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既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也深受近现代中国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的影响。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的考查频率相对较低: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中西习俗的融合、“剪辫易服”和节假日的变化。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社会生活史、家庭婚姻关系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仍需重点关注。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相对较低的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涉及近现代交通和通信发展的表现及影响。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由于本考点较高地贴近社会生活,因此近现代交通和通信发展的表现、特点、影响仍需引起关注。近代以来主要是报刊,现代社会主要是互联网。媒介手段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便捷地获取信息,生活方式随之改变。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考查频率相对较低: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侧重于近代报刊的发展与影响、影视传媒发展的表现。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近代报刊与影视的发展表现、特点与影响仍需重点关注。‎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表现 ‎(1)近代 ‎①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 10 -‎ ‎①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①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②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 ‎(4)改革开放后 ‎①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 ‎1.饮食文化 ‎(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2.居室建筑 ‎(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 ‎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 ‎(1)婚俗 ‎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 ‎①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②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③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④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四、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更新 ‎1.交通工具的更新 ‎(1)概况 ‎①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建成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④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 10 -‎ ‎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到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①发展速度快。‎ ‎②多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 ‎①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民信局。‎ ‎②发展: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 ‎①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 ‎②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大众报业 ‎①原因: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②兴起与发展: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③通俗性报刊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2)广播影视 ‎①广播: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无线电广播日益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②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③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①出现: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②影响: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知识拓展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近代经济的发展也是根本原因。政治运动及思想观念的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起了促进作用。‎ - 10 -‎ ‎2.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中山装和旗袍均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 ‎3.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结合,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教材补缺 现代婚姻习俗的进步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到1952年底,自由、自主婚姻已占绝大多数,民主和睦的家庭和模范夫妇不断出现。‎ 易错易混 (1)近代最早在中国修筑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商人擅自修筑的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铁路。‎ (2)唐胥铁路是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3)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教材补缺 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晚清时创建的第一家官督商办的近代企业。1872年,北洋大臣李鸿章与办理海运多年的朱其昂商议试办新式航运业,1873年1月,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规定官督商办,招商集股,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 易错易混 有关大众传媒认识的几点误区 ‎(1)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许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 ‎(2)各种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互不能完全取代。‎ 知识拓展 报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影响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则全方位、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比其他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学习感悟】‎ ‎ ‎ ‎ ‎ 热考主题一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历史概念]‎ 近代民俗变迁的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1)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 - 10 -‎ ‎(2)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 ‎(3)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的保留。‎ ‎[史料实证]‎ ‎[史料一] 近代礼仪的变化 读史 史料一反映了近代礼仪由跪拜礼到鞠躬礼,再到握手礼,表面上是一种礼仪的变迁,实质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由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 ‎[史料二]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1920年)‎ 读史 史料二反映了从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化冲击了旧的习俗。‎ 根据以上史料,概括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提示:根本原因: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 政治上:政府、重大社会变革运动和仁人志士的推动。‎ 思想上: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经济上: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系统认知]‎ 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从政治上看,有外在影响和内在巨变两方面的原因。‎ ‎①外在原因:鸦片战争使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传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主动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 ‎②内部原因: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从生产力角度上看,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①火车、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视、电影、轮船等高科技成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 ‎②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 ‎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生物工程、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几个最主要的高技术领域都有所突破,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10 -‎ ‎(3)从思想启蒙和思想革命角度上看,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素养落实]‎ 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1.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基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B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习俗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太平天国是一个由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提倡“剪辫蓄发”主要是出于反清的需要,而不是与西方文明相对接,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仍然是一个封建性质的政权,故C项“提倡民主自由思想”错误;辛亥革命期间的“剪辫易服”与“宗教信仰”无关,故D项错误。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与革命党人的“剪辫易服”均带有反清的政治革命色彩,故选B项。‎ ‎2.传统社会男性主导的婚姻制度在近代发生变化。根据上海社会局统计,1934年离婚案为502件,离婚由女方提出的较多,主要原因是“不合”。出现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 )‎ A.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 B.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加快 解析:材料信息“离婚由女方提出的较多”反映的是近代女性在婚姻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导致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的传入,故A项正确。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变化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3.1913年,广东教育部门发出布告指出:“近来有一种女子佻挞长袜猩红,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该布告表明( D )‎ A.政府公开反对西方文化 B.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 C.男尊女卑观念逐步消除 D.自由开放风气已渐入社会 解析:材料中教育部门发布告纠正女学生穿着,这是履行教育管理的职责,另外教育部门并不责备“无知识者”,故不能扩大为政府公开反对西方文化,排除A项。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爆发,故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男尊女卑观念逐步消除,故排除C项。从女学生效仿新潮女性服饰穿着可以看出,部分女学生追求个性解放,这说明民国成立后,自由开放风气已渐入社会,D项符合题意。‎ ‎ 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 - 10 -‎ 在复习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时,要重点关注剪辫子、女子放足、婚姻自由、时装样式的更新、社交礼仪的变革、新节日的出现等现象。‎ ‎(1)辫落欢呼齐拍手。留长辫子是满洲人的习俗,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首次提出“断发”的主张,认为长辫子与近代机器化生产不相适应。剪发辫在当时的中国被视为反封建。‎ ‎(2)天足跚跚海样妆。这是近代女子解放的一个重要行动,也是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结果。中华民国政府明令禁止女子缠足。‎ ‎(3)时样新装称柳腰,中西合璧市招摇。受西方服饰的影响,近代中国出现了传统服饰与西方服饰相融合的服装,如满洲女子穿的宽大型旗袍受西方曲线美的影响,改成瘦小型近代旗袍;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山装出现。‎ ‎(4)记得改元初变故,革鞋毡帽遍华街。中华民国改皇帝年号纪年为民国纪年,出现了元旦等新节日。‎ 热考主题二 交通、通信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历史概念]‎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 ‎[史料实证]‎ ‎[史料一]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根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 读史 史料一指出国人办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说明办报活动与当时现实斗争关系密切。‎ ‎[史料二]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读史 史料二中“宣传正义”“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论述了辛亥革命时期《民报》的历史作用。‎ ‎[史料三] 2015年网络关注最热的名词是成龙的“duang”、毕福剑“视频风波”、“克强指数”“工业‎4.0”‎“新常态”“大数据”“能人腐败”“山头主义”“二代坑爹”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新浪网 读史 - 10 -‎ ‎ 史料三中媒体关注热词中有不少是丑闻曝光事件,如“视频风波”“能人腐败”“山头主义”“二代坑爹”等,这体现了大众媒体对政府工作部门的监督作用,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1.根据史料一、二,指出近代报刊的功能,并以《民报》为例阐述其历史作用。‎ 提示:功能:报刊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作用:《民报》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誉为“神奇的第四媒介”的互联网有何神奇之处。我们该如何认识网络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提示:神奇之处:传播媒介速度快,知识储量大,高度互动等。影响:作为一种娱乐大众的利器,既可收到社会监督的作用,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 ‎[系统认知]‎ ‎1.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 ‎②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2)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人们的观念等影响交通发展的地域不平衡。‎ ‎(3)影响 ‎①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②消极影响: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 ‎2.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外部因素:西方报刊业的发展和文化的扩张。‎ ‎②经济原因: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渴求各种经济信息。‎ ‎③政治环境:近代中国的政局动荡,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引发了人们对政局的关注。‎ ‎④思想因素:近代前期民主思想的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 ‎(2)影响 ‎①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这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 10 -‎ ‎②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时期,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③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 ‎[素养落实]‎ 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 ‎1.从1874~1877年,《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这反映了( C )‎ A.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B.《申报》的主要功能是时政评论 C.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D.《申报》促进晚清司法制度改革 解析:《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说明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故C项正确;《申报》连续刊载有关进展消息,既不能说明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也无法体现司法制度改革,故A、D两项表述错误;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2.1920年全国报界联合会通过《劝告勿登有恶影响于社会之广告与新闻案》指出:“如奖券为变相之彩票,究其弊端可以凋敝民力而促其生计,且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又如春药及诲淫之书,皆足以伤风败俗,惑乱青年。此种广告,皆与社会发生极大之恶影响,而报纸登载,恬不为怪。”这反映出当时( D )‎ A.政府立法整顿,规范广告业秩序 B.民族危机加深,报业界抵制外货 C.报刊业发展迅速,广告比重加大 D.缺乏有效管束,广告业乱象丛生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立法整顿规范报纸广告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该广告宣传抵制外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报纸广告比重的变化,故C项错误;报纸广告中“奖券为变相之彩票”,缺乏有效管束,“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伤风败俗,惑乱青年”,可见广告业乱象丛生,故D项正确。‎ ‎ 大众传媒的影响 以上两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复杂而矛盾的,我们应立足唯物史观,辩证看待:一方面,由于大众传媒不可避免地具有新闻导向的作用,深入人心,使受众产生相同或相似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由于媒体的信息量庞大,对同一事件报道的角度不同,评价各异,使社会思潮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这有时也会让人无所适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选择有用信息,鉴别正确信息,摒弃垃圾信息,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 10 -‎ 热考主题三 考点综合拓展 综合拓展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社会影响和认识 ‎1.特点 从地域看 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 从过程看 与西方侵略相伴始终,有较强的半殖民地化的色彩,在中西、新旧并存中出现中西合璧 从水平看 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从动力看 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从程度看 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仍广泛存在 ‎2.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推动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3.认识 ‎(1)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 - 1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