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易错集训: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易错集训: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易错集训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①政治和经济发生大变动 ②私学兴盛 ③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 ④各学派相互诘难、批驳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 等。这说明先秦儒家学派( ) A.强调仁礼重要性 B.注重主体自觉性 C.突出教化功能性 D.主张格物致知论 3、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 4、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5、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出土有大量食品,包括肉食品、鸡 蛋、鱼类、农产品、蔬菜、水果等。食品的烹制相当讲究,使用了调味品和香料。食物有当 地出产的,也有从其他地方运来的。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 A.南北经济水平差别不大 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国家陆路交通十分发达 D.实施黄老政治成效显现 6、“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 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 此行。”材料主要论述( ) A.大一统思想B. “天人感应”思想 C.万物的本原是道D. “君权神授”理论 7、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 8、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 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君主专制的确立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科举制度的形成 9、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佛教、道教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B.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C.道教主张“贵儒”又“尊道” D.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10、“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 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由此可见,两宋时期儒 家学说的重大理论突破在于( ) A.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B.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C.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 D.确立了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哲学化解释 11、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 善习远的主张。三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 B.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 C.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 D.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 12、某思想家认为:“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下列哪一思想主张与此一致( ) A.“格物致知”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C.“人伦者,天理也” D.“存天理,灭人欲” 13、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 ) ①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欧美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 ③封建专制统治极端腐败 ④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明朝思想家李贽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 学先生则尤恶。”李贽对“道学先生”格外厌恶的主要原因是( ) A.道学先生“小国寡民”的理想难以实现 B.道学先生不学无术.误人子弟 C.道学先生“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D.道学先生提倡“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 15、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认为,“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 人国家者”,主张“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 这与下列哪一思想相吻合( ) A.押击君主专制 B.“天下为主,君为客” C.经世致用 D.“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 16、关于明清之际中国古代思想界发展状况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进步思想都没有跳出传统旧儒学的樊篱 B.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思想的地位 C.进步思想在同反动思想的斗争中占据了上风 D.进步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 国若其国,谁攻? ——《墨子》 材料二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洚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 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 之始也。 ——《孟子》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 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是哪一学派的主张?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统治方式上的不同点。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 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 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其原因。 3.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 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其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 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致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 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材料二: “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 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隐,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体现了朱熹的哪一观点?根据材料信息, 对此作简要解释。 (2)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王阳明怎样的观点?与朱熹相比,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 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 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 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 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 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亦非一姓之私也。一 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 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 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王夫之《读 通鉴论》方且割万有.专己私,侈身臂,矜总持,不纵以权,不强其辅,则所以善役天下而救其祸者. 荡然无所利赖。 ——王夫之《黄书》 材料四: 16〜17 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 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 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 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君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2)针对材料一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 理由是什么? (3)材料三中王夫之实际上是否定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 (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材料四,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产生 这种进步思想的原因,并对其作简要评价。 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 域去分析。 2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养心”,而没有强调仁礼的重要性,故 A 项错误;形成“养心、养气” 意在强调人的自觉性,故 B 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人的自主性,并不是突出教化的功能性, 故 C 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理学的认识论,不属于先秦儒家学派,故 D 项错误。 3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韩非子的主张是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为基础的,故君权高于法律。所以 D 项 的理解不正确。 4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题中要求选出反映思想融合的选项,只有荀 子的礼法并用体现了儒家和法家思想的融合,符合题意,故选 B 项;A 项和 C 项只 体现了儒家思想,D 项只体现了墨家思想,故应排除。 5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南方经济还没有得到开发,南北经济水平差距较大。 故 A项错误。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的墓葬,而儒家思想成为社 会主流思想是汉武帝之后,时间不符合。故 B项错误。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 陆路交通主要以畜力为主,并不发达。故 C项错误。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 济凋敝,为恢复发展经济,西汉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的措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马 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食品丰富,且烹制讲究,可知当时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说明汉初恢复发 展经济的措施成效显著。故 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D。 6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了天与人有相通之处.这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 B 项正确。 7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善”受之于天,王采承天意,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故 D 项正确。 8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题干中“士人政府” 是指中国古代由知识分子组成 的官僚集团.联系所学可知.这种局面的出现应是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之后的结果.所以本题 选 C 项;A 项是秦朝的;B 项黄老之学被推崇是在汉初;D 项科举制度的形成是在隋唐, 故排除 A、B、D 三项。 9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道教和佛教的挑战是 在唐代。 10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的疑难之处是不能正确理解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突破。早在先秦时期, 儒家思想就开始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故 A 项错误;宋明时期的新儒学融合了佛道 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故 B 项错误;C 项重在明理方法,与设问不符;宋明理学认 为天理就是忠孝节义.因而把理学和封建道德规范、等级秩序结合起来,故 D 项正 确。 11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孟子由性善论提出仁政,荀子由性恶论提出礼法并施,朱熹由本 善习远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都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故 A 项正确;由材料无法推 断出 B、C 两项,故 B、C 两项错误;宋明理学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故 D 项错误。 12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陆王心学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根据材料“心即理”可知是心学观点。 A、C、D 是程朱理学观点。故 B 正确。 13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儒学思想产生的背景。据所学可知.明清之际.欧美民主、自 由思想还没有传入中国,当时外国传教士传人中国的仅仅是一些自然科学和音乐等 艺术类的知识,还有天主教思想.故排除含有②的选项.选 B 项。 14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道学先生”就是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李贽强调人的正当 私欲,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强烈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 的虚假说教。故 C 正确。 15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的疑难之处是不能正确理解“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从材料看,三位思想家都 反对空谈义理.主张做实事,关注国家命运,这与“经世致用”的思想是相符的。A、B 与 题意不符,D 是顾炎武的爱国思想.只有 C 符合题意。 16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明清之际的大多数思想都与传统儒家思想不同,可排除 A 项。而在明清时期, 虽然进步思想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陆王心学,并且在政治 上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所以可排除 C 、D 两项。 17 答案及解析: 答案:1.“兼爱”“非攻”思想。2.儒家; 3.相同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为维护封建统治 服务)。不同点:孟子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实行王道之治;韩非子重视“刑”的作用. 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反抗,实行霸道统治。 解析:(1)“视人之宝若其宝”“视人之身若其身”“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国若其国” 反映出的是一种没有等级差别的普遍的爱,是墨家的“兼爱”思想。“谁攻”反映的是“非 攻”思想。(2)《孟子》是反映孟子思想的著作,而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3)孟 子和韩非子都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是为封建阶级服务的。孟子主张实施仁政, 实行王道之治;韩非子是法家的典型代表,强调法治,主张实行霸道。 18 答案及解析: 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孔子的思想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主张 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这一主张被采纳。 3.正面影响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 想,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 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故步自封,因循守旧,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 碍了科学技术的发明, 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解析:材料一阐述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要求禁绝其它学说,确立儒 学独尊地位的主张。前者,不能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后者,为当时统治者所急需。分析历史 事物的影响,一般都要注意到两个方面。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 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回答问题时两个方面都不要忽视。 19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格物致知。通过接触观察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感悟。 (2)“穷理”,朱熹把认识“理”作为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 (3)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突出特点是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 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心学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解析:(1)依据材料“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可知材料 所述为朱熹的格物致知;依据材料和所学,其主张要加强个人的学习和实践,在学习和实践 中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通过学习和观察来达到明理的目的,所以有他主张通过接触观察世 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感悟。 (2)依据材料“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可知朱熹主张格 物致知,通过学习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以达到明理,所以朱熹认识事物的终极目的为“穷理”, 朱熹把认识“理”作为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 (3)依据材料“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 天理。”可知王阳明的观点为致良知,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心学的特点为认识到天理就在 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心学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 性 20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观点:抨击君主专制;职责:应当是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使“天下为主,君为客”。 (2)方法:分天子之权,实行“众治”;理由:集权导致混乱;天下之大,非人君所能独治。 (3)家天下、世袭等级制、中央集权制。 (4)共同之处:抨击君主专制;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 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经济上.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评价:积极方面.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为反对专制斗 争起了推动作用。消极方面.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思想不完善,无法实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1)根据材料“然则·····自利也”可以概括出答案。职责结合“天下为主,君为客” 分析。 (2)针对君主专制的弊端,材料“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 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材料信息能体顾炎武 主张分君权的主张。 (3)根据材料“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 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可以概括出答案。 (4)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又起反作用,依据此 原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回答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