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洛阳一高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 ‎ ‎ 一.选择题(共32题,每题1.5分,共48小题)‎ ‎1、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 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 B.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 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 D.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 ‎2、春秋时期敬姜在《论劳逸》中指出:“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清初教育家颜元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上述思想 A.表明了统治阶级对劳动的重视 B.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 C.反映了对劳动作用的不同认识 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观念 ‎ ‎3、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其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 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 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 C.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 D.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4、唐朝诗人元稹这样描绘当时的社会风尚:“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饼成为当时人们的主食,还有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如印度的刀豆、尼泊尔的菠菜等。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国家统一和稳定 B.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 C.佛教的迅速传播 D.北魏孝文帝改革 ‎5、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北宋诗人宋庠面对落花显得十分坦然:“先落后开应定分,一般迟日一般风。”这种情怀,完全洗却了以往“落花”诗中所寓的伤感情绪而自出新意。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儒者实现了积极干预政治的理想 B.儒者通过诗词以期提高政治素养 C.理学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 D.理学研究方式影响着诗词的创作 ‎6、“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关羽从三国时代勇冠三军但又功败垂成的武将到宋代之后逐渐发展为全国性崇拜的“关圣帝君”,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政治因素是 ‎ A.受民间英雄崇拜情结的影响 B.统治者利用关羽以宣扬忠义 ‎ C.宋代士大夫对关羽的道德塑造 D.三教合一的文化发展趋势 ‎7、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指出“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 A.科举制度盛行冲击门阀政治 B.理学兴起改变了世人的婚俗观 ‎ C.文官政治日益取代贵族政治 D.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习俗 ‎8、宋代出现了经过严格校勘的“善本”。校勘人员往往是博通之才,要遵守严格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在刻版、纸张、字体、版式、装帧上,宋版书都有独树一帜的创造,因而后世收藏界有“一叶宋版一两金”的说法。这说明了宋代 A.市井文化的空前繁荣 B.理学家重新诠释儒家经典 C.精致典雅的士人文化 D.活字印刷品存世数量稀少 ‎9、南宋画家马远开创了残景山水的画风,他在整个画面的一角、半边上做文章,创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美学效果,这一做法 A.开创了北宋风俗画的先河 B.描述北方山河的雄健壮阔 C.隐讽南宋半壁江山的政局 D.由注重写意转向抽象象征 ‎10、在宋朝,李清照、岳飞、陆游、辛弃疾等创作了大量以忧国、爱民、誓死抗金为主题的词作。从元代以后,曾经难以登大雅之堂的元杂曲、话本、白话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却得到流传,并表现出诸多非议理学的倾向。上述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文学家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情怀 B.理学对宋元社会的影响至深 C.宋元时期兼容开放的学术氛围 D.民族关系成为文学表达的主题 ‎11、明朝中后期,刊刻通俗书籍的民间坊肆,发行了一种以戏曲小说形式演绎和表现佛教内容的新的文学样式作品,且配有大量版画。这种新文学样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民众消费观念变化 B.雕版印刷技术改进 C.佛教影响逐渐增强 D.市民阶层日益扩大 ‎12、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 A.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B.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 C.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D.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 ‎13、‎ 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 B.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C.印刷行业的商业化、市场化趋向 D.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 ‎14、有学者认为,儒学在历史上某些时候被统治者作为统治思想时确实受到封建专制的影响,但儒学是不反对专制的。也有学者认为,儒学不仅反对专制,且方式是积极、直接、对抗性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具有双重性,故史学界的争议没有意义 B.史学界的辩论是推动儒学不断发展的动力 C.儒学史上确有反专制主张,故前者观点错误 D.观点的分歧缘于学者对儒学理解存在差异 ‎15、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学最为发达的时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农书的增加,在数量上全面超越了以前各个历史时期。《救荒本草》等应用植物学著作的产生是明清农学发展的又一特点,这些著作不仅对野生可食植物的形态、功效、食用方法进行详尽的描述,还配以图画,方便辨识利用。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重视科学研究 B.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 C.经世致用思潮盛行 D.国家赋税制度的变革 ‎16、19世纪末的晚清小说界,作家常使用一些引人注意的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自称“九死一生”; 《海涅花》作者笔名“东亚病夫”;《老残游记》的作者取名“老残”;还有笔名“汉国厌世者”,这反映了 A.作者顺应时代的营销策略 B.思想界的忧郁和悲愤情感 C.现代主义文学的绝望虚无 D.内外压迫下文学的畸形化 ‎17、虽然庄子与普罗泰戈拉的思想都是以相对主义为基础的,但在深度的解读中却发现庄子与普罗泰戈拉的相对论思想在内涵、根源以及理论意义上都存在着截然不同之处。普罗泰戈拉 A.把无为作为统治阶级的对立面 B.强调理性且反对统治阶级有为 C.重视道德教育,思想朴素辩证 D.把人作为社会和自然的中心 ‎18、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国际性。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19、‎ 韦伯认为“这是一种秘密的精神酵母”,它与其他因素结合而造成“西方”的兴起,亚洲人因为没有它而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因而根本不可能真正地“发展”起来,即使他们发挥城市、生产和商业的作用也无济于事。材料中韦伯强调的是 A.东方缺少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因素 B.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C.东方城市商业中产生不了资本主义 D.东西方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0、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一切给我们认识的事物都具有一个数,而没有什么数既不能设想又不能认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任务就是去探究万事万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数量关系了解宇宙本质,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的问题。这反映了 A.数学是人类科学中最基础性的科学 B.把数学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强烈愿望 C.智者学派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主观臆测 D.人的价值实现在于人的理性精神的追求 ‎21、古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曾说道:“看过《七将攻忒拜》的人,个个都想当兵打仗。”“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前得到城邦抚恤金,然后这些遗孤又被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坐席。”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公民通过观剧参与城邦政治生活 B.戏剧源于民主政治的需要 C.文学作品鼓励希腊公民踊跃参军 D.政府发挥戏剧的教化作用 ‎22、意大利的薄伽丘通过小说歌颂现实生活,反对等级观念;德国的马丁路德宣扬因信称义,挑战教皇权威;法国的伏尔泰等人主张天赋人权、民主自由,抨击专制制度。这反映出 A.反封建斗争形式日益多样化 B.人文主义深人发展 C.思想解放曲折反复 D.欧洲社会矛盾中心不断转移 ‎23、有学者认为:“在西塞罗生活的共和国晚期,古希腊哲学犹如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中的那个上帝,罗马法犹如那个被造好的亚当,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进而影响着诸多的后来者。”作者意在说明 A.希腊民主政治深刻影响罗马法的发展 B.没有希腊文化就没有罗马文化 C.欧洲两大文化源头相互影响互为渊源 D.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 ‎24、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德性,真正的知识是对“是什么”的探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他在把德性看作知识时,取消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取消了激情和性格”。这表明,苏格拉底对“知识”的思考 A.否定了人的内在本性 B.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色彩 C.开始树立人的主体地位 D.为城邦民主制提供理论基础 ‎25、‎ 文艺复兴名义上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实际上是创造一种反对封建神权的新文化,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世界的主体。应该从神学教条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恢复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可见,人文主义之“新”的意义在于 A.奠定了近代人权的基础 B.有助于共和制取代君主制 C.推动“新航路”的开辟 D.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 ‎26.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 A.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 C.两者都注重限制君主的权利 D.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严格管理 ‎27、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这反映了,当时 A.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 B.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迅速扩展 C.技术进步对人文主义起促进作用 D.民族国家兴起并强调民族语言 ‎28、1545年比利时鲁汶大学规定,入学者必须宜誓效忠罗马天主教会,反对路德教义及其他宗教异端同样,西欧不少国家或地区世俗统治者,则要求本地大学入学者,不但要宜暂效忠于本地教会,还要效忠于其本人。此类现象说明了西欧 A.天主教会势力遭到削弱 B.信仰自由成为社会共识 C.大学教育摆脱神学束缚 D.学术研究形成浓厚氛围 ‎29、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家庭就是社会的雏形,统治者是父亲,子女是人民,婚姻家庭的出现,意味着个人应该努力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以前任意解释自由的人,要按照与自己不同的原则行事,听从自己的喜好之前要请教自己的理性。”这表明卢梭 A.主张自由婚姻的神圣至上 B.赞赏封建社会的家庭伦理 C.崇尚符合理性的家庭关系 D.强调浪漫主义的婚姻追求 ‎30、在15世纪,法国对斯特拉斯堡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至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宗教相关书籍下降为总数的27%。这一变化反映了 A.人文精神的复兴 B.欧洲宗教意识日趋淡漠 C.启蒙思想的兴起 D.法国成为欧洲文化中心 ‎31、‎ ‎18世纪60年代,牛顿物理学等新兴课程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成为多数大学的标准课程。尽管学生在早期教育中被灌输进顺从和正统的观念,但对于学过这些新兴课程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这段材料突出的表现了 A.启蒙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逐渐普及 C.近代教育促进了科学发展 D.科学观念推动了人文精神 ‎32、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的原因,“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太猛,以致无法阻挡”。“真正的原因在于下列两项事实构成了极佳的机遇:一是主张自由主义和进步的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二是这个时期没有发生革命。”该分析说明进化论在当时 A.未对传统势力提出公开的挑战 B.论证资产阶级崛起的必要性 C.符合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 D.顺应了资产阶级的改良需要 二.材料解析题:第33、35题各20分,第34题12分,共52分。‎ ‎33、(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式成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1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欧洲母大学”的巴黎大学,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 1168年)、剑桥大学;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 1181年)等。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摘编自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 ‎(1)根据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10分)‎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的不同之处,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10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问,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精神导师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信燃起火焰。自此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田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力量。”‎ ‎——摘编自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论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或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点,阐述史论结合)‎ ‎3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前期,教皇格里哥利一世公然宣称:“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欧洲科学技术处于停滞状态,比罗马帝国时期大大倒退衰落了。随农业耕作较大发展,欧洲技术获得了重新进步,印刷机和火药武器的使用使欧洲机械发明达到了顶点;十字军东征和东西文化交通为大学的7起铺平了道路,最早兴办的大学是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和萨莱尔诺大学,随后巴黎、牛津大学相继产生,到15世纪,西欧建立了近80所大学,这些大学具有很强的国际性。欧洲大学重新翻译阿拉伯文献、学习古希腊科学文化,是获得古代希腊罗马哲学和科学知识的重要媒介,为欧洲文艺复兴作了准备。‎ ‎——摘编自《欧洲中世纪科学技术》‎ 材料二 中国是见长于技术发明与工程创造的文明古国:从青铜铸造、生铁冶铸到都江堰、长城等大型工程的兴建;从四大发明到传统天文学、数学、中药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传统科技体系,在宋代达到高峰。20世纪,欧美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传入,“五四”前后,“科学、民主”思想逐渐扎根,人们开始强调用“科学”的尺度衡量世界。切事物,现代科技在中国逐步建制化,为我国科教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这是继1956年“向科学进军”、1978年“科学的春天”之后,中国科技发展进程中又一重要里程碑。‎ ‎——摘编自《近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后期欧洲科技发展、崛起的有利条件。(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中国和欧洲科技发展在历史长河中的相似状况,并根据材料简析中国当代科技发展应当注意的问题。(12分)‎ 高三10月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共32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 D 2、B 3、C 4、B 5、D 6、B 7、D 8、C 9、C 10、B 11、D 12、B ‎ 13、 C 14、D 15、B 16、B 17、D 18、A 19、A 20、D 21、D 22、B 23、D ‎24、B 25、A 26、B 27、C 28、A 29、C 30、A 31、D 32、C ‎ 二.材料解析题:第33、35题各20分,第34题12分,共52分。‎ ‎33、(1)背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君主专制发展的需要;汉初选官制度的弊端。(6分)欧洲: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宗教和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影响大;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得到发展。(4分)‎ ‎(2)不同:太学课程内容以儒学为主;偏重道德伦理;培养封建官僚;政治权力的附庸。(4分)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多样,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等内容;注重实用性;培养职业人员;学术氛围自由。(4分)‎ 观念差异: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推崇人文精神,重视个性的发展。(2分)‎ ‎34、示例 l:‎ 论点: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等思想流派的兴起,构成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轴心时代构筑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对各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 ‎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着深刻而急剧的变化,一大批思想家面对着社会的变革,站 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的变革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学派的“仁”、“仁政”,“礼”及道德教化等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后 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及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答法 家思想,则应体现法治观念和改革精神;如答道家思想,则应反映道家思想构筑了中国传统 思想的哲学基础。其它言之成理即可) ‎ 示例 2:‎ 论点:宋明儒学“复兴”,程朱理学顺势而生。(轴心时代思想的苏醒或复兴,为人类文化发展提供了精神源泉) ‎ 阐述: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厂为传播,儒学遭遇困境;两宋时期,二程、朱熹, 汲取和消化佛、道文化,把儒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构建起新儒学体系—程朱理学;程朱 ‎ 理学在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儒学文化圈”形成。 ‎ 说明:也可选择“西汉董仲舒复兴儒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人性复苏,文艺复兴崛起”“启蒙运动的兴起”等论点。 ‎ ‎ 35、(1)条件:古代欧洲辉煌科技及欧洲大学的兴起;中国科技尤其四大发明的传入;欧洲农耕农业的发展及欧洲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推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解放思想;新航路开辟直接冲击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和神学理论(10分)‎ ‎(2)欧洲: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创造了辉煌的欧洲早期科技;中世纪早期欧洲科技停滞不前并落后于中国;中世纪晚期欧洲科技重新发展,产生近代科技。(3分)‎ 中国:在宋代以前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并世界领先;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进入传统科技总结时期并逐渐落后于西方;近代以来,随学习西方中国近现代科技逐步发展起来,当代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3分)‎ ‎(3)问题:重视大学的发展和国际化(大学办学重视开放、加强对外交流);用科学的尺度衡量世界,重视科学精神;重视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主导、引导作用;保持科技发展的延续性。(任意2点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