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专题优化提升学案
专题优化提升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与古希腊城邦的差异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古希腊城邦 产生或 建立的 方式 主要是由周王分封的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的 主要是由氏族发展而来 政治 结构 在兼并战争后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 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世界 经济 发展 大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商品经济发达,农、工、商并重 政治 制度 各诸侯国权力日益强大,最终发展为君主专制制度 出现共和政体,王权衰微,个别城邦建立较发达的民主政治 文化 特征 依托大河和农耕创造辉煌的文明,文化具备多元化特征,但不能改变封闭和保守的特点 依托海洋孕育灿烂的文明,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元性特点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经济 方面 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政治 方面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变 文化 方面 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学、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民族 关系 “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交融 军事 方面 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过程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各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折射出的经济、思想文化的特点 秦统一后确立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春秋战国以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秦朝经济、思想文化的独特特点。 1.从经济折射点看:封建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中的大一统思想直接影响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的统一;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通过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但是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2.从思想文化折射点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是法家思想,法家的中央集权与统一的思想,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但法家残酷的集权思想导致了秦朝“焚书坑儒”局面的出现,摧残了文化,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培养解题技巧:题型解题技巧一——选择题(上) 对于高考历史试题而言,选择题正确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考生能否取得高分。选择题的高正确率将为考生高分的取得奠定良好基础。如何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扎实的基础知识,高超的阅读理解能力。二、从题干材料入手,得出正确结论,对应选出正确选项。三、从题肢角度入手,排除人为的干扰项,进而结合题干主旨选出正确选项。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辽宁葫芦岛协作体联考)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材料反映了( ) A.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 B.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 C.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 1.答案 C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确立,以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以政治制度的理性超越了信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C正确。 2.(2019广东茂名模拟)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 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周官·大司徒》 (周)然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侯地 《史记》 A.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 B.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 C.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 D.西周的诸侯势力强大 2.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西周时期,在地方实行分封制,按照等级高低对诸侯分封大小不等的封地,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西周的疆域如何,排除A项;西周时期,周天子对地方控制相对松弛,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诸侯势力大小,排除D项。 3.(2019湖南衡阳模拟)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国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 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3.答案 B 从材料信息可知,晋献公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造成“晋国无公族”的局面,使政权落入卿大夫手中,最终导致三家分晋。也就是说,晋国没有亲族的支持,导致卿大夫夺权,这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A项;材料信息强调公族的作用,无法体现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4.(2019湖南怀化模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出身低微的占26%;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出身低微的占55%。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东周权力关系变化 C.贵族政治彻底结束 D.官僚政治已经形成 4.答案 B 从材料信息可知,从春秋到战国,在政治上活动的人“出身低微的”比例迅速上升,这反映了当时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权力关系发生变化,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C项中的“彻底结束”与史实不符,排除;官僚政治形成于秦朝,郡县制的建立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D项错误。 5.(2019山东济宁模拟)《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 )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经济发展 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5.答案 D 从材料信息可知,据考古发现,春秋时期的许多墓葬和遗址中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多为青铜器和石、骨、蚌器。这些实物史料说明春秋时期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故选D项。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长江流域,故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原地区战乱对这些地区经济的影响,故C项错误。 6.(2019山东德州模拟)《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材料旨在说明( ) 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 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 6.答案 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王景是东汉时期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得出材料重在强调采用犁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时出现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7.(2020河南高三阶段性考试)《汉书·货殖传》中记载,吴楚兵之起,长安中列侯封君行从军旅,赍(ji)貣(同贷)子钱家(中国古代商业银行雏形),子钱家以为关东成败未决,莫肯予。唯毋盐氏出捐千金贷,其息十之。三月,吴楚平。一岁之中,则毋盐氏息十倍,用此富关中。上述材料说明当时( ) A.金融活动比较活跃 B.政府财政比较困难 C.民间普遍支持平叛 D.关中地区经济繁荣 7.答案 A 材料显示出汉朝初期存在从事货币借贷的金融活动,毋盐氏以此致富,这说明当时金融活动比较活跃,故A项正确。从事借贷的是列侯封君,不是政府,不能说明当时政府财政比较困难,故B项错误;材料显示的是借贷者通过权衡平叛结果来决定是否借贷,不能说明民间普遍支持平叛,C项错误;材料显示的是毋盐氏因放贷获利成为关中富户,不能说明关中地区经济是否繁荣,D项错误。 8.(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 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的机构 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8.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秦汉时期,丞相位高权重。到了南北朝时期,“门下”从皇帝的侍从机关发展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与史实不符;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宰相退出了权力中心,故D项与史实不符。 9.(2019重庆调研一)周初,周王封周公之子伯禽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秦朝时,朝廷任命殷通为会稽郡郡守,警告他恪守尽忠,拱卫中央。两者相同之处在于( ) A.职位世袭的权力 B.建立武装的权力 C.行政管理的权力 D.设置官员的权力 9.答案 C 材料体现的是周朝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的对比。分封制下,诸侯国君拥有世袭统治权,郡县制下官员不再世袭,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能够建立地方武装,而郡县制下长官不具备该职权,故B项错误;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地方行政制度,诸侯和地方长官都享有管理地方的权力,故C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能在封地内进行再分封,而郡县制下,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命,故D项错误。 10.(2020广东茂名高三联考)秦代确立郡县制之初,全国共有36个郡;秦王朝灭亡之时,加上京师地区,全国也仅有49个郡。至西汉末年,全国已经有103个郡,是秦末的两倍多。对此解读合理的是,汉代( ) A.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B.中央行政体制发生了调整 C.疆域面积成倍扩大 D.中央管理地方的力度加强 10.答案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36郡发展到103郡,地方行政划分更为细密,这有利于削弱地方政治经济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符合题意。 11.(2019课标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11.答案 C 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旨在考查历史解释的能力。试题以道家学说和董仲舒新儒学对其他思想的吸收为切入点,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西汉初年,国力贫弱,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精髓的道家思想适应了统治的需要;到汉武帝时期,倡导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家、法家、道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据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 12.(2019江西九江一模)下表是某学者对汉武帝“独尊儒术”原因的分析。由此可见,“儒术”( ) 序号 原因分析 一 原来的宗法社会并没有被完全破坏,汉初的平民乐于使用昔日贵族的礼教制度 二 汉完成统一之后,制定各种新制度,离不开儒家学者的帮助,在这方面,其他学派远不能与儒家相比 三 儒家六艺兼容并包,儒家独尊后,其他学说仍可在六艺的大帽子下,改头换面,保持存在 A.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 B.适应了贵族政治需要 C.使诸子百家实现了充分融合 D.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 12.答案 D 据材料“汉初的平民乐于使用昔日贵族的礼教制度”“制定各种新制度,离不开儒家学者的帮助”“儒家六艺兼容并包”可知儒学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从而促进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儒学独尊地位的原因,而不是强调独尊儒术带来的影响,排除A项;依据所学,秦朝郡县制的推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B项;据材料“儒家独尊后,其他学说仍可在六艺的大帽子下,改头换面,保持存在”可知诸子百家思想并未充分融合,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37分) 13.(2019天津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8分)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7分)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4分) 13.答案 (1)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 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2)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试题通过摘选的三段史学名著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孔子称赞……‘霸诸侯,一匡天下’……企望周之复兴”“孟子提出‘定于一’……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归纳相同点;据“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孟子……尊新王”归纳不同点。第二小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等角度回答。 14.(2019辽宁葫芦岛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又称张骞通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 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汇最耀眼的舞台,它浓缩了亚欧大陆漫长的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演进,见证了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与交触。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商品互通、文化交汇、文明包容、人文交流、科技互动,沿线各国人民共同谱写了经济互利、人文互启的伟大的史诗乐章。 围绕材料,结合相关史实,拟定一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时持论有据)(18分) 14.答案 示例 论题:古代丝绸之路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启示。 论证:①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a.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c.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d.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的重要纽带。 ②古代丝绸之路繁荣的因素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a.经济繁荣是基本动因。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兴盛之时大都是古代中国最强盛之时,综合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发展。b.政府引导与主体参与的有机统一是其发展的客观要求。c.和平稳定是其发展的必要前提。d.开放包容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撑。e.文明互鉴是其发展的动力源泉。 小结:虽然古代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起有伏,但通过贯穿东西方的陆海通道,最终实现了人类文明史上商品物产大流通、科学技术大传播、多元文化大交融,这是不争的事实。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史,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