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选修部分第十六单元第44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型2学案
课型 2:高考命题与题型方法研讨 ——考情分析·考向研判·题型突破 全国卷 5 年考题统计 年份·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规律 2018 年 Ⅰ卷 中共对二战的不同认识 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 主,材料出处以中国学者的著作为主, 兼有外国学者的原著。 2.从考查内容看,主要考查与教材知识 紧密结合的内容,这一点与选修一改革、 选修四人物评价有较大的不同。 3.从设问方式看,以比较类、概括说明 类、背景原因类、影响作用类为主,除 结合材料外,比较注重结合所学知识特 别是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4.从时期上看,以现代史为主,特别是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秩序。 5.从内容上看,涉及战争背景、战争结 果及影响。 6.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以选修 3 教材 中第二、三、四、五单元为主,与其他 章节内容有一定的关联;与必修 1 教材 中国际关系格局部分有一定联系。 Ⅱ卷 联合国的产生 Ⅲ卷 二战时期英法对德经济封锁 2017 年 Ⅰ卷 开罗会议中美政府首脑会晤 Ⅱ卷 欧洲衰落与“欧洲联邦”设想 的提出 Ⅲ卷 日本侵略口号的变化及其实质 2016 年 Ⅰ卷 越南战争 Ⅱ卷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曼·罗兰的 反战活动 Ⅲ卷 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 2015 年 Ⅰ卷 二战戴高乐抗战与法国复兴 Ⅱ卷 苏联原子武器研制 2014 年 Ⅰ卷 联合国《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Ⅱ卷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视角 1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反思 注重从一战后反思战争的角度进行命题。一战后,为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欧美许 多国家从国家政要到普通民众为维护和平、反对战争提出了许多设想与方案,以便引起人们 吸取战争教训、珍爱和平的共鸣。但是,由于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帝国主义 与苏联之间矛盾与冲突激烈,没有形成制止战争的合力,各种设想与方案大多失败。 例题 1 (2017·课标全国Ⅱ,46)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 整个 20 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 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 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 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 1929 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 邦”计划,后来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 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 邦”计划不了了之。——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答案 (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 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 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 解析 (1)据材料,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可得战争对欧 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由“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 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 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 可得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由“1929 年”结合所学知 识可得《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依据材料,由“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法、德历 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由“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 机构”“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得出,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由 材料时间“1929 年”结合所学得出,1929~1933 年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最后 得出结论:设想脱离现实。 视角 2 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 注重从二战中法西斯侵略的罪恶,二战中不同群体合作结盟反法西斯的贡献,二战后合 作惩治法西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等角度命题。二战之所以爆发是因为世界各国没有 进行有效地国际合作,坐视法西斯势力不断壮大,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所以战胜了 法西斯是因为反法西斯国家进行了有效的国际合作。国际合作共赢是人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反对战争的最重要途径。 例题 2 (2018·课标全国Ⅰ,46) 材料一 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 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 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1939 年 9 月) 材料二 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 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 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 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1941 年 12 月)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 答案 (1)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正义战争)。 (2)帝国主义战争:英法采取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 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得出:帝 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根据材料二信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 争……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得出:反法西斯侵略的 解放战争(正义战争)。第(2)问,材料一认识产生的背景,根据材料一信息“德意帝国主义集 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得出: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然后 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英法对德国法西斯的绥靖政策以及苏德间的条约回答;材料 二认识产生的背景,根据时间“1941 年”,联系当时的重大事件,从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 反法西斯同盟即将形成等角度回答。 视角 3 二战后中美等大国关系对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性 注重从二战后局部战争的危害,联合国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等角度命题。局部战争仍 然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与损失,所以,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也要反对、制止局部战 争。个别国家与集团公然挑衅联合国的权威,造成局部地区的动荡与紧张,世界各国必须以 联合国为中心,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例题 3 (2016·课标全国Ⅰ,47) 材料 1965 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 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 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 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 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 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 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 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答案 (1)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 息;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 (2)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关系;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战争 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 解析 第(1)问,从中美“信息传递”、中国实力壮大、历史教训、美方的相对克制等方面回 答。第(2)问,从美国面临的国内(战略调整、反战运动、经济损失等)、国际(与中国关系)因素 进行分析。 真题典例 (2018·课标全国Ⅱ·46) 材料 1943 年 10 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 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 年 8~10 月,中、 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 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 月 9 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 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 年 4 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 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 14 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 会。6 月 25 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 50 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 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7 分) [思维建模] 设问:(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8 分) 1.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案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材料 概述 联合国的成立过程 主要活动 8 分,4 个点 2.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问题 分层信息 归纳说明 活动 材料 “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 安全的宣言》” 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 《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材料 “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 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 国建议” 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 章的“中国建议” 材料 “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 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 国宪章的基本内容” 发展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 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 际组织的建议案》 材料 “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 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 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 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 材料 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 的 50 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 在宪章上签字 签署《联合国宪章》 设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7 分) 1.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案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 说明 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中的贡献;中国在战后联合 国建立过程中的作用 原因 7 分,3~4 个点 2.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问题 分层信息 与所学结合 归纳说明 原因 材料 (1)“1943 年 10 月,中、美、英、 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 的宣言》” (2)“1944 年 8 月~10 月,中、美、 二战期间各国共 同利益的共识 较早提出创建联 合国设想 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 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 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 合国宪章” 材 料 (1)“10 月 9 日,中、美、英、苏四 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 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 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 (2)“1945 年 4 月,联合国制宪会议 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 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 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 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 14 国 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 (3)“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 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 任理事国之一” 二战期间反法西 斯联盟的成立及 一系列国际会议 积极推动联合国 创建 原因 所学 1943~1945 年的时代背景 结合中国在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中 的突出贡献和重 要作用 在抗击法西斯侵 略的战争中做出 卓越贡献,国际地 位显著提高 答案 (1)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 国建议”;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参与组织联 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2)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 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 针对训练 (2018·钦州三模) 材料 1939 年 3 月捷克斯洛伐克沦亡,德国又把目光转向了波兰,国际局势骤然紧张起来。 英法一方面仍抱有使德国回心转意的幻想,同时也隐隐约约地看到了德国的真相,因而不得 不认真考虑采取措施以抑制法西斯的进一步侵略,维护自身安全,英国统治集团中以丘吉尔、 艾登为首的“反绥靖派”强烈要求政府与苏联携手,一起挫败希特勒的狂妄野心,苏联领导 人对英国希望与苏联合作的表示采取了积极态度,与英国联手“建立基于国际关系准则和秩 序的和平,即规定采取措施根除希特勒德国侵略的和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试探之 后,从 1939 年 4 月中旬起开始接触,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马拉松谈判,结果会谈没有成功, 苏联于 1939 年 8 月 23 日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摘编自孙红旗《苏联与绥靖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39 年英苏谈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39 年英苏谈判失败的影响。 答案 (1)原因:英法绥靖政策未取得预期效果;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威胁到英法等国的利益; 英国“反绥靖派”的强烈要求和苏联领导人的推动。 (2)影响:苏德和解,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法等国自食其果, 遭受法西斯德国的侵略。 课时作业 1.(2018·合肥三模) 材料 当 1914 年 8 月大战爆发后,日本朝野好战分子,都认为大战是变中国为日本附属国的 绝好时机。1914 年 12 月,日本政府正式确立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 年 5 月,袁 世凯被迫答允了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 英、法、俄、意等帝国主义由于本身已陷入欧战,为了保存自己侵华的既得利益,竞相与日 本妥协和勾结。1917 年春,英、法、俄、意等国纷纷与日本订立密约,迎合讨好日本,出卖 中国。在大战期间,惟有美国是日本独霸中国的一大心患。美国在与日本的抗衡中,政治上 有争夺也有勾结,经济上则乘虚而入,渗透扩张。1917 年 11 月在华盛顿与日本签订的《蓝 辛石井协定》则是美国政治上妥协日本,经济上抗衡和威胁日本的文证。 ——摘编自陈国清《简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若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侵华格局的变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答案 (1)变动:由列强共同支配中国到日本独霸中国,美日竞争局面逐渐形成。 (2)影响:日、美对中国侵略加剧,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客观上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有利于中华民族觉醒;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一战之前,中国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在一战期间则演变为日 本独霸;根据“《蓝辛石井协定》则是美国政治上妥协日本,经济上抗衡和威胁日本的文证” 可知美日竞争局面逐渐形成。(2)一战对中国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一, 对中国而言,由于日、美对中国侵略加剧,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其二,根据必修二的 知识,我们可知在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较快发展,即“短暂的春天”;其 三,对中国的政局而言,一战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2.(2018·梅州一模) 材料一 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战场实际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同时在战略上相互支撑的战 场。这种格局贯穿于战争始终,是中国抗日战场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得以保持完整的前提条件, 也是中国抗日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战场才能在自身贫 弱、外援不足的情况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战略性的贡献,使反法西斯盟国世界战略能 在中国战场的牵制下得以完成。——摘自韩永利《浅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战略地位开始逐渐受到美国 决策者的重视。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国的抗日与美国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在 大规模援华的同时,从长远利益出发,确定了战后对华政策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一个相对稳 定而亲美的中国以发挥多种作用,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据点,抵制苏联的影响,为美 国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在国际事务中提供坚定支持美国的一票。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的原因。 答案 (1)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持的两个战场;中国共产党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自身贫弱 外援不足。 (2)中国在亚洲的抗战减轻了美国的压力,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据点;削弱苏联的影响;便 于美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在国际上美国需要中国的支持。 解析 (1)根据材料“由于中国的国情……支撑的战场”,“这种格局……努力的结果”“中 国战场……战略性的贡献”三处信息归纳。 (2)从中国抗战对美国的战略利益,对苏联的牵制,对美国的经济利益等角度概括。 3.(2018·淄博一模) 材料一 1945 年 11 月,美国提出鲍莱报告。鲍莱报告从根除日本的战争潜力这一目的出发, 严峻地规定拆除所有陆海军工厂、飞机工厂等抵充赔偿,钢铁、发电等民用工业也应大幅度 削减 50%以上,钢的生产能力限制在年产量 250 万吨,拆除剩余的工业设备用于战争赔偿, 并主张把 1950 年日本工业可达到的生产能力维持在 1926~1930 年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 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 材料二 1948 年 5 月 18 日,美国公布了詹斯顿报告。报告提出:“要使日本经济自立,美 国现在必须正视援助问题”,“为了维持合理的生活水平,支付进口粮食和原料的货款,日 本必须增加目前出口额的 8~9 倍”,因此“除了日本有用的和平生产设备外,能够拆除的生 产能力是不太大的”。——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政策变化产生的影响。 答案 (1)变化:由限制、削弱、打击到积极帮助、扶植和支持。 原因:美国称霸全球的政策,反苏反共(美苏冷战对峙),美国对华政策即将彻底破产(中国国 内形势变化,美国远东战略重点的转移)。 (2)影响: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反苏反共的桥头堡, 维护了美国在东亚的利益。 4.(2018·昆明三模) 材料 美国的政治自由意识形态,跟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完全对立,两者都认为自己是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救世主”。自雅尔塔会议后,两大“救世主”之间的争夺从波罗的海到 地中海,从欧洲到亚洲乃至扩散到全球,从意识形态到经济、军事领域内展开全面对峙。冷 战与其说是美苏对立,不如说是两个“救世主”“搭建自己主导的全球化阵营”而展开的竞 争。这种竞争将二战后的世界分裂为两半,但“两半世界”为求生存发展,相互吸取彼此长 处,调整内部政策,相互克制,避免“直接热战”。于是,一种奇特的历史怪圈得以呈现, 两大“救世主”你死我活的争斗并没有演变为新的世界大战,相反世界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 和平。在此期间,信息革命与市场经济制度推动了世界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 ——摘编自祖博克《失败的帝国》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苏怎样“搭建自己主导的全球化阵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后美苏两大“救世主”的争夺。 答案 (1)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苏联:成立“共产党和 工人党情报局”,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华约。 (2)美苏两大“救世主”争夺的实质是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争夺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双方 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为世界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提供和平环境;不同社会 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