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八课题二十五 伟大的历史转折与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案
课题二十五 伟大的历史转折与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2)1978年,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意义: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 (1)内容 ①经济体制:农业上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业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乡镇企业。 ②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2)意义: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 (1)开展: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 ①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②所有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 (1)创办经济特区 ①设立:我国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作为经济特区。 ②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③意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①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国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沿海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4)开发和开放浦东: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浦东新区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 2.特点: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意义: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辩]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左”倾错误并没有完全结束,“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仍坚持“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 [拓] 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 [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该制度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拓]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一阶段是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第二阶段,中共十四大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拓] 1978~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是通过简政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 [注] 特区的创办是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特区是实验田,也是引进外资、经济、技术的窗口。 [拓] 实现了以点带面,壮大上海,带动周边的战略成果,是经济学理论“点轴开发模式”的典型案例。 [注] 既指各领域都开放,也指对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还指沿海、内地都开放。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2)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过程 提出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框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完善理论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初步建立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建设成就 (1)经济增长:年均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2)人民生活: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注] 突破了“计划经济崇拜”。 [拓] 两个一百年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重难点一 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 1979年12月1日,万里说:“包产到户不同于分田单干。……包产到户……仍然是一种责任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是搞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① 根据万里的指示,一篇名为“联产计酬好处多”的文章在1980年4月9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上全文刊登②。文章登出之后,反响十分强烈,大部分是赞成的,但是,很多人仍对包产到户怀有疑虑③。1980年春天,内部刊物《农村工作通讯》第2期上发表的《分田单干必须纠正》一文,指责包产到户是“分田单干”,违背了党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④。 ——摘编自葛福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轨迹与未来走向》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关于包产到户的主要观点。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 万里明确肯定包产到户是一种社会主义的生产责任制,没有改变我国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② “联产计酬好处多”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全文刊登 ③ 文章登出之后,对包产到户,有赞成的,也有疑虑的 ④ 指责包产到户是“分田单干”,带来社会问题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初在推行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社会一片质疑声中推行的,但事实证明它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提示] 万里明确肯定包产到户是一种社会主义的生产责任制,没有改变我国土地所有制的性质;指责包产到户是“分田单干”,带来社会问题。 [系统认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发展及其实质 1.原因 (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特点 (1)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2)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发展: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4.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二)归纳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 改革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农业合作化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三)追根溯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改革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得到健康发展。 (2)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的危害远大于城市,农村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最薄弱的环节。 (3)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改革试验,农村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 重难点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史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①;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②;再到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③。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④。 ——摘编自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探究] 据史料,概括四十年来中共中央对市场作用与地位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强调物质利益,但强调政府作用 ② 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③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④ 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发展理论也在不断发展,经历了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 [提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20世纪80年代,在强调计划为主的同时又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后认识到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系统认知]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 四十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2)从特点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为: 所有制结构上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分配制度上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宏观调控上 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 (3)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富裕。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纵引横联——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 项目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量薄弱 ②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 ②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 ③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特点 ①单一公有制 ②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随堂巩固训练] 1.(2018·全国卷Ⅲ)下表为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读懂] 据表格数据可知,乡镇企业中从事农业的企业数量在下降,而从事工业、建筑等行业增长迅速,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了农业生产,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的趋势。乡镇企业的出现和发展,革命性地开创了农民在农村就地就近就业的新路子。 [做对] 选A 2.(2017·全国卷Ⅰ)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读懂] 中国传统经济模式是完全的计划经济,1990年,提交中央的报告认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这是肯定了市场的作用,实际上是主张摆脱(摆脱/遵循)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做对] 选C 3.(2016·全国卷Ⅲ)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读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这是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所在。在粮食增产的基础上,农民增加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是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的产物。 [做对] 选A 4.(2018·海南高考)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读懂] 取消“粮油关系”后,城镇人口就要去市场购买粮油,这实现了“粮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由此,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就促进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的完善。 [做对] 选C 1.(2019·太原模拟)1981年1月,国务院明确指出:“将社、队企业在开办初期免征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二至三年的规定,改为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凡同大的先进企业争原料,盈利较多的社、队企业,不论是新办或原有企业,一律照章征收工商所得税。”这反映出当时( ) 解析:选C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故A项错误;B项表述“私有化”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国家对乡镇企业税收政策的调整,反映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乡镇企业而非国营企业,故D项错误。 2.《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规定:特区企业雇用的职工,由该企业按其经营的要求进行管理,必要时可以解雇,其手续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办理。这一规定有利于( ) 解析:选C 材料中“特区企业雇用的职工,由该企业”“可以解雇”是改革而非推进公有制,故A项错误;经济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国有企业与材料中“特区企业”不符,故B项错误;国家给予经济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激发工人积极性,与材料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实行按劳分配等措施,故D项错误。 3.(2019·广州一模)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说:“我在法国看到一座低水头的水电站,全部用电子计算机控制,节假日没有工人上班,照样运行发电。联想到国内的经济技术水平,差距太大,很有咄咄逼人的紧迫感。”谷牧这番话旨在强调( )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谷牧出访法国看到法国水电站的先进性,反思中国经济技术水平,这与总结中国经济建设教训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谷牧的话体现了中西方技术的差距,但这并非谷牧所要强调的,故B项错误;C项同样不是谷牧强调中西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的目的,故C项错误;谷牧强调中西方经济发展中的差距,联系时代背景可知其意图在于强调中国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必须向西方国家学习,故D项正确。 4.(2019·福州模拟)1988年前后,“十万人才下海南”。冯仑、潘石屹等6个年轻人凑足了3万块钱,在海南开始了创业,后发展壮大为国内著名的现代化实业集团——万通集团。万通创业主要得益于( ) 解析:选C 依据所学,1988年,海南成为国家经济特区,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因此得益于海南特殊的经济政策,而非特殊的地理优势,故A项错误,C项正确;万通集团是私营企业并非国有企业,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确立,故D项错误。 5.根据表格,可知我国( ) 2005~2015年我国原油生产与消费情况(单位:百万吨) 年份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原油生产 18 135.29 18 631.82 18 948.96 20 287.55 20 991.90 21 474.20 原油消费 30 010.34 34 369.78 38 820.23 45 413.05 49 004.38 54 450.21 解析:选D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从2005年到2015年我国的原油生产有了大幅度地提升,这说明我国的石油工业企业体制改革效果明显,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原油的生产和消费,而没有涉及其他能源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我国原油的消费量增加迅速,并没有涉及面临困境,故C项错误;通过表格中原油生产和消费的数据,得出原油消费增长大于生产增长,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对原油的需要日渐与世界原油市场联系紧密,故D项正确。 [课时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19·赣州联考)1979年,四川省委允许部分试点企业,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短线产品和炸药等危险产品仍由国家统购统配外,大部分生产资料可以进入市场,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不经过物资部门直接订立供货合同,也可以在市场上采购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企业也可以自销一部分产品。这体现了( ) A.国家对计划经济取向的全面否定 B.对城市经济体制的积极探索 C.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现代企业制度在国企中逐步建立 解析:选B 依据材料可知,四川省委允许部分企业部分产品进入市场,企业间可以直接订立供货合同,可以在市场上采购物品,这体现了在传统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城市经济体制的探索,因此B项正确。 2.1978~1991年间,中国电视媒体在经济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上,先后经历了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国家财政提供全额资金补助),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国家拨款为主、媒体创收为辅),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媒体创收为主、国家拨款辅助)的三次历史性跨越。这一过程表明( ) A.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渐变革 B.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结束 C.现代企业制度的正式确立 D.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 解析:选A 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说明国家对电视媒体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了变革,故A项正确;题干只是涉及中国电视媒体一个行业,并不能证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束,况且到目前为止,国家对经济的运行还是以宏观调控为主,故B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C项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故D项错误。 3.(2019·漳州模拟)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立起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商品价格双轨制;2014年,我国农产品领域实现全部放开,由市场形成价格。这反映出( ) A.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C.对外开放的立体格局已经形成 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解析:选D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我国的商品价格的变化并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商品市场发展,不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B项错误;我国的商品价格变化与对外开放格局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商品价格由“双轨制”到“由市场形成价格”体现了市场的作用,故D项正确。 4.“1984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深圳作为90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 C.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解析:选C 邓小平的上述讲话是在1992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故A项错误;上海浦东是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故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故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D项错误。 5.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农村人为了挣得一口饱饭吃,穿越层层铁丝网,泅渡到资本主义地界去打工;截至2012年底,深圳拥有1 000多万人口,综合经济实力、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内地大中城市前列。出现这一显著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实行对内改革 B.深圳紧靠香港 C.深圳人民吃苦耐劳 D.深圳最早成为经济特区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变化很大,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具体表现为深圳最早成为经济特区,这极大地促进了深圳的发展,故D项正确。深圳辉煌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改革开放,单靠对内改革是无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排除A项。B、C两项在改革开放前也存在,排除。 6.1990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据此,中央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建立上海经济特区 B.设立上海为沿海开放城市 C.在上海设立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解析:选D 上海没有设立经济特区,故A项错误;上海属于第一批开放的沿海城市,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上海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80年代已经开始,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90年代上海开放的具体表现为浦东的开发开放,故D项正确。 7.(2019·青岛模拟)1986年,当山东省某国有纺织厂破产时,数百名纺织女工在厂门口哭成一片。而1995年同城的另一国有纺织厂宣布破产时,大会现场则响起一片掌声。这一变迁反映了( ) A.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B.对外开放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解析:选A 从1986年纺织厂破产时的痛哭到1995年的掌声,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8.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旱灾,山南区干部群众商议的办法是“借地”给村民,每人借三分,谁种谁收,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之时,邓小平也在不断思考: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他想划出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但是直到90年代初,改革并没有从体制层面触动“计划”二字。 ——摘编自顾亚奇等《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材料二 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简表(部分) 国内生产总值 由1978年的1 400多亿美元,提高到2004年的1.65万亿美元 对外贸易 从1978年到2004年为世界贸易增长做出了12%的贡献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3年里,中国进口了大约1.2万亿美元的商品 ——据吴恩远等《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对农村改革的影响,邓小平是如何“为改革开放探路”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二次思想解放”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事件。(11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中获得的启示。(8分) 解析:第(1)问,根据“山南区干部群众商议的办法是‘借地’给村民,每人借三分,谁种谁收,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根据邓小平“不断思考”的内容分析其举措。第(2)问,根据“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主要内容。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易不断增长的数据分析概括;第二小问,综合材料,分别从改革开放需要解放思想、制度创新,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角度回答。 答案:(1)影响:揭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举措:建立经济特区。 (2)主要内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是非标准。 标志性事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主要成就: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启示:改革开放需要解放思想、制度创新;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