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时对点练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时对点练习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了方便和实惠,你最应该选择(  )‎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根据时间、起止地即可判断应选择火车,故选A项。‎ ‎2.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②带来了一些城镇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型交通工具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带来的影响是加重而不是减缓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所以本题答案是A项。‎ ‎3.19世纪70年代已经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是(  )‎ A.轮船 B.飞机 C.汽车 D.马车 答案 A 解析 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故A项正确。‎ ‎4.小说《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姚木兰在民国六年(1917年)从北京出发到上海、杭州游历,当时她不可能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 A.火车 B.轮船 C.飞机 D.汽车 答案 C 解析 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1918年,所以民国六年(1917年)姚木兰不可能乘坐飞机到上海、杭州游历。‎ ‎5.近代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是由于(  )‎ A.中国传统工具的进一步改进 B.清政府主动引进外来文明成果 C.西方近代化交通工具的引进 D.国民政府鼓励发明创造的结果 5‎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质的变革”“由于”要求,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传统工具”,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B、D两项没有依据,具有片面性;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 ‎6.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  )‎ A.电报 B.火车 C.电影 D.电灯 答案 A 解析 由诗的内容推测该文明成果是通讯工具有线电报,故A项正确;火车是交通工具,故B项错误;电影是大众传媒,故C项错误;电灯是照明电器,故D项错误。‎ ‎7.如图是中国近代时期的一张老照片,从中体现发生变化的社会生活领域是(  )‎ A.服饰 B.建筑 C.通讯 D.婚礼 答案 C 解析 图片人物穿的是传统服装长袍马褂,故A项错误;图片没有反映建筑物情况,故B项错误;图片人物在接电话,反映的是通讯工具的变化,故C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婚礼,故D项错误。‎ ‎8.“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上海世博会上这句流行语彰显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航空事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答案 A 解析 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 ‎9.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上述谕旨中的“电”应是指(  )‎ A.电车 B.有线电报 5‎ C.电话 D.无线电报 答案 B 解析 19世纪70年代,中国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而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马关条约》签订后的情况,故B项符合题意。‎ ‎10.(2016·湖南学业水平测试)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影响包括(  )‎ ‎①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 ‎③束缚了人们思想 ④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讯产业快速发展,“束缚了人们思想”与史实不符,故B项正确。‎ ‎[能力提升]‎ ‎11.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这表明上海(  )‎ A.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 B.各地经济发展具有严重不平衡性 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 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 答案 D 解析 “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可看出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故D项正确。‎ ‎12.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即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是(  )‎ 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别肠转如轮”“眼见双轮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D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马车及木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13.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5‎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答案 A 解析 “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冲击。B项背离材料,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4.下面是盛泽镇通讯发展与丝绸成交额关系表。由此表可知(  )‎ 时间 通讯发展 丝绸成交额(万两)‎ ‎1909年 设邮政分局 ‎408‎ ‎1918年 设电报局 ‎511‎ ‎1923年 设拥有100门电话机的电话公司 ‎977‎ ‎1936年 全镇拥有电话的人家已有222户 ‎1 021‎ A.盛泽镇通讯业走在全国前列 B.丝绸成交额与近代通讯密不可分 C.盛泽镇实现了通讯近代化 D.通讯发展对丝绸成交有一定帮助 答案 D 解析 从表中信息可知,伴随着通讯发展,丝绸成交额从“408万两”增长到“1 021万两”,符合通讯发展有助于商业发展的规律,故D项正确。‎ ‎15.(2017·温州十校联考)“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航海事业 B.铁路运输 C.航空事业 D.电报电讯 答案 D 解析 由“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可知反映的是与通讯有关的电报电讯业,故D项正确。‎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改变。到1911年中国铁路的修筑简况:‎ 5‎ 材料二 火车  1940年的上海外滩(照片)  民航客机 ‎(1)材料一反映了1911年前中国铁路的投资状况怎样?这种投资状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交通工具的哪些方面?交通工具的变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清政府贷款投资为主,中国人自筹自建铁路仅占很小比例。‎ 说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中国铁路修筑权大量丧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方面:铁路、水运、航空。‎ 积极影响: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3)只有首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