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2专题9第19讲 “蒸汽”的力量及走向整体的世界学案
第19讲 “蒸汽”的力量及走向整体的世界 工业革命改变世界——“蒸汽”的力量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1.条件 (1)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 (2)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扩大了国内市场。 (3)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4)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动力和政治保障。 2.表现 棉纺织业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1771年,阿克莱特设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标志着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并确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动力方面 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推动了各行业的革命 交通方面 以蒸汽做动力的汽船、火车成为重要交通工具 3.影响 (1)工厂制得到推广,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2)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3)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4)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4.推广 (1)原因: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 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开展。 (2)代表:使用通用部件和机床工业的诞生。 (3)影响:美国机械制造业迅速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工业革命过程流程图 首先开始于纺织业(标志是珍妮机的问世)→冶金、采矿和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新→蒸汽动力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瓦特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火车和汽船)→向欧美大陆的扩展(18世纪末19世纪初)。 工业革命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哲学领域,马克思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孔德创立了唯心主义的实证主义哲学。在文学领域,批判现实主义先是与浪漫主义齐头并进,以后则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主流。在史学领域,实证主义成为法、英最主要的学术流派。 ——马克垚 二、打造“世界工厂” 1.条件 前提 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 对内政策 (1)进行民主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 (3)进行法制化建设,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的原则 (4)企业界利用大工厂制对工人进行严格管理和残酷剥削 (5)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 对外政策 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 2.表现 (1)19世纪中期,英国的生产能力远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英国逐步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 (2)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三、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1.历史条件 物质条件 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技术条件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重要保障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2.形成标志: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 3.成熟标志: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产生的原因 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需要更为广阔的市场;英国传统的重商主义政策造成欧洲关税战,影响了英国的对外贸易;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为发展工业、实行自由主义提供了条件。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工业革命的影响 史料一 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宣称“ 我们只是把蒸汽机看作是人类发明的最高贵的机器”……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英国桥梁的开幕式上时,乐队演奏:“好啊!英雄来了!” ——《世界:一部历史》 史料二 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变成了野蛮人。 ——托克维尔评论曼彻斯特(1835年) [解读] (1)史料一表明工业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活,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当时的社会公众对工业革命持肯定态度。 (2)史料二中“污秽”“肮脏”“野蛮”等说明了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 [思考] (1)指出史料一中人们对工业化的态度,并分析理由。 试答: (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变成了野蛮人”? 试答: 【提示】 (1)态度:肯定。理由:蒸汽船便利了交通;蒸汽机提供了动力;桥梁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凸显了人的力量。 (2)工业文明在取代农业文明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加紧剥削工人阶级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污染和破坏。 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协调,也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 2.促使工业现代化转型: 工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3.促进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经济的重心迅速向拥有丰富煤铁资源的西北地区转移。 4.促使社会思想转型:工业化和法国革命两种力量联合在一起,导致了1815年以后种种新学说的产生与发展。 5.促使社会形态转型:工业革命后,经济形态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形态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3年,上海被开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的对外贸易中心,其进出口贸易值约占全国的50%左右,上海开埠后,江苏逐渐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广大市场,这大大刺激了江苏农村副业的发展和农副产品的出口。据海关统计资料,1896-1937年,江苏地区通过苏州海关、镇江海关、金陵海关出口的土货总值为4亿8千万关平两,其中出口值最高年份为民国8年,达到30 348 130关平两。 ——《近代对外贸易与江苏省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43-1937年江苏省的经济变动,并分析变动原因。 [解析] 第一小问,可以从旧的经济因素(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和进步的经济因素(农产品商品化及世界市场)程度提高两个角度回答。第二小问,首先注意时间跨度(1843-1937),其次从内部(国内市场的被迫开放)和外部(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和一战)两个角度回答。 [答案] 变动:江苏省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原因: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商品市场扩大;西方掠夺工业发展的资源、原料的推动;受一战的影响。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爱国官兵反抗,农民阶级开展了太平天国运动。 2.经济:自然经济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4.思想:“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 5.社会习俗:衣、食、住、行、风俗观念近代化,呈多元并存,中西融合趋势。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茂名一模)18世纪的英国保持着一种独特土地制度,一端是一些大地主,另一端则是大量没有土地以工资为生的劳动力,自耕农的数量在持续减少。英国农村发生的变化表明( ) A.英国封建租佃关系大量存在 B.英国农业生产力有较大进步 C.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D.英国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D [18世纪英国农村出现大量没有土地以工资为生的劳动力,反映了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自耕农向雇佣劳动力的转变,体现了农村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不是封建租佃关系,故排除A项;没有比较我们不能判断英国农业生产力进步与否,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排除C项。] 2.(2019·株洲一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在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理论的影响下,贫穷被看作是个人的事,失业人口甚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因为它可以把工资压至最低水平,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这表明工业革命( ) A.有助于生产的合理化 B.使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C.推动社会观念的进步 D.降低了社会人文关怀 D [工业革命时期盛行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题干反映了在自由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底层民众生活困难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故D项正确。] 3.(2019·内江二模)1884年12月,《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其大意是:佩戴WOLF清新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 它不但可以让人们免受粉尘的侵害,而且不会给看书、写作或睡眠带来任何不便。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技术革命化解了环境危机 B.环境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C.工业化导致环境问题凸显 D.环境污染比其他国家更加严重 C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英国工业化导致环境问题凸显,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技术革命加剧了环境危机,故排除A项;这是一则广告,而不是媒体的报道,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英国和其他国家的比较,故排除D项。] 4.(2019·桂林一模)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认为,“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五分钟”,英国是最先发生这“5分钟”事件的地方,工业革命可能是最初的关键几秒钟。正是这个革命使现代文明降临人间。这表明( ) A.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很短 B.工业革命仅仅发生在英国 C.欧洲的思想文化相对落后 D.欧洲以工业文明改变世界 D [材料说明欧洲工业文明影响整个世界,使人类进入现代工业时代,故选D项;材料将工业时代比喻为最后五分钟,但并不是指工业革命的发生时间很短,故排除A项;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后,传播到欧美其他地区,因而工业革命并不仅仅发生在英国,故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欧洲工业文明影响整个世界,体现了欧洲工业文明的先进性,故排除C项。] 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电气时代的来临 1.背景 (1)前提:欧美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2)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资金:资本积累为新兴工业部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4)技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2.概况 (1)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和德国。 (2)标志: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3)应用:电灯、电话、电车、电影放映机。 3.影响 (1)推动了钢铁工业、近代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变革。 (2)伴随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质疑 有学者对传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概念提出质疑,认为……第二次技术革命(1870—1914年)通过设备更新、技术升级强化了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支配地位,也给第三产业增添了新兴部分,但并未带来三大产业之间的另一次结构转换(质变),因此不能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二、瓜分世界的狂潮 1.背景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进一步拉大了与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差距。 (2)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 2.目的:寻求和扩大投资场所。 3.概况:19世纪末,德、美、日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成为英、法、俄的强大竞争对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4.美国 (1)提出“门罗主义”,成立了“泛美同盟”,控制了拉丁美洲。 (2)提出“海权论”,发动美西战争,确立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 (3)提出“太平洋商业帝国”的构想,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三、世界连接为一体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2.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3.表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框架 资本主义市场 手段 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 内容 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 4.影响 (1)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2)促进了各地区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 (3)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4)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5)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导致19世纪末的国际关系日趋复杂。 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世界市场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建立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既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市场,也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市场。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指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体系(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整个世界被纳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体系)和殖民体系(指亚非拉广大地区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保护国)。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特点 史料一 19世纪晚期起,资本主义列强……资本输出、掠夺性贸易,再加上海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大发展,最终摧毁了一切落后国家和民族的堡垒,瓦解了它们的传统自然经济,从而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 ——《全球通史》 史料二 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 ——[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解读] (1)史料一中信息说明世界市场形成的基本途径有商品交换、殖民掠夺、交通技术条件等。 (2)史料二信息说明主要以欧洲为中心进行商品和资本的输出,欧洲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具有优势。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 试答: (2)根据史料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特点,并分析促成此特点形成的历史条件。 试答: 【提示】 (1 )途径: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有国际贸易、殖民掠夺、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2)特点:以欧洲为中心;欧洲掠夺海外原材料的同时,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 条件:欧洲主要国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最终确立;殖民扩张及两次工业革命给欧洲带来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交通运输日益便利。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表现 1.空间范围日益扩大:经历了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区域贸易到世界贸易的发展过程。 2.联系方式更加快捷:交通运输方式经历了从马、帆船到汽船、火车、汽车、飞机的变化;商品信息传递经历了人员传递到通过电报、电话的转变;商品运输的速度和运载量迅速扩大。 3.商品种类迅速增加:由农牧业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到工业产品与原料的交换,再到资金、劳动力与商业服务的交换。 4.市场资本总额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5.市场组织、维护机制不断完善:通过建立银行、交易所,成立政府特许公司、垄断公司等工业公司和商业公司,保障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顺畅。 6.贸易中心的不断变化: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1400—1800年,西、葡、荷兰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后来美国取而代之;如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材料二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家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 [解析] 两则材料阐释的均是历史现象,在归纳时要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信息,透过现象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影响和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答案] 英国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新格局;世界贸易总量持续大幅度增长;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世界经济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多角度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推动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从道德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伴随着资本主义列强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残酷剥削和掠夺,这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3.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促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全球的传播,突破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泸州一模)下表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统计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它反映了( ) 国家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印度 24.5 19.7 17.6 8.6 2.8 1.7 英国 1.9 4.3 9.5 19.9 22.9 18.5 美国 0.1 0.8 2.5 7.2 14.7 23.6 A.技术创新改变世界制造业格局 B.中国和印度的制造业产量逐渐减少 C.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D.19世纪初中国制造业水平世界领先 A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1750—1830年间中国占比最大,印度其次;1860-1880年间英国占比最大,原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独占鳌头;1900年美国后来居上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故选A项;B项没有从整体去解读表格,表格反映的意思是世界制造业格局变化的原因,故排除;C项一是错在没有时间限定,二是错在没从整体上理解材料,故排除;D项同样只反映了部分材料意思,故排除。] 2.(2019·洛阳、许昌二模)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高有阶级的特权。但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岁至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 B.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 C.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 D.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A [材料19世纪以前的精英教育到20世纪初的大众教育,说明社会发展对人民教育提出了要求,这符合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故选A项;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接受教育的面扩大,不在社会矛盾的缓和,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国家建立“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岁至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可知这一结果是政府行为,故排除D项。] 3.(2019·唐山一模)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医疗保险法》,1884年又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老龄和残疾保险法》。这三大保险法旨在( ) A.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 B.应对现代化社会的挑战 C.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 D.推动企业自觉科技创新 B [三大保险法的通过是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故选B项;现代保险制度建立于二战结束后,故排除A项;保险制度的建立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故排除C项;保险法的颁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不能推动科技创新,故排除D项。] 4.(2019·衡阳一模)尊重女性,强烈的主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中世纪英国贵族绅士文化的核心。随着时代变迁,个人奋斗与商业意义上的成功日渐成为新的绅士标准,“绅士”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到平民阶层。到19世纪末, 传统的绅士概念被彻底稀释。这说明,英国绅士文化( ) A.随着经济的转型而嬗变 B.渐朝低俗化的方向发展 C.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D.在商业社会中逐渐消亡 A [由材料可知,资本主义发展导致绅士价值观的变化,且追求商业成功也不仅局限于绅士,向平民阶层扩大,故选A项;材料并不能体现英国绅士文化的低俗化,故排除B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封建王朝,这与“追求个人奋斗与商业意义上的成功”的绅士文化不符,故排除C项;英国绅士文化并未在商业社会中逐渐消亡,故排除D项。] 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两次工业革命 全国卷Ⅰ 2019·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特点 2018·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2017·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2015·三次科技革命与生产力 全国卷Ⅱ 2016·工业革命与环境污染 全国卷Ⅲ 2016·工业革命与铁路建设 1.从考查趋向看,工业革命一直是高考高频考点,几乎年年考,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会出现。通常从动力变革角度考查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从历史反思角度考查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多角度考查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代议制、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及思想科技文化等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的理解认识。多运用材料且图文材料比重较大,创设情境,考查对世界市场形成途径及过程的理解。 2.从社会热点看,联系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注重环境治理等问题,以及理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3.从预测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一直是命题的重点。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2019·全国卷Ⅰ)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自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明立意:从英国工业革命发明特点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抓关键:由材料“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源于劳动实践。 理思路:由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故排除B项;C项错在“取决于”,故排除;D项错在“各阶层广泛参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大多来自一线工人,故排除;故选A项。 练点:工业革命的条件 1.(2018·全国卷Ⅰ)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B [材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将不同的新因素加入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之中,最初研究者只关注经济因素, 而后期研究者加入了政治因素和资源因素,说明研究的视角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全面,故选B项。] 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2.(2016·全国卷Ⅱ)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A [材料关键信息:19世纪上半期,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上升。这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时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故选A项;B项“化学工业”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排除;C项工业革命时期农业也获得快速发展矛盾,故排除;D项与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整体进步矛盾,故排除。] 挖掘历史题源 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 (2017·全国卷Ⅰ)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上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明立意:从英国国民总收入与工人实际工资对比的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抓关键:对比表中的数据变化。 理思路:结合表中数据明显可知,A项错误,故排除;英国工人不等同于廉价劳动力,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生活整体上有明显改善,故C项错误;故选D项。 练点:工业革命与铁路建设 3.(2016·全国卷Ⅲ)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A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铁路与统一国内市场的关系。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19世纪60年代美国不同地区铁路轨距不同,全国没有实行统一的标准轨距。不同宽度的铁轨,说明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故选A项;没有其他行业和部门做比较,无法判断出铁路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故排除B项;这种情况与制造业的发展状况无关,故排除C项;材料也没有体现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故排除D项。]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1688年之前,英国90%以上的商品出口到欧洲大陆。大约100年后,英国对欧洲出口虽有所增加,但这一比重却下降到3%左右,而对美洲的出口所占比重则增长到58%左右。这一状况( ) A.得益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B.反映了英国国际地位的下降 C.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D.说明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 [18世纪后期英国对北美输出商品增加,给英国带来丰厚利润,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展提供了资金保证,故选C项;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是在19世纪中期,材料所述时间是在18世纪后期,故排除A项;材料表明英国对欧输出减少,对北美输出增加,不能看出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故排除B 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故排除D项。] 2.1624年,英国通过专利立法。从1630年到1809年,英国共批准了3 241项专利。其中,1750年后的占2 639项,尤其是1800年到1809年就有924项。由此可以推知( ) A.工业革命开展促进专利立法 B.英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C.民主政治确立推动技术进步 D.知识产权保护适应经济发展 D [18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手工生产需要技术变革来适应市场的需要,专利法促使大家专心研究,致力于工业上的变革,故选D项;1765年珍妮机的使用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故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故排除B项;1689年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故排除C项。] 3.(2019·洛阳一模)19世纪的英国为中下层阶级提供呼吸场所逐渐成为社会改革家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城市蔓延或“房屋进军”的威逼下,凝聚保护力量的环境组织应时而生,此后,在其领导下开启了大规模的“城市之肺”保护与建设活动。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A.城市污染严重 B.议会改革成效显著 C.阶级矛盾尖锐 D.市民意识迅速兴起 A [由材料“在其领导下开启了大规模的‘城市之肺’保护与建设活动”可知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故选A项;议会改革的主体是工业资产阶级而非中下层阶级,故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社会矛盾,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环境污染而非市民意识,故排除D项。] 4.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出现各主要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这一变化( ) A.巩固了英国世界强国的地位 B.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D.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D [第二次工业革命“竞相开放”的局面, 使得英国世界强国的地位相对削弱,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故B项错误;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德的发展速度超过英法,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故D项正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