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在宗法体制下民与民之间的关系是“家”,官与民之间的关系也是“家”,所谓“爱民如子”、“衣食父母”就是这种理想关系的最好证明。这表明宗法制 A. 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 B.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C. 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 D. 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受宗法体制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形成了民民一家、官民一家的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宗法制有利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团结,B选项正确;材料探讨的是宗法制对政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不是真正的家庭和血缘关系,A选项错误;宗法制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导致“传统文化形成”等,在材料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CD两选项错误。 2.下图为某一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域图。该图中地方行政制度的弊端是 A. 诸侯王的势力不断被削弱 B. 使王国势力越分越小 C. 导致国家长期的分裂割据 D. 易形成诸侯割据局面 【答案】D 【解析】 - 16 -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和郡县制度同时存在的封国制,容易导致诸侯割据局面,D选项符合题意;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度,不能直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王国势力不会无端地越分越小,但是经过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等措施,在西汉时期封国制没有导致国家的“长期分裂割据”,ABC三项错误。 3.乾隆帝时,军机处中的听差皆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充任,而在军机处值庐,还有专派的御史往复稽查,不准任何人窥探。这说明军机处的特点之一是 A. 保密性强 B. 监察体系完备 C. 机构精炼 D. 行政效率较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军机处听差是“不识字的幼童”,“专派的御史往复稽查,不准任何人窥探”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军机处“保密性强”的特点,A选项正确;军机处决策过程注意保密与监察体系完备无关,B选项错误;军机处的听差和监察御史稽查不能体现军机处机构精练和行政效率较高,CD两选项错误。 4.太平天国的统治者把亨受和特权放在首位,建立政权后颁布了等级森严的礼制,小生产者对权力名益的劣根性,导致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引起严重的内部斗争。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统治集团内部不团结 B. 缺乏政权管理的有效经验 C. 晚清政府的实力强大 D. 农民阶级具有先天局限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太平天国的统治者追求“特权”,严格等级,引起内讧,导致运动失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D选项正确;统治集团内部不团结,是太平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缺乏政权管理的有效经验和清政府实力强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BC三项错误。 5.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的浮雕(部分),这一浮雕上反映的事件创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基础。这一事件是 - 16 - A. 辛亥革命 B. 北伐战争 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是创建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基础,C选项正确;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和秋收起义都不符合创建人民解放军基础的作用,ABD三项错误。 6.从1943年秋开始到1945年7月末,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共收复县城70余座,歼灭日伪军40余万人,基本上扫清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军据点,把日伪军压缩到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线上。材料所述现象 A. 说明敌后战场消灭了日伪军主力 B. 表明敌后战场是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C. 说明敌后战场以夺取城市为作战目标 D. 表明全民族抗战是抗战取得最终胜利的主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43到1945年七月,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共领导的革命武装收复众多县城,歼灭大量日伪军,基本扫除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军据点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说明敌后战场是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B选项正确;基本扫清敌后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与敌后战场消灭日伪军“主力”不符,A选项错误;将日伪军压缩在大城市和交通线上,不能说明敌后战场的作战目标是夺取城市,也不能表明这是“全民族”的抗战,CD两选项错误。 7.下图为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外长致各国使节的公函,在该公函中有周恩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是需要的”文字。这体现了新中国 A. 决定与各国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B. 打破了美国的包围和封锁政策 C. 积极与世界各国结成友好同盟 D. 得到西方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建国伊始,中国外长即致函各国公使,强调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必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新中国与各国建立平等外交关系的决定,A选项正确;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努力并没能直接打破美国的包围和封锁,B选项错误;当时的国际环境不具备与各国结成友好同盟的条件,C选项错误;新中国的外交努力并没有得到西方政府的大力支持,D选项不符合史实。 - 16 - 8.梭伦时期规定执政官上任必须宣誓遵守法律,而不是宣誓效忠于某人;伯利克里指出“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说明古代雅典 A. 执政官权力受到法律的保护 B. 提倡个人民主与自由 C. 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 具有尊祟法律的传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梭伦和伯利克里都强调“遵守”国家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古代雅典具有尊崇法律的传统,D项正确;执政官宣誓遵守法律,不能说明其权利受法律保护,A项错误;比起个人自由,伯利克里更重视遵守法律,B项错误;两人观点都不是在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项错误。 9.“美国人”的概念虽为多数北美殖民地的人们接受,但北美人心目中的“国家”概念是模糊的而且也并未深入人心。在许多人心目中国家”只是一种象征、一面旗帜,真正的政权实体是州政府而不是国家。这表明这一阶段美国建立的是 A. 民主制 B. 邦联制 C. 联邦制 D. 总统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北美人心中“国家”概念是模糊的,他们心中的国家只是象征,真正的政权实体是州政府而不是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当时美国确立的只是松散的邦联体制,B选项正确;美国人没有国家观念,与管理国家的“民主”,强调中央集权的“联邦”和国家元首控制行政权的“总统制”等特征不符,ACD 三项错误。 10.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不结盟运动的开展,77国集团的兴起,改变了联合国内一两个大国控制的局面。这表明 A. 各国意识形态对立的淡化 B. 各国根本利益实现趋同 C. 世界一超多强格局的形成 D. 国际关系的逐步民主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三世界在政治、经济领域的斗争改变了联合国受一两个大国控制局面,这表明了国际关系正逐渐朝着民主化的方向发展,D选项正确;第三世界对联合国的影响不能说明意识形态对立的淡化,不能说明各国根本利益实现了“趋同”,AB选项错误;第三世界在政治、经济领域的斗争成果,不能说明“一超多强”格局的形成,C选项错误。 - 16 - 11.“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开始被取代是在( ) A 商代 B. 春秋战国 C. 西周 D. 西汉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春初砍山,……乘热下种”可知这是原始的刀耕火种,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耕作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被铁犁牛耕取代,B项正确;商代和西周时期,是刀耕火种时期,AC两项不符合“被取代”的要求;西汉时期铁犁牛耕已经得到推广,D项不符合“开始”被取代,错误。 12.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于是建成了 A. 漕渠 B. 龙首渠 C. 郑国渠 D. 都江堰 【答案】D 【解析】 【详解】李冰在成都修建的是都江堰,故D正确;漕渠、龙首渠和郑国渠都位于关中地区,排除A、B和C。排除。故选D。 13.在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随着棉纺织业快速发展,其又分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这表明中国古代纺织业 A. 部门增加,分工细密 B. 历史较悠久 C. 分工协作,产品丰富 D. 规模化生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说明纺织业的部门增加,“轧花、纺纱、织布、印染”说明分工细密,故A正确;材料不是说明纺织业的历史悠久,排除B;材料没有提及产品的信息,排除C;材料中纺织业属于手工业生产,不是规模化生产,排除D。故选A。 14.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观察下面图片,请为这些图片设立一个主题是 - 16 - A.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B. 中国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C.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发达 D. 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变更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图片依次是铁制农具、耦犁、筒车和曲辕犁,都属于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故D正确;筒车不是耕作方式,排除A和C;早期农业生产是原始社会,排除B。故选D。 15.唐代素有商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之称,两宋的商业发展已经超过了唐代。下列为两宋商业繁荣表现的是 A. 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兴起 B. 长途贸易发展比较快 C.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答案】C 【解析】 【详解】北宋时期在四川益州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故C正确;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兴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长途贸易发展比较快是明清时期,排除B;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唐朝,排除D。故选C。 16.下面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据此推知,北宋时期 A. 农耕经济出现衰退现象 B. 商业得到较大发展 C. 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 民众负担日渐沉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表格中显示农业税收下降,非农业税收上升,说明北宋时期商业得到较快发展,商业税收占据重要的地位,故B正确;农业税后降低并不能说明农耕经济出现衰退现象,排除A - 16 - ;北宋时期农业依然是主导,排除C;表格不能说明民众负担的加重,排除D。故选B。 17.如图为2019年1月故宫展出的一件龙纹残罐,罐颈有“宣德(1425~1435)年制”四个字样。由此推之,该残罐可能产自于 A. 汉代长安 B. 唐代越窑 C. 宋代汝窑 D. 明代景德镇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宣德(1425~1435)年”可知是明朝时期,明朝时期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故D正确;汉代、唐代和宋代的时间均不符合材料“1425~1435”的时间,排除A、B和C。故选D。 18.封建时代商人因为统治者“重农抑商”的政策,在经营和竞争过程中会遭受不公平的对待。于是商人们只得利用乡亲和宗族的关系互相抱团来维持自己的权益,这就促使 A. 地方商业城镇的兴起 B. 农产品逐渐实现商品化 C. 地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D. 地方政府放松对商业的限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商帮是具有同一地域商人群体。依据“利用乡亲和宗族的关系互相抱团”可知,这一措施有利于地域性商人群体形成,故C正确;地方商业城镇的兴起不需要“利用乡亲和宗族的关系”,排除A;农产品商品化与农业生产有关,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下地方政府并不会放松对商业的限制,排除D。故选C。 19.观察如图,这一航线 - 16 - A. 开辟了欧洲前往美洲的航线 B. 引发了世界性的商业革命 C. 给葡萄牙带回了巨大财富 D. 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图中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可知是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路线,这一远航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故D正确;A是哥伦布远航的意义,排除;商业革命主要是指商业中心的转移等,排除B;麦哲伦船队是西班牙王室的支持,排除C。故选D。 20.1684年,荷兰每磅中国武夷茶售价是80荷盾,1698年售价是7.75荷盾,至1701年跌至2.32荷盾。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生产力水平下降 B. 受价格革命的影响 C. 商业革命的发展 D. 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商业革命的不断发展,欧洲商人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导致运往欧洲的茶叶大幅增加,从而价格下降。故C正确;材料中现象主要是商业革命引起,不是生产力水平下降导致,排除A;价格革命主要是导致欧洲市场通货膨胀,排除B;材料不是说明贸易中心的转移,排除D。故选C。 21.曾经号称日不落的帝国,在近代史上叱咤风云,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无论何时太阳都会照耀在它的领土上。被历史学者称为“地球人类创造的文明巅峰,后来者永远无法复制的奇迹”。对这一国家表述正确的是 A. 是欧洲最早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 B. 曾经打败过葡萄牙的“无敌舰队” C. 是欧洲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 D. 18世纪从法国夺得北美的加拿大 - 16 - 【答案】D 【解析】 【详解】18世纪中期,经过七年战争,英国夺取了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等殖民地,故D正确;欧洲最早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是荷兰,排除A;“无敌舰队”是西班牙的,排除B;欧洲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排除C。故选D。 22.1832年,近代英国通过改革政治制度,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改革使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这次改革 A. 促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 使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得到完善 C. 根源于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D. 使工人群众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顺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而进行的一次改革,故C正确;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是《权利法案》,排除A;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是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下议院席位,排除B;此次改革工人群众并没有获得更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排除D。故选C。 23.狄更斯曾这样生动地描绘了某一历史时期英国兰开夏郡的焦煤镇:在这座城镇里,由于煤烟的污染,到处呈现出“一片不自然的红色与黑色”,这座焦煤镇,“时常把煤烟不仅吹在自己头上,并且吹到临近地区”。这一现象说明该时期 A. 圈地运动使得城市中人口剧增 B. 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 工业化进程中的问题逐渐显现 D. 电气化时代到来加剧环境恶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描述的是环境污染严重,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过程中大量燃烧煤炭导致,故C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污染,不是圈地运动使得城市中人口剧增,排除A;社会的阶级矛盾与材料中环境污染信息不符合,排除B;电气化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故选C。 24.如图中石油开采量在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发生变化得益于 - 16 - A. 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 B. 电力的广泛运用 C.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D. 垄断组织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可知,这一时期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数轴显示石油的开采大幅度上升,主要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导致,故C正确;化学工业以及电力的广泛使用与石油的开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和B;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生产组织形式,排除D。故选C。 25.某一时期,除了日本,亚洲国家大多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的领土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赢得政治独立的拉丁美洲各国在经济上又重新受制于列强。至此,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这一时期是 A. 新航路开辟时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 早期殖民扩张时期 D.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开始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D正确;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排除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B;早期殖民扩张促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排除C。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直接指挥六部百司,亲裁独断,事实很难办到。所以必须建立一个秘书处”,帮助他处理政事。洪武十五年,明太祖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统称殿阁大学士,这也是内阁的雏形。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有封驳权。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内阁的意义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皇权的腐化,维系明代政治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 16 - ——摘编自风雨塔拉《明朝官职》 材料二 17世纪初,由于枢密院人数众多,英王常在王宫的内室召集外交委员会的部分亲信讨论决定重大事务。17世纪后期,外交委员会便冇“内阁”之别称,并逐渐代替枢密院,成为实际最高行政机关。它由英王主持,并对英王负责。1688年“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时期,内阁改由下院多数党组成,并开始转向对议会负责。自1718年后英王就不再参加内阁会议,至19世纪中期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在宪政实践中,通过惯例的积累逐步完备并最终形成。 ——摘编自刘书正《明朝内阁制与英国内阁制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初设置内阁制度的原因及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内阁发生的主要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内阁在政治地位上的区别。 【答案】(1)原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废相后明朝君主事务繁杂;设内阁以备顾问(任答一点即可) 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防止君主专制的腐化;冇利于维持政局的稳定;维护封建统治。(任答两点即可) (2)变化:由对国王负责转为对议会负责;由不是正式机关转变为法定行政机关。 (3)区別: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属于皇帝的秘书机构,属中枢机构;而英国内阁是政府最高决策机构,是行政权力的中心。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直接指挥六部百司,亲裁独断,事实很难办到”,“须建立一个秘书处,帮助他处理政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力分散、事务繁杂或者统治需要等方面,分析明初设置内阁制度的原因。作用:根据材料一中“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有封驳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皇权的腐化,维系明代政治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制约皇权、合理决策、稳定政局和维护统治等方面,分析其积极作用。 - 16 - (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17世纪后期……它由英王主持,并对英王负责”,“‘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时期,内阁改由下院多数党组成,并开始转向对议会负责”,“17世纪初……部分亲信讨论决定重大事务”,“19世纪中期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在宪政实践中,通过惯例的积累逐步完备并最终形成”等信息,可得出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内阁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对国王负责转为对议会负责;从非正式机关转变为法定行政机关。 (3)区别:根据上述二则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英两国内阁在政治地位上主要区别是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属中枢机构,但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而英国内阁是政府最高决策机构,是行政权力的中心。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这场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的起源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如果维护和追求本国的国家利益是美苏对外政策最根本的依据和动因的话,那么美苏传统文化的迥异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则不仅为美、苏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支撑,而且充当冷战的宣传工具。此外,美苏领导人认识的差异,也是促成冷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马建元《冷战爆发原因剖析》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两极格局主要表现为以美囯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对抗,其中当然也含有美苏争霸的成分。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为第三世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由于苏联推行大囯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从而在社会主义阵营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20世纪70年代,美囯霸权地位开始衰退;随着经济力量的壮大,在政治上,西欧、日本出现独立自主的倾向,从而导致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正式结束。 ——摘编自百度文库《世界政治格局》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苏冷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答案】(1)原因: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所致;美苏两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两国领导人认识的差异。(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不断: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第三世界的崛起;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任答三点即可)趋势:多极化的趋势。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维护和追求本国的国家利益是美苏对外政策最根本的依据”,“传统文化的迥异和社会制度的不同”,“美苏领导人认识的差异,也是促成冷战爆发的重要因素”等信息,从国家利益、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领导人的认识等方面,分析美苏冷战爆发的原因。 - 16 -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含有美苏争霸的成分”,“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第三世界的崛起”,“在社会主义阵营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主要有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不断: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第三世界的崛起;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等。发展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后期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春秋后期以来,随着生产的增加,有越来越多的剩余产品要求出售,又越来越多地要求购回所需的生活、生产资料。许多手工业奴隶也得以解放,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其产品更是以出售为目的,因为不投入市场就不能换到生活必需品和所用的原料。这一时期商业的发展重点落在剥削阶级居住和为它服务的人群集中的地方,以及位于交通枢纽的货物集散之处,都形成了固定的市场,也出现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山林薮泽的大量开发,手工业品的地域分工,各地区自然形成的特产品丰富多彩,在水陆交通较为方便的条件下,商人们加强活动,充当了地区间经济联系的中介。 ——摘编自实心菜书斋《中国古代春秋战国商业的新发展》 材料二 隋唐时期,商业的经营范围在长安城有东市和西市。当时是实行宵禁的,黄昏时分击鼓四百下城门就得关闭,鼓声六百下坊门就得关闭,行人得赶快回家,慢了就要挨板子了。虽然有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感觉当时是夜生活丰富,其实也都是一些有特权的官员生活状况。到了宋代,夜市才算是真正红火起来。据<成淳志》临安(杭州)有珠子市、菜市、米市,及鱼蟹花果诸行团,皆四方物货所聚,后多迁变。 ——摘编自百度文库<中国古代商业与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新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较唐代长安城、宋代临安城出现的新变化及原因。 【答案】(1)表现:从事商品销售的独立手工业者出现;商品交换固定场所的形成;商业城市的出现;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2)新变化: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时间延长;出现从事专门商品的市场。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和城市生活发展的需要;坊市制度的崩溃,统治者对城市管理政策的调整。 【解析】 【详解】(1 - 16 - )表现:依据材料一“许多手工业奴隶也得以解放,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可知从事商品销售的独立手工业者出现;依据材料“位于交通枢纽的货物集散之处,都形成了固定的市场”可知商品交换固定场所的形成;依据材料“也出现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可知商业城市的出现;依据材料“在水陆交通较为方便的条件下,商人们加强活动,充当了地区间经济联系的中介”可知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2)新变化:依据材料二“夜市才算是真正红火起来”可知商业活动时间延长;依据材料“珠子市、菜市、米市,及鱼蟹花果诸行团”可知出现从事专门商品的市场;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原因: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北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和城市生活发展的需要、坊市制度的崩溃以及统治者对城市管理政策的调整等回答。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是世界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技术革命。1784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并迅速应用到几乎所有工业部门,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由工业化推动而发展的交通运输业、商业等经济部门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仅从经济角度看,工业很快战胜了传统的农业、手工业,使英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到了19世纪50年代,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被誉为“世界工厂”。 ——摘编自王同彤《工业革命对英国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它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为科学,它关心的主要不是增加和改进现有产品,而是推出新产品。它的效果更为迅速、成果更为巨大,因而对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影响也更具革命性。煤和铁的时代已经被铜和电、石油和化学的时代所取代。而大量的人口都被城市所吸收,大都市大量出现,而且是全球性的。由此开始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摘编自尹海峰《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对世界历史发展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及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技术革命的因素。 【答案】(1)开始标志: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变化:工业成为英国第一大经济部门;英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发展为较为集中的工厂生产;产品的生产分工日益细化。 - 16 - (2)影响:形成了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技术体系;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钢铁时代;促进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推动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出现;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3)因素:政府的作用;技术的传承;国际间的交流。 【解析】 【详解】(1)开始标志: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是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变化:依据材料一“工业很快战胜了传统的农业、手工业,使英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可知工业成为英国第一大经济部门;依据材料“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可知英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依据所学从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以及产品的生产分工日益细化等回答其他答案。 (2)影响:依据材料二“煤和铁的时代已经被铜和电、石油和化学的时代所取代”可知第二次工业革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钢铁时代;依据材料二“由此开始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可知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依据所学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推动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出现以及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等回答其他答案。 (3)因素: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从政府作用、技术传承以及国际间的交流等回答。 - 16 - - 1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