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郴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历 史 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最符合题意) ‎ ‎1.据青铜器铭文记载,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 抑商政策弱化 B. 世官制受挑战 C. 井田制度松动 D. 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井田制度之下,井田只能世代继承,不能转让和买卖。由材料“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说明存在井田买卖,井田制度松动,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商业的政策,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选官制度的问题的,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礼乐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战国时代,齐国君王给予士人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著名学派汇集稷下,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这主要是由于稷下学宫模式 A. 具有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 B. 符合诸侯争霸的政治需要 C. 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 D. 体现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战国时代……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统治者需要通过稷下学宫模式招徕人才,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稷下学宫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而是强调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需要,故A排除;儒家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但稷下学宫有众多流派,故C排除;稷下学宫模式并不等于社会管理方式,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战国时代……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统治者招徕人才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3.东汉初年,政府实行“授试以职”制度,规定察举或辟召的吏员,都要先经过一年到十年的 试用期,这一制度( )‎ A. 有利于提高官吏文化素质 B. 扩大了汉代统治阶层的范围 C. 强化了官员能力考察要求 D. 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察举或辟召的吏员,都要先经过一年到十年的试用期”,说明“授试以职”制度强化了官员能力考察要求,故C符合题意;“授试以职”制度并非以考试成绩选官,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选官的范围,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唐诗倾向于感性抒发,宋词则趋于理性,更具有说理性、思辨性。 造成宋词这种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 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 C. 统治者加强专制集权 D. 理学强调修养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宋词则趋于理性,更具有说理性、思辨性”,这是因为理学以囊括天人关系的思想体系,注重思辨性,故D符合题意;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只能解释宋词的通俗性以迎合市民的文化需要,重文轻武国策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宋代租佃制盛行,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这种状况表明( )‎ A. 佃农对地主依附削弱 B. 土地兼并遭抑制 C. 农民经济上负担减轻 D. 自耕农经济盛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可知在宋代租佃制之下,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轻,故A符合题意;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故B不符合题意;在租佃制之下,农民的负担不是减轻,C项不符合题意;租种地主土地的主要是无地农民,不是自耕农,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下图是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的比较, 据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A. 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B. 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 体现农耕文明的封闭特征 D. 巩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洛阳是隋朝的都城之一,所以运河经过洛阳,元朝的首都是大都,所以大运河由杭州直接通往大都,这反映运河的开凿与整修反映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A项符合题意;大运河的修建主要是作为沟通南北的水路,不是为了缓解北方缺水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我国农耕文明的封闭性,C项不符合题意;大运河的开凿在隋朝,那时的经济重心还在北方,所以"大运河的开凿与整修"不是为了巩固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7.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故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与哪一思想家相近( )‎ A. 朱熹 B. 李贽 C. 王阳明 D. 黄宗羲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是强调工商要与农业一样看待,而黄宗羲曾提出过工商皆本,故D符合题意;ABC均没有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8.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 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 A.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 促进了国家管理机制的完善 C. 丰富了皇帝决策的信息来源 D. 制约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官员向皇帝汇报包括绅民动向、官员言行、雨水、米价等信息,说明密折制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密折制提高了中央政府政效率,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密折制促进国家管理机制的完善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只是说明密折制度官员的职能不能得出密折制度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故D项不符合题意。‎ ‎9.鸦片战争之后的广东人觉得自己成了最大的利益受损者,他们的排外主义情绪由此非常自然地发生,他们不仅利用一切机会冲击在广东的外国人,而且极为坚定地拒绝外国人进城。这主要是因为( )‎ A. 贵华夏贱夷狄传统观念影响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C. 广东对中外贸易的垄断被打破 D. 中外之间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从而打破了广东对中外贸易的垄断,广东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从而出现反感和反对的情绪,C项符合题意;贵华夏贱夷狄传统观念不是主要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之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有利于民族自然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故B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列强侵略,中外之间民族矛盾逐渐加深,但“空前激化”表述不当,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候,日本有 6000 家民营企业,企业效率非常高,而中国成规模的只有一些国有企业。直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中国的经济形态才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 )‎ A. 国人对中日命运进行反思 B. 中国放松了对资本的管制 C. 洋务运动的改革步入穷途 D. 实业救国思潮的蓬勃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有日本有6000‎ 家民营企业,说明日本明治政府允许自由经济的发展,对资本的运用效率非常高。由于清政府的民族资本主义管制过严,几乎没有像样的民族工业。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一次发展高潮,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国人对中日命运的反思,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说明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的时间,故D 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戊戌政变后,大多数的变法措施被推翻,“百日维新”废除的七项冗职和三个巡抚职位得到恢复,八股文也恢复了。同时,京师大学堂和省会的学堂被允许存在。各省政府受命,可以取消或者合并多余的机构和辞退闲置的官员。这说明( )‎ A. 清廷在内忧外患的危机中抱残守缺 B. 维新变法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 康梁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导致了失败 D. 适度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仍在继续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京师大学堂和省会的学堂被允许存在。各省政府受命,可以取消或者合并多余的机构和辞退闲置的官员”,说明戊戌变法在某种程度上仍在继续,故排除A,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维新变法运动脱离群众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有学者认为,伦理观念的变迁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尚未达到陈独秀所期望的“现代”标准,理论观念的提前转变势必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与失范。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五四的选择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 B. 民主科学精神造成中国社会秩序的混乱 C. 五四新人患有近代国人操之过急的浮躁心理 D. 军阀割据混战加剧政局动荡和社会秩序混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尚未达到…….理论观念的提前转变势必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与失范”,可见五四新人患有近代国人操之过急的浮躁心理,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民主科学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军阀混战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1941年初,日本《对华长期作战计划》称:“在作战方面为使华北方面出现划时期的治安新面貌,准备从华中方面调来第十七师团及第三十三师团主力。”这说明( )‎ A. 日军无力维持对华北战场的攻势 B. 敌后战场的战略意义不容低估 C. 日军试图阻止中国军队入缅甸作战 D. 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41年”“使华北方面出现划时期的治安新面貌”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抗战相持阶段,日本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百团大战的反应,说明百团大战具有重大的战略和政治意义,故B项符合题意;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无力维持对正面战场的攻势,A项不符合题意;中国军队入缅作战出现于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后,且与“华北方面”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下表是国民政府三个典型年份的财政统计数据(单位:百万元法币),该表呈现的状况导致国民政府( )‎ 年份 战争开支 收入 ‎1937‎ ‎1,167‎ ‎870‎ ‎1941‎ ‎10,933‎ ‎2,024‎ ‎1945‎ ‎1,268,031‎ ‎216,519‎ A. 社会经济基础遭到严重削弱 B. 由积极抗战转变消极抗战 C. 谋求关税自主以增加财政收入 D. 与美国签订《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全民族抗战时期战争开支的缺口越来越大,说明社会经济基础遭到严重削弱,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抗日态度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关税自主问题,故C不符合题意;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为筹措内战经费,大肆出卖国家利益,与美国签订《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继续存在。最重要的民主党派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党(后改为中国农工民主党)、致公党、民主建国联盟、中国人民救国会。 这反映了新中国( )‎ A.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C. 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 D. 为即将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准备 ‎【答案】A ‎【解析】‎ ‎【详解】人民民主专政含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使用专制的方法来对待敌对势力以维持人民民主政权。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存在的民主党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联盟和政治力量,说明新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故A符合题意;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强调无产阶级下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相结合的,以建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的的国家政权,故B不符合题意;民主党派并非是工农联盟,故C不符合题意;新中国要完成三大改造才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下表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调查数据制成。 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我国( )‎ 年份 实行指令性工业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 由国家管理价格的商品占商品总价值的比率 ‎1987年 ‎95.7%‎ ‎97.2%‎ ‎1998年 ‎6.1%‎ ‎8.3%‎ A. 城市工业结构日趋平衡合理 B. 所有制形式日益多元化 C. 国有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转型 D.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从1987年到1998年,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越来越少,说明我国市场体系不断健全,这使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故D符合题意;材料与城市工业结构、所有制形式和国企改革无关,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公元前 6 世纪希腊思想家泰勒斯面对神创说的盛行, 毅然提出了 “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这反映了( )‎ A. 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 B. 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弘扬 C. 人们探究世界方向的转变 D. 古人对神的敬畏和崇拜 ‎【答案】C ‎【解析】‎ ‎【详解】泰勒斯主张“物以水为本原”,否定了当时流行的神学创世说,尽管用自然界的水来解释世上万物是错误的,但它表明了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周围的世界,故A错误,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人文精神,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古人对神的敬畏和崇拜,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英国著名法律史学家梅因写道:“罗马法,尤其是‘罗马契约法’以各种思维方式、推理方法和一种专门术语贡献给各种各样的科学,这确实是最令人惊奇的事。在曾经促进现代人的智力领域的各种主题中,除‘物理学’外,没有一门科学没有经过罗马法律学滤过的。”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 A. 罗马法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B. 罗马法私法精神渗透到近代社会生活 C. 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 D.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顺应资本主义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尤其是‘罗马契约法’以各种思维方式、推理方法和一种专门术语贡献给各种各样的科学”“ 没有一门科学没有经过罗马法律学滤过的。”等信息可得出,材料强调罗马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B正确;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制度,近现代社会不符合,排除A;C项表述绝对,罗马法是法律,与自然科学的形成没有必然关系 ,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资本主义发展,只涉及到自然科学,排除D;‎ ‎19.不管给 16 至 17 世纪期间盛行于欧洲的经济制度以什么名称,重要的一点是,它是生气勃勃的、富有扩张性的。这一时期欧洲的经济制度( )‎ A. 使商业资本确立了世界性霸权 B. 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C. 使商品输出成为贸易主要方式 D. 建立了世界市场的雏形 ‎【答案】B ‎【解析】‎ ‎【详解】16 至 17 世纪期间盛行于欧洲的经济制度是重商主义经济制度,它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形式,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准备了条件,故B符合题意;早期殖民扩张使商业资本确立了世界性霸权,故A 不符合题意;在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抢占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成为贸易主要方式,故C不符合题意;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开辟开始打破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状态,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议会是立法机关,享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总统 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帅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内阁是国家的最高管理机关,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这反映了法国( )‎ A. 总统统而不治 B. 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C. 内阁向总统负责 D. 总统是国家权力的核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是对议会负责”可以看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实行分权制衡原则,故B符合题意;从题干可以看出总统拥有很大的权力,但是总统还是得由议会选出,同时内阁是对议会负责,并不能说明权力重心集中在总统,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正当物理学界沉浸在满足的欢乐之中的时候,从实验上陆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如固体比热、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结构这些新现象都涉及物质内部的微观过程,用已经建立起来的经典理论进行解释显得无能为力。这说明 ( )‎ A. 牛顿经典力学已经过时 B. 量子理论诞生的必要性 C. 科学理论惊人的预见性 D. 绝对时空观是不存在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的线状光谱及固体比热等,理论和事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反映了量子论提出的背景,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故B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牛顿经典力学在一定范围内并不过时,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科学理论的预见性,故C不符合题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绝对时空是不存在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1933 年 6 月,在伦敦召开的 66 国世界经济会议,英法等国坚决要求美国稳定美元,但 美国坚决拒绝稳定美元,结果双方严重分歧,导致会议失败。据此可知,当时( )‎ A. 美国已摆脱经济危机 B. 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C. 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D. 经济民族主义抬头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就美元稳定问题的会议英法与美国因分歧而失败,这说明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民族主义抬头,故D符合题意;1933年的美国尚未摆脱经济危机,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只能反映英国的设想,不能反映英国的国际地位,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与世界大战无直接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3.1954-1960 年间,苏联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 50%以上,到 60 年代初,呈现下降趋势,到 1964 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 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状况 B. 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 农轻重各产业发展不平衡 D. 改变了苏联原有经济结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60 年代初,呈现下降趋势,到 1964 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状况,故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赫鲁晓夫改革没有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农轻重各产业比重问题,故C不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改变了苏联原有经济结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图中的数据反映了 1988-2016 年有关国家平均关税趋势图( ) ‎ 注:虚线表示当年数据缺失 A. 世界性贸易摩擦逐步升级 B. 发达国家关税收入增多 C. 发展中国家关税收入减少 D.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有关国家关税呈下降趋势,说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的加强,故D符合题意;图片无法反映世界性贸易摩擦,故A不符合题意;图片不能反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收入,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二、 非选择题 (共 52分。第 25和 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7和 28题 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25.交通运输的变革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近代世界铁路发展历程 时间 成就 ‎1761年 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巴兹铺设 ‎1782年 英国人瓦特发明能转动轮子的蒸汽机 ‎1803年 英国人特爱维狄制成蒸汽汽车 ‎1829年 罗伯特(史蒂芬孙侄子)发明的的火箭号机车创下47公里的最新记录 ‎1857年 英国首先使用了铁轨 ‎1863年 世界第一条地下铁路在伦敦通车 ‎1883年 柏林商品交易会首次展出电气火车 ‎1890年 第一条电气化地下铁路在伦敦通车 ‎ ——摘编自中东铁路纪念馆馆藏资料 ‎ 材料二 铁路帮助欧洲人将统治强加于非洲内地,但他们也传播了其他东西:不仅有 花生和树胶的贸易,而且有西方医学知识。 因为没有会共健康的改善,铁路将会传播疾病, 增加流行病的危险。‎ ‎——[英]尼尔・弗格森《文明》(2011 年版) ‎ 材料三 从 1840 年至 1919 年,我国铁路总长达 10926 千米。 1876 年英国怡和洋行在 上海和吴淞间修筑了一条 14. 5 千米的窄轨铁路, 被清廷看作奇技淫巧, 花费巨款赎回拆 毁。 清末 30 年中,建成京奉、京汉、京张、津浦四条官办铁路干线以及华北的正太等线;西南 的滇粤等官商所办各线,总长约达 9292 千米。 其中列强利用各种方式侵夺路权在华建筑的 铁路达 3718 千米,占铁路总长度的 ‎ ‎40%以上。纵观民国初期的铁路,除京绥、陇海、粤汉等 铁路稍有成效外,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 ‎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世界铁路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点:铁路发展英国长期领先;科技进步推动铁路发展;机车和铁路技术不断升级改造。影响:加速了工业化进程,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增加了流行病传播危险。‎ ‎(2)状况:多渠道(官办、官商合办和列强)兴办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铁路建设进展缓慢;铁路分布不平衡。原因:政治上,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内外交困;社会政局动荡不安;清政府腐败无能。经济上,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西方列强对中国筑路权的思想文化上,守旧势力阻挠;铁路技术力量薄弱;对铁路的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 ‎【解析】‎ ‎【详解】(1)关于“特点”,由材料来看,可得出铁路发展英国长期领先;由材料“电气化地下铁路”等来看,可得出科技进步推动铁路发展,机车和铁路技术不断升级改造。关于“影响”,由材料火车的进步来看,可得出加速了工业化进程,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由材料“铁路帮助欧洲人将统治强加于非洲内地”,可得出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由材料“铁路将会传播疾病, 增加流行病的危险”,可得出增加了流行病传播危险。‎ ‎(2)关于“发展状况”,由材料“官办铁路干线……官商所办……列强利用各种方式侵夺路权在华建筑的”,可得出多渠道(官办、官商合办和列强)兴办铁路;由材料“纵观民国初期的铁路……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可得出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铁路建设进展缓慢;就铁路分布来看,铁路分布不平衡。关于“原因”,可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落后和思想文化保守和铁路技术等方面分析。‎ ‎26.材料 南朝时期(会元 420-589‎ ‎ 年),佛教兴盛,鼓吹灵魂不灭,又笃信因果报应,认为前世、今世所行的善或恶,在来世必然要分别得到富贵或贫贱的报应。范缜大唱反调,写出了著名的《神灭论》。他提出了“形神相即”的观点,即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并进一步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即认为形体是精神的质体,精神是形体的作用,两者不能分离。《神灭论》还无情地揭露了佛教的严重危害:“佛教损害了国政,败坏了民俗。佛教重于利己而轻于济世,佞佛之人在穷亲贫友相求时,不肯解囊相助,吝啬至极,但却将千万资财贡献佛寺,获得美名。人们受到佛教的迷惑,摒弃礼教而遵从佛法,不讲孝佛,不行慈爱。”笃信佛教的梁武帝,发动朝野僧俗,轮番向范缜展开进攻,范缜毫不示弱,坚持真理,有力的打击了当时流行的有神论。‎ ‎——摘编自《梁书・范缜传》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缜创作《神灭论》的历史背景。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缜思想的特征。‎ ‎【答案】(1)历史背景:南朝政治动荡不安;佛教盛行,儒教受到冲击;统治者笃信佛教;佛教影响社会民生。‎ ‎(2)特征:具有唯物主义特征;反对佛教;维护儒学;关心政治和社会。‎ ‎【解析】‎ ‎【详解】(1)由材料“南朝时期”,结合所学,南朝政治动荡不安;由材料“佛教兴盛”,可得出佛教盛行,儒教受到冲击;由材料“笃信佛教的梁武帝”“将千万资财贡献 佛寺,获得美名”,可得出统治者笃信佛教;佛教影响社会民生。‎ ‎(2)由材料“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可得出具有唯物主义特征;由材料“范缜大唱反调”,可得出反对佛教;维护儒学;由材料“佛教损害了国政,败坏了民俗”,可得出关心政治和社会。‎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