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年高三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年高三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第四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0小题,共50分)‎ ‎1.商代时,相伊尹以商王太甲暴虐将其流放;西周初年,周公因成王年幼执掌政权多年;西周晚期,厉王行专利之法激发国人暴动,其后“共和行政”。这共同反映出商周时 A. 权力与血缘相联系 B. 王权专制受到制约 C. 仁政思想深入人心 D. 贵族政治色彩浓厚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贵族政治。据材料“相伊尹……周公……共和行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相伊尹、西周的周公以及“共和行政”都明显体现的是贵族干预政治的色彩,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不能说明权力与血缘相联系,故A排除;商周时期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而且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王权受到制约,故B排除;仁政思想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相伊尹以商王太甲暴虐将其流放……周公因成王年幼执掌政权多年……国人暴动,其后‘共和行政’”,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周时期的贵族政治的色彩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 井田制度松动 B. 世袭制度解体 C. 抑商政策弱化 D. 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到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 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 ‎3.有学者研究古代夜市时,引用了东汉应劭《风俗通》的一段记载:“夜籴,俗说市买者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无人也。今乃夜籴谷,明痴呆不足也。凡斯不敏惠者曰夜籴。”对此,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A. 材料中“夜籴谷”的记载,明确证明东汉已经出现了夜市 B. “夜籴”是一种俗语,不能作为东汉已经出现夜市的证据 C. 结合上下文,“夜籴谷”更多是一种假设而非真实的存在 D. 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详加考辨,并结合多种材料综合考虑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可知《风俗通》按照传统的商业习惯,日中为市,日落而息,否定了夜籴谷的说法,由此可知,其研究脱离了当时的实际,由此可以得出,历史研究应该多加考证,D符合题意;ABC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礼仪政治”到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材料中“现代化”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A.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B.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 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D. 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享 ‎【答案】B ‎【解析】‎ A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信息,失之全面,排除;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不得世袭,实现了官僚政治向贵族政治的转变,政权向各阶层民众开放,体现了“公天下”的“现代化”特征,故选B;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实行的都是“人治”,法律制度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排除C;西周不是君主专制,秦代也不是君民共享,排除D。‎ ‎5.唐太宗时期编撰《氏族志》,将皇族定为第一等,外戚定为第二等,山东崔氏等大士族定为第三等。后在新兴庶族地主的努力下,武则天主持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武氏成为第一等,其余各等按照当朝官品高低划定。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科举制的进一步推行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 D. 宗法制得到完善 ‎【答案】A ‎【解析】‎ 由《氏族志》到《姓氏录》的转变,可以看出新兴庶族的力量在不断地壮大,新兴氏族依靠科举制度,才可以入仕做官,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加强的有关信息,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女性地位的提高信息,故排除C;宗法制度指的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调整、维系政治等级、维护国家统治的制度,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故排除D。 6.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土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干福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 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B. 达到了得意忘形 C. 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D. 蕴含世俗化倾向 ‎【答案】D ‎【解析】‎ 由 “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可知吴道子的宗教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吴道子作画时特别追求神韵、意境,忽略所画对象的真实性,与“达到了得意忘形”不符,B项错误; “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并非吸取外来风格,C项错误。‎ ‎7.《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 A. 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 不善理财入不敷出 C. 阁臣弄权不合制章 D. 世俗日下嫉贤妒能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 ‎“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法度虽严,非议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而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大权独揽,不符合明朝制度,故“非议四起”,故C选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张居正自身不正贪污腐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说明张居正善于理财,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世俗日下嫉贤妒能,故D选项错误。故选C。‎ ‎8.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一变化 A.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B. 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C. 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 D. 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说明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增强,主要农产品进入市场,推动商业经济的发展,从而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故答案为B项。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是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材料中的变化与此无关,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项;这种经济现象与货币种类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 ‎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齐”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专制思想,故排除;C项强调向善的思想,故排除;D项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个人修养的重要想 点睛:本题契合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考查考生对个人修养重要性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在享受科学主义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遇到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核威胁、能源危机、精神危机,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被高度物质化。而儒家思想恰恰在人类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方面有着独到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个人的修身养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 ‎10.一位明末清初的浙江大儒说:“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末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这一观点 A. 是对西方法学理论冲击的反应 B. 实质是儒学法律思想的返本和再造 C. 体现出外儒内法的时代特点 D. 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想 ‎【答案】B ‎【解析】‎ 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吸收启蒙思想家的法律主张是从维新思想开始,A错误;明末清初的思想仍然在儒学范畴之内,B正确;外儒内法是董仲舒汉代儒学的特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明末清初思想的活跃并没有动摇理学的正统地位,他们的思想也没有称为主流思想,D错误。‎ ‎11.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 A. 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 B. 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可知烟叶的出口量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让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D正确;国内战乱不断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出口的增加,故A错误;小农经济的解体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不是烟叶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故B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容易错选小农经济的解体,要注意题干问的是烟叶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紧扣主要原因即可。‎ ‎12.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 B. 《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以夷制夷”可以理解为在《马关条约》中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以夷制华”应理解为在太平天国后期清政府借英、法的力量剿灭太平军,即中外反动势力首次联合镇压中国人民革命;“以华制华”即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选项错误,排除。‎ ‎13.著名学者茅海建说:清朝的官员,尤其是中央政府的官员,后来大多成了民国的官员。北京政府似乎只是换了一块招牌,内部人员没有太多的变化。……晚清官员弃旧朝而投新朝,自然有着生计的原因,但他们在做政治选择时,并没有太多的思想痛苦。这主要说明 A. 辛亥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 B. 民国建立犹如王朝更替 C. 清朝覆灭契合了众人心理 D. 儒家忠义观念荡然无存​‎ ‎【答案】C ‎【解析】‎ 材料“晚清官员弃旧朝而投新朝……‎ 他们在做政治选择时,并没有太多的思想痛苦”反映了清朝覆灭对于清朝官员来说早有心理准备,故不需经过“思想痛苦”而加入民国政府,这说明清朝覆灭契合了众人心理,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而是强调清朝官员对于清朝灭亡早有心理准备,故A错误;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共和国,与清朝的性质不能等同,故B错误;“晚清官员弃旧朝而投新朝”并不能说明儒家忠义观念的“荡然无存”,故D错误。故选C。‎ ‎14.19世纪末,义和团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A. 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 B. 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C. 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D.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答案】C ‎【解析】‎ 由“扶清灭洋”到“五九国耻”再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反映了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中国人不断觉醒,爱国思想不断深入发展,国家观念不断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反侵略,而没有体现反封建,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当时的社会矛盾没有发生变化,仍旧是中华民族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且材料也看不出来矛盾变化,故D项错误。‎ ‎15.《孔子改制考》的公开刊行本中有大量篇幅集中论述民权社会的高级形式“大同”;但康有为在给皇帝的进呈本中却将其删除,另用一篇“尊圣扶教”取代。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儒家地位之不可动摇 B. 康有为善于政治投机 C. 西方民主与国情相悖 D. 资产阶级有其软弱性 ‎【答案】D ‎【解析】‎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公开刊行本中集中论述“大同”,在给皇帝的进呈本中却用“尊圣扶教”取代,由此体现了资产阶级对封建主义有依赖性,不敢公开反对封建主义,本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故选D项;AB反映的不是本质问题,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西方民主与国情相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 ‎16.‎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这一举措客观上 A. 抑制了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B.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促进了军事工业快速发展 D. 推动政府放宽了实业限制 ‎【答案】B ‎【解析】‎ 根据“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因此出现办厂风气大开的局面,故B正确;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西方列强经济侵略,A表述太绝对,错误;轮船招商局是民用工业,洋务运动首先创办军事工业,为辅助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C先后颠倒,排除;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实业限制,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7.如果历史是一架巨大的钟摆,五四运动之后的前三十年,中国为追求现代化,基本上朝着丢失文化主体性的方向摆动;后七十年重新思考、定义、创造现代性,试图获得一份文化坚守。五四时期“丢失文化主体性”主要表现为:‎ A 废除文言旧体,开展文学革命 B. 反对尊孔复古,信奉天演进化 C. 抨击封建礼教,宣传启蒙思想 D. 否定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废除文言旧体,开展文学革命、反对尊孔复古和宣扬启蒙思想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故排除A、B、C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马克思主义和各种“主义”开始得到广泛传播,在文化上向西方学习,肯定西方的文化,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导致了文化主体性的丢失,故选D。‎ ‎18.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A.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 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 这场运动的主力发生了变化 D. 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 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与材料“1919年5月”不符,故A项错误;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五四运动主力变化,故C项错误;据材料“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可知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故D项正确。‎ ‎【点睛】五四运动的影响:1、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时代意义的事件。2、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3、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4、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和发展,它把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由知识分子推广到全国群众。使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成为一种风气,同时也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和广泛发展,开创了中国文学时代,使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5、五四运动促进了全国民众的思想解放,西方的各种新思想陆续传入中国,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思想和政局带来巨大影响。‎ ‎19.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斗争实践,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并在某次会议上通过《xx会议宣言》指出:“当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前途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然后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宣言最早可能发布于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答案】B ‎【解析】‎ 根据“当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表明革命分两步走,先打倒列强除军阀,可推出最早应为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故B 项正确;中共一大确立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的最高纲领,没有涉及“当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排除A;遵义会议主要纠正了李德、博古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指挥权,没有涉及革命分两步走,排除C;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没有涉及革命分两步走,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当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联系所学中共二大确立的民主革命纲领分析解答。‎ ‎20.从1931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红军较为活跃的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在不触动地主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推广“温和的土地革命”,即“合作制”,使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 A. 积极贯彻执行新三民主义 B. 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 C. 抵制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 D. 工作重心转向了农村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从1931年开始”“在红军较为活跃的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抵制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A、B、D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 ‎21.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答案】C ‎【解析】‎ 解题时可根据材料“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逐项分析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于1930年写的文章,阐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 年,而“工农武装割据”提出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结合所学,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以挽救革命,在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改向井冈山进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故C正确。结合所学,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井冈山道路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探索出的革命道路,《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创作的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排除D。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历程,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关键在于考生在复习中要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厘清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如本题只要学生在复习中理清了中共党史的脉络,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22.1930年6月,中共领导人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的中共 A. 还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B. 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 C. 中共重视农民革命和城市暴动的结合 D. 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依然存在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李立三强调城市暴动的重要性,根据所学可知1927中共已经找到中国革命新的道路——井冈山道路,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共在革命道路上存在分歧,故B项正确。1927年中共已经找到中国革命新的道路——井冈山道路,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李立三强调城市暴动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该材料反映的是左倾错误,故D项错误。‎ ‎23.1931年春,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政策的出台 A. 得到所有农民热情拥护 B. 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C. 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D. 表明中共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答案】C ‎【解析】‎ 根据“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土地革命路线的制定有利于调动贫农、雇农、中农以及中小工商业者的革命积极性,以地主阶级为革命的对象,土地革命路线适应了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故C正确;A表述太绝对,不符合“限制富农”错误;1931年春抗日战争还没有开始,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表述错误,中共没有放弃革命的领导权,排除。‎ ‎24.下列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口号,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打土豪,分田地”‎ ‎③“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④“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A. ②①④③ B. ①②③④ ‎ C. ②①③④ D. ②④①③‎ ‎【答案】A ‎【解析】‎ 据所学可知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打土豪,分田地”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的主要宣传口号之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反映的是渡江战役,‎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据此分析可知正确的先后顺序为:②①④③,故A项正确。‎ ‎25.伊恩布鲁玛在《创造日本:1853~1964年》中记载:“日军先是于1937年之夏同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在周边展开了一场激烈厮杀。城市遭到轰炸,郊区的战斗趋于白热化,有二十五万中国人在战火中丧生,多为平民。在日军实施某起大屠杀的遗址,一块纪念碑这样写道:‘血流成河,染红了大海。’”此次战役 A. 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B. 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 C. 使得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 D. 日军犯下侵华战争中最恶劣的罪行 ‎【答案】B ‎【解析】‎ ‎1937‎ 年淞沪会战,国民党坚决抵抗日本侵略,坚持抗战三个多月,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故B正确;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但之后不符合“日军实施某起大屠杀”,排除A;1938年10月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南京大屠杀,日军犯下侵华战争中最恶劣的罪行,不符合“此次战役”,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日军先是于1937年之夏同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在周边展开了一场激烈厮杀”“在日军实施某起大屠杀的遗址”,联系所学淞沪会战的史实分析解答。‎ ‎26.民国二十九年九月二十二日《新蜀报》的社论写到:“华北方面,我军采取英勇的攻势,所获战果,最为伟大,在三年抗战中,创造了敌后游击战争的少有的辉煌记录。”该社论评论的战役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百团大战 D. 平津战役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民国二十九年九月二十二日”可知是1940,由材料“华北方面”、“在三年抗战中,创造了敌后游击战争的少有的辉煌记录”等信息可知是百团大战,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C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与材料不符,排除A。太原会战是1937年10月至11月,中国第二战区部队同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山西省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与材料不符,排除B。平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D。‎ ‎27.在‎1938年9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认为中共一年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中共在复杂的环境和困难的条件下真正运用了马列主义;明确指出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要以毛泽东为首解决统一领导问题。这在客观上反映了 A. 党的“左”倾错误在思想上已被彻底肃清 B. 毛泽东开始成为党实际上的领导核心 C. 党的抗战路线和建设成果获得了外界认可 D. 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认为中共一年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中共在复杂的环境和困难的条件下真正运用了马列主义”看到,共产国际对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和成绩予以肯定,因此C项正确;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党的“左”倾错误在思想上被彻底肃清,A项错误;1935年遵义会议的时候,毛泽东成为党实际上的领导核心,因此B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因此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认为中共一年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中共在复杂的环境和困难的条件下真正运用了马列主义”,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分析解答。‎ ‎28.表:1936—1944年中国国立大学数量及分布 时间 国立大学数量(单位:所)及分布 ‎1936年 北平4,上海3,南京、武汉、广州、杭州、青岛、成都各1所 ‎1938年 云南4,四川4,广西、湖南、福建、陕西各1所 ‎1944年 四川6,云南3,陕西3,贵州2,上海2,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各1所 ‎——据李涛《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数量及区域分布变迁》‎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外部侵略造成既有文化格局的改变 B. 当时经济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C. 中央政权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力削弱 D. 当时派系林立,政权分立的状况 ‎【答案】A ‎【解析】‎ 民国前期自由主义的教育政策导致了国立大学分布的严重失衡,国立大学偏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不均衡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抗战的全面爆发给华北、华东地区的大学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客观上促进了国立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分布均衡化,故A正确;在成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数量及区域分布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抗战爆发,而不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排除B;国民政府颁布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国立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分布均衡化,C错误;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9.下图为近代中国三种资本经济的资本投入曲线图。该图反映了 A. 官僚资本长期打压民族资本 B.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日益深人入 C. 外国资本保持着绝对优势 D. 民族资本一战时期发展最快 ‎【答案】A ‎【解析】‎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官僚资本一直保持在民族资本之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一直被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挤压,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三种的资本投入,没有体现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故B项错误。外国资本的优势在1936年时逐渐消失,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是1914年7月—1918年11月,此段时间内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增长幅度基本一致,故D项错误。‎ ‎30.1945年登记在案的民族工业4382家工厂中,机器、五金、冶炼、电气就达1173家,化学工业中也有一半为重工业。而战前中国的重工业只占整个工业的14.68%,占主导地位的是轻工业。这说明抗战 A. 为民族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提供机遇 B. 缩小了东西部民族工业发展差距 C. 促使近代中国民族工业逐渐走向复苏 D. 改变了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状态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抗战期间中国的重工业与战前相比有了较大发展,根据所学可知,在抗战时期,由于对外交往断绝和军事需要,迫使后方大力发展基础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大大增加,因而抗战为民族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机遇,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轻重工业的比重,没有涉及东西部民族工业的发展差距,故B 项排除。抗战期间由于官僚资本的搜刮和侵华日军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民族工业逐渐萎缩,故C项排除。抗战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状态,故D项排除。‎ ‎31.国民党“大佬”陈立夫晚年总结国共两党成败得失的原因时,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已先替共产党把人民都变成了无产阶级,这是我们财政上犯的大错误。当时政府不应该去占这种便宜。”这种看法是基于国民党 A. 对外出卖国家主权 B. 实行恶性通货膨胀 C. 实行统制经济政策 D. 贪污腐化日益严重 ‎【答案】B ‎【解析】‎ 材料“我们已先替共产党把人民都变成了无产阶级,这是我们财政上犯的大错误”指的是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的财富被剥夺殆尽。故答案为B项;其它三项与材料中的“把人民都变成了无产阶级”,即对民众的压榨和剥夺关系不大,排除ACD项。‎ ‎32.邓小平曾经对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作了这样的说明:“他告诉我们,开始必须在内线打,打到一定时候,也就是削弱敌人到相当程度之后,就要打到外线……这时时机成熟了,就应该转到外线,否则就要吃亏。”解放军开始“转到外线”的重大行动是 A. 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 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 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 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根据“削弱敌人到相当程度之后,就要打到外线”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指的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到战略反攻,战略反攻的标志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夺取徐州和破坏陇海路是在战略决战阶段,故排除B、C项;强渡长江是在战略决战以后,故排除D项。故选A。‎ ‎33.1948年7月,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向中央汇报:下一步“势将成为同敌人的战略决战。而要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决战,必须考虑时机,还要考虑战场条件和后勤供应条件。对于战场和后勤供应条件,我考虑在长江以北决战……以在徐蚌地区最为有利”。经中央批准,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进行了 A. 徐州会战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 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进行了淮海战役,C正确;徐州会战是抗战时期的战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平津战役地点主要在北京、天津一带,排除B;渡江战役时间是1949年4月,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34.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评论的是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可知该制度是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故排除B、C项;村民自治制度是基层民主制度,不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故排除D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故选A。‎ ‎35.‎1956年9月20日,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表明当时中国 A. 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 B. 开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C. 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D. 注重探索经济建设道路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陈云在中共八大报告中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可以看到,仍然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但是对苏联经济模式在进行有益探索,因此D符合题意;据材料1956年9月可知,此时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A错误;据材料中共八大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并没有纠正党内左倾错误,B错误;据上分析可知仍然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因此C错误。‎ ‎36.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面对党和国家事业许多重要的、深刻的发展变化的情况,我国不断对宪法进行必耍的修改。下列新中国历史上的相关宪法内容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③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权 ‎④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选,保证逐步消除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②①‎ ‎【答案】C ‎【解析】‎ ‎①是1982年宪法修改内容;②是1999年宪法修改内容;③是1949年《共同纲领》内容;④是1954年宪法内容,依据时间排序,C正确,ABD选项排除。‎ ‎37.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 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独立自主”的概念。独立自主:一是独立,不依附于任何国家和集团;二是自主,自己的事情和国际事务,自己做主,作出正确的判断。独立自主就是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更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把我们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国际事务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3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两次立法高峰,1978年~1992年制定了《宪法》(1982年修订)《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二百多个重要法律;20世纪90年代初,一大批用于调整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出台。对上述高峰均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A. “有法可依”的法制建设方针 B. 确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 ‎1978年-1992年修订或制定一系列法律,这一过程中起到主要推动作用的是“依法治国”方针,故A正确;B和D项主要适用于后者;C主要适用于前者。‎ ‎39.1982年以来,中国政府多次对政府职能进行调整,以精简机构和人员为主题。2003年,国家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型,通过部门整合,职能归并,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并颁布了《行政许可法》。据此可知政府职能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 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 B. 助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C. 对接世界市场的需要 D. 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答案】B ‎【解析】‎ 改革开放后国家在不同时期对政府职能的调整,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并颁布了《行政许可法》”,是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减少权力对市场的干预,助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故答案为B项。政府职能调整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A、C项不是主要目的,均排除;材料反映的措施并非只是针对基层政府,排除D项。‎ ‎40.‎2019年1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民族问题致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 B. 1979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C. “一个中国”原则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 D.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答案】D ‎【解析】‎ 材料“《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纪念会” “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一国两制和和平统一”的基础方针,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内战和外部干涉是导致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原因,故A项错误。1987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故B项错误。1992年时两会就达到“一个中国”的共识,故C项错误。所以选D。‎ ‎41.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A. 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 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 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 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 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可知当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故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中的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不符,排除。亚太经合组织奉行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C项“主导”说法错误,故C项排除。‎ ‎42.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国方面要求:尼克松可以坐自己的专机到中国,但在中国境内则必须乘坐中国方面提供的飞机。经协商后,最后达成协议:总统专机先飞到上海,上海飞往北京时,不必转乘中国专机,但是中方要派先遣小组带领一名领航员登机。这说明此时中国外交 A. 仍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B. 意在表明中国的主导地位 C. 表现出了强烈的主权意识 D. 蕴含了反对霸权主义倾向 ‎【答案】C ‎【解析】‎ 根据“在中国境内则必须乘坐中国方面提供的飞机”可知,中国旨在维护领空权,表现出了强烈的主权意识,故C正确;由材料“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可知中国摒弃意识形态的对抗,中美关系逐步走向缓和,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维护主权意识而非发挥中国的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反对霸权主义,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中国境内则必须乘坐中国方面提供的飞机”,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我国新中国外交的史实分析解答。‎ ‎43.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1979年 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准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4年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南方谈话 计划经济不等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共十四大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A. 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经有了定论 B. 在80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 在90年代初我国己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D.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材料的起始时间是1979年,“文革”时间是1966-1976年,故A项错误;1984年提出“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没有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故B项错误;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表明从1979年到1992年十四大,中共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这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故D项正确。‎ ‎44.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该规定 A. 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实施 B.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C. 促进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D. 导致了城市劳动力出现不足 ‎【答案】A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规定,当前主要任务就是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使农业更好服务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故A项正确;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B项排除;1956年底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C项排除;根据材料限制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体现了计划经济下,服务工业化的要求,故D项排除。‎ ‎45.“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毛泽东的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于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井冈山的斗争》‎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新民主主义论》‎ ‎【答案】B ‎【解析】‎ ‎“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井冈山的斗争》属于该时期著作,B正确;A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C属于解放战争时期;D是抗日战争时期。‎ ‎46.下列言论的共同诉求是 地价之增益……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孙中山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毛泽东 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进而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邓小平 A. 实现民族独立 B. 完成民主革命 C. 关注人民生活 D. 消灭封建势力 ‎【答案】C ‎【解析】‎ 根据图表可知,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毛泽东提出废除地方土地所有制,满足农民土地需要,邓小平主张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的主题皆为关注民生问题,故C项正确;三则材料皆未体现民族独立、政治革命的主张和任务,故AB两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未提出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反封建并不彻底,邓小平的主张中未体现反封建内容,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地价之增益……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进而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根据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即可。‎ ‎47.1949年,中国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的学生占33.1%;到1953年,文科学生的比例降为14.9%;经过1956年前后的进一步调整,这一比例下降为9%;1962年,这一比例最低,仅为6.8%。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 国民经济计划影响教育布局 B. 新中国教育仿照苏联的模式 C. 管理人才较多,科技人才缺乏 D. 改变了近代重文轻理的现象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随着时间的推进,文、法、商、教育等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所占比例逐年降低,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受到了中国工业化的影响,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因此这体现了国民经济计划影响教育布局,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这种变化是受到国家需要的影响,与苏联模式无关;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期学习理工科的学生占到较大比重,文科学生不能等同于管理人才,不能得出此时管理人才较多,科技人才缺乏;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1949年,中国高校学习文科的学生占33.1%,这说明1949年之前,中国高校中学习理科的人数就超过了学习文科的人数,这表明重文轻理的现象不是建国后得到改变的。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 ‎48.面对千年变局,郑观应认为“泰西诸国富强之基,根于工艺,而工艺之学不能不赖于读书”,梁启超则倡导“必以广智为第一义”,严复也认为“尤以愈愚为最急”,肯定“民智者,富强之源”。这表明当时的知识界 A. 开始思考西方富强的本源 B. 探索社会变革的有效手段 C. 强调传统民本思想的作用 D. 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壮大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在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郑观应,梁启超,严复都以提高民智为强国手段,说明当时知识界并没有找到西方富强的本源,故排除A;当时中国处于民族危机,郑观应,梁启超,严复都在为中国寻找富强之路,探索变革的手段,故B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故排除C;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三者并没有要求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就不符合维新运动的思想主张,故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不能不赖于读书……必以广智为第一义……民智者,富强之源”,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的维新变法思想等知识,从寻找富强之路、探索变革手段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49.习近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下列各项中孙中山的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体现出继承关系的是 ‎①“民族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民权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③“节制资本”——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④“耕者有其田”——解放区土地改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民族压迫,各民族一律平等;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于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与设问相符,①正确。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是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新中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民主国家,故②错误。孙中山的节制资本是指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而新中国实施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与设问相符,③正确。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是指在土地私有制度下﹐使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满足了人民获得土地的愿望,与设问相符,④正确。综上所述,排除ABC,所以选D。‎ ‎50.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A. 适应两弹一星的战略目标 B. 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 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 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可以看出,星火计划主要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粗放型的特点,故B正确;1964年原子弹研制成功,1967年氢弹研制成功,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85年两弹一星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是20世纪90年代,排除C;“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题,共70分)‎ ‎51.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答案】(1)参照西方法律编纂。‎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解析】‎ ‎(1)特点:由材料一中的“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等信息可知其特点是参考西方法典编纂。背景:首先需要注意审题,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国内背景”,根据材料一所提到的时间“1908年开始编纂民法典”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回答即可,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原因:首先要注意题干限制性条件“直接原因”,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没有实施是由于很快辛亥革命就发生了,它推翻了清朝统治。 ‎ ‎(2)原因: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因‘四清’运动而中断”可知政治运动的干扰;由“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得出是因为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条件:根据所学1962-1964年的相关史实可知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历程:由材料三中的“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归纳我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由“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归纳为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由“进入21‎ 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归纳为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特点:根据上述过程的归纳可以概括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有利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其有利因素,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民食问题事关政权稳固。据《礼记》记载,周朝禁止出售不成熟的根食和水果等:汉代,干肉腐坏变质出售致病,商贩及监管者“与盗同法”。《唐律疏议》规定,明知脯肉已经变质而不及时焚毁构成的刑事犯罪将受重罚,“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于卑贱致死,依故杀法”。《宋刑统》要求食品行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由行会对食品质量负责:明嘉靖时,“发现猪羊肉灌水,及米麦等插和沙土货卖者,杖八十”‎。‎ ‎——摘编自蒲丽娟王伟《政治伦理视域下的古代食品安全治理及启示》‎ 材料二:1860年《食品掺假法》授予地方政府自愿设立“公共分析师”的权力,此前,英国政府和议会对食品生产和梢售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的。1872年英国中央政府开始介入食品安全,制订《食与药品掺假法》。189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食品与药品稍售法》,授权中央政府可以干预地方政府强制实行,地方政府官员玩忽职守将被追责:1906年的“芝加哥牛肉事件”迫使英国议会授予英国政府时进口食品的监管权。至此,英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基本形成。‎ ‎——摘编自温小辉冯杰《从自由放任到多层级全面深入监管——英国食品安全立法的演进》‎ 材料三: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组成“全国食品卫生领导小组”,组织对食品种养、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等环节的治理。1982年11月,食品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通过。1981年,卫生部制定了食品卫生标准研发五年规划,陆续发布了80多项标准。1984年,我国正式成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制定。‎ ‎——摘编自胡颖廉《改革开放40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机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食品安全治理的特点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演变过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初期食品安全治理的意义。‎ ‎【答案】‎ ‎(1)特点:将食品安全上升到人伦天理。统治者高度重视。以法律强制力严格规范。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目的:规范市场秩序,稳固统治。‎ ‎(2)过程:从自由放任到多层级全面深入监管,由地方政府自愿到中央政府强制干预,由食品生产环节发展到生产销售环节,由侧重国内食品监管到国内外食品监管并重。‎ ‎(3)意义:健全国家治理体系,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规范和促进了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解析】‎ ‎(1)特点,通过材料一“民以食为天”可以得出将食品问题上升到了天理的高度;通过材料一“周朝禁止”可以看出统治者重视食品问题;通过材料一“《唐律疏议》规定”可以得出以法律来规范食品安全;通过材料一“要求食品行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体现出政府监管与民间监管相结合。目的,通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从市场秩序、政治统治等方面归纳。‎ ‎(2)过程,通过材料二“授予地方政府自愿设立”到“中央政府可以干预地方政府强制实行”可以得出从地方政府自愿到中央政府强制干预;通过材料二“或是英国议会授予英国政府对进口食品的监管权”可以得出有侧重国内食品监管到国内外食品监管并重;通过材料二“此前,英国政府和议会对食品生产和销售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的”,可以得出由食品生产环节发展到生产销售环节。‎ ‎(3)意义,据材料三“全国食品卫生领导小组……食品卫生标准研发五年规划……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制定”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食品治理体系、人民群众健康、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回答。‎ ‎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靖倭乱”的发生,是明朝“海禁”政策导致的全球化与中国市场需求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1567年,嘉靖皇帝痴逝,随后隆庆皇帝即位。隆庆皇帝宣布在津州月港开海,允许津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准贩东、西二洋”,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有人测算,晚明从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七十年代年均约28.5万两,八十年代年均约8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与此同时,明末的海外市场需求也直接刺激了江、新、阔、亭、数等地区的丝织业、棉织业、染织业、制壳业、铁器业、制糖业等行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高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材料二 ‎ ‎ 1898年,清廷下话:“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侵占。现当海禁润开,强邻环何,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视舰,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经过新政期间的努力,截至辛寒,中国自开商峰(意即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它与条约口岸的实质区别在于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口岸的政治决策权及行政管理权)的数量已由成成时期的3个增加至19个,如果加上同时期东北开放的16个,其数量已多达35个。‎ ‎——摘编自杨天宏《近代中国自开商峰研究述论》‎ 材料三 自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至令今,我国已设立四批自贸区,再加上刚刚宣布的海南自贸区(港),我国的自贸区数量将达到12个,正是这些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除了海南的跨“级”连跳,直接批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和自由贸易港外,其他已经获批设立的10个自由贸易区最有机会实现升级“自贸港”。‎ ‎——整理自候名芬《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价值新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晚清自开商埠。‎ ‎(3)根据材料三,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的作用。‎ ‎【答案】(1)背景:海禁政策加剧了社会矛盾;新航路的开辟;明朝政局的变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影响:白银大量流入,加速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商品大量出口(海外市场的拓展)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同世界的交流,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异:隆庆开海是一口通商,晚清自开商埠开放地域范围广;隆庆开海主要是因为海禁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晚清自开商埠则是民族危机加深后的调整。‎ 同:都顺应了世界潮流,维护了国家利益;密切了中外联系。‎ 评述: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促进口岸城市的近代化;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国人的危机认同感及对外观念的近代化;‎ 但是晚清自开商埠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广开口岸”和外国经济势力占优势的不利局面;随着自开商埠的增多和地区的扩大,自开商埠也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作用:扩大了对外开放格局;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一“全球化与中国市场需求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隆庆皇帝宣布在津州月港开海,允许津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矛盾、新航路开辟、政局变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影响,据材料一“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与此同时,明末的海外市场需求也直接刺激了……行业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白银流入、财政收入、商品出口、中国同世界交流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2)异同,根据材料二“现当海禁润开,强邻环何,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视舰,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它与条约口岸的实质区别在于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口岸的政治决策权及行政管理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通商地域范围、通商原因等方面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不同,从世界潮流、国家利益、中外联系等方面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相同。评述,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主权、城市近代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观念近代化等方面说明其积极性;从根本的不利局面、便利西方经济侵略等方面说明其消极性。‎ ‎(3)作用,根据材料三“正是这些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等方面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的作用。‎ ‎5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期,清政府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然而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更是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暴利,结果洋务运动步履维艰。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要“尽一切可能让共产党在经济上日子不好过”,对中国经济上封锁的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禁运”步步升级。这给新中国经济的恢复造成了严重的困难。‎2018年4月16日晚,美国商务部以中国中兴通讯公司非法向伊朗和朝鲜出口为由,发布公告:美国政府在未来7年内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电子技术或通讯元件),这些技术一旦被卡住脖子、断供,将给中兴公司带来巨大的的影响与损失。‎ 历史事件总能给我们启迪与警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得出启示,说明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有关内容,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以下提供的示例仅作参考,不是唯一答案。)‎ 启示一:核心技术是大国重器,我们应自已掌握说明:19世纪中期,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清政府开展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列强希望中国永远是他们的原料市场和商品市场,不会让中国走向真正的富强。没有核心技术支撑的洋务运动,加上当时腐败的清王朝,其结局早已注定。‎ 面对新中国的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禁运”。虽然给我们的经济造成了困难,但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了困难,特别在科技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两弹一星”的研制及成功。‎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来看仍然比较落后。在有关中兴通讯这场无硝烟的中美贸易战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存在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中国企业必须提高创新,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才能把企业真正的做强做大。‎ 总之,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我们只有自已掌握了核心技术和不断的创新能力,才能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路上不惧任何国际风浪。‎ 启示二:列强的阻挠与破坏,阻挡不了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壮大的步伐。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启示三:民族的独立与强大,是研发与掌握核心技术的有效保障。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得出启示,说明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有关内容,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依据材料可知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对中国经济上封锁的政策、“‎2018年4月16日晚,美国商务部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掌握核心技术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的论点,或者联系代所学知识得出列强的阻挠与破坏,阻挡不了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壮大的步伐的论点等,并依据这些史实结合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联系相关所学知识行论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