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2020届高三适应性测试(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1.占卜是商代统治者通过贞人(专职占卜的人)借上天以神化王权的一种手段。从已发现的卜辞来看,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多为贞人解释和发布;但后期的范围却大为缩小,多为商王行止的记录。这反映出 A. 商代后期政局更加稳定 B. 商王的权力在不断增强 C. 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减少 D. 神权与王权正走向分离 【答案】B 【解析】 【详解】后期占卜范围缩小,并且多为商王行止的记录,说明贞人不能随意进行占卜并发布卜辞,发布和解释卜辞的权力更多的被掌握在商王手中,体现了商王权力的增强,故选B;材料体现的是商王权力的增强,不能说明政局更加稳定和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减少,排除AC;神权与王权分离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故选B。 2.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由此可知,秦汉时期 A. 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 B. 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 C. 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 D. 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答案】C 【解析】 【详解】先秦时期由于粮食加工方式简单,人们以粒食为主;秦汉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工具的进步,面食品种更加丰富,说明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故选C;材料内容无法说明农作物种类的增加,排除A;生产工具“根本变革”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饮食的变迁不能证明民众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排除D。故选C。 3.宋代私人设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书院最多时达300多所,成为文人思想传承与交流的主要阵地,自由论辩的氛围空前浓厚。书院的大量出现 A. 确立了两宋重文轻武的格局 B. 导致文人脱离现实崇尚空谈 C. 说明宋代官学发展严重滞后 D. 推动了宋代理性精神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 11 -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书院的大量出现有助于推动教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自由辩论的氛围空前浓厚”能够推动宋代理性精神的发展,故选D;两宋重文轻武格局的出现与当时的统治政策有关,与书院的大量出现无关,排除A;书院的大量出现并不一定导致文人脱离现实和官学发展严重滞后,排除BC。故选D。 4.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市镇的分布十分密集,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五里,东至王江泾镇六里,北至平望镇十五里,西南至新城镇三十里,至濮院镇五十里,西至震泽镇三十里,至南浔镇五十里。这些密集的市镇网络 A. 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B. 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C. 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 D. 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密集的市镇网络的出现有助于这些市镇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从而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合作,故选C;这些市镇之间距离都较近,不能体现长途贩运发展,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雇佣关系,不能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排除B;密集的市镇网络并不一定会阻碍农业生产,D项属于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故选C。 5.下表是关于1844—1847年五个通商口岸贸易的货值统计表(单位:万元)。据此可知当时 A. 上海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B. 广州的对外贸易地位没落 C. 自然经济对洋货强烈抵制 D. 中国的贸易逆差现象严重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表格内容可知,从1844年至1847年,上海贸易市值不断增长,而广州呈下降趋势,其余通商口岸市值都极低,说明上海沿江沿海的区位优势开始凸显,故选A;广州贸易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仍然占据主要地位,不能说明其没落,排除B;表格内容不能体现自然经济的抵制和中国的贸易逆差现象严重,排除CD。故选A。 - 11 - 6.下表是甲午战后出现的兴办各类教育的主张。这些主张 A. 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模式 B. 表明立宪成为国人共识 C. 推动了维新思潮的兴起 D. 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表格内容可知,甲午战后出现的各类兴办教育的主张多集中在培养人才和进行近代化改革以挽救民族危机上,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故选D;表格内容反映的都是教育主张,没有体现教育模式如何,排除A;“成为共识”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维新思潮在甲午战争以前就已经开始兴起,排除C。故选D。 7.1936年9月17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认为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有转向抗日运动的可能,改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为民主共和国。这一决议 A. 顺应了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 B. 缓和了国共对峙的紧张局势 C. 改变了苏维埃政权的性质 D. 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发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共中央改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为民主共和国,实际上是逐渐放弃与国民政府的对峙,转向寻求与国民政府合作以谋求共同抗日,是顺应了当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形势发展,故选A;这一决议是为了谋求联合国民政府抗日,并非是为了缓和国共对峙的紧张局面,排除B;改为民主共和国并不代表改变了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排除C;西安事变的发生是民族矛盾尖锐化的结果,不是中共中央这一决议推动的结果,排除D。故选A。 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国企经营权层面改革的文件.意在使国企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四自”经济实体。这些文件的颁布 A. 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为企业进人市场奠定初步基础 - 11 - C. 彻底改变了政企不分的弊端 D. 动摇了国有企业的主体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这些文件的颁布减少了对企业的束缚,有利于企业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故选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才提出的,排除A;“彻底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国有企业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动摇,排除D。 9.罗马法学家弗罗丁斯认为,奴隶制是违反自然法的,因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根据万民法,一个人可以成为另一人的财产。这说明罗马法 A. 遭到了罗马法学家普遍质疑 B. 严重违背了自然法的基本理念 C. 推动了奴隶制度逐渐走向繁荣 D. 将自由民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虽然弗洛丁斯认为奴隶制违反自然法,但万民法仍然承认奴隶制的存在,说明罗马法并不把奴隶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只有自由民才是法律关系的主体,故选D;A项说法明显有误,排除;自然法也是罗马法的组成部分,B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C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 10.1710年到1795年的英国,资本主义大农场经营方式的采用、农机的推广,使得农村谷物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牲畜的科学培育和饲养,使羊的平均重量从每只28磅增加到80磅,牛的平均重量从每头370磅增加到800磅。这反映出18世纪的英国 A. 农业与工业发展相得益彰 B. 农业发展取决于圈地运动 C. 农村实现了机械化的生产 D. 科学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大农场式的经营方式应用了农业机械,有利于推动工业发展,而农机的使用又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谷物产量和牲畜重量都有所增加,说明农业与工业的发展相得益彰,故选A;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当时英国的大农场应用了农机,但不能证明农业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排除C;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A。 11.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在1856年致恩格斯的一.封信中强调指出:“德国的全部问题将取决于是否有可能由某种再版的农民战争来支持无产阶级革命。如果那样就太好了。”马克思意在 - 11 - A. 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理论 B. 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 C. 肯定农民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D. 强调工农革命有利于德国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马克思的言论明显是对欧洲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总结,故选B;马克思意在总结欧洲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并非是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理论,排除A;由于农民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农民在革命中不可能成为领导阶级,排除C;D项属于对材料的误解,排除。故选B。 12.20世纪末,面对亚洲的金融危机,亚太经合组织表现平庸,部分成员国对亚太经合组织的期望值明显降低,转而寻求加强本地域的经济合作,纷纷组建次区域的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这表明 A. 经济全球化阻力重重 B. 亚太经合组织趋于瓦解 C. 区域经济合作遭抵制 D. 亚太贸易实现了自由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亚太经合组织面对亚洲金融危机时平庸的表现使成员国纷纷转向寻求加强本地域的经济合作,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存在重重阻力,故选A;B项与实际不符,排除;部分成员国寻求本地域经济化作是区域经济合作强化的表现,而非是区域经济合作遭到抵制,排除C;亚太贸易尚未实现自由化,排除D。故选A。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689年之后约150年的时间内,除安妮女王统治的12年外,英国国王一直由一位同时担任他国国王的欧洲人担任。为了保护国王在欧洲的属地,与欧洲国虽然结盟外交受到国王的影响,然而介入欧洲事务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因素使然。在重商主义指导下,在海外殖民掠夺并获取商业特权成为18世纪特别重要的内容,在这种竞争中,强大的法国越来越成为英国最主要的对手。英法七年战争中,英国于1756年通过《威斯敏斯特协定》与普鲁士建立盟约关系,由普鲁士牵制法国,使英国取得最终胜利。英国一方面重新确立了欧洲大陆的均势格局,另一方面在与法国争夺殖民与商业利益方面获得完全的胜利。这使得英国从早先孤立于欧洲的一个边缘国家变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摘编自刘明周《18世纪英国的结盟外交》 材料二 - 11 - 清代外交公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王朝的外交理念。清朝对待亚洲各国的公文,一般使用“谕”与“敕谕”,充分表现出宗主国与藩属国的上对下的等级关系。康熙年间中俄双方定例,“中国行俄罗斯之公文,用理藩院的印信,咨(地位相当的高级官署间相互行文时使用的平行公文文种)行俄罗斯萨那特(“萨那特”意思为理事)街门;俄罗斯行中国之公文,用萨那特衙门及托博勒城守尉印信,咨行中国理藩院衙门。”理藩院与萨那特衙门两个机构在职位、品级上都是对等的。1689年,清政府与俄国公使费要多罗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在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大获全胜后与俄国人签订的平等条约。1793年,英国政府正式派出以乔治.马戛尔尼为正使的使团访华进贡,乾隆皇帝在遣回来使时.写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一封敕谕,以“奉天承运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知悉”开头。 ——摘编自陈静《论清代外交关系变化在对外文书文种.上的体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实行结盟外交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与俄英两国不同的外交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原因:维护英国及英王本人的利益;应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法国;维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 影响:使英国及英王在欧洲大陆的利益得到维护;确立了英国的欧洲及殖民霸主地位;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2)关系:清政府与俄罗斯是平等的外交关系;对英国则是宗主国与藩属国的等级关系。 原因:俄罗斯与中国接壤,且实力强大;与俄国确立平等外交关系有利于北方边境的安定等。 英国离中国较远,清政府对英国不甚了解;清政府闭关锁国,固守天朝上国心态;早期殖民扩张阶段,清政府对西方国家持防范态度等 【解析】 【详解】(1)原因:据“为了保护国王在欧洲的属地,与欧洲国虽然结盟外交受到国王的影响,然而介入欧洲事务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因素使然”得出维护英国及英王本人的利益;据“强大的法国越来越成为英国最主要的对手”得出应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法国;据“英国一方面重新确立了欧洲大陆的均势格局”得出维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从维护英国及英王利益、确立英国的欧洲及殖民霸主地位和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 11 - (2)关系:据“理藩院与萨那特衙门两个机构在职位、品级上都是对等的”可知清政府与俄罗斯是平等的外交关系;据“写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一封敕谕,以‘奉天承运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知悉’开头”可知对英国则是宗主国与藩属国的等级关系。原因:导致清政府对待俄国与英国外交关系不同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俄罗斯与中国接壤,且实力强大;与俄国确立平等外交关系有利于北方边境的安定等。而英国离中国较远,清政府对英国不甚了解;清政府闭关锁国,固守天朝上国心态;早期殖民扩张阶段,清政府对西方国家持防范态度等因素都导致清政府对待英国是宗主国对待藩属国的态度。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诗文证史”是指以诗词歌赋和笔记小说等文学作品作为史料来研究历史和书写历史。宋代以来的史家开始自觉地将诗文作为史料使用,形成了“以诗文证史”的史学传统。中国现代史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陈寅恪是其中最有成就的史家。在陈寅恪看来,小说主要有四方面的史料价值。第一,小说在历史研究中可与正史文献互补;第二,小说对史事的记载可弥补正史记载的不足;第三,有些小说史料价值很高,堪称实录;第四,小说对古代社会史研究有重要价值。陈寅恪对以小说证史释史作了重要发展,提出“通性之真实”和“个性之真实”两个重要概念,指出小说作为史料具有“个性不真实,通性真实”的特点。 ——摘编自徐国利《陈寅恪对“以诗文证史”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结合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陈寅恪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论点:小说对于研究、了解历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论证:长篇小说《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反映了清代康雍乾盛世时期上层社会的生活,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印证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对研究清代历史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巴尔扎克的小说《人间喜剧》,描绘了19世纪前半叶法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反映了当时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拜金主义的盛行等时代特征,对正史的记载进行了细致的补充,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结论:上述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印证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对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解析】 - 11 -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可根据材料总结论点,在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如根据“指出小说作为史料具有‘个性不真实,通性真实’的特点”可知陈寅恪认为小说对于研究、了解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结合明清小说或其他现实主义主义小说就该论点展开论述。如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可反映清代康雍乾盛世时期上层社会的生活;通过对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研究可反映当时法国社会风貌等。由此可知,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印证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对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5.材料 北洋政府时期货币的流通十分混乱,各种银两、银元、铜元、纸币、外国银行的货币等同时流通,名目繁多。1912年秋,北洋政府财政部特设币制委员会讨论币制。经过多方详加讨论,最终确定了实行银本位制,并于1914年2月7日正式颁布了《国币条例》、《国币条例施行细则》。《国币条例》规定:国币之铸发权,专属于政府,币面铸有袁世凯头像和铸造年份,通称“袁头币”。银币有壹元、半元、贰角、壹角4种;辅币有镍.币和铜币,币值为伍分、贰分、壹分、伍厘、贰厘、壹厘6种。《国币条例施行细则》还规定“凡在中国境内,以国币条例授受者,概不得拒绝”。银元制的确立,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的一次变革,它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其式样新颖、形式划一、重量成色符合既定标准,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币,为后来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郭剑林《北洋政府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币制改革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洋政府币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1)设币制委员会;实行银本位制;立法保障;主币和辅币相结合,币值多样。 (2)改变了币制混乱的局面;加强了政府对金融的监管;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为后世币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1)根据“北洋政府财政部特设币制委员会讨论币制”得出设币制委员会;根据“最终确定了实行银本位制”得出实行银本位;根据“正式颁布了《国币条例》、《国币条例施行细则》”得出进行立法保障;根据“银币有壹元、半元、贰角、壹角4种;辅币有镍币和铜币”得出主币和辅币相结合,币值多样。 (2)根据“它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其式样新颖、形式划一、重量成色符合既定标准,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币,为后来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打下了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洋政府币制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改变币制混乱局面,有利于加强政府对金融的监管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便利人们日常生活,为后来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奠定基础。 16.材料 - 11 - 1942年初,斯大林强硬要求英美军队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来减轻德军对苏联的压力。然而第二战场在19421943年并未出现。1943年,苏联在斯大林格勒击溃了德军。当年夏天,苏联人收复了沧陷领土的三分之二,并在美英多次许诺开辟第二战场却从未兑现的情况下,抗击了希特勒全部军力的80%。斯大林对西方盟国的需求依然巨大,但已经大大减少了。实际上罗斯福正在转变成为恳求者,因为他要求苏联答应欧洲战事结束后对日本作战。1943年的军事战役急剧改变了苏联与它的两个盟国之间的外交关系。1944年6月,盟军登陆诺曼底海滩,8月下旬解放巴黎,9月中旬攻.入德境。 ——摘编自沃尔特拉菲伯《美国世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历史意义。 【答案】(1)苏联的强烈要求;美苏之间的利益交换;美国对战后欧洲格局的考虑;反法西斯战争开始走向胜利。 (2)缓解了苏联的压力;对德国形成战略夹攻,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等。 【解析】 【详解】(1)根据“斯大林强硬要求英美军队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来减轻德军对苏联的压力”得出苏联的强硬要求;根据“他要求苏联答应欧洲战事结束后对日本作战”得出美苏之间的利益交换;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原因还包括美国对战后欧洲格局的考虑和反法西斯战争开始走向胜利等因素。 (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欧洲第二战场开辟有助于缓解苏联的压力,对德国形成夹击之势,从而加速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7.材料 - 11 - 孙思邀,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他目睹民众缺医少药,毅然放弃仕途,立志做一名“苍生大医”。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并结合个人的学术经验,先后撰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故以“千金”两字命名。该书搜集整理了6000多种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自古以来至唐初的医药学成就。他提出行医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精”,即精深的医学造诣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诚”,即对病家、对同道怀有一片赤诚之心。在治疗学方面,他对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有比较突出的创造性。他还十分重视妇幼保健卫生,强调妇科病的特殊性和小儿护理的重要性。孙思邈与唐朝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人们为了纪念孙思邈,尊其为“药王”,“箫鼓年年拜药王”,已成了孙思邀故乡人民千百年的习俗。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思邈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思邈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答案】(1)编撰了医药学巨著《千金方》;与政府合作,推动了唐代医学发展;对我国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为后世传染病的防护提供重要借鉴。 (2)淡泊名利;刻苦钻研医学,志向远大;救死扶伤,医德高尚;善于汲取前人研究成果;以拯救苍生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 【解析】 【详解】(1)根据“结合个人的学术经验,先后撰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得出编撰了医药学巨著《千金方》;根据“孙思邈与唐朝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得出与政府合作,推动了唐代医学发展;根据“在治疗学方面,他对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有比较突出的创造性”等内容可知他为后世传染病的防护提供重要借鉴,同时还为我国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从淡泊名利、志向远大、医德高尚、善于汲取前人研究成果和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总结概括孙思邈的优秀品质。 - 11 - - 1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