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62 近代亚非国家的改革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62 近代亚非国家的改革学案

考点62 近代亚非国家的改革 一、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改革背景 ‎(1)马木路克统治引起人民不满,阶级矛盾尖锐。‎ ‎(2)埃及人民对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不满,民族意识逐渐形成。‎ ‎(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埃及的争夺以及倾销商品,使埃及形势进一步恶化。‎ ‎2.改革内容 措施 内容 作用 土地制度 取消免税地和没收违规宗教地产;废除包税制,包税地收归国有;改革赋税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消除了马木路克和长老阶层对政权的威胁,巩固了统治基础 经济 农业: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 工业:从西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初步建立了埃及的民族工业 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推动了埃及社会历史的进步 政治体制 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和咨议会,在地方设立各级行政机构 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 文化教育 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创办各类学校,聘请外国专家来讲学,选派埃及青年去欧洲留学,以及翻译欧美国家的著作等 推动了埃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各类人才,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军事 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实行征兵制;按西欧国家的模式组织和训练军队;建立军事学校,培养新型军官;改善武器装备等 增强了军事实力,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维护了埃及的独立和主权的完整 ‎3.改革影响 ‎(1)结束了长期的混乱状态,奠定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基础。‎ ‎(2)维护了埃及的独立和主权,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3)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 拓展升华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性质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由阿里所代表的埃及统治者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被迫作出的面向现代化社会的最初尝试,是以“西方化”为最大特征的一场埃及早期防御性现代化运动。因此,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性质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封建改革。‎ 二、明治维新 ‎1.历史背景 ‎(1)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2)经济: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3)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 ‎(4)前提: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的统治。‎ ‎2.维新内容 ‎(1)政治 ‎①废藩置县,把全国划为3府72县,把地方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 ‎②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 ‎③逐步收回华族与士族的俸禄与禄米,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体制。‎ ‎(2)经济 ‎①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②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③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 ‎④“殖产兴业”:建立近代企业,政府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 ‎(3)文化上:派遣学生到欧美国家留学;按照欧美国家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生活习俗大力推行西化。‎ ‎(4)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并建立现代化军工企业;进行武士道教育,军队只向天皇负责。‎ ‎(5)法制: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3.历史影响 ‎(1)积极作用 ‎①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③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④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局限性 ‎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②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拓展升华 殖产兴业中明治政府的作用 明治维新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其关键在于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当时经济落后、民智未开的日本,人们缺乏创办工业的勇气、信心、技术和资金,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殖产兴业”政策的主要精神就是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这一政策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 三、戊戌变法 ‎1.变法背景 ‎(1)社会根源 ‎①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统治危机: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1895年 “公车上书”表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4)思想基础:维新改良思想产生和发展 ‎①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写成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系统阐述变法理论。‎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③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④严复:借进化论阐明变法主张,认为只有变法,才能“自强保种”。‎ ‎(5)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政治团体纷纷建立。‎ ‎(6)推动因素: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国家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2.戊戌变法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2)主要改革内容 项目 内容 作用 政治 ‎①颁新法:鼓励官民上书言事 ‎②改旧制: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经济 ‎①颁新法: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改革财政等 ‎②改旧制:裁撤驿站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文教 ‎①颁新法: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等 ‎②改旧制: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 ‎①颁新法:建立新式军队,按西法练兵;扩建海军②改旧制:裁汰旧军 增强国防力量 ‎3.变法失败 ‎(1)戊戌政变:‎1898年9月2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新法,“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2)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②领导因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③群众基础: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广泛发动群众。‎ ‎④变法策略:改革范围过大,树敌过多,急于求成,且缺乏彻底变革的勇气。‎ ‎⑤国际环境: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4.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 拓展升华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两面性 维新变法措施的推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变法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又体现了其历史局限性。‎ 考向一 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 ‎1.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答案:(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拓展升华 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 ‎(1)从改革领域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领域,比较全面。‎ ‎(2)从改革方向看,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不仅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且注重更新改造。‎ ‎(3)从改革方式看,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或强制推行,或示范引导。‎ ‎(4)从改革内容看,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考向二 多角度分析评价戊戌变法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向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材料二 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 请回答:‎ ‎(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 答案:(1)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拓展升华 多角度认识戊戌变法的积极意义 ‎(1)从时代背景看,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始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 ‎(2)从变法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看,向西方学习,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从历史影响看,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学习西方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同时,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民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