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新课标通用版经济模块测试
经济模块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河北正定中学月考) 上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据此可知( ) A.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 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 答案 B 解析 从639年到753年,南方道户数比重下降,北方道户数比重相对于南方道明显上升,无法反映南方人口增长比北方快,故排除A项;南方道户数比重下降,不能说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故排除C项;北方道户数所占比重比南方道多,无法体现人口大量南迁,故排除D项;南方道户数比重下降,北方道户数比重相对于南方道明显上升,说明北方经济得到了较为迅速的恢复,故选B项。 2.(2019·河北辛集质检)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18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B.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C.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 D.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答案 D 解析 A项中“贸易主体”、B项中“主要动力”的说法均孤证不立,排除;材料虽体现了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但不是本题主旨所在,故排除C项;由题干中“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等信息可知,清初外销瓷器注重满足客户需求,故D项正确。 3.(2019·河北邢台月考)据史学家考证,唐代来华传播“大秦景教”者屈指可数。元代来华的传教士人数较唐代虽有增加,但远不能与1552~1800年相比,这两个半世纪来华的著名的欧洲耶稣会士就达920人。据此可得出的历史事实是( ) A.我国古代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传教士是西方国家侵华的先锋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D.古代中国理性地对待西方文化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1552~1800年”“著名的欧洲耶稣会士就达920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加,故C项正确;“1552~1800年”是明清时期,材料反映的是当时来华的传教士仍然很多,没有体现出闭关锁国政策和传教士的身份,故A、B两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国古代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故D项排除。 4.(2019·江西抚州联考)人们谈论欧洲近代农业革命的兴起时,最初把它与圈地运动、大农场的兴起等联系在一起,后来则越来越多地从技术的发展、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劳动效率的进步等角度来界定它。这一论述的转变( ) A.突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B.承认工农业发展的相互促进 C.非常重视制度性变革的影响 D.为即将到来的工业文明奠基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中“越来越多地从技术的发展、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劳动效率的进步等角度来界定它”可知,人们更重视生产技术、劳动效率,突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工农业发展的相互促进”,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制度性变革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欧洲近代农业革命的兴起的界定角度的转变,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5.(2019·黑龙江哈三中调研)“伦敦居民能够一边在床上品着早茶,一边用电话订购他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全世界各种产品,并合乎情理地要求早班将它们送到自己家门口。……他可以打发他的仆人到临近银行很方便地提取贵金属,可以随身携带铸币出国到任何异域,无需通晓当地的宗教、语言和风俗,稍稍遇到干涉就会认为受到侵犯而大为惊讶。”这里描述的世界体系最有可能处于( ) A.1750年 B.1850年 C.1900年 D.1950年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电话订购”“可以随身携带铸币出国到任何异域……稍稍遇到干涉就会认为受到侵犯而大为惊讶”等信息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C项正确。1750年、1850年,电话尚未出现,不会出现“用电话订购他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全世界各种产品”的现象,排除A、B两项。1950年,不会出现“稍稍遇到干涉就会认为受到侵犯而大为惊讶”这种现象,排除D项。 6.(2019·河南洛阳期中)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起,上海出现了一批船舶修造和造船厂。不久,面粉厂、汽水厂、酿酒厂、制药厂和印刷厂、食品加工厂等一批轻工业相继出现;60至70年代,民族资本家开始投资重工业,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昌铜铁机器厂;80年代又出现了电厂和自来水厂。这说明19世纪中后期的上海( ) A.自然经济最先开始瓦解 B.已建立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 C.近代工业已经初具规模 D.已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中心 答案 C 解析 材料信息是19世纪中后期的上海近代工业企业数量越来越多,不仅涉及轻工业而且涉及重工业,这说明近代工业已经初具规模, 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自然经济最先开始瓦解,故A项错误;B项错在“相对完备”;没有比较数据,不能说明上海已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中心,故D项错误。 7.(2019·河南洛阳联考)20世纪初,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有关发展实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些做法( ) A.遏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B.有利于保障民族企业的合法地位 C.促使民族工业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D.奠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民国政府颁布的法律都是出于保护民族资本主义,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保障其获得合法地位,故B项正确;题中只是针对民族资本主义,没有提到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措施,法律的颁布并不能遏制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故A项错误;民国时期中国自然经济虽然在逐渐解体,但自然经济仍处于主体地位,故C项错误;题中不能体现法律颁布奠定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故D项错误。 8.(2019·云南昆明摸底)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规定:双方领土一律向对方开放,双方的商船有驶往对方国家所有开放口岸、地方和领水的自由,双方商品在对方国家行销,税收与当地商品相同。国民政府签署这一条约旨在( ) A.实现经济上的互惠互利 B.使中国融入世界市场 C.获得美国对内战的支持 D.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蒋介石为了获得美国支持打内战,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通过条约使美国获得大量经济特权,故C项正确;《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使美国获得大量的侵略权益,并非“互惠互利”,排除A项;B项不是国民政府签署这一条约的主要目的,排除;中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原始成员国,并非通过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D项错误。 9.(2019·豫南七校摸底)1949年后,我国逐步确立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同时宪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这一规定的直接影响是( ) A.明确了国家土地的产权关系 B.使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 C.高度集中经济管理体制形成 D.形成国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194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建国初期在农村中的土地改革运动及其结果,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土地的产权关系,即所有权和使用权均由国家决定,故A项正确;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故排除B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是国家对工农业的管理体制,故C项和D项均扩大了材料的信息,与题意不相符合。 10.(2019·山东聊城一中阶段检测)下表为某学者对中国1952~198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百万吨)的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以发展农业为核心 B.五十年代以来粮食产量逐步提高 C.“文化大革命”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D.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显著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表中的粮食、棉花、油料作物、甘蔗等农产品产量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1980年以后的农产品产量猛增,这主要是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结果,D项正确;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排除A项;1965年粮食产量少于1957年,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使经济遭到破坏,C项错误。 11.(2019·吉林长春质量监测)到2002年,中国人民讨论的不再是航向是否正确,而是不断崛起、充满活力的中国对世界秩序和全球经济的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建立单一世界格局愿望的破灭 B.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原则确立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 D.两极格局瓦解创造的良好机遇 答案 C 解析 1992年中国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初,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A项属于当今政治格局变化的表现,材料中论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原则确立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瓦解是1991年苏联的解体,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12.(2019·广西百校联考)英国于1931年11月颁布《非常进口税法》,对于特定商品征收最高达100%的歧视性高关税。1932年2月,又通过了一项新的进口税法案,规定将对一般进口商品增收10%的从价税,对大多数工业品实际征税20%。可见当时英国( ) A.坚持自由贸易的政策 B.国家干预优势凸显 C.提高关税应对贸易战 D.大萧条使社会混乱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中“征收……歧视性高关税”“对一般进口商品增收10%的从价税”等信息可知此应为贸易保护政策,排除A项;开始于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晚于题干中的时间段“1931~1932年”,排除B项;1931~1932年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题干中的英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的举措表明英国希望通过关税战来转嫁危机,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英国社会是否混乱,排除D项。 13.(2019·江苏部分高中调研)罗斯福新政期间, 美国政府通过给形形色色的艺术家、音乐家、作家和演员提供创作和演出的机会,使文化界出现了一股“书写美国”“描绘美国”的民族主义思潮。这说明“新政”( ) A.注重恢复民族自信心 B.具有文化复兴的特征 C.带有狭隘民族观倾向 D.促进了文化经济发展 答案 A 解析 在经济危机打击下,人们不仅会对资本主义制度感到失望,也会对国家和政府失去信心,更会导致整个民族精神上的颓废,罗斯福新政不仅从经济上解决了失业问题,也注意从精神上恢复民众的民族自信心,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振兴民族精神,而不是文化复兴,B项错误;宣扬本国的民族主义情节,不等于排斥其他民族,因而不能说是狭隘民族观,C项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4.(2019·河南洛阳联考)1945年7月,英国战后进行了第一次大选,工党主张在经济上实行国有化,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国民医疗保健制度。结果工党领导艾德礼出人意料的战胜了二战英雄保守党的领导丘吉尔。工党大选能够获胜主要是因为其主张( ) A.顺应了战后英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B.顺应了欧洲一体化的趋势 C.体现工人利益得到他们大力支持 D.得到美国大量的经济援助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国民医疗保健制度”,可知工党的措施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意图改善人民生活,顺应了战后英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故A项正确。顺应欧洲一体化的趋势是建立欧洲共同体,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工党并非无产阶级政党,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得到美国援助的信息,排除D项。 15.(2019·河南洛阳期中)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 ) A.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 B.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C.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D.发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 答案 B 解析 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是为了应对严重的国内、国外对苏维埃政权的威胁,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是为了巩固工农联盟,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是为了保证工业化建设。由此可知,苏联在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和农业集体化危害到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故A项错误;只有粮食税突出了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故C项错误;苏联的国民经济以重工业为主,故D项错误。 16.(2019·广东佛山月考)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増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 A.重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B.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 C.意识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改变了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苏联“二五”计划适当提高了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幅降低了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这是针对“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发展太快造成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进行的调整,故答案为A项。这一调整与世界经济危机无关,排除B项;当时还没有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17.(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会议期间批判斯大林,导致苏联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开始怀疑社会主义道路,并对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了动摇,这丝毫不亚于一颗原子弹的威力。苏共党内变故、社会主义阵营思想动乱乃至被西方国家传播利用都是它带来的恶果。由此可见( ) A.改革不能超出经济领域 B.苏联人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 C.意识形态稳定十分重要 D.苏联完全摆脱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 C 解析 题干是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为苏共党内变故和社会主义阵营动乱等带来了严重消极影响,据此可以得出,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8.(2019·河南洛阳联考)1971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的增长已使黄金储备不足以抵偿债务的1/4,美元汇率大跌。1973年美元再度贬值10%,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20世纪70年代日本垄断的亚洲开发银行在国际领域广泛活动。这说明( ) A.国际金融体系呈现三足鼎立局面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 C.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D.经济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美元汇率大跌”“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日本垄断的亚洲开发银行”等信息,可见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崩溃,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反映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而非三足鼎立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说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崩溃,而非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经济多极化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排除D项。 19.(2019·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期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陷入严重困境。1981~1988年,除中国外的发展中国家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仅为1.9%,不仅低于西方发达国家(2.5%),也远低于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发展中国家经验不足 B.跨国公司全球扩张 C.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误 D.旧的国际经济秩序 答案 D 解析 材料说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年平均经济增长率非常低,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发展导致, 故D项正确;经验不足不是材料现象主要原因,A项错误。跨国公司全球扩张属于发达国家主导经济的手段,从属于D项,故B项错误。经济发展战略失误不能代表整个发展中国家,故C项错误。 20.(2019·河南洛阳期中)有学者研究发现,2008年10月以来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短短几个月,世界贸易减少了约20%,但相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对于世界贸易的冲击,2008年到2009年的世界贸易衰退持续的时间要短得多,世界贸易的恢复也快得多,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 A.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全球范围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C.贸易保护退出历史舞台 D.世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答案 D 解析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世界贸易的冲击要比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对于世界贸易的冲击危害小,且世界贸易衰退持续的时间要短得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世界贸易组织起到的协调作用带来的结果,故D项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还远未建立,故A项错误;全球范围贸易自由化是目标,还未实现,故B项错误;贸易保护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2分,第22题26分,第23题12分,共60分。 21.(2019·甘肃兰州一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自宣德以后,在我国大部分省区内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流民浪潮。这些流民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皇族、勋戚、官僚地主通过赐田、投献、圈占等手段,侵占小农土地;苛重的赋役,使农民不堪负担而逃亡。其直接诱因是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不时出现严重自然灾害,迫使无数失去土地的农民携老扶幼、背井离乡,汇集成一股洪流,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 ——摘编自《流民对生态环境的 破坏与明代农业生产的衰变》 材料二 从16世纪开始,英国通过社会流动给整个社会注入了活力, 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社会流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中间阶层向全社会成员开放,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十八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为贵族。 ——摘编自姜德福《16~18世纪 英国贵族的成员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流民出现的原因,指出明代社会阶层流动还有哪些表现形式。(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近代英国阶层流动的因素,并说明社会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不同影响。(10分) 答案 (1)原因:特权阶层的巧取豪夺;赋役沉重,土地兼并加剧;自然灾害频繁;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8分) 其他表现形式:通过科举考试,中下层学子跻身士大夫阶层;农民、地主和工商业者之间的相互流动。(4分) (2)因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产生大量富有的商人、新贵族;圈地运动、工业革命等,使大量农民成为工人。(4分) 不同影响:对中国:大量流民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大量垦荒破坏了生态环境;对英国:大量自由劳动力进入城市,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6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一中的“其根本原因是皇族、勋戚、官僚地主通过赐田、投献、圈占等手段,侵占小农土地”“苛重的赋役,使农民不堪负担而逃亡”“其直接诱因是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不时出现严重自然灾害”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第二小问表现形式,应当联系所学,从科举制的影响、各阶层之间的相互流动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因素,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圈地运动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第二小问社会流动对中国的影响,应当根据教材有关内容,从加剧社会不稳定和垦荒破坏生态环境等方面来回答;社会流动对英国产生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二中的“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 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2.(2019·山东宁阳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斯福上任不久,便亲自制订新计划,以保全人力和自然资源。1933年4月,罗斯福政府一方面将大批“流浪的孩子”和城市失业青年投入有报酬的劳动中以养家糊口;另一方面致力于自然资源保护。之后拨款3亿元,雇用了领取救济家庭的青年25万人,在大约1500个营地劳动……1935年5月6日,罗斯福以总统行政命令的方式成立了工程振兴局,该局进行了极为广泛的活动,普遍吸收失业者,其任务就是将救济名册上无力工作的人交各州直接救济,而其余可以就业的人就由联邦给予工作。从1935年到1941年,工程振兴局主办过25万个工程项目,不仅为体力劳动者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还为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和作家提供了帮助。 ——摘编自万雪梅《罗斯福新政 如何解决失业问题》 材料二 1978年、197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达到5.3%和5.4%。1979年,城镇积累的待业人员总数有1500万,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待业人数的最高峰。……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的讲话中指出:要继续广开门路,主要通过集体经济和个体劳动的多种形式,尽可能多地安排待业人员。……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很快就成为安置劳动力的主要形式。仅全国城镇集体所有制部门职工人数,就从1978年的2048万人,增加到1981年的2568万人。截至1981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劳动者就有113万人。 ——摘编自张曙《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中国的就业危机是如何化解的》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造成我国待业问题的原因,并说明我国解决待业问题与罗斯福新政解决失业问题的不同之处。(14分) 答案 (1)措施:组织失业青年保护自然资源;发放社会救济金;兴办公共工程吸纳失业人员。(6分) 影响:降低了社会失业率,扩大了就业和社会救济群体;刺激了社会消费,有利于美国摆脱经济危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 稳定了社会秩序。(6分) (2)原因:工业化水平落后;社会劳动力大量剩余;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6分) 不同之处:罗斯福新政是举办公共工程以促进就业,而我国则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来解决待业问题;罗斯福新政是加强对市场的管理以促进就业,而我国则是放宽对经济的管理以扩大就业。(8分) 解析 第(1)问,措施:根据材料一“城市失业青年投入有报酬的劳动中以养家糊口;另一方面致力于自然资源保护。之后拨款3亿元,雇用了领取救济家庭的青年25万人……1935年5月6日,罗斯福以总统行政命令的方式成立了工程振兴局,该局进行了极为广泛的活动,普遍吸收失业者”可知措施为组织失业青年保护自然资源;发放社会救济金;兴办公共工程吸纳失业人员。影响:根据材料一“不仅为体力劳动者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还为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和作家提供了帮助”并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降低了社会失业率,经济上刺激了社会消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政治上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第(2)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的时间信息“1978年、1979年”并结合所学从工业化水平落后、社会劳动力剩余和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等方面来分析造成我国待业问题的原因。不同:根据材料二“要继续广开门路,主要通过集体经济和个体劳动的多种形式”并结合所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可知我国是通过放宽对经济的管理,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来解决待业问题;根据材料一“1935年5月6日,罗斯福以总统行政命令的方式成立了工程振兴局”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可知罗斯福新政是通过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举办公共工程以促进就业。 23.(2018·重庆一中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即现代化的过程。各国现代化走过的道路形形色色,没有两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是完全相同的。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三大要素是:所有制形式、经济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国家权力结构。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不是一次形成的,形成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三大因素都将发生变化,从而推动整个结构完善化或僵硬化。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结合材料,围绕“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答案 (示例一)主题: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2分) 阐述:英国的现代化是在市场主导下实现的。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逐渐走上对外殖民扩张道路,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在早期殖民扩张过程中,英国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随着市场不断扩大,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在自由市场竞争的基础上,英国实现了工业化,其民主制度也得以进一步发展完善。 十月革命之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经过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尝试以后,苏联确立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国家和政府的统一规划之下,苏联的工业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也实现了工业化。(8分) 总结:英国和苏联的现代化之路表明,现代化的道路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采用适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才能获得成功。(2分) (示例二)主题: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适时改革。(2分) 阐述:资本主义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市场主导下的自由放任式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这种经济体制也导致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日益突出。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面对危机,罗斯福新政在坚持私有制的前提下,大力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逐渐走出危机。也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新模式,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继续调整,使得资本主义不断成熟完善。 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国家快速实现了工业化,但也导致经济比例日益失调,管理机制日益僵化。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导致苏联的经济体制越来越走向僵化,逐渐积重难返,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后,苏联最终解体。(8分) 总结: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因时改革使得自身重获生命力,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没有适时而变,日益走向僵化,最终失败。(2分) 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围绕‘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通过材料信息“各国现代化走过的道路形形色色”可拟出主题: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然后,根据“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三大要素是:所有制形式、经济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国家权力结构”,结合所学,可以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例进行说明, 英国的现代化是在市场主导下实现的,苏联确立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实现现代化,最后总结,现代化的道路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应采用适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才能获得成功。根据题目要求拟出其他论题,言之成理也可。注意主题明确、合理,源于材料;史论结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