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7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1)第一阶段:学生为主力,中心在北京。 (2)第二阶段: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中心在上海。 3.结果:初步胜利 (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 (3)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影响 (1)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 (3)促使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近代社会转型的新起点——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倾向几乎决定了以后几十年中国的思想、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在这场思想骚动中开始形成的深刻的社会和民族意识一直长盛不衰。五四以后,新知识分子继续和更强烈地要求现代“科学文化”,要求有一个有效力的政府以保证多民族国家大家庭中各民族的独立和平等。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核心论点:五四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及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1.背景 (1)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2)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1)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3)领导机构: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 25 高考总复习 3.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一大提出以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为目标,这一目标脱离了当时中国革命实际,说明中共当时还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1.国共合作 (1)背景 (2)标志: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2.北伐战争 (1)目标: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2)过程:1926年开始北伐,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 3.国民革命失败 (1)原因 (2)表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1.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2.土地革命 (1)方针确定:1927年8月7日,召开汉口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3)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根据地建设 (1)理论: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实践 (3)成就:到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十几块,红军达十万人,革命的 25 高考总复习 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 4.红军长征 (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经过 ①开始: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 ②转折——遵义会议 a.内容 b.意义 (3)胜利 (4)意义 中国革命与苏联的关系 莫斯科支持中国共产党按照俄国革命的模式发动苏维埃革命,从政治方针一直到具体政策文件的制定。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惨重的失败之后……土生土长的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迅速崛起,或可谓一种必然。 ——沈志华 核心论点:中国共产党逐步独立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漫画说史】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信息提取: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收回山东权益。会议结果是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同为战胜国的中国在国际上依然毫无尊严。 【轻巧识记】 五四运动 25 高考总复习 【构图解史】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漫画说史】 国民大革命 信息提取:图示体现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时代主题,说明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大革命取得巨大历史功绩的主要原因。 【误区警示】 国民革命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2)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3)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革命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民革命失败了。 【图解历史】 工农武装割据 25 高考总复习 信息提取: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构图解史】 遵义会议 信息提取: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 【图解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央所在地的变化 信息提取: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1937年9月6日,在延安成立“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1948年,党中央、毛主席移驻西柏坡,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重点一 五四运动与中国国民大革命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北洋军阀 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 25 高考总复习 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持续16年,又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阶段。 [对点训练] 1.1925年五卅惨案后,全国人民要求对外强硬交涉,修改一切不平等条约。国民政府力主“革命外交”。宣称要废除不平等条约。北京政府亦努力推动“修约外交”。这种状况反映了( ) A.反帝反封建成为全民共识 B.全国人民政治立场趋于一致 C.近代中国主权意识的觉醒 D.北伐战争已经产生重大影响 解析:选C。题干提及人民、国民政府、北京政府都要求对外强硬,废除或者修改不平等条约,这种情况反映了近代中国主权意识的增强,故选C项。题干提及的是反帝问题,且封建代表北京政府也是反帝主体,排除A项;五卅运动时期,北京政府也是国民革命运动的斗争对象,排除B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7月,排除D项。 2.巴黎和会与山东问题 (1)巴黎和会: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它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场分赃大会,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勒索,也种下了复仇的种子。 (2)山东问题:1919年,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期待收回被帝国主义侵占的主权,特别是山东权益。在美、英、法三国的操纵下,山东问题并未在巴黎和会上得到解决。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期间,中日两国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规定: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日军撤出山东,胶济铁路由中国向日本赎回。 [对点训练] 2.(2019·资阳模拟)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 ) A.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 B.促使民主思想进一步扩散 C.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D.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 解析:选A。材料“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强调青岛、山东与中国的历史渊源,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故A项正确。 3.民主主义革命 25 高考总复习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之前的革命,在近代中国其任务是反封建反侵略。民主主义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目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对点训练] 3.1923年,在中国革命问题上,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认为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这种观点( ) A.符合中国国情,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占主导地位 B.与中国共产党一大纲领精神一致,得到普遍认同 C.是导致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D.直接指导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形成 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实际上是右倾主义错误,也导致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主动放弃革命的领导权,是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故选C项。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实证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 史料 1921年7月中共一大时,党员50余人;1922年7月中共二大时,党员195人;1923年6月三大时,党员432人。此后至1924年5月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召开,即国民党改组前后一年时间,党员基本上没有增加,一些地方还明显减少。 ——摘编自王健英《中国共产党组织史料汇编》 【解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党员人数的发展变化。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1921~1924年中共党员人数的变化情况。 试答: 【提示】 情况:1921年7月到1923年6月,中共由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1923年6月到1924年5月,中共党员没有增加。 实证2 国民大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史料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25 高考总复习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 《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解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国民大革命的性质及与辛亥革命对比具有的特点。 【思考】 思考方向 历史结论 角度1 对国民革命性质的认识 试答: 角度2 对国民革命特点的认识(与辛亥革命相比) 国民革命是在新三民主义指导下的有更广泛群众基础的、有明确反帝目标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 角度3 对国民革命目标的认识 试答: 【提示】 角度1:国民革命是国共合作领导的人民大革命。 角度3:国民革命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建立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1.五四运动彰显的时代潮流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反专制独裁运动高涨:革命派开展了反袁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等;思想文化领域爆发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 (2)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转变:君主专制被推翻,成立了中华民国。后来民国虽有名无实,但仍能显现当时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 (3)中国革命出现重大转折: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入绝境。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4)新的阶级因素和新的政党出现: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中国共产党诞生。 (5)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建立了统一战线, 25 高考总复习 掀起了人民大革命的高潮。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1.理解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新式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觉醒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 2.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及历史功绩 (1)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①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②群众基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③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④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2)国民革命的历史功绩 ①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③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 1.认识五四运动蕴含的时代精神 (1)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2)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 25 高考总复习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 (3)五四运动要解决的是民族危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统一: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 2.北伐战争体现的爱国精神 (1)中华儿女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打倒列强,除军阀”,体现了北伐战争中爱国主义最显著的特点。 (2)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是中华儿女用爱国主义的热血挥洒在神州大地的英雄史诗。 (3)中国人民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爱国热潮,成为北伐战争中爱国主义的又一突出特点。 重点二 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革命道路的探索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左”倾与右倾 (1)“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主要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等。 (2)右倾:是保守主义、机会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3)“左”倾和右倾都是主观主义。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对点训练] 1.在1927年11月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罗明纳兹起草的《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认为中国革命性质是“不断革命论”,革命形势是“不断高涨”,革命方针是“全国总暴动”。这一决议( ) A.增加了革命失败的风险 B.高估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C.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D.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解析:选A。材料中“全国总暴动”意味着仍坚持城市斗争路线,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当时中国的革命现实,增加了失败的风险,故选A项;坚持城市路线低估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排除B项;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才是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排除C项;坚持城市路线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革命低潮的到来,排除D项。 2.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 (1)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是坚定信念、矢志不移,井冈山精神的基石是依靠群众、艰苦奋斗。 (2)长征精神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25 高考总复习 [对点训练]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中指出:“不能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讲成是‘左’倾路线的产物,它主要地是客观形势发展趋势产生的需要。”这里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指( ) A.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B.日本侵占东北三省 C.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解析:选A。据题干“主要地是客观形势发展趋势产生的需要”,联系1931年前农村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的史实可知,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很有必要,故选A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中共政权,斗争对象是蒋介石国民政府,排除B项;中华苏维埃政权建立于1931年11月7日,当时抗日救亡运动才刚兴起,排除C项;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甘肃会宁,长征结束,排除D项。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实证1 “工农武装割据”的必然性 史料 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机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解读】 本段史料从社会性质及中国政治、经济、阶级状况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历史必然性。 【思考】 分析史料,论证中国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试答: 【提示】 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对中国分而治之;中国各地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落后;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多数,敌人在农村的统治力量薄弱;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实证2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基础及意义 史料 一些学者指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基础主要是毛泽东早期的上山思想基础以及当地的党群基础和有利的自然条件基础。根据地创建的三个标志,即工作重点由向中心城市到向农村转变,由旧军队到新军队的转变,由旧政权到新政权的转变。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解读】 史料阐述了作为中国革命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主要条件及重大意义。 25 高考总复习 【思考】 从史料分析归纳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重要基础及重大标志意义。 试答: 【提示】 基础:毛泽东早期上山思想、当地党群基础和自然条件。标志意义:工作重点由向中心城市到向农村转变,由旧军队到新军队的转变,由旧政权到新政权的转变。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战。 2.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革命纲领: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脱离中国国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任务),制定最低纲领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2)革命力量:从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国民革命的高潮。 (3)革命领导: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独立领导革命。南昌起义标志着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和革命的开始。 (4)革命道路:1927年三大起义失败,共产党认识到照搬苏联革命“城市中心论”的局限,毛泽东把马列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 (5)纠正错误: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独立自主解决了内部矛盾,1936年胜利完成长征。 (6)主要矛盾: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协调国内阶级矛盾,抓主要矛盾一致对外,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上不断走向成熟。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1.认识近代革命中心的转移及原因 25 高考总复习 (1)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革命中心区域在南方地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 原因:①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较早,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比较尖锐。②中国近代企业、外国资本主义企业集中,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为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③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较早。④远离中国封建统治中心,反动势力较为薄弱。⑤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2)1927~1934年,民主革命中心区域在南方的湘赣闽浙等山区。 原因:①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②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走俄国“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但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中遭到重大挫折。③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等开辟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星星之火”,逐步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3)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民主革命的中心转移到北方。 原因:①南方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区域,反动势力较强。②中共领导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红军来到陕北,革命中心随之转移到北方。③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集中力量侵略华北地区。中共深入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华北地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 2.对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历程的认识 (1)从中国的国情认识到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 (2)从工人运动的失败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3)从国民革命的失败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4)从理论和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5)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 (6)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25 高考总复习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9·高考全国卷Ⅱ·T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命题点:五四运动的影响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解析:选B。全国各界联合会宣言描述的核心是“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合群自救”,这反映了爱国救亡的信念,由此可知,当时各界团体爱国觉悟有所提高,B项正确。A项错在“趋于一致”;材料未提及“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C项错误;1919年马克思主义正在中国传播,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各界团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D项错误。 2. (2017·高考江苏卷·T8)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 命题点:国民革命时期的社会特征 A.人民的迫切愿望 25 高考总复习 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知识分子的共识 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解析:选A。材料信息“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表达了人民的愿望,故A项正确;当时是北洋军阀执政时期,故B项错误;C项“共识”说法绝对,错误;“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 3.(2019·高考海南卷·T10)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是有区别的,地主买办营垒内部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这一报告表明, 当时中国共产党( ) 命题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的探索 A.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C.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选C。据材料“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是有区别的……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党的任务就在于发动、团结和组织全中国和全民族的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这一报告表明中共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故选C项;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全面抗战时期,排除A项;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排除B项;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D项。 4.(2017·高考海南卷·T11)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 命题点:国民大革命的特点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解析:选C。1927年正处在北伐战争时期,工农运动支援北伐战争,但不能“决定战争走向”,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国共合作关系的破裂, 25 高考总复习 因此不能推断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会“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这是“一种危险”,说明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工农运动的敌视,反映出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故C项正确;材料表达了国民党领导人对工农运动的重视,但无法推断是“开始”,故D项错误。 5.(2015·高考全国卷Ⅰ·T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命题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统治特征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解析:选D。本题关键信息是“皖直交斗”。材料“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反映了当时中国处在大分裂时期,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局面出现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 6.(2016·高考海南卷·T19)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 命题点:国民革命时期的社会特征 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解析:选A。材料体现不出国民党的农村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体现的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现象,故C项错误;此时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这些口号得到乡村农民的认同,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7. (2016·高考全国卷Ⅱ·T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命题点:国共十年对峙 25 高考总复习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解析:选A。由题干材料可知,根据地的水稻产量大大提高,米价较国统区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说法错误,当时根据地政府的主要精力是用于粉碎国民党的“围剿”;D项“打破”说法错误,排除。 [练模拟·能力提升] 1.(2020·广东百校联考)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傅斯年说,五四运动原是无领袖、不用手段和不计结果的,是自下而上生发出来的社会运动,因而可以说是真的社会运动,这一点极具深刻意义。傅斯年意在强调( ) A.以社会的培养改造社会 B.五四运动的组织较混乱 C.借政治的力量改造社会 D.社会改造必须循序渐进 解析:选A。从“自下而上生发出来的社会运动,因而可以说是真的社会运动,这一点极具深刻意义”来看,傅斯年更看重“真正的社会运动”这一点,社会运动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需要提高人民的觉悟来改造社会,故选A项;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2.中共二大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少数绝对服从多数”“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决议,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这说明中共( ) A.实现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 B.高度重视党内组织建设 C.避免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开始受到国际因素影响 解析:选B。材料“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少数绝对服从多数’‘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等内容说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内组织建设,故选B项。 3.(2020·广东佛山二模)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其中提出:“辛亥革命战争,是适应近代由封建制度到民主制度,由单纯商品生产制度到资本家商品生产制度之世界共同趋势的战争,是在历史进化上有重要意义的战争。”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 A.对时局的认识脱离实际 25 高考总复习 B.意识到要对现行纲领进行调整 C.有一定的“左”倾倾向 D.注重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属性 解析:选B。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纲领,这不符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据材料“辛亥革命战争,是适应近代由封建制度到民主制度,由单纯商品生产制度到资本家商品生产制度之世界共同趋势的战争,是在历史进化上有重要意义的战争”可知,中共认识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重要性,意识到要对现行纲领进行调整,故B项正确。 4.(2020·湖南永州一模)1934年,有人在描述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变化时指出:苏维埃根据地出现以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这表明当时( ) A.民主共和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 B.中共开始重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C.苏维埃政权有着较为广泛的阶级基础 D.苏区农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较大提升 解析:选D。据材料“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可知,苏区农民逐步具有了民族民主意识,故D项正确。 5.(2020·江苏江淮十校联考)下图是1927年5月前后的中国形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北京政府由冯玉祥发动政变而建立 B.武汉政府由广州国民政府北迁而来 C.三政权并存说明国民革命形势向好 D.“宁汉合流”最终实现了国家统一 解析:选B。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是在1927年年初,故选B项;这一时期的北京政府由奉系军阀控制而非冯玉祥,故A项错误;三大政权并立表明革命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隐含着分裂和失败的隐患, 25 高考总复习 故C项错误;“宁汉合流”实现的时间是在1927年9月,故D项错误。 6.1930年,中共中央要求红军将湖南国民党军队“完全予以消灭”,切断武汉―长沙铁路,牵制常德,夺取长沙,并攻占岳州,然后击溃江西方面主要敌军,占领南昌、九江,进而“向武汉中心前进”。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坚持秋收起义后红军的进军方向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正确地预判了革命的战略形势 解析:选B。秋收起义后,红军转战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山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切断武汉―长沙铁路,牵制常德,夺取长沙,并攻占岳州,然后击溃江西方面主要敌军,占领南昌、九江……‘向武汉中心前进’”可知,中共中央仍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故B项正确,C项错误;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符合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故D项错误。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1920年5月4日,胡适文指出:“我们希望学生从今以后要注意课堂里,操场上,课余时间里的学生生活:只有这种学生活动是能持久又最有功效的学生运动。”胡适意在( ) A.反思五四时期社会风潮 B.指出五四运动得不偿失 C.阻止学生参与社会事务 D.赞扬青年学生爱国行动 解析:选A。据题干可知,胡适要求学生从今以后要注意课堂里,操场上,课余时间里的学生生活,这说明胡适反对五四运动中学生参与政治这一做法,这是他对五四运动的一个反思,故选A项。 2.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中共党史从何处讲起,这是一直为学界所讨论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A.为中国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是中国革命阶段发展的产物 D.掀起了新一轮中国革命高潮 解析:选C。由题干“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 25 高考总复习 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之前的革命运动紧密相连,是中国革命阶段发展的产物,故C项正确。 3.1920年11月7日 在上海创刊的《共产党》杂志发刊词中写道:“要想把我们的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非由生产劳动者全体结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阶级,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不可。”这反映出( ) A.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十月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C.救国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入 D.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解析:选C。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先进的中国人不断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对救国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入,故答案为C项。 4.1926年8月,中共中央就向全党发出《中央扩大会议通告——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强调必须高度警惕腐化分子混入党内的现象,“应该很坚决的(地)清洗这些不良分子,和这些不良倾向斗争,才能坚固我们的营垒,才能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望”。据材料可知( ) A.中共党内腐败现象已经很严重 B.大革命使中共组织更纯洁 C.中共党内“左”倾倾向比较突出 D.中共重视党组织的廉洁性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应该很坚决的(地)清洗这些不良分子,和这些不良倾向斗争,才能坚固我们的营垒,才能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可知,中共重视党组织的廉洁性,故选D项。 5.1927年《大公报》发表社评,“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材料主要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 ) A.舆论宣传左右战争进程 B.社会群众思想愚昧无知 C.南北双方重视舆论宣传 D.反帝口号脱离群众认知 解析:选C。据材料“‘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可知,南北双方重视舆论宣传,故C项正确。 6.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八七会议,八七会议虽然具有重大历史功绩, 25 高考总复习 但会议没有恰当地估计当时革命和反革命的力量对比,看不到革命已经处于低潮,只是强调暴动和进攻,不懂得必要的退却。这说明八七会议( ) A.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界限 B.为“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敞开了门户 C.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D.放弃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 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八七会议出现了盲动冒进思想,说明八七会议为“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敞开了门户,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界限的问题以及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问题,排除A、C两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在八七会议后逐渐形成的,排除D项。 7.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分析道,小农经济在中国广泛存在和发展,而且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绵不断的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毛泽东意在强调( ) A.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B.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D.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行性 解析:选D。由材料“小农经济在中国广泛存在和发展,而且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绵不断的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意在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行性,故选D项。 8.学者李里峰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时常成立农民协会、妇女协会、贫农团。如果原来有党支部的地方,会扩大党支部规模;如果没有党支部的地方,会慢慢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成立村政权,还会对农民进行训练,成立民兵队。这充分说明土地改革时中国共产党( ) A.突出对地主阶级的斗争与改造 B.注重基层组织形式建构的探索 C.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注意维护地方的社会秩序 解析:选B。题干材料中中国共产党成立农民协会、妇女协会、贫农团和建立或扩大党支部规模,体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注重对基层组织的建构进行探索,故选B项。 9.(2020·湖南张家界模拟)1931年,中共中央在干部任用上提出,“坚决提拔新的工人干部来参加指导机关工作”,派遣大批工人干部担任红军的指挥员与政治委员,同时要求各地“洗刷党内富农小地主”的成分。中共中央的上述做法( ) 25 高考总复习 A.确保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B.表明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C.带有一定的“左”倾色彩 D.没有发挥农民阶级的作用 解析:选C。题干中“提拔新的工人干部参加指导工作”“要求各地‘洗刷党内富农小地主’的成分”不利于团结支持革命的同盟力量,具有“左”倾色彩,故C项正确。 10.(2020·广东江门调研)1931年年底,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创办的《红色中华》报开设了《问题与解答》《法令的解释》《苏维埃建设》《苏维埃法庭》等多种法制栏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重视以法律来巩固革命政权 B.照搬了苏联模式的法律制度 C.以法律为手段开展对敌斗争 D.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解析:选A。A项表述与题目中“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创办的《红色中华》报开设了《问题与解答》《法令的解释》《苏维埃建设》《苏维埃法庭》等多种法制栏目”相符,故A项正确;B项中“照搬”的说法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题目中措施的目的是巩固政权,并非开展对敌斗争,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项表述中“已经”“完备”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1.下面两图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25 高考总复习 B.中共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C.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 D.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a年到b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先减后增,主要组成成分由工人转为农民,可知a年为1927年,b年应该为1928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中共党员数量急剧下降;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大批农民加入共产党,中共党员数量大增,故B项正确。 12.(2020·湖南四校联考)1932年10月,鄂豫皖“剿匪”总部颁布了《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规定:“限制每一业主所有田地面积之最高额自一百亩起至两百亩止”,“对超过最高额部分之田租,应依累进法征收其所得税”。这一规定( ) A.从根本上触及了封建土地制度 B.旨在遏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C.践行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D.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 解析:选B。由题干材料“限制每一业主所有田地面积之最高额自一百亩起至两百亩止”“对超过最高额部分之田租,应依累进法征收其所得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2年正值国民党“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时间,这一规定限制了土地的数量,旨在遏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故选B项。 13.(2020·广东惠州调研)1933年上海《申报月刊》发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专题征文讨论。收到的26篇论文或随笔中,主张走西方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倾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法和统制经济的占绝大多数。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B.知识界要求增强国力的迫切愿望 C.国民党的统治失去民众支持 D.中共根据地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倾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法和统制经济的占绝大多数”可知,学界希望通过社会主义统制经济的方法,来加强国家实力,故选B项。社会主义成为时代潮流,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国民党的人心向背,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与中共根据地的发展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14.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高举“抗日反蒋”的旗帜,转战湘黔川滇寻求新的落脚点,集中全力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1935年6月转入川西北会合红四方面军,明确提出“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由此可知( ) A.中共对蒋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25 高考总复习 B.红军长征进入一个新阶段 C.中日民族矛盾开始趋于激化 D.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路线方针问题 解析:选B。1935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了《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这个指示正式改“抗日反蒋”为“逼蒋抗日”,这是中共政策极为重大的改变,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1935年6月转入川西北会合红四方面军,明确提出‘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可知红军长征进入一个新阶段,故B项正确;中日民族矛盾开始趋于激化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故C项错误;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路线方针问题是在遵义会议上,故D项错误。 15.1935年全国各出版社出版的各类论著数量统计表 有关社 会主义 有关辩证 唯物主义 有关历史 唯物主义 有关计 划经济 有关国民 党历史 有关三 民主义 32本 23本 23本 19本 8本 13本 据上表可知( ) A.民众丧失了对国民党的信心 B.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苏联对中国共产党控制加深 D.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影响力扩大 解析:选D。由材料“有关社会主义”“有关辩证唯物主义”“有关历史唯物主义”“有关计划经济”等关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论著数量远远超出关于国民党历史、三民主义的论著数量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影响力不断扩大,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2020·江苏南通二模)在争取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五四运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至国内,国人的爱国情绪空前地蔓延开来,受到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情绪尤为激烈。5月4日下午,北京三千余名学生手持写有“拒绝和约签字”等内容的小旗,发表演说,沿途向群众散发传单。以游行示威为开端的罢课、罢市、罢工风潮席卷全国,蔚为壮观的五四爱国运动以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而圆满结束。中国近代以来在对外交涉中首次做出没有屈服的抗争,日本也最终未能获得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合法依据,从而为中国此后收回山东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6月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 25 高考总复习 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中国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辛亥革命相比,五四运动具有哪些新的历史特点?结合新的时代和社会条件,分析这些特点的基本成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五四运动“转折”的最具意义的历史事件,指出这一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运动先锋、性质、群众基础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成因,从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事件,据材料二“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判断;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从领导阶级、革命阶段及其对后来的影响等方面分析。(3)结合材料从民族精神、国家地位等方面认识。 答案:(1)特点:青年学生发挥先锋作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群众基础广泛。成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新的社会力量;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熏陶;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事件: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影响: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 (3)理解:国际地位缓慢回升、国家利权逐渐收复;民众民主意识高涨;民族凝聚力增强。 2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