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单元测试试题(含解析) 人教版 新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单元测试试题(含解析) 人教版 新版

‎2019届高三下学期单元测试历史试题 ‎1. 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 A. 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 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 C.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 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无从体现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社会的要求,所以排除B和D。同时材料只是体现道家对现实绝望,而不是人类社会的绝望,C选项偷换概念,所以排除。材料中强调道家主张的“背反”式憧憬,无为实际上是希望社会有为,渴望人类社会有秩序可循,所以答案为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2. 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A. 提升民族认同 B. 化解民族矛盾 C. 继承华夏传统 D. 促进民族融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民族认同感是对本民族的认可,而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文化,故A项错误;只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并不能化解民族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继承华夏传统,故C项错误;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的融合,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考点:历史研究·史学研究·民族融合 ‎3. 史书记载,宋仁宗自己曾经对臣子表示:“措置(处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这表明 A. 理性思考影响君主施政 - 11 -‎ B. 丞相制可以消除决策失误 C. 宋代君主权力有所削弱 D. 宋仁宗无意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材料的大意是:宋仁宗认为处置天下大事,不能君主一个人说了算,万一出现失误,就不能更改了,应该由皇帝与宰执近臣集体商议。这体现了君主的理性思考,故A项正确;集体商议可以减少决策失误,但不能消除决策失误,故B项错误;宰相只是参与讨论,决策大权仍掌握在君主手中,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的政治制度 ‎4. 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据此可以推知 A. 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 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 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 D. 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提炼材料关键信息,秦防金属腐蚀技术失传、元代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在清代终止,归纳其共性,均在于由于王朝更迭,导致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故选A。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和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都说明这些技术并没有被严格保密B错。C、D表述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手工业发展•兵器发展 ‎【名师点睛】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线索3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5. 明清时期,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礼学”的热潮。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希望通过对古礼的研究,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 - 11 -‎ B. 阳明心学助长空谈之风 C.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 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 ‎【答案】C ‎...............‎ ‎6. 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这表明作者 A. 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B. 已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 C. 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D. 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实质上讲述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作者的这番论述反映出他对君主专制政体的一种危机,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C选项错误,作者还是封建帝制的拥护者;B选项错误,作者是封建思想的维护者,不是反对者。‎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弄清楚作者所代表的阶级立场以及思想倾向。题干中给出的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末,也就是近代初期,这个时期的满清官员依旧是封建统治的维护者,不可能有着推翻封建制度,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明确这一问题,题目很容易回答。‎ ‎7. 著名买办郑观应认为面对通商以来外国的侵略,“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唐廷枢脱离怡和洋行加入轮船招商局后,想方设法“去损伤这些外国公司”。这反映了 A. 买办是西方侵略中国的工具 B. 民族意识被引入经济发展之中 - 11 -‎ C. 洋务运动强调学习资本主义 D. 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唐廷枢脱离怡和洋行加入轮船招商局后,想方设法“去损伤这些外国公司”说明当时民主意识危机严重,故B项正确;A没有提及;C中没有体现洋务思想;D中是19世纪末期。‎ 考点:近代中国政治•列强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名师点睛】‎ ‎8. 甲午战争的结果,在中国近代相当长时期内导致人们对洋务运动全盘否定、对明治维新则无限拔高。这主要因为 A. 甲午战争重挫了民族自信心 B. 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迫切性 C. 历史评价受到留日学生影响 D. 中日综合国力发生巨大逆转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说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没能挽救民族危机,所以全盘否定,而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富强的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机,所以不断拔高,这和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迫切性有关,故B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中体西用 ‎【名师点睛】洋务派、顽固派与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 不要认为他们是水火不相容,其实在根本问题上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在维护封建统治、抵抗侵略方面是一致的。‎ - 11 -‎ 不同的是在维护统治的手段和方法上,抵抗派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统治,而顽固派因循守旧,仇视一切外洋之物,主张用封建传统的办法来维护统治。‎ 洋务派是对抵抗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侧重点有所不同,抵抗派的主要目的是“制夷”(抵抗侵略),洋务派的主要目的是“自强”(镇压人民革命)。‎ ‎9. 从历史上看,罗马社会经济逐步从一个单一的农业经济社会变成了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并重的社会。帝国中期后,商品贸易和商业交换活动甚至占据了主要地位。商品贸易的发展 A. 成为共和国体制得以维系关键 B. 确保了罗马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C. 推动了罗马法适用范围的扩大 D. 阻碍了罗马大土地所有制发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商品贸易的发展促使帝制取代共和制,故A项错误;商品贸易的发展使平民阶层壮大,有利于打破罗马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故B项错误;商品贸易的发展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交往日益增多,商业往来日益频繁,新矛盾、新问题的产生,促使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故C项正确;商品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罗马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发展 ‎【名师点睛】罗马法的影响:①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②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今天继承的罗马法法律制度、原则:①陪审制度②保护人制度即律师制度③“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即“不告不理”原则。‎ ‎10. 欧洲中世纪的通行文字是拉丁文,《圣经》就是典型。但到近代初期方言文学勃兴,很多思想家对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但丁对于意大利语,拉伯雷对于法语,马丁路德对于德语。这一现象 A. 促成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 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 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 D. 导致欧洲陷入四分五裂 ‎【答案】B - 11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翻译《圣经》促进的事语言文字学的发展,而一种语言文字代表着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所以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促成”二字上,文艺复兴与这种翻译无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无法体现这一观点;D选项与B选项观念相反。 ‎ ‎11. 19世纪初,美国建立首都哥伦比亚特区时,国会根本没有考虑单独给最高法院盖办公楼,仅在国会大厦的一楼给它留了一个房间。这反应出当时美国 A. 司法部门权力比较软弱 B. 司法权从属于立法权 C. 联邦宪法没有得到落实 D. 不重视法律制度建设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共和制。材料反映了在美国立宪建国之初最高法院无足轻重,即司法部门权力比较软弱,故A项正确;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故B项错误;C、D两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12. 1860年至1913年间,世界工业总产量至少增加了6倍,1851年至1913年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12倍。由此可知 A. 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B. 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 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 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1860年至1913年间,世界工业总产量至少增加了6倍,1851年至1913年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12倍”。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带来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不选A。材料没有涉及世界经济结构,不选B。材料没有体现各国工业发展差距缩小,不选C。‎ 考点:近代世界经济•工业革命•近代化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11 -‎ 材料一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式成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材料二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1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欧洲母大学”的巴黎大学,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年)、剑桥大学(1209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1224年);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1181年)等。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摘编自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的不同之处,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答案】(1)背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君主专制发展的需要;汉初选官制度的弊端。‎ 欧洲: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宗教和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影响大;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得到发展。‎ ‎(2)不同:太学课程内容以儒学为主;偏重道德伦理;培养封建官僚;政治权力的附庸中世纪后期大学课程多样,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等内容;注重实用性;培养职业人员;学术氛围自由 观念差异: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推崇人文精神,重视个性的发展。‎ - 11 -‎ ‎【解析】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可以得出汉代官僚制度的弊端。然后学生需要结合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节课的内容去思考。具体可从儒学受到重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些角度去思考。而欧洲可从城市经济的发展、教会的影响和人文主义相关方面去回答。‎ ‎(2)具体可从学习的内容、目的等方面比较二者的不同点。汉代太学主要学习儒家经典,重视伦理道德;而西方学科多,重视实用性的东西。此外,在目的上,太学是为了培养官员。而西方则是为了培养人才。‎ 社会观念上,太学的目的性导致了“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观念形成。西方重视全面发展,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社会观念。‎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名师点睛】本题将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这是中外关联的一道材料题。在此,学生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这种差异是由于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所决定的。中国的专制文明决定了中国教育的固有特点。而西方海洋文明、工商业发达,推动了人文主义教育的出现。东西方比较是考试的热门话题,如古希腊、古罗马与古代中国,明清时期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比较。‎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富含特色的条约制度。‎ 图8:《南京条约》签订场景 材料一湖北利川县教堂买地一案,法领事悻悻来见,词气暴横,经臣援引指出,法国条约法文并无准其买地之语,明白揭破,严词驳斥,该领事竟无词以对,气焰立沮,默然而去。‎ ‎——张之洞 材料二彼族要求之事,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 ‎——李鸿章 - 11 -‎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一个有关条约制度的主题,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主题:条约制度改变和改造了中国。‎ 分析:条约制度是西方列强入侵的产物,一方面,西方利用和滥用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等国家主权,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中国士大夫逐渐认识到条约制度重要性,被迫遵守条约规则,甚至利用其来维护国家利益;在对条约制度的理解和深化过程中,对西学认识深化,进而学习西方法律,顺应世界潮流。总之,条约制度改变和改造了中国,使中国在苦难与悲痛中被迫卷入世界现代化历程。‎ ‎【解析】本题据材料“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富含特色的条约制度……及经臣援引指出,法国条约法文并无准其买地之语……该领事竟无词以对……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条约制度对中国的影响的角度提取一个有关条约制度的主题,并加以论述。例如,可以从条约制度破坏了中国国家主权、中国士大夫利用其来维护国家利益、学习西方法律等方面加以论述。‎ 请考生在44、45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选做的第一题记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土黑。‎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封建社会后期的改革,必须打击维护旧传统治旧官僚体制,才能造成社会进步的政治环境。张居正明白,依靠明朝后期那个只尚空谈,不办实事的庞大腐朽的官僚集团来推行他的改革,就意味着寸步难行。他不得不精简官僚机构,裁减名实不符的官吏达官僚总数的20%—30%。对在职官员用“考成法”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吏部判定官吏勤惰的依据,官吏的“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他整顿吏治“杜绝贿门,痛惩贪墨”以达到“私门闭、公室强”。在用人和选才方面,他大破常格,唯才是用,精选和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官吏如张学颜、潘季驯、王宗古、戚继光等,对改革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它并未超出官吏传统的吐故纳新的范围。‎ ‎——熊家利《十六世纪中西面对封建危机的不同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张居正政治改革的影响。‎ ‎【答案】(1)精简官僚机构;严格官员考核;反对贪污腐败,严惩贪官污吏;破格用人,唯才是用。‎ ‎(2)打击了腐朽势力,造成了吏治清廉、能办事、效率高政治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封建专制制度,未能达到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目的。‎ - 11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总体来说此题难度不大,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系列整合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张居正改革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居正对官员的选拔与考核十分重视,尤其对明朝官吏的腐败贪污抓得很紧,对此种现象进行严惩。在人才选用方面突出的是人才的能力,不注重背景出身。‎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最后给出了张居正改革的一定的影响,学生可以结合材料进行整合。结合所学知识,要与教材内容联系,分析张居正改革的深远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当时的情况,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概括的时候要言之有物。‎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国大将,戎马一生,忠勇过人,但也刚愎自用,后败走麦城,被擒身亡。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以英雄义士而非神人、圣人形象出现。唐中期,荆州民众开始自发兴建庙宇奉祀关羽,但诗人们咏三国故事还是以诸葛亮和刘备为主,很少有诗涉及关羽。北宋时期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受到重视,统治者一路加封,关羽由“侯”而“公”而“王”,成为护佑国家的最高武神。而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又成了道教的财神。元代时关羽又成为皇帝参加的“镇伏邪魔护安国”法事的“监坛者”,人们相信关羽的驱邪镇魔的作用。明中叶以后,其庙与“孔庙”并称,关羽成为知名度超过孔圣人的“武圣”。每年五月十三,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明末清初“关帝庙”遍及全国大小城市和村落,成为全民各个阶层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而且随着华侨走向世界。‎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概括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发展的原因。‎ ‎【答案】(1)变化:从地区性到全国性并流传至海外;从民间流传到政府推崇,各阶层普遍信仰;关羽奉祀规格不断提升,作用不断扩大,不断被神化。‎ ‎(2)原因:关羽自身的忠义勇武品质;封建统治者基于政治目的而推崇利用;佛教、道教借助利用关羽而对其神化;戏曲小说等市民文学对关羽形象的再塑造和广泛传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追逐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历史人物。‎ - 11 -‎ ‎(1)依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唐中期荆州民众兴建庙宇奉祀关羽、北宋时期统治者加封关羽为“王”、明中叶后其庙与“孔庙”并称,最后随着华侨走向世界。可以看出关羽崇拜先是民间自发再到后来上升到国家层面,从唐朝中期的荆州地区到明中叶之后的全国都要举行大型的祭祀,对其祭祀的规格也从最初的民间最终提高到国家高度。‎ ‎(2)对关羽的崇拜的形成发展的原因可从关羽自身的品质、封建统治者的有意推崇、宗教的推动、民间文化对其正面形象的塑造等方面进行分析。如封建统治者基于其自身统治的政治目的的需要,对关羽自身的忠义勇武品质大加推崇;随着宋元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服务于市民阶层的民间戏曲小说等市民文学对关羽形象的再塑造使其正面形象广泛传播;道教为吸引信众,将关羽神化,纳入其神仙体系等。‎ ‎ ‎ - 1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