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人们的思想顾忌较少,为孔子形象变异提供了文化背景和必要的社会条件,B选项符合题意。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自由,材料中看不出,思想界的统一趋势,A选项错误。由材料中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与墨家思想没有交叉,C选项错误。材料中,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为乱贼形象,不能说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普遍认可,D选项错误。‎ ‎2.董仲舒将阴阳二气作为沟通天人的中介,同时涵盖自然现象与人事规则,并赋予道德上的涵义。董仲舒这一理论的最主要出发点是 A.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B. 适应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C. 传承中华文化 D. 致力于建立一个文官政府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董仲舒的主张。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题意反映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故排除A项;董仲舒提出这一主张主要是迎合了君主专制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更不是为了建立文官政府,故排除C、D项,故选B。‎ ‎【点睛】天人感应是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汉儒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策问中作了具体阐述。‎ ‎3.人应当像基督教要求的那样“轻视自己”,还是像古代哲学家所说的那样充当“万物的尺度”?西方人思考这一根本问题的历史时期主要是 A. 中世纪 B. 文艺复兴时期 C. 宗教改革时期 D. 启蒙运动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思想被天主教神权思想所束缚,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题意论述的是人本身的价值问题,宗教改革时期思考的主要是宗教信仰问题,故排除C项;启蒙运动时期思考的是政治民主问题,故排除D项。西方人思考人的价值这一根本问题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肯定了人的欲望和价值,故选B。‎ ‎4.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 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C.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 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答案】B ‎【解析】‎ 根据“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可知,儒学对政治的影响强大,故B正确;材料信息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排除C;材料信息与古代选官无关,排除D。‎ ‎5.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 A. 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B. “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C. 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 D.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说明品德忠厚和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材料强调的是儒家学者道德和修养并重的思想,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人的社会责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信息,排除BD。‎ ‎6.杨宽在《战国史》中写道:“‘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文化学术相应地发生变革,得到进一步发展,士就大为活跃起来……”这 A. 推动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 B. 有利于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 C. 有利于程朱理学的发展 D. 推动了科举制度的改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为私学创造了成熟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与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无关;C选项错误,程朱理学出现在宋代,与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无关;D选项错误,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与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对应的思想流派正确的是 A. 甲—墨、乙-法、丙-儒、丁-道 B. 甲—儒、乙-法、丙-道、丁-墨 C. 甲—道、乙-法、丙-儒、丁-墨 D. 甲—墨、乙-法、丙-道、丁-儒 ‎【答案】C ‎【解析】‎ ‎“自然没有了”符合道家的顺其自然,“严惩严管”属于法家的严刑峻法,德’和‘礼’属于儒家的主张,“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属于墨家的尚贤,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8.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答案】C ‎【解析】‎ 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 ‎9. “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儒家的思想观点主张,借此反映历史学科热点----三农问题,同时也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偏上。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译文为“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从材料意思上看,显然孟子认为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主张,故排除A、B 、D三项,故选C项。‎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孟子的思想观点主张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10.董仲舒提出:“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该主张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在于:‎ A. 防止君主权力的滥用 B. 为君主专制找到合法依据 C. 促使君主“无为而治” D.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中可以看出,国家做错事儿,会有天谴,这有利于防止君主权力的滥用,故A项正确,B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故C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排除。‎ 点睛: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即在于把握住材料重要信息,“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等,材料的核心信息,即“君主的统治要符合天意,否则遭到惩罚”。‎ ‎11.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立心、立功的基本生活目标。由此可知王阳明 A. 以致良知为思想核心 B. 提倡“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 C. 具有强烈的功利思想 D. 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生活目标”中可以看出,王阳明认为做学问必须对社会有实用,这体现了王阳明的思想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故D项正确;A 项符合史实,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学习方法和功利思想,故BC项排除。‎ ‎12.唐代女人喜欢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宋代妇女却只能站在重重帏帘之后,掀起一角向外悄悄张望一下。唐代妇女可以和男人一样,大呼大叫地参加集体体育运动,宋代妇女却裹起了三寸金莲,讲究起行不动裙,笑不露齿。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 宋代的观念趋于封闭和保守 B. 程朱理学的盛行 C. 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强化 D. 男女平等的社会关系被破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朝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压制人性的自由,更加强调女性的从属地位,故B项正确;宋代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君主专制的内容,故C项错误;封建社会不是男女平等的社会关系,故D项错误。‎ ‎13.苏格拉底认为人需要不断思考生活的目的,“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提出上述观点的根本目的在于 A. 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 B. 实现自我的利益追求 C. 提高雅典城邦的社会地位 D. 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意在通过反思,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解决时弊,以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故A正确;苏格拉底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故B错误;苏格拉底面对雅典社会的种种弊端,力图建立公正的社会,而不是提高雅典城邦的地位,故C错误;雅典公民是城邦的公民,人格问题也不是根本所在,故D错误。故选A。‎ ‎14.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同时又认为“我们不能确定地知道诸神的存在及其本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这反映了雅典人 A. 理性与原始蒙昧并存 B. 不能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 C. 挑战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D. 民主政治促成了自我意识的膨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智者学派。题目中“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了理性,“我们不能确定地知道诸神的存在及其本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体现了原始蒙昧,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与题目中“人是万物的尺度”不相符,故B项错误;挑战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与题意无关,排除C;材料中未涉及“民主政治”的信息,故D项错误。‎ ‎15. 卢梭曾写信给伏尔泰说:你的诗使我失去慰藉,并且濒于绝望,并迫使我反对上帝。(但这)片刻也无法诱使我怀疑自己灵魂的永存和精神的上帝;我感受它、坚信它,我向往它、期待它,并且只要有一息尚存,就要捍卫它。这表明 A. 伏尔泰给启蒙运动带来消极影响 B. 法国启蒙运动逐渐误入歧途 C. 卢梭对理性主义有着自己的见解 D. 卢梭并非真正的启蒙思想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使我怀疑自己灵魂的永存和精神的上帝;我感受它、坚信它,我向往它、期待它,并且只要有一息尚存,就要捍卫它。”说明路搜对理性思想的见解不同,故C项正确;A中消极影响错误;B中误入歧途说法错误;D明显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启蒙运动·卢梭思想 ‎【名师点睛】‎ 人物 ‎ 代表作 ‎ 观点 ‎ 伏尔泰 ‎ ‎《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 ‎(1)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2)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孟德斯鸠 ‎ ‎《论法的精神》 ‎ ‎(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 ‎”学说(2)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 卢梭 ‎ ‎《社会契约论》 ‎ ‎(1)提出“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及“人民主权”思想(2)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 康德 ‎ ‎《纯粹理性批判》 ‎ ‎(1)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2)人非工具 (3)主权属于人民,人要自由也要自律 ‎ ‎16.“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的一切权利转让给全体,没有人可以例外:同时人人都应当获得同等的权利”材料着重论述了 A. 人民主权说 B. 天赋人权说 C. 社会契约论 D. 自由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把自己的一切权利转让给全体,没有人可以例外”“人人都应当获得同等的权利”反映了社会契约的订立和权利保障功能,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重点不在人民主权说方面,A项不符合题意;天赋人权说即自然权利说,即每个人与生俱来具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自由平等的思想,故D项不符合题意。‎ ‎17.“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谭嗣同)材料认为“民”与“君”的关系与哪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 A. 洛克 B. 伏尔泰 C. 卢梭 D 孟德斯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推断材料中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有权推翻他,这些思想体现出一定的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思想,这与卢梭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统治者违背契约人民就有权推翻它很相似,故C选项正确;A选项洛克的思想属于早期启蒙思想,具有早期的分权思想,材料并未明显体现,故错误;B选项伏尔泰主要是对于天主教和封建专制进行批判,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错误;D选项孟德斯鸠的主要思想是分权和强调法律的作用,材料未体现,故错误。‎ ‎18.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A. 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B. 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 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 D. 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格物致知”强调通过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B符合题意;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A不正确;C是属于“伦理”方面的范畴;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D不正确。‎ ‎19.《全球通史》指出,启蒙思想家最大的、直接的成就就是说服了欧洲的许多君主接受了他们的某些学说。这些君主仍然坚持他们以天赋之权进行统治的理论,但是他们已改变了关于其统治目的的思想。作者认为启蒙思想 A. 为欧洲爆发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B.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洲君主的执政理念 C. 促进了工人运动在欧洲的发展 D. 促使所有欧洲国家实行社会转型 ‎【答案】B ‎【解析】‎ 材料“启蒙思想家最大的、直接的成就就是说服了欧洲的许多君主接受了他们的某些学说”“这些君主仍然坚持他们以天赋之权进行统治的理论”说明了启蒙思想对当时欧洲君主的执政理念起到一定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A项;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不可能促进工人运动,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在“所有欧洲国家”。‎ ‎20.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釵为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 A.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 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 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答案】C ‎【解析】‎ 正统的社会秩序强调男尊女卑,而反映民间思想观念的小说却塑造出文武双全的女性形象,说明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故答案为C项。A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没有实现男女平等。‎ ‎21.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巅峰时代,以下对宋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造纸术传入阿拉伯 B. 活字印刷术进入黄金时代 C. 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D.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业科学著作成书于宋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造纸术传入阿拉伯是在唐代,故排除A项;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但并未步入黄金时代,此时步入黄金时代的是雕版印刷术,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对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故选C项;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业科学著作是《齐民要术》,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排除D项。‎ ‎22.《汜胜之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对耕作的基本原则、选择播种日期、农作物栽培技术、调节稻田水温法、区田法等均有详细记述。我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方式是 A. 个体农耕 B. 铁犁牛耕 C. 精耕细作 D. 男耕女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耕作的基本原则、选择播种日期、农作物栽培技术、调节稻田水温法、区田法等均有详细记述”可以看出《氾胜之书》对农业的耕作原则、栽培技术、管理方法做了详细的记述,反映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个体农耕是针对奴隶社会奴隶在井田中集体劳作而言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私田出现,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形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排除;B项,铁犁牛耕是一种耕作方式,自春秋战国开始,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点,排除。‎ ‎23.“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上述思想主张折射出的突出特征是 A. 春秋战国变革时代 B. 儒道法融合的思想 C. 各派对社会的诉求 D. 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依次反映的是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面对划时代的变革,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这些思想主张折射出的突出特征是“百家争鸣异彩纷呈”,D项符合题意。A项反映的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材料无法体现儒、道、法思想的融合,排除B项;C项表述不符合“突出特征”,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依据材料中三家思想主张,可知百家争鸣思想纷呈。‎ ‎24.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这表明,儒家主张政者应该 A. 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B. 秉承天意,代表上天掌权 C. 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 以身作则,发挥榜样力量 ‎【答案】D ‎【解析】‎ 由“德治”、“仁政”、“正君心”可以看出材料的主旨是强调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力量,特别是“郡守、县令,民之师”,更能表明这一点,因此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所以本题答案选D。材料中未体现对人性的遏制,排除A。虽然周公提到“敬天”,但不是材料的主旨,B错误。材料突出的是统治者和当权者的榜样作用,不是要统治者统一信仰,C错误。‎ ‎25.《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 A.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B.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D.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说明了人要适应自然的发展,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故C项正确;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是道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不符合是荀子,故B项错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主张,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道家和儒家的共同主张,解题的关键是找出选项中各自的个性,进行排除即可。‎ ‎26.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种民本思潮 A. 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B. 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 C. 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 D. 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是从西汉汉武帝以来,故A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家主张从实际出发,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争鸣。民本思想也是如此,为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强调民众的作用,更有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故B正确;材料中体现出天人关系和君民关系,并不是天命观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 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故D错误。‎ ‎27.明代小说的繁盛是在天启、崇祯年间。在短短的二十几年中,便出现了《三言二拍》、《石点头》等二十余种话本小说集。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小说占据主导地位 B. 中央集权被削弱 C.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 小说家地位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依据材料可知,明朝天启、崇祯年间小说等市民文学形式繁盛,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在通俗文化方面需求的扩大,所以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小说数量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所占的比重;B选项错误,小说繁荣与中央集权强弱无关;D选项错误,小说数量与小说家地位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8.“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这说明戏曲 A. 最初在民间街坊兴起 B. 剧本多源于历史典故 C. 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视野 D. 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父诫其子,兄勉其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戏曲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戏曲的起源;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戏曲剧本的来源;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戏曲对史学研究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9.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 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B. 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 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逼真摹写 D. 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山水画的特征。依据材料可知,该画家以“人欣欣”、“人坦坦”、“人肃肃”、“人寂寂”来表达“春夏秋冬”的景致,体现出中国山水画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注重传达不同意境,符合山水画的特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是花鸟画的特征,不是山水画的特征;C选项错误,山水画家往往并不拘泥于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而是一种写意;D选项错误,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是人物画的特征,不是山水画的人。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0.王守仁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 A. 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 B. 彻底冲破传统思想束缚 C. 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D. 体现近代民主思想萌芽 ‎【答案】C ‎【解析】‎ ‎【详解】“四民异业而同道”即古代的士农工商只是从事职业不同,他们道是相同的,结合所学可知,王守仁是明朝的心学代表,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故C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也没有史实证明王守仁的观点“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排除。B项“彻底”表述绝对,错误。王守仁是明朝的心学代表,仍然属于传统儒家思想,不属于近代民主思想,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四民异业而同道”,联系所学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解答即可。‎ 二.非选择题 ‎31.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会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三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而钝者至白首而不得遇。老成之士,既以有用之岁月,消磨于场屋之中;而……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故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 ‎——顾炎武《日知录》‎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3)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当时禁锢人才的因素是什么?材料三体现了作者什么进步思想?‎ ‎【答案】(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 ‎(2)原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 历史影响: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升华抽象思辨,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人格建树、民族气节、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 ‎(3)因素:以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 思想:经世致用,学以致用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可以得出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依据材料一“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可以得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使命是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 ‎(2)依据材料二“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可概括得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依据材料三“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结合宋明理学的影响从巩固专制统治、压制人的正常欲望、抽象思想思维的发展及中华民族的塑造等角度概括作答。‎ ‎(3)依据材料三“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悄磨于场屋之中”即可概括出禁锢人才的因素与科举制度有关;依据材料二“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可得出作者的学以致用的进步思想。‎ ‎3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材料二:“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故曰,四民异显而同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王阳明文集》‎ 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2)有的学者认为王阳明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之一,请根据材料二中王阳明的主要思想主张论证这一观点,并分析其思想主张的社会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案】(1)董仲舒将儒学加以改造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的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新儒学迎合了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因而使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 ‎(2)主要思想主张:①反对外在权威,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反对绝对权威,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②提倡四民平等,具有进步的平等观;③提倡博大宽广的人爱思想(即博爱思想)。这些思想中蕴含着与传统思想不同的启蒙精神。影响:客观上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促进了个人价值的觉醒,对晚明以来至清初的启蒙思潮具有引发意义。‎ ‎(3)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或君主专制独裁)的时代特点。‎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学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并结合所学知识董仲舒对的主张可得出董仲舒将儒学加以改造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的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关于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方面的措施可知新儒学迎合了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因而使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 ‎(2)第一小问观点论证,根据材料“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得出反对外在权威,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根据材料“四民异显而同道”得出提倡四民平等,具有进步的平等观;根据材料“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可得出提倡博大宽广的人爱思想;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关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作用可以得出客观上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促进了个人价值的觉醒,对晚明以来至清初的启蒙思潮具有引发意义。‎ ‎(3)第一小问时代特点,根据材料“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得出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或君主专制独裁)的时代特点;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可知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上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思想上儒学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