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单元综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单元综合提升 一、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认识 1.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主要方式 表现举例 军事侵略 近代列强主要发动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政 治 侵 略 割占土地 《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马关条约》: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等 获取特权 《南京条约》附件的“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辛丑条约》规定的驻兵权等 以华制华 从瓜分中国到扶植代理人:慈禧太后、袁世凯等 经 济 侵 略 开埠通商 《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天津条约》:南京、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北京条约》:天津;《马关条约》: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 获取特权 《南京条约》:中英两国议定关税;《天津条约》: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攫取海关权、筑路权等 战争赔款 《南京条约》向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北京条约》赔款英法各800万两白银;《马关条约》赔款白银2亿两;《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 镇压革命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 思想渗透 利用传教士 13 高考总复习 的传教特权,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日本全面侵华时推行奴化教育 2.基本认识 (1)从发动者上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 (2)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欧美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日本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殖民地化。 (3)从结果上看:除抗日战争中国取得完全胜利外,其他战争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这说明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4)从列强侵华的影响上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针对训练] 1.19世纪末20世纪初,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一挑战( ) A.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新发展 B.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受西方民主思想传播的影响 D.动摇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解析:选B。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由材料“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可知不是传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故A项错误;据材料“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并结合所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可知,这一挑战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故C项错误;据材料“向封建专制制度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可知主要是政治方面而不是思想方面,故D项错误。 二、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历程及内在规律 1.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阶级 纲领(主张) 实践活动 特点 农民 阶级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 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同时也具有落后性的一面, 13 高考总复习 其阶级属性决定了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 “自强” “求富” 洋务运动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资产阶级 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具有先进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又具有妥协性、软弱性的一面,决定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三民主义或新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北伐战争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民主革命纲领、毛泽东思想 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具有革命性和彻底性;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2.中国近代各阶级抗争与探索的内在规律 (1)与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紧密相连,也与当时中国社会的自身变化及各阶级的阶级立场紧密相关,在挽救民族危机的同时也在实践阶级主张。 (2)在指导思想上经历了从“向西方学习”到“以俄为师”的转变,探索的层面也经历了由浅入深,即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渐进过程。 (3)政治上争取民族独立、经济上实现国家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基本任务,其中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从洋务派到资产阶级改良派乃至革命派,其基本指导思想都是先富强后独立,而事实证明,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永无富强的可能。 [针对训练] 2.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十周年的演讲中指出,“我觉得这十年间的中华民国,除了政治一项外,没有哪一样事情不是可以乐观的……乐观的总根源,还是刚才所说那句老话:‘国民自觉心之发现。’因为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会自动,自然会自立”。作者认为辛亥革命( ) A.造成当时中国政局动荡不安 B.造就国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C.推动了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 13 高考总复习 D.使自主自立思想深入人心 解析:选D。据题干“乐观的总根源,还是刚才所说那句老话:‘国民自觉心之发现。’因为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会自动,自然会自立”可知,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使自主自立思想深入人心,故选D项。 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异同点 异同点 俄国十月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 同 点 方式 都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形式 基础 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参加的人民大革命 指导思想 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结果 都使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做了国家的主人 不 同 点 斗争对象 资产阶级 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道路 以城市为中心再到农村 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再包围城市 影响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使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针对训练] 3.1919年7月,当西方列强官方对华仍固守传统的殖民路线之时,莫斯科的工农苏维埃政府代理外交人民委员则在一项宣言中提议“废除沙皇政府与中国签订的所有秘密条约与其他不平等条约,无偿放弃一切的在华特权和利益”。这一宣言( ) A.使中国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D.加深了苏俄对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吸引力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当西方列强官方对华仍固守传统的殖民路线之时,莫斯科的工农苏维埃政府……‘废除……所有秘密条约与其他不平等条约,无偿放弃一切的在华特权和利益’”可知,苏俄的做法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很大的吸引力,故选D项。 四、20世纪世界形势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领域 表现 政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13 高考总复习 列强侵华 从列强共同支配中国到日本独霸中国再到美国控制中国 中国革命 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革命领导阶级为无产阶级,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走苏俄(联)式到走中国式革命道路 国际地位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其胜利使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使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 经济 民族工业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较快发展,但经济危机及列强侵华使中国民族工业到后期逐渐萎缩甚至破产 思想 文化 思想解放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广泛传播 思想理论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并发展 [拓展训练] (2016·高考全国卷Ⅲ·T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思路点拨】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有效信息并从多角度、多层次加以论证。从图片信息可知,清末自开商埠有三十多处,可从商埠的分布特点切入,联系1898年至1910年的时代特征,从“是什么”“为什么”等层次进行分析。 【尝试作答】 答案: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 13 高考总复习 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1)地图类历史分析的解答思路基本还是信息提炼(从材料中直接获取)+分析说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回答原因或影响), 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角度回答。 (2)历史图表类分多种类型,解答时应注意分清类型,采取不同的解答技巧:如表格式的解题技巧三点很关键,一是划分层次,二是合并同类项,三是结合时间分析原因;地图式解答一般是:一看文字,二看时间,三析社会转型;柱型式解题技巧一般为分阶段、看趋势、析时间三步等。 史学界对抗日战争的评价 【史界观点】 观点一 中国的持久抗战,牵制和消耗了日军的主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的抗日战争打破了日本“北进”苏联的企图,支援了苏军的对德作战……牵制了日军的主力,延缓了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间,援助了英、美对日作战。……总之,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贡献是重大的,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 观点二 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中国实际上是最早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大约100万日本军队,共发生了137次局部战事,这一点的确令人惊异。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 【争鸣感悟】 1.观点一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观点二表明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直到近些年来才开始逐渐认识到中国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做出的贡献。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注意力大多集中于德国和欧洲战场。其次,他们把在欧洲等战场开展的现代化战争作为标尺衡量一切,而抗日战争却很少以西方熟悉的方式出牌,令西方大为不解。 单元质量检测(二) (建议用时:45分钟) 13 高考总复习 一、选择题 1.(2020·广东广州调研)在1843年的虎门谈判中,英方要求中国对香港贸易自由化。中方为此发布告示:“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若不请牌照辄往买卖者,查出以私贩及违禁下海论罪。”这表明清政府( ) A.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B.厉行闭关锁国政策 C.同意实行“协定关税” D.尝试维护国家权益 解析:选D。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对英国提出的要求并未完全接受,而是制定相关政策仅给予有限的许可,这表明清政府尝试维护国家权益,故选D项。A、B、C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排除。 2.(2020·广东惠州模拟)1853年法国驻中国领事敏体尼写道:“(南京)英美商人都在叫苦,几星期来,他们的棉布一匹也销不出去,就是鸦片烟也无法销售,价格急剧下跌。”这是因为,当时( ) A.中国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展 D.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解析:选D。太平天国运动于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与题干中的“棉布一匹也销不出去”“鸦片烟也无法销售”等现象有因果关系,故选D项;鸦片战争之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有较大影响,但这与题干中的“鸦片烟也无法销售”不具有因果关系,排除A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工业才开始产生,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 3.(2020·湖南郴州一模)“……所以虽在美、法革命之后,洪(秀全)、杨(秀清)诸人依然不脱以前帝王思想的旧习,他们只知援用西方基督教的粗迹牢笼愚民,却没有根据西方民主精神来创建新基。”材料着重揭示太平天国( ) A.利用拜上帝教支撑政权 B.利用“中体西用”思想建立政权 C.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 D.未认识到革新政体的重要性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洪(秀全)、杨(秀清)诸人……没有根据西方民主精神来创建新基”可知,材料着重揭示太平天国未认识到革新政体的重要性,故选D项。材料着重揭示太平天国的局限性,而非拜上帝教的影响,排除A项;“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对西方国家的鄙视态度,与“华夷之辨”的观念无关,排除C项。 13 高考总复习 4.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 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 ) A.《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C.《胶澳租借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解析:选B。“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5.(2020·江淮十校联考)伊藤博文在中日谈判中透露割让台湾之事,李鸿章答以英国将会干涉,伊藤博文却说:“岂止台湾而已!不论贵国版图之何地,我倘欲割取之,何国能出面拒绝?”伊藤博文此“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日本( ) A.国际地位已得到列强的认可 B.与英国形成瓜分中国同盟 C.能获得列强的默许和支持 D.经明治维新成为亚洲强国 解析:选C。题目中并未牵涉日本国际地位得到列强认可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列强对日本侵华采取了默许和支持的态度,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意不相符,故D项错误。 6.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西藏面临西方入侵、中国领土再次被割让的危急关头,张荫棠挺身而出,上书清政府,要求整顿藏政、挽回主权,随后受命入藏任“查办藏事大臣”,并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汉族驻藏大臣。这反映了此时的清政府( ) A.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危机 B.仍秉承传统的选才思路 C.积极采纳汉族官员的主张 D.进一步扩大地方的自治权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张荫棠的行为可知当时清政府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拔汉族官僚采用的不是传统的选才方式,故B项错误;积极采纳汉族官员的主张是材料的表面现象而非本质,故C项错误;设置驻藏大臣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不是扩大地方自主权,故D项错误。 7.“首先因为军事胜利而得利的不是革命本身,而是叛变了革命的人物。这种包含着成功的失败,同辛亥革命的结局非常相似。”材料评价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国民革命 D.土地革命 解析:选C。国民革命通过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 13 高考总复习 但是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导致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了,这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但是胜利果实却被袁世凯所窃取的结局是很相似的,故C项正确。 8.1923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第13号通告:“吾党在此次国民党全国大会代表中,希望每省至少当选一人,望各区会与地方会预商当选之同志,此同志必须政治头脑明晰且有口才,方能在大会中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共中央( ) A.注重国共合作中党的独立性问题 B.触及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问题 C.强调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紧迫性 D.准备改组并掌握国民党的领导权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1923年”“同志必须政治头脑明晰且有口才,方能在大会中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在国共即将合作之际,中共中央注重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故选A项。 9.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规定:“红军及赤卫队的官兵,在政府及其他一切公共机关服务的人,均得分配土地,如农民所得之数,由苏维埃政府雇人代替耕种。”这一规定( ) A.增强了红军抗敌的信心 B.意在改善农民生活 C.推动了根据地经济发展 D.具有社会保障思想 解析:选D。A项未能涵盖“赤卫队的官兵”“在政府及其他一切公共机关服务的人”,故错误;材料中分地对象为“红军及赤卫队的官兵”“在政府及其他一切公共机关服务的人”,故B项错误;“红军及赤卫队的官兵”“在政府及其他一切公共机关服务的人分得土地”不会对根据地经济发展起重大影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分地给“红军及赤卫队的官兵”“在政府及其他一切公共机关服务的人”,可知这一规定带有对部队及公职人员社会保障的意味,故D项正确。 10.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与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战争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撒满吾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材料可以反映出( ) A.蒋介石的抗战政策受国际势力支配 B.蒋介石坚持对日战争态度没有改变 C.敌我力量变化使蒋介石改变抗战立场 D.为了持久抗战使蒋介石拒绝国际援助 13 高考总复习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可知,蒋介石坚持对日战争态度没有改变,故选B项;A、C两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提及国际援助,排除D项。 11.(2020·广东百校联考)1944年,当美军观察组全部到达延安后,毛泽东称这是“中国抗战以来最为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周恩来认为“不能把他们(美军观察组)的访问和观察当成普通行为,而应把这看作是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积极开展官方的外交活动 C.积极争取国际外援的支持 D.与美国有了军事上的合作 解析:选C。由材料“看作是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外交活动积极争取国际外援的支持,故C项正确;中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1944年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的外交活动不能代表官方,故B项错误;由材料不能得出中共和美国已有了军事合作的结论,故D项错误。 12.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做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 ) A.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B.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 C.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 D.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解析:选D。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是结果,非主要意义,故A项错误;谈判并未直接增强共产党消灭国民党的实力,故B项错误;谈判减少了国民党发动战争的理由,但没有完全消灭国民党发动战争的理由,故C项错误;中共积极促成谈判,为中共取得了政治主动地位,故D项正确。 13.(2020·江苏海门一模)一位解放军指挥员在诗中写道:“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征程;雄师南下,跨陇海,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他描写的是( ) A.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了南京 B.刘邓大军组织发动淮海战役 C.晋冀鲁豫解放军跃进大别山 D.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13 高考总复习 解析:选C。“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征程;雄师南下,跨陇海,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指的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故C项正确。 14.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把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把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把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把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中央军委的这一决定( ) A.旨在集中各区优势兵力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B.体现了突破地域限制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需求 C.落实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夺取全国胜利的总方针 D.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决心 解析:选B。材料只是更改“野战军番号”,未涉及集中各区优势兵力,故A项错误;野战军番号由“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分别更改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体现了突破地域限制,故B项正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召开,时间上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决心,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5.(2020·百师联盟全国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山海经》记载,炎帝为南方之神,蚩尤为九黎的部落酋长,盘古、伏羲的故事为汉族、羌族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神话。黄帝被认为是其他四帝的祖先,《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幸明德。”战国时期,七国的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拓跋珪在其昭文中说:“夫刘(邦)承尧统,旷世继德……《春秋》之义,大一统之美,吴、楚僭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垢。”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曾下令改变鲜卑族的风俗习惯、服装和语言,奖鲜卑贵族与汉族的士族通婚,改汉姓,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等。 ——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自发联合,一方面是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分裂阴谋、保卫祖国的统一与边疆完整,同时也逐步深入,从不同层次上寻求将古代中国转化为现代中国的强国之道。辛亥革命以后,贯彻“五族共和”原则,但还未能真正反映中国近代民族问题的根本实质。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一则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一则是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还提出了“少数民族”的概念。1937 年,共产党倡议和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必须广泛团结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1938年以后,又逐渐明确,在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解放的过程中与获得独立解放以后,建立和完善在统一中国实行各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道路。 13 高考总复习 ——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华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七国的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为汉族、羌族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神话”“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大一统之美”“奖鲜卑贵族与汉族的士族通婚,改汉姓,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概括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从特点中归纳出影响,如民族文化认同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民族融合等。(2)第一小问内涵,据材料二“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自发联合”“一则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一则是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广泛团结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实行各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道路”概括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意识觉醒、民族危机加剧等方面作答。 答案:(1)特点:多元性,各部落、民族有各自的文化;一体性,有些民族有共同的祖先或文化认同,特别是普遍认同黄帝的地位;统治者都以某些显赫人物后代自居;完成统一是各民族统治者的共同追求;各民族相互融合。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2)内涵: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民族自强;民族联合、民族团结。原因: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传统;先进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政党的不断探索;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从1941年5月至战争的结束,援华的租借物资及劳务总计8.46亿美元,其中各种军用装备价值5.17亿美元,另外还有经济贷款6.98亿美元。美国对中国人员方面的援助,最显著的是陈纳德的飞虎队,他们在开辟驼峰航线、对抗日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曾分4次向中国提供借款1 800万英镑。 为保卫滇缅公路和支援英军作战,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2月下旬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使中国军队扬威于异域。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及滇西,取得胜利,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杨天石《抗战时期中国与美、英、苏 三大国的关系》等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依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信息具体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 13 高考总复习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中国战场、入缅作战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失败等;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如中国战场减轻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从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提取牵制日军配合盟军作战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信息具体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信息: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说明:美、英、苏等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反映了中国战场的重要性。中国的抗战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使苏联能够避免两线作战,也减轻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中国不仅在国内坚持抗战,还开辟了境外战场。为了保卫滇缅公路,履行对盟国的义务,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在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之后,中国与盟国在缅甸战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中国远征军的英勇作战不仅支援国内正面战场的作战,还减轻了盟军在印缅地区和太平洋地区的压力,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对日作战及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失败。 1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