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鲁山一高2019—2020学年上学期 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史学家认为西周社会与商朝一样,仍是由贵族、平民、奴隶三大阶级构成的。与商代不同的是,西周贵族内部有更细的等级划分,等级的色彩尤其明显。”对这种现象的原因合理的解释是 A. 分封制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 B. 宗法制进一步细化了西周贵族等级 C. 世袭制造成了贵族把持政权的局面 D.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神化了西周王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分封制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无法说明“西周贵族内部有更细的等级划分,等级的色彩尤其明显”的原因,A错误;分封制使贵族内部有了更加细致的等级划分,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故B正确;世袭制使贵族形成了对权力的垄断,排斥了平民参与政治,这与贵族内部细致的等级划分没有关系,故C错误;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的作用是进一步巩固了王权,这与贵族内部细致的等级划分没有关系,故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西周贵族内部有更细的等级划分,等级的色彩尤其明显”,结合所学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分析解答。‎ ‎2.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政治领域在两个方面发生着变化:一是权力的转移和集权的发展,二是兼并战争的发展。这两个变化因素 A. 顺应了人民的普遍要求 B. 催生了新的国家结构 C. 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冲击了官僚政治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中“政治领域发生变化”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权力转移到诸侯手中,同时兼并战争的出现,促使新的封建制国家开始形成,故B正确;政治方面的变化与人民的要求无关,排除A;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形成的,排除C;春秋战国时期,官僚政治体系还没有正式确立,处于贵族政治之下,排除D。‎ ‎3.“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即周宗盟,除了同姓之外还有异姓,异姓列在同姓之后,异姓纳入周的宗盟 A.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 B. 破坏了分封制的原则 C. 严重冲击姬姓诸侯地位 D. 拱卫了周王室的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周代政治制度。分封制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三个对象中含有异姓功臣和异性的先代帝王的后代,并未破坏原则,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异姓列在同姓之后”得出并没有冲击姬姓诸侯地位,故C项错误;异姓诸侯的分封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故D项正确。‎ ‎4.美籍学者张光直认为: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与兵器被国王送到自己的地盘,作为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地方上的宗族再进一步分支时,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材料反映商周时期 A. 王室严格控制青铜器生产数量 B. 青铜礼器成为人神联系的媒介 C. 青铜器象征着政治权力和地位 D. 青铜礼器和兵器制作工艺精湛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材料理解和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作为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和“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可以看出青铜器象征着政治权力和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青铜器的生产,故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人和神的联系,排除B;材料中没有提到青铜器制作工艺,排除D。‎ ‎【点睛】材料理解性较强选择题,首先根据材料内容提炼主要观点,然后提取问题中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去判断材料观点的使用和分析,同时结合课本知识点,分析其中变化的历史原因。‎ ‎5.下表为北宋初期有关曲宴(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这些信息反映出 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 边患问题已经解决 C. 崇文局面逐渐形成 D. 文官政治日益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由“太祖朝赐宴刺史、统军、大将、侍卫马军等武将”到“太宗朝宴请宰相、翰林近臣、馆阁学士等文官”可知,崇文局面逐渐形成,C正确;据材料宫廷赐宴的人员,不能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边患问题,B错误;材料只是宫廷赐宴,没有涉及文官政治日益完善,D错误。‎ ‎6.以下图表为唐朝进士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确立 B. 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 C. 依旧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D. 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唐朝以前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依靠门第,士族垄断做官,据材料小姓子弟和寒素子弟也占有一定比例,说明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故选B项;据材料“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可知,选拔的不全是士族子弟,排除A项;唐代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其依据是才学,而不是门第,排除C项;材料中士族子弟仍占大部分,不能说明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排除D项。‎ ‎7.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 时期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任期 ‎2.95‎ ‎4.73‎ ‎2.47‎ ‎2.71‎ ‎2.76‎ ‎2.20‎ ‎1.58‎ ‎1.46‎ A. 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 B. 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C. 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 D. 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数据分析可知,清代知县的任期时间越来越短,不利于地方的长治久安,不利于地方行政措施的延续和地方的长远发展。故答案为D项。A项,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知县任期短,并不能说明吏治就比较清明,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列强是在道光年间才开始侵略中国的,排除。‎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8.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 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B. 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 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 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内阁如不同意、拒绝拟旨”等字眼足以证明在明代内阁对皇权还是有一定制约作用的,选C是符合题意,正确;明代的内阁和近代的内阁有质的区别,明代内阁并非近代内阁的雏形,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在材料中根本就没体现出来,B不符合题意,排除;明代君主专制是加强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9.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建制:一个“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两个建制的相同点是 A. 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B. 有效制约了相权的膨胀 C. 造成宦官外戚专权 D. 官员品级低权力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是指汉朝形成的中外朝制度,“台阁”是中朝或内朝;“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是指清朝的军机处。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官员品级低权力大,故答案为D项。二者的形成加强了君主专制,不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项;军机处形成时已经没有宰相,没有造成宦官外戚专权的结果,排除B、C项。‎ ‎【点睛】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10.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发生洪灾,阁臣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 秦、唐、元 B. 汉、宋、明 C. 秦、唐、明 D. 秦、元、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蜀郡”、“丞相”、“诸卿”和“皇帝”可推断该历史场景可能最早出现在秦朝。秦始皇创立“三公九卿”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丞相之下有诸卿,‎ 故①项的场景最早出现在秦朝。由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之下由具体的各部负责工作,描述的是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三省六部制最早出现在唐朝,故②项的场景最早出现在唐朝。由内阁大臣拟写诏书,六部负责执行,明朝在中央设内阁,废中书省,权分六部,故③项的场景最早出现在明朝。故排除ABD,选C。‎ ‎11.关于雍正的死因,古今有不同的记载。雍正的《起居手册》记载:“八月二十一日,上不豫。戌时,上疾大渐,召诸王、内大臣及大学士至寝宫授受遗诏。到二十四日子时,龙驭上宾。”《清帝外纪》记载:“惟世宗(雍正)之崩,相传修炼丹饵所致,或出有因”。这反映出 A. 历史叙述中不会有客观性的记载 B. 不同历史记载使史学呈现多元化 C. 当事人记录的历史才具有真实性 D. 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总会有差异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两则史料对于雍正皇帝死因记载完全不同,说明不同历史记载使史学呈现多元化,故B项正确;历史叙述中有的是历史客观史实记载,故A项错误;当事人记载历史往往带有主观性,不一定具有真实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历史叙述与史实的差异性,故D项错误。‎ ‎12.有学者指出,梭伦和庇西特拉图是在雅典处于同一社会转型阶段先后出现的两个人物,作为僭主的庇西特拉图可以视为“带卫队的梭伦”。由此可知 A. 庇西特拉图推进了雅典民主进程 B. 二者都树立了鲜明的民主形象 C. 梭伦最大的缺陷是忽视武装力量 D. 庇西特拉图确立了雅典民主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带卫队梭伦”反映了庇西特拉图的执政措施同梭伦一样推进了雅典民主进程,故A正确;庇西特拉图的统治属于僭主政治,不是民主形象,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梭伦最大的缺陷,而是强调庇西特拉图的执政措施推进民主进程,故C错误;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民主制,故D错误。‎ ‎13.雅典公民投票,以压倒性多数,决定处死大逆不道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为了维护雅典大众的思想“纯洁”,剥夺了异议者的基本权力。这些反映雅典民主暴露出的问题有 ‎①民主政治可能沦为政客争权夺利的工具 ‎②雅典公民素质低下,不会运用民主权力 ‎③缺乏集中制的民主,容易导致政治生活的混乱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直接民主容易被政客利用,成为争权夺利的工具,①正确;直接民主容易造成权利的滥用和误用,导致政治生活的混乱,①③正确;材料反映直接民主的弊端,不能体现雅典公民素质低下,不会运用民主权力,排除②;故选B。排除ACD项。‎ ‎14.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把部落和氏族束之高阁吧!”是古代雅典一次改革后流行的谚语。与此谚语流行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A.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 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四个血缘部落,建立五百人议事会,彻底打破部落贵族控制政权的局面,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C选项符合题意。确立财产等级制度适应了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参与政权的要求,A选项排除。公民陪审法庭并未打破部落和氏族控制政权的局面,B选项排除。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说法错误,伯里克利改革时期,规定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D选项排除。‎ ‎【点睛】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设立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四个血缘部落;建立“五百人会议”,代替原来的“四百人会议”;制定了贝壳(或陶片)放逐法,以防僭主再起;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15.雅典人组织上演悲剧时,要求全体公民不论阶层、职业都要参与进来。戏剧节期间,城里的一切事务都要停止,甚至妇女、奴隶、囚犯都可以出来看戏。为了能让穷人也看得上戏,自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开始给看戏的穷人发放看戏津贴。这些做法旨在 A. 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 B. 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 C. 实现全体居民的平等 D. 促进人文思想的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雅典的做法主要是借戏剧活动宣传城邦至上的观念,从而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故B正确;允许妇女看戏,不等于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排除A;C项说法错误,是雅典公民平等,不是全体居民的平等,排除;该做法主要体现戏剧的社会教化功能,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而不是促进人文思想的传播,排除D。‎ ‎16.“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上述材料反映了 A. 本身生活和行为是定罪主要依据 B. 自然法精神在实践中面临挑战 C. 罗马法的理念在现实中无法实现 D. 罗马法不重视证据和法律程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可知,在人们心中按照自然法原则对这一案件已作定性,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却因为司法官失职导致结果变化,故选B。材料强调的是自然法的精神原则是定罪的依据,而不是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排除A;材料说的是遭遇到现实挑战,而不是无法实现,C项以偏概全,排除;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非常重视证据和法律程序,排除D。‎ ‎17.古罗马法有一种“程式诉讼”,即根据各自的陈述,原告如有欺诈、胁迫等事情,被告如有可原宥(原谅)的错误,虽程式书中未列有抗辩,承审员也有权减免被告的责任,大法官于原告请求一项后批注“依诚信“字样即可。这说明,罗马法 A. 适度依据诚信原则进行审判 B. 讲究审判程序的公正性 C. 给予法官充分的自由裁量权 D. 剥夺了律师抗辩的权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虽程式书中未列有抗辩,承审员也有权减免被告的责任,大法官于原告请求一项后批注‘依诚信’字样即可”中可以看出,罗马法一定程度上会依据诚信原则进行审判,故选A。从审判结果“承审员也有权减免被告的责任”可知,罗马法只是一定程度上讲究审判程序的公正性,排除B;从材料中看,法官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不是充分,排除C;材料只是说“程式书中未列有抗辩”这与是否剥夺了律师抗辩的权利无关,排除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所体现的原则,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18.恩格斯曾这样评价,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改。这说明古罗马法律 A. 与时代内容密不可分 B. 仅适用于当时的时代 C. 对公有制社会无益处 D. 不能被后世充分借鉴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来看,恩格斯认为古罗马法律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说明古罗马法律与时代内容密不可分。故答案为A项。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仅适用于当时的时代”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罗马法对公有制社会也能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排除C项;当代许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排除D项。‎ ‎【点睛】由于罗马奴隶制下商业活动的发展,罗马法不得不规范商品经济关系,规范商品经济下的社会秩序。特别是罗马共和国后期征服地区的扩大以及帝国建立后所统治的辽阔的疆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交往日益增多,商业往来日益频繁。在帝国境内,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作为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罗马法采取措施对商品经济秩序进行规范。正是因为罗马法中包含着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时,它便应运而生,再次获得“用武之地”,充分地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民法采纳和应用。‎ ‎19.古罗马实行嫁妆婚姻制。帝国建立以前,法律规定:“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民法大全》规定:“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由此可知 A. 关注妇女是罗马公民法的立法原则 B. 罗马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C. 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 D. 罗马法仍掺杂着原始的习惯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可知,罗马帝国前后实行嫁妆婚姻制的不同,说明了罗马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故答案为B项。A项,在古代罗马妇女没有公民权,排除;C项,在古代罗马妇女没有公民权,女性不可能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罗马法中掺杂着原始的习惯法的表述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20.著名学者杨小凯说英美两国较早确立了现代民主政治体制,如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在此作者认为现代民主制度的核心是 A. 对权力的制约 B. 对君主的限制 C. 强调依法行政 D. 确立议会主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君主立宪制”体现法律对君主权力的制约,“责任内阁制”体现议会对君主权力的制约,“两党制”体现两党之间权力的相互制约,“三权分立制”体现了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制约,故作者认为现代民主制度的核心是对权力的制约,A正确;AD只是对材料信息的部分解读,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强调依法行政”,排除C。‎ ‎21.关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内阁是英国权力的中心 B. 内阁成员由国王提名任命 C. 国王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D. 首相有解散议会的权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君主立宪制下,英国权力的中心在议会,A错误;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经过英王批准后内阁和政府便告组成,B错误;内阁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C错误;英国首相可以请求国王解散议会,故D正确。‎ ‎22.下表为17、18世纪英国议会集会期和立法效率统计表。据此可知 A. 社会转型条件渐趋成熟 B. 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日益激化 C. 中央行政体系不断调整 D. 国王授权不再具有法律效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表格显示17、18 世纪议会通过的法律逐渐上升,说明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逐渐提高,说明社会转型条件渐趋成熟,故A项正确;表格不能说明国王与议会矛盾日益激化,故B项错误;表格体现的是议会立法增多,不能说明中央行政体系不断增加,故C错误;材料说明议会通过法令的增多,不能说明国王授权不再具有法律效力,故D项错误。‎ ‎23.卢梭十分欣赏希腊人的民主,认为凡是人民所需要做的事情都由人民来做。他还对当时英国的议会进行斥责,认为英国人民只有在选举期间是自由的,一旦议员被选出来后英国人民就变成奴隶了。这段话旨在说明 A. 卢梭否定英国君主立宪制 B. 人民主权论”已经过时 C. 社会契约论的优势很明显 D. 英国代议制具有局限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英国人民只有在选举期间是自由的,一旦议员被选出来后英国人民就变成奴隶了”可知,卢梭认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并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D正确;材料强调英国君主立宪制具有局限性,并非否定英国君主立宪制,排除A;人民主权符合政治民主化趋势,并不过时,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社会契约论,排除C。‎ ‎24.英国学者费纳在《政府史》中指出:“人类社会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两大类:集约性技术和延展性技术。……而延展性技术则指的是那些能提高人类(特别是国家)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的技术。”下列各项属于美国首创的“延展性技术”有 ‎①分权制衡思想 ‎②成文宪法 ‎③联邦制 ‎④责任内阁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美国在政治上的创举主要是制定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和首创联邦体制。分权思想是英国思想家洛克最早提出、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完善的,故①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故②项正确;美国1787年宪法运用主权共和国组织政府的原则,建立了一个直接对公民行使权力、三权分立的完备的共同政府,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将邦联改造成了联邦——联合而成的国家,故③项正确;责任内阁制是近代英国首创,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5.有学者指出:“我把其中的一种集权称为政府集权,把另一种称为行政集权。在美国,只有第一种集权,而另一重集权则不存在。”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1787年宪法成为美国的根本大法 B. 美国借鉴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优点 C. 美国实行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 D. 民主共和制可避免中央集权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它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但又将中央政府的权力一分为三,行政权受到了来自于立法权和司法权的制约,故选C。尽管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都是依据1787年宪法确立的,但A项说法过于宽泛,排除;美国实行民主共和制,而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借鉴政体优点的说法不成立,排除B;D项“避免中央集权的出现”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学生需要依据1787年宪法的具体内容作出判断,需要指出的是A项的说法尽管也是正确的,但与C相比缺少具体的指向性,故不是最佳答案。‎ ‎26.美国总统威尔逊称:“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关系是我们宪政制度中最重要的问题……实际上,哪一代人都不可能解决,因为这个问题是不断发展的,每一个新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发展都给它增添了新内容,使它成为一个新问题。”文中的“新问题”是指联邦政府 A. 与州政府分权导致联邦的地位不稳定 B. 与州政府的权力均相互来自对方 C. 与州政府的关系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D. 与州政府均直接向人民行使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这个问题是不断发展的,每一个新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发展都给它增添了新内容,使它成为一个新问题”,说明联邦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关系伴随社会发展而变化,C选项正确。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联邦制实行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同时联邦的地位高于各州,A选项排除。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都源于1787年宪法,B选项错误。D选项符合1787年宪法,不是“新问题”,排除。‎ ‎27.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存在期间,内阁改组达108届,期间仅有不到20届内阁能维持一年以上,最长的一届不到三年,多数内阁只能存在两三个月。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 B. 共和制度是帝制的异变 C. 共和制政体下的斗争与妥协 D. 共和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正是因为共和政体下内阁对议会负责,所以当权力制约机制使得议会感觉内阁不符合自己意愿时,则会解散内阁,另组符合自己意愿的内阁,所以材料现象反映了共和制政体下的斗争与妥协,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排除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民主共和制,是不同于帝位世袭的帝制的,故B错误;材料中的内阁存在时间短恰恰是法国代议制名副其实的表现,故D错误。‎ ‎28.“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又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A. 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B.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 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 D. 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指的是希特勒时代的法西斯扩张和侵略,其历史根源与历史上德国保留了较多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有关,故D选项正确;材料中谈到的现象的历史根源与德意志民族的性格无关,故A选项不贴切;德国统一后保留了大量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导致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故历史根源是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残余,故B选项错误;德国统一后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宪法的根源也是德国保留了大量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残余,故C选项错误。‎ ‎29.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法国总统有宣战、媾和、缔结条约等权力,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雅典国家的形成,A选项排除。英国内阁被称为下院中的第三院是因为英国议会中的多数党组阁,组成的内阁通过多数党进而控制议会,掌握议会的立法权,内阁主要是掌握行政权,B选项排除。1787年宪法确定美国是民主共和政体,D选项排除。‎ ‎30.《试论法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及启示》中分析道(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试图 A. 说明法国没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 B. 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历程 C. 强调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 D. 肯定法国大革命对社会的成功改造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所反映的是旧世界的势力的强大与共和派的反复斗争,体现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历程,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为法国革命奠定思想基础,并且这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坚定的信仰对革命是很重要,但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更突出暴力革命无法解决的旧势力,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 ‎31.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由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民族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人类的政治文明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它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的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依据材料一,概括“新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材料二 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近代的英国两院国会制、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议会制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及法国三级会议,乃至古代希腊民主传统有着历史渊源的关系。‎ ‎——摘自《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哪些运作方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民主传统?‎ 材料三 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猛烈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经过艰苦的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尽管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的时间不同,每个国家又会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百度网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西方确立代议制民主的主要原因。列举英、美两国的史实说明其“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 材料四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之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在笼子里,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美国总统布什在国庆日演说(2004年7月4日)‎ ‎(4)材料四中布什的谈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根据1787年宪法内容,分析美国人民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 ‎【答案】(1)政治上,自称始皇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将六国旧贵族迁至首都,加强监视。思想上,采用法家学说。军事上,解除六国的士兵武装;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驻到全国各地。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2)人民主权、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3)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史实:英国确立的是议会主权的君主立宪制;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4)反对专制统治。‎ 宪法规定美国总统享有行政权,但权力受到议会和最高法院制约;又规定总统由民选产生,实行任期制。‎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方面概括秦始皇建巩固统治的措施。政治上,根据材料“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得出:自称始皇帝;根据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并结合所学得出: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根据材料“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得出:将六国旧贵族迁至首都,加强监视。思想上,根据材料“将……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得出:采用法家学说。军事上,根据材料“解除了除他自己的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得出:解除六国的士兵武装;根据材料“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得出: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驻到全国各地。经济上,根据材料“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得出: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2)依据材料“近代的英国两院国会制、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议会制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及法国三级会议,乃至古代希腊民主传统有着历史渊源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对后世产生影响的雅典民主制运作方式:人民主权、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3)第一小问“主要原因”,依据材料“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猛烈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经过艰苦的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可知,西方确立代议制民主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第二小问“史实”,紧扣设问“英、美两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英国确立的是议会主权的君主立宪制;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4)第一小问“思想”,依据材料“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在笼子里,才不会害人”可知,布什谈话的思想:反对专制统治。第二小问“怎样”,紧扣设问“美国人民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并结合《1787年宪法》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宪法规定美国总统享有行政权,但权力受到议会和最高法院制约;规定总统由民选产生,实行任期制。‎ ‎32.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民主政治又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任何行政官员都不应根据人民的选举来任命。议会中掌握着多数的政党通常将任命它自己的领袖:各大臣自然均由为首的大臣选任:而为首的大臣本人,尽管实际上由议会指定,但在一个王国政府则应正式地由国王任命。美国宪法规定四年一度由全体人民选举总统,当国家的最高职位要由每数年一度的普选来决定时,两次选举之间的整个时间将消耗在竞选运动当中。‎ ‎——摘编自【英】密尔《代议制政府》‎ 材料二 政府“联邦”结构和“平衡制约”制度的设置是为了使国家不致出现美国人所谓来源于美格兰的那种专制。该制度同样也使政府可以避免另一种同样有害的专制,即人民专制。自耕农对“民众系乱”“过度民主”的感惧不亚于对单一暴君的恐惧。因此新国家政府的众议院应由公民直接选举,参议员、总统和联邦法官的选举则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公众意愿相对隔离。‎ ‎——摘编自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 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按照普遍的、直接的、秘密的选举制选出,然而,它未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帝国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国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请回答:‎ ‎(1)结合英国责任内阁制,指出材料一中密尔设计的任命行政官员的办法。据材料一,密尔认为美国总统选举有何弊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既满足“人民”行使权力的要求,又避免“人民专制”的?‎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德国代议制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综合材料二、三,你对近代美、德代议制的不同特征有何认识?‎ ‎【答案】(1)办法:议会多数党领袖任首相;首相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首相由国王任命,对议会负责。 弊端:美国总统选举耗费大量的时间。‎ ‎(2)满足要求:设立议会;众议员直接选举产生;官员任期制。避免专制:设置两院制国会;参议员、总统和联邦法官间接选举。‎ ‎(3)特征:议会选举体现民主性,但未能组成政府;议会拥有立法权,但议会立法受行政权力控制;立宪为虚,君主为实。成因:普鲁士完成国家统一,具有专制主义传统。‎ ‎(4)认识:美德代议制差异是由各自国情决定的;权力制衡方面的差异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 ‎【解析】‎ ‎【详解】(1)第一问“办法”,根据材料“议会中掌握着多数的政党通常将任命它自己的领袖”“各大臣自然均由为首的大臣选任”“实际上由议会指定,但在一个王国政府则应正式地由国王任命”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弊端”,由“当国家的最高职位要由每数年一度的普选来决定时,两次选举之间的整个时间将消耗在竞选运动当中”可以分析出美国总统耗费时间。‎ ‎(2)第一小问“满足要求”,根据材料“恐惧不亚于对单一暴君的恐惧”、“因此新国家政府的众议院应由公民直接选举,参议员、总统和联邦法官的选举则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公众意愿相对隔离”可概括通过设立议会;众议员直接选举产生;官员任期制等来满足民主要求。第二小问“避免专制”,设置两院制国会;参议员、总统和联邦法官间接选举。‎ ‎(3)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按照普遍的、直接的、秘密的选举制选出,然而,它未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帝国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因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可概括特点:议会选举体现民主性,但未能组成政府;议会拥有立法权,但议会立法受行政权力控制;立宪为虚,君主为实。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知识,普鲁士完成国家统一,具有专制主义传统。 ‎ ‎(4)结合所学知识,美德代议制的差异是由各自国情决定的;权力制衡方面的差异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