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 ——罗马 法材料4:“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 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人权宣言》 请回答: (1)指出材料1与材料2各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32 / 32 (2)假如你生活在雅典的民主制全盛时期,作为一名合法公民,你能享受到哪些权利? (3)依据材料1、2,结合所学知识,试对雅典民主制进行评价。 (4)恩格斯曾评价道:“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请结合材料3、4及所学知识论证该观点。 【答案】(1)材料1反映了人民主权的特点;材料2反映了轮番而治的特点。 (2)享有公民大会的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权进入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和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 (3)积极性: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国家的形式,多数人的决策往往更全面、正确;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民主权利保证了公民的自由,造就了大量的思想家、艺术家,促进了雅典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民主政体形式和运行机制。局限性:雅典民主仅限本邦男性公民享有,妇女、儿童、奴隶、外邦人不享有民主权利,这些造成了社会的不公。 (4)罗马法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也有这样的规定(材料4),这说明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立法的基础。 【解析】 本题主要通过材料来考察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内容和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问题,比较简单。只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答案。 32 / 32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材料一中的“所有合法的公民具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和材料二中的“抽签”“轮流执政”等关键信息,概括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教材中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回答。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注意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回答。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三、四中的有效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根据材料中“罗马法规定”“《人权宣言》”首先概括罗马法的影响,即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立法的基础;其次说明《人权宣言》的性质,也就是要说明《人权宣言》的资产阶级性质;再次说明《人权宣言》的继承性。 35.35.影响决策的因素很多,每一次的决策都有历史的烙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9年中国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据材料指出1953年至1957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发展的趋势,并指出影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有人指出:“1958年的全国工业增长率的数据不可靠。”请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为该观点提供合理依据。据此谈谈对你使用史料有何启示? 32 / 32 【答案】趋势:逐步上升(增加)。 原因:“一五”计划的制定;“三大改造”的实行。 依据: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 启示:使用史料要注意史料作者的立场、阶级和时代影响等。 【解析】 第一问,由表中工业增长率的数据可以得出,当时中国工业呈上升趋势;第二问,依据表中的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其原因在于“一五计划”的实施和三大改造的完成。第三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之下,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浮夸风盛行,因此该年数据不一定准确。第四问,结合上述回答可以得出,史料的应用应该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阶级立场等加以分析。 36.36.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存在着“国有”与“私有”的动态演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市场需求旺盛,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嘉靖、万历时期极大地发展起来的民营手工业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有些部门的有些业主逐渐使用雇佣劳动,从事较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从而出现了人们常说的“资本主义萌芽”。官营已经逐渐没落,民营手工业则开始居于主导地位。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32 / 3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叶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出现了雇佣劳动;民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密切。 影响: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败;进一步活跃了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明清之际出现了民主色彩的思想。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市场需求旺盛,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知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旺盛;依据材料 “有些部门的有些业主逐渐使用雇佣劳动,从事较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从而出现了人们常说的‘资本主义萌芽’”,可知原因是出现了雇佣劳动,结合明中叶民营手工业发展史实,可知原因还有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民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密切等。第二小问,从民营手工业发展带来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总结其对当时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32 / 3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