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石嘴山三中2020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 本试卷共47小题,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良渚文化是距今约5000年的长江流域文明。它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有明显的社会分化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古城以宫殿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它把中华文明起源前推到与古埃及等文明约同的时间。良渚文化 A. 形成了南北作物差异的格局 B. 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社会体系 C. 丰富了中华早期文明内涵 D. 说明了世界文明具有同源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里良渚文化的诸多信息说明其是比较成熟的文明形态,时间比较早,丰富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内容和特征,这也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早,但并不能说明世界早期文明源头一致,故选C,排除D;南稻北粟的作物格局是从中国早期整体生产格局而言,只材料本身并不能体现,排除A;良渚文化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排除B。故选C。 2.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描述;小铁匠以家庭为单位,制成很好的铁器,运到田间地头去卖,农民可以用钱买,可以用谷物换,还可以旧换新,更可以赊欠。这一情景的出现 A. 得益于政府的工商业扶持政策 B. 反映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C. 表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 D. 体现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 11 - 【答案】D 【解析】 【详解】小手工业者的专业化生产建立在小农经济发展基础之上,铁器的制售又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汉代依然实行抑商政策,排除A项;以个体小农经济为主,辅以小规模的工商业,这种社会经济结构在汉代之前即已形成,西汉时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小手工业者通过产销活动积累财富,但其社会地位因抑商政策而低下,排除C项。 3.唐代的宫廷体育、美术与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狩猎、马球、舞马之术、武艺,到养生、下棋的体育运动,在皇帝的热衷下,全国上下掀起了热潮。结合上述材料,据《马球图》可以推知 A. 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 B. 北方文化性格引领潮流 C. 帝王喜好决定王朝民风 D. 当时文人画已初步流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中国古代,马始终是北方游牧民族生命力的代表,漫漫的马背生活造就了北方民族刚健的意志,粗犷、豪放的性格,因此《马球图》以及唐朝全国上下掀起的与马相关的体育热潮,体现了北方民族的文化、北方民族的性格在引领着唐朝的社会潮流,故选择B项;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铁犁牛耕,马一般不太用于生产,排除A项;“决定”过于绝对,“在皇帝的热衷下”应理解为在皇帝的引领下,排除C项;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4.明末清初,男性文人笔下出现了一大批勇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她们或满望爱情大胆追求,或山河且变誓死死守节。同时,女姓作家亦显露出不同以往的平等意识、自我关怀乃至优于男性的家国情怀。这一现象 A. 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B. 体现了男女平权的发展 - 11 - C. 得益于女性经济的独立 D. 反映出自我意识的觉醒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三纲五常的观念不断受到冲击。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大批勇于抗争的女性形象,以及女姓作家的平等意识、自我关怀等,正是这一社会转型趋势的表现,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男女平权,故B错误;此时女性经济还未独立,故C错误;材料信息还不足以说明自我意识的觉醒,故D说法错误。 5.在政治和思想上,梁启超多变。他起先追随康有为维新变法,后背离康有为的保皇立场,随后作《新民说》提倡革命排满,民国时又与袁世凯等北洋军阀同流共事,后又进行讨袁。这反映出 A. 资产阶级软弱妥协性 B. 梁启超思想上与时俱进 C. 近代民族危机逐步减弱 D. 中国近代政局复杂多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主张君主立宪制的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后来又进行了主张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袁世凯推翻共和复辟帝制遭到讨伐,这些政局变化,梁启超都先后追随参与,可见梁启超政治见解和行动的多变反映出中国近代政局复杂多变,故选择D项;梁启超追随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后又提倡革命,不属于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的表现,排除A项;梁启超和袁世凯“同流共事”,这说明其思想并未与时俱进,排除B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表明民族危机没有逐步减弱,排除C项。 6.1914—1922年,外资在华企业平均利润27%左右。1920年在华外资企业共有7375家,比1913年增长了近一倍,外资企业总资本相当于华资产业资本的2.3倍。由此可知当时 A. 外资主导中国经济发展 B. 实业救国思潮已经过时 C. 民族资本发展受到挤压 D. 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 - 11 - 20世纪前期外资企业利润高、增长快,特别是总资本远远高于中国民族资本等现象反映了当时民族资本发展受到了外资的挤压,C项正确;外资比华资多不能说明外资主导中国经济发展,A项错误;外资力量强大不能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过时,也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发展快,BD两项错误。 7.1930年3月,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共耕社”成立,实行集体农业,粮食按劳动力分配,可自己搞副业。根据地规定红军物资供应充足时免征粮。后来,根据地又出台《共耕条例》,成为共耕社的指导方针。“共耕社”的成立 A. 有利于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实践的产物 C. 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 D. 是党内“左”倾错误泛滥的直接体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共耕社”成立的前提是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其开展的土地革命,“集体农业”“可自己搞副业”表明“共耕”是根据地土地革合的深化,也是根据地建设的表现,B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9月,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A项错误;1930年中国革命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不能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奠定基础,C项错误;20世纪20-30年代的工农武装割据符合当时中国国情,不属于“左”倾错误,D项错误。 8.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外交成就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不结盟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C. 日内瓦会议的成果 D.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提出的、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故选择A项;不结盟政策不是中国的“重大创举”,排除B项;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在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排除C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也没有体现“国际法治精神”,排除D项。 9. - 11 - 柏拉图认为:在雅典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他们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销售”的东西之上,这就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柏拉图意在强调雅典民主制 A. 真正实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B. 导致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 过于泛滥导致存在严重弊端 D. 有利于改变贵族专权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雅典民主政治,全体公民直接参与,因此领袖人物能否成为领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领袖人物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销售”(能取悦于人民)的东西之上,这带来的后果就是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使智慧边际化,因此柏拉图意在强调雅典民主制过于泛滥导致存在严重弊端,故选择C项;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但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奴隶制民主政治,是少数人的民主,排除A项;“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就是政治生活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贵族专权”,排除D项。 10.1689年至1727年,无论是威廉三世还是乔治一世等“外国国王”均缺乏对英国国情的了解,这段时期,内政事务基本掌握在大臣手里。英国这一现象 A. 反映出政府核心地位的确立 B. 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 激化了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 D. 表明国王权力受到了限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英国内政事务掌握在大臣手里,而作为国王的“外国国王”对英国国情缺乏了解,这对后来责任内阁制形成和英国国王“统而不治”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故选B;内政事务基本掌握在大臣手里不能说明政府确立了核心地位,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议会的内容,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对国王权力的限制,排除D。故选B。 11.下面是1929~1934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收支总额变化趋势图(单位:百万美元)。据此推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A. “大萧条”局面逐渐结束 B. 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发展日益艰难 - 11 - C. 经济运行机制得以调整 D. 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弊端显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增加开支进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这说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逐渐改变了传统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经济运行机制得以调整,C项正确;1934年,美国经济还未走出低谷,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有利于资本主义自由企业的发展,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的措施,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弊端与材料主旨及史实均不相符,D项错误。 12.二战后,苏联电影工作者通过自身对战争的参与及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深刻地意识到“孤儿和寡母的眼泪没有干”,认为呼吁和平、谴责战争应该是自己自觉的责任,于是开始打破桎梏,从新的角度切入战争。这说明,苏联电影 A. 体现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B. 秉承了英雄主义的创作风格 C. 以苏联卫国战争为主要题材 D. 开始从颂扬战争到反思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深刻地意识到‘孤儿和寡母的眼泪没有干’”“呼吁和平、谴责战争”“开始打破桎梏,从新的角度切入战争”可知,苏联电影工作者试图全面而真实地揭露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身体和心灵的创伤,改变颂扬战争的英雄主义,开始反思战争,故D项正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英雄主义让位于人道主义,关注点开始由英雄人物转向遭受战争摧残的个体,故B项错误;C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典籍中,“革命”一词是指顺承“天命”的朝代更易之意。及至20世纪初年,部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用西学中“革命”(Rerolution)一词的含义取代经典阐释并附以自己的理解,公开打出“政治革命”的旗帜以号召国人变革或推翻专制皇权。 ——摘编自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 材料二 - 11 - 长期以来,在对待传統政治制度问题上,曾存在绝对化的倾向。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历史经验:其一是有发达的政治分工和悠久的权力制衡观念;其二是积累了一整套比较科学的人事管理的经验。现实政治制度的优点与缺点,往往与传统政治制度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辅——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逐步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据何教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历程和成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与现代学者对待传统政治制度态度有何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特征及意义。 【答案】(1)差异:近代学者有否定传统政治制度的绝对化倾向;现代学人对传统政治制度持基本肯定态度。原因:近代:将传统政治制度等同于专制皇权;出于反封建的政治需要;西方革命思想的传入。现代:对传统政治制度研究的深化;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2)特征: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意义: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体制改革深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解析】 【详解】(1)“差异”,根据材料一信息“公开打出‘政治革命’的旗帜以号召国人变革或推翻专制皇权”和材料二信息“长期以来,在对待传統政治制度问题上,曾存在绝对化的倾向”得出:近代学者有否定传统政治制度的绝对化倾向;由材料二信息“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历史经验”得出:现代学人对传统政治制度持基本肯定态度。 “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将传统政治制度等同于专制皇权、出于反封建政治需要、西方革命思想的传入等角度说明近代态度的原因;从对传统政治制度研究的深化、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等角度分析现代态度的原因。 (2 - 11 - )“特征”,根据材料三信息“逐步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等角度分析。“意义”,依据材料三信息“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体制改革深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等角度回答。 14.材料: 在公共场合,经济学家一般都会不厌其烦地为自由贸易唱颂歌,如下表: 1 在现实生活中,自由贸易就像科技发展,到头来总是使大多数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2 贸易有副作用,消除副作用的良药是政策而不是贸易壁垒 3 虽然自由贸易会使某些人利益受损,但是对他们补偿后,其他人得到的还是比原来的多。 4 自由贸易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它还是一个道德问题,它关系到人们是否有选择和谁做生意的自由。 5 反贸易的观点影响广泛,我们应该让大家看到贸易的另一面。 ——摘编自(美)丹尼.罗德里克《全球化的悖论》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其进行说明。 【答案】示例1信息:自由贸易政策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 说明: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英国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需要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英国奉行自由贸易政策,积极向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在拓展市场的同时,英国工业文明也向其他地区拓展,冲击了落后地区的农业文明。 示例2信息: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世界和本国经济的发展。 说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各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加剧国家间的贸易竞争,导致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影响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示例3信息:经济全球化下需要自由贸易。 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两大趋势,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贸易组织旨在取消贸易壁垒,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使各国通过世界贸易达到经济的繁荣。 【解析】 - 11 - 【详解】首先,阅读信息,提取观点,如根据“在现实生活中,自由贸易就像科技发展,到头来总是使大多数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可以提取观点:自由贸易政策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然后,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进行说明,如工业革命后,自由贸易政策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促进了国际市场产业分工的形成,英国工业文明也向其他地区拓展,冲击了落后地区的农业文明;最后,表述成文。当然,根据“贸易有副作用,消除副作用的良药是政策而不是贸易壁垒”可以提取观点: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世界和本国经济的发展;并可结合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时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反而不利于世界和本国经济的恢复发展的教训进行论证。 15.材料 路徳维希·艾哈徳在战后的徳国推出货币和经济改革,建立社会市场经济秩序。 社会市场经济基本理念是:保持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保护自由竟争,限制垄断,同时实行若干社会保障和补偿制度,减少过于不公平的分配状况。1948年6月20日,德国西部的占领区开始实施贷币改革,新的德国马克取代了旧的马克,通过新旧货币的兑换,短时间内市场上的货币量减少了93.5%。恢复市场秩序成为可能。货币改革后,几乎一夜之间,西德的商品市场趋于稳定。商人对于市场的信心也回来了。1950年时,物价已经开始下降,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到战前的水平。195年,德国工业总产值超过英法两国,跃居世界第二1951年至1965年间,德国的GDP平均增长率达到66%,德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率高、价格稳定、失业稳步减少的特点,“德国制造”享誉全球,人们称这一时期的德国经济为“经济奇迹”。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德国“经济奇迹”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艾哈德领导的经济改革。 【答案】(1)原因: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影响;艾哈德的改革措施;德国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劳动力素质较高;战后旺盛的国内需求;马歇尔计划的支持;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非军事化的战后政策。 (2)评价: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德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冲击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社会市场经济基本理念是……”可得出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影响;根据“路徳维希·艾哈徳在战后的徳国推出货币和经济改革”得出艾哈德的改革措施;再根据所学从德国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劳动力素质较高、战后旺盛的国内需求、马歇尔计划的支持、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非军事化的战后政策等方面概括。 (2)评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德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冲击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等角度概括。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1 - 材料 二战中的缅甸战场是很特殊的战场,这里汇聚了多国反法西斯部队。二战后,中英两国对缅甸战场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历史记录。按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编撰的《中华民国军史》记录,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后,中英合作不融洽,各自为战。英军作战保守,过河拆桥,中国军队承担了缅甸战场抗击日军的重任。该书对英军反攻缅甸的英帕尔战役等一系列作战基本不提。而英国利德尔.哈特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认为,中国军队在缅甸专门保护滇缅公路。英军在1944年的英帕尔战役中,沉重打击了日军,日军损失53000多人。利德尔.哈特认为,从1942年至1945年,英国在缅甸战场参战的总兵力达到60.6万人,英军是缅甸战场抗日的主力,而对于中国远征军的贡献,只字不提。 ——摘编自周渝《缅甸战场上的英国军队》 (1)根据材料,指出二战后中英两国历史著作对缅甸战场叙述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中英两国对缅甸战场叙述产生差异的原因。 【答案】(1)差异:中方认为中国军队是缅甸战场的主力,对英军反攻缅甸的英帕尔战役等一系列作战基本不提;英方认为英军是缅甸战场抗日主力,英帕尔战役战果辉煌,中国远征军入缅专注保护滇缅公路,对于中国远征军的贡献只字不提。 (2)原因:缅甸战场中英合作存在矛盾;史学著作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史著编纂者立场与史料选取的差异。 【解析】 【详解】(1)“差异”,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军队承担了缅甸战场抗击日军的重任。该书对英军反攻缅甸的英帕尔战役等一系列作战基本不提。而英国利德尔.哈特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认为,中国军队在缅甸专门保护滇缅公路……英军是缅甸战场抗日的主力,而对于中国远征军的贡献,只字不提”得出:中方认为中国军队是缅甸战场的主力,对英军反攻缅甸的英帕尔战役等一系列作战基本不提;英方认为英军是滇缅战场抗日主力,英帕尔战役战果辉煌,中国远征军入缅专注保护滇缅公路,对于中国远征军的贡献只字不提。 (2)“原因”,根据材料信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后,中英合作不融洽,各自为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缅甸战场中英合作存在矛盾、史学著作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史著编纂者立场与史料选取的差异等角度分析。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 11 - 新中国建立后,董必武作为政务院副总理负责新中国的立法工作。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法的学说,结合我国法制建设的具体实际,提出许多独创性的见解。他认为,法制和国家是紧相连属的,没有法制就不能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后,必须迅速创立人民民主的法制,以巩固政权和保障经济建设。在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主要的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时候,不能再经常搞群众运动,必须进一步健全法制。他针对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法制工作中的问题明确地指出,加强法制的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特别要抓紧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的制定工作。要加强法制宣传,培养人民的法律意识。党员干部带头遵守法制。凡自命特殊、置国法于不顾而犯了法的人,不管他地位多高,功劳多大,一律要追究法律责任。 ——据《董必武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必武的主要法制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董必武对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贡献。 【答案】(1)法制思想:健全人民民主法制;遵循依法治国的原则。 时代背景:旧中国法治基础薄弱;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人民民主法制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为建立新时代的民主法制提供了重要条件。 (2)贡献:主持立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进一步提出了法制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共产党员在新中国法制建设中的职责。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必须迅速创立人民民主的法制”“必须进一步健全法制”“依法办事,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新中国建立后”“以巩固政权和保障经济建设”的信息从新中国成立后政治以及法制建设需要角度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中“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后,必须迅速创立人民民主的法制,以巩固政权和保障经济建设”以及所学从“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立”“法制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及“共产党员在新中国法制建设中的职责”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原因类解析题在新课标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做到角度全面。重大历史事件往往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角度分析,有时还需要从国际角度分析。 - 1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