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2讲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基本营养物质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2讲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基本营养物质学案

第2讲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基本营养物质 见《自学听讲》P179‎ ‎  一、烃的衍生物 ‎1.烃的衍生物 烃分子中的①    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 ‎2.官能团 ‎(1)定义:决定有机化合物的②    的原子或原子团。 ‎ ‎(2)常见的官能团:‎ 写出有机物所含官能团的结构及名称。‎ ‎③    ;④    ;⑤    ;⑥    。 ‎ ‎  二、乙醇和乙酸 ‎1.结构、物理性质和用途 有机物 乙醇 乙酸 结构简式 ‎⑦    ‎ ‎⑧    ‎ 官能团 ‎⑨    ‎ ‎⑩    ‎ 物理性质 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俗称 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俗称醋酸,易溶于水和乙醇,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 酒精,与水互溶,易挥发(非电解质)‎ 用途 作燃料、饮料、化工原料;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溶液可用于医疗消毒 有机化工原料,可制得醋酸纤维、合成纤维、香料、燃料等;食醋的主要成分 ‎  2.化学性质 ‎(1)乙醇 a.与Na反应:            ,比钠与水的反应慢。 ‎ b.氧化反应 燃烧:            ; ‎ 在铜或银催化条件下与O2反应:        。 ‎ ‎(2)乙酸 a.酸的通性:CH3COOHCH3COO-+H+,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与活泼金属、碱、弱酸盐反应,如乙酸与Ca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b.酯化反应:            。 ‎ ‎1.在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中,用铜作催化剂时,铜参加反应。化学方程式可写为2Cu+O22CuO、CuO+CH3CH2OHCH3CHO+H2O+Cu。‎ ‎2.乙酸和乙醇反应的实质是取代反应,乙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羟基(—OH)被乙醇分子中的烷氧基(CH3CH2O—)代替。‎ ‎3.酯化反应的条件及其意义 ‎(1)加热。加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反应速率,其次是使生成的乙酸乙酯挥发而被收集。‎ ‎(2)浓硫酸。作催化剂,提高反应速率;作吸水剂,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3)适当增加乙醇的量,并设冷凝回流装置,可提高产率。‎ ‎  三、基本营养物质 ‎1.种类、组成及关系 种类 代表物 代表物分子式 相应关系 糖类 单糖 葡萄糖 葡萄糖和果糖互为   ‎ 果糖 二糖 蔗糖 蔗糖和麦芽糖互为   ‎ 麦芽糖 多糖 淀粉 淀粉、纤维素由于n值不同,因此分子式不同,   同分异构体 ‎ 纤维素 油脂 油 植物油 ‎   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 ‎     ,能发生加成反应,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 脂肪 动物 脂肪 ‎  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 含有碳碳单键,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蛋白质 酶、肌肉、毛发等 由   脱水缩合成的高分子 ‎ 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  2.性质 有机物 特征反应 水解反应 糖类 葡萄糖 葡萄糖 有  产生 ‎ 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蔗糖 无 水解产物为 ‎ 淀粉 遇碘单质(I2)变  ‎ ‎ ‎ 油脂 无 酸性条件下,水解产物为      ;碱性条件下(皂化反应),水解产物为          ‎ 蛋白质 ‎(1)遇浓硝酸变  ‎ ‎(2)灼烧有   气味 ‎ 酶作催化剂,生成   ‎ ‎  3.用途 ‎(1)糖类物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动、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医疗输液、合成药物等的糖类是   ;可用于造纸,制造纤维素硝酸酯、纤维素乙酸酯、黏胶纤维等的糖类是   。 ‎ ‎(2)油脂:用于生产高级脂肪酸和甘油;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能量。等质量的糖类、油脂、蛋白质完全氧化时,放出热量最多的是   。 ‎ ‎(3)蛋白质: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在工业上有很多用途。动物的毛与皮、蚕丝可制服装;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催化剂。‎ ‎1.符合通式Cn(H2O)m的有机物不一定是糖类,如CH3COOH[C2(H2O)2]。‎ ‎2.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但淀粉与纤维素不互为同分异构体(因分子式中的“n”值不同)。‎ ‎3.检验蔗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的水解产物中的葡萄糖时,要注意加碱液调至弱碱性后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或银氨溶液进行加热。‎ ‎4.油脂虽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但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5.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多种氨基酸的混合物,并不是纯净物。‎ ‎6.人体内没有水解纤维素的酶,纤维素在人体中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肠胃蠕动,但不能被吸收。‎ ‎7.天然油脂是混合物,既具有酯的性质,又具有烯烃的不稳定性。‎ ‎  四、合成高分子 ‎1.三大合成材料:        。 ‎ ‎2.加聚反应 合成聚乙烯的化学方程式为        。 ‎ 聚乙烯的单体为    ,链节为    ,聚合度为    。 ‎ ‎①氢原子 ②化学特性 ③—OH,羟基 ④—Cl,氯原子 ⑤,碳碳双键 ⑥—COOH,羧基 ‎⑦CH3CH2OH ⑧CH3COOH ⑨羟基:—OH ⑩羧基:—COOH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CH3CH2OH+3O22CO2+3H2O 2CH3CH2OH+O22CH3CHO+2H2O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C6H12O6 同分异构体 C12H22O11 同分异构体 (C6H10O5)n 不互为 不饱和 含有碳碳双键 饱和 氨基酸 银镜 葡萄糖和果糖 蓝色 ‎(‎C‎6‎H‎10‎O‎5‎‎)‎n淀粉+nH2OnC‎6‎H‎12‎O‎6‎葡萄糖 甘油、高级脂肪酸 甘油、高级脂肪酸盐 黄色 烧焦羽毛 氨基酸 葡萄糖 纤维素 油脂 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 ‎  n ‎  1.重要反应(回顾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乙醇与钠的反应;‎ ‎(2)乙醇的催化氧化;‎ ‎(3)乙醇燃烧与乙烯燃烧;‎ ‎(4)乙酸乙酯的合成。‎ ‎  2.五种能水解的重要物质 ‎(1)油脂: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或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 ‎(2)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3)麦芽糖:水解生成葡萄糖;‎ ‎(4)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 ‎(5)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为氨基酸。‎ 见《自学听讲》P180‎ 乙醇和乙酸的结构与性质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制备乙酸乙酯时可用热的NaOH溶液收集产物以除去其中的乙酸。(  )‎ ‎(2)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  )‎ ‎(3)乙酸和乙酸乙酯可用饱和Na2CO3溶液加以区别。(  )‎ ‎(4)乙醇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 ‎(5)乙醇、乙酸均能与钠反应放出H2,二者分子中的官能团相同。(  )‎ ‎(6)用食醋可除去热水壶内壁上的水垢。(  )‎ ‎(7)乙酸分子中含有羧基,可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  )‎ ‎(8)乙酸乙酯、油脂与NaOH溶液反应均有醇生成。(  )‎ ‎(9)由乙酸和乙醇制乙酸乙酯与由苯甲酸乙酯水解制苯甲酸和乙醇的反应类型相同。(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2.将形状、大小相同的小块金属钠分别投入盛①水、②乙醇、③乙酸的三个烧杯中,产生气体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为    。解释反应速率不同的原因:                       。 ‎ 答案 ③①②;H2O、CH3CH2OH和CH3COOH都含有羟基,但羟基氢的活泼性不同,其活泼性顺序为CH3COOH>H2O>CH3CH2OH ‎3.(1)能否用Na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应如何检验酒精中的少量水?‎ ‎(2)CH3COOH分别与NaOH、CH3CH2OH发生反应,CH3COOH分子中的断键部位相同吗?‎ 答案 (1)不能。因为Na与乙醇也能反应生成H2。向酒精中加入适量无水CuSO4,如无水CuSO4的颜色由白色变为蓝色,则酒精中含有水。‎ ‎(2)不同。与NaOH反应的断键部位是氢氧键,与乙醇反应的断键部位是碳氧键。‎ ‎4.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下列有关该有机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分子中含有4个碳碳双键 B.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 C.与Na、Na2CO3、NaHCO3反应均有气体放出 D.该有机物不能进行水解反应 解析 A项,苯环中不含碳碳双键,所以该有机物中只有一个碳碳双键,错误;B项,分子中含碳碳双键,所以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正确;C项,由于分子中含有羧基,所以与Na、Na2CO3、NaHCO3均可反应,正确;D项,由于不含可水解的官能团,该有机物不能水解,正确。‎ 答案 A ‎5.实验室制取少量乙酸乙酯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向试管a中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再加冰醋酸 B.试管b中导气管下端管口不能浸入液面的原因是防止实验过程中发生倒吸现象 C.实验时加热试管a的目的是及时将乙酸乙酯蒸出并加快反应速率 D.可将饱和碳酸钠溶液换成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 向试管a中加入试剂的顺序为乙醇、浓H2SO4(摇动)、冰醋酸,A项正确;乙醇、乙酸与水互溶,则试管b中导气管下端管口不能浸入液面的目的是防止实验过程中产生倒吸现象,B项正确;实验时加热试管a的目的是增大反应速率并及时将乙酸乙酯蒸出,使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C项正确;试管b中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吸收随乙酸乙酯蒸出的少量乙酸和乙醇,同时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而氢氧化钠能与乙酸乙酯反应,试管b中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饱和碳酸钠溶液,D项错误。‎ 答案 D ‎  一、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羟基的关系 ‎           c ‎  1.与钠反应时,只断裂a处化学键。‎ ‎2.乙醇催化氧化时,断裂a、c两处化学键,形成碳氧双键。乙醇催化氧化时,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含有两个氢原子时,生成醛;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含有一个氢原子时,生成酮;不含氢原子时,不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 ‎3.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时只断裂a处化学键。‎ ‎  二、比较乙酸、水、乙醇、碳酸分子中羟基氢的活泼性 乙酸 水 乙醇 碳酸 分子结构 CH3COOH H—OH C2H5OH 与羟基直接相连的原子或原子团 ‎—H C2H5—‎ 遇石蕊溶液 变红 不变红 不变红 变浅红 与Na 反应 反应 反应 反应 与NaOH 反应 不反应 不反应 反应 与Na2CO3‎ 反应 水解 不反应 反应 与NaHCO3‎ 反应 水解 不反应 不反应 羟基上氢原子 的活泼性强弱 CH3COOH>H2CO3>H2O>CH3CH2OH ‎  三、乙酸乙酯的制取方法 ‎1.反应原理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2.反应特点 ‎3.试剂 ‎(1)向试管内加入化学试剂的顺序: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最后加入乙酸。注意不能向浓硫酸中加入乙醇或乙酸,防止液体溅出伤人。‎ ‎(2)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和吸水剂。‎ ‎(3)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 ‎①吸收挥发出来的乙醇;‎ ‎②与挥发出来的乙酸反应生成乙酸钠,除去乙酸;‎ ‎③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使溶液分层,便于分离得到酯。‎ ‎4.装置 ‎(1)长导管的作用:导出乙酸乙酯和冷凝回流乙酸和乙醇。‎ ‎(2)碎瓷片的作用:防止暴沸。‎ ‎(3)长导管位置:不能插入溶液中,防止倒吸,若插入液面以下,应使用防倒吸装置,如干燥管等。‎ ‎5.加热 ‎(1)刚开始小火均匀加热的目的:防止乙醇、乙酸过度挥发,并使二者充分反应。‎ ‎(2)反应末大火加热的目的:使生成的乙酸乙酯挥发出来。‎ ‎6.产物分离:用分液法分离,上层油状物为产物乙酸乙酯。‎ ‎1.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可用无水硫酸铜来检验 B.乙醇和乙酸的熔点和沸点都比C2H6、C2H4的熔点和沸点高 C.乙酸的结构式为CH3COOH,属于弱电解质 D.食醋中含有乙酸,乙酸可由乙醇氧化得到 解析 乙醇、乙酸常温下都是液体,而C2H6、C2H4都是气体,B项正确;CH3COOH是乙酸的结构简式,C项错误。‎ 答案 C ‎2.乙酸乙酯广泛用于药物、染料、香料等工业,某学习小组设计以下两套装置用乙醇、乙酸和浓硫酸分别制备乙酸乙酯(沸点77.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浓硫酸能加快酯化反应速率 B.不断蒸出酯,会降低其产率 C.b装置比a装置的原料损失少 D.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出乙酸乙酯 解析 A项,浓硫酸是酯化反应的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正确;B项,分离出生成的酯,可促进平衡正向进行,提高产率,错误;C项,b装置水浴加热可控制温度,减少反应物的挥发和副反应的发生,所以原料损失少,正确;D项,乙酸乙酯不溶于碳酸钠溶液,所以可用分液法分离,正确。‎ 答案 B ‎3.(2018年济宁模拟)有机物M的键线式如图所示,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得到物质甲,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M ‎  A.有机物M含有2种官能团 B.有机物M的分子式为C4H6O2‎ C.有机物M能发生取代反应、加聚反应 D.甲的只含有一种官能团的链状同分异构体有6种 解析 有机物M中含有碳碳双键和羧基,A项正确。根据键线式可知其分子式为C4H6O2,B项正确。含有羧基,可与醇发生酯化反应(取代反应),含有碳碳双键,可发生加聚反应,C项正确。满足题给条件甲的同分异构体有以下5种,酸:CH3—CH2—CH2—COOH;酯:HCOO—CH2—CH2—CH3、HCOOCH(CH3)2、CH3COOCH2CH3、CH3CH2COOCH3,D项错误。‎ 答案 D ‎4.苹果酸的结构简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苹果酸中能发生酯化反应的官能团有2种 B.1 mol苹果酸可与3 mol NaOH发生中和反应 C.1 mol苹果酸与足量金属Na反应生成1 mol H2‎ D.与苹果酸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 苹果酸中的官能团—OH、—COOH均可发生酯化反应,A项正确;苹果酸中的醇羟基不能与NaOH反应,只有—COOH可与NaOH反应,1 mol苹果酸可与2 mol NaOH发生中和反应,B项错误;苹果酸中的—OH、—COOH均可与Na发生置换反应,1 mol 苹果酸与足量Na反应可生成1.5 mol H2,C项错误;HOOCCH2CH(OH)COOH与苹果酸是同种物质,D项错误。‎ 答案 A ‎5.分离乙酸乙酯、乙酸和乙醇混合物的实验操作流程图如图所示。‎ 在上述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三次分离操作分别是(  )。‎ A.①蒸馏 ②过滤 ③分液 B.①分液 ②蒸馏 ③结晶、过滤 C.①蒸馏 ②分液 ③分液 D.①分液 ②蒸馏 ③蒸馏 解析 乙酸乙酯是一种不溶于水的有机物,乙酸与饱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乙酸钠,易溶于水,乙醇与水可以任意比互溶,所以操作①是分液;甲是乙酸钠和乙醇,乙醇易挥发,所以操作②是蒸馏;乙是乙酸钠溶液,加入硫酸生成了乙酸和硫酸钠,乙酸易挥发,所以操作③是蒸馏,D项正确。‎ 答案 D 基本营养物质——糖类、油脂、蛋白质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木材纤维和土豆淀粉遇碘水均显蓝色。(  )‎ ‎(2)食用花生油和鸡蛋清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 ‎(3)油脂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均可发生水解反应,且产物相同。(  )‎ ‎(4)用银氨溶液能鉴别葡萄糖和蔗糖。(  )‎ ‎(5)淀粉和纤维素在酸催化下完全水解后的产物都是葡萄糖。(  )‎ ‎(6)纤维素在人体内可水解为葡萄糖,故可用作人体的营养物质。(  )‎ ‎(7)淀粉、纤维素和油脂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 ‎(8)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 ‎(9)天然植物油在常温下一般呈液态,难溶于水,有恒定的熔、沸点。(  )‎ ‎(10)棉、麻、羊毛及合成纤维完全燃烧都只生成CO2和H2O。(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2.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用于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淀粉尚有部分未水解 B.淀粉已完全水解 C.淀粉没有水解 D.淀粉已发生水解,但不知是否完全水解 解析 混合液呈碱性,加碘水不变蓝,不能说明不含淀粉,因为I2能与NaOH溶液反应;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加热后生成砖红色沉淀,说明其中含有葡萄糖。故淀粉已水解,但不能判断是否完全水解。‎ 答案 D ‎3.淀粉和纤维素的通式均为(C6H10O5)n,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吗?为什么?‎ 答案 不是,两者通式虽然相同,但n值不同,故二者不互为同分异构体。‎ ‎4.油脂    (填“是”或“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油脂在NaOH溶液中水解的产物分别是        (填物质名称,下同)、        。 ‎ 答案 不是;高级脂肪酸钠;甘油 ‎5.可以用哪些简单的方法鉴别淀粉溶液和鸡蛋清溶液?‎ 答案 ①滴加碘水,变蓝的是淀粉溶液;‎ ‎②滴加浓硝酸,变黄的是鸡蛋清溶液;‎ ‎③蘸取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鸡蛋清溶液。‎ ‎  一、常见营养物质的性质 ‎1.葡萄糖和果糖都是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葡萄糖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含有醛基,能够发生银镜反应,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在一定条件下葡萄糖能转化为酒精。‎ ‎2.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均是重要的二糖。蔗糖水解产生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的水解产物只有葡萄糖。麦芽糖含有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而蔗糖不能。‎ ‎3.纤维素和淀粉是两种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水解产生葡萄糖。淀粉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纤维素不能被人体消化。淀粉遇到碘水变蓝。‎ ‎4.油脂属于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完全水解,称为皂化反应。有的油脂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5.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水解为氨基酸。蛋白质和氨基酸都具有两性。蛋白质能发生盐析、变性,还能进行颜色反应、灼烧实验。鉴别物质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可以利用颜色反应或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性质。‎ ‎  二、淀粉水解程度的判断方法 ‎1.实验流程 ‎2.实验现象及结论 情况 现象A 现象B 结论 ‎①‎ 溶液呈蓝色 未产生银镜 ‎(或砖红色沉淀)‎ 淀粉未水解 ‎②‎ 溶液呈蓝色 出现银镜 ‎(或砖红色沉淀)‎ 淀粉部分水解 ‎③‎ 出现银镜 溶液不呈蓝色 ‎(或砖红色沉淀)‎ 淀粉完全水解 ‎  3.注意问题 ‎ (1)检验淀粉时,必须直接取水解液加入碘水,不能取中和液,因为碘能与NaOH溶液反应。‎ ‎(2)淀粉、蔗糖的水解实验用稀硫酸作催化剂,而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的实验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所以检验淀粉或蔗糖的水解产物前应先加入NaOH溶液至溶液呈碱性。‎ ‎1.下列有关物质水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多种氨基酸 B.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C.纤维素不能水解成葡萄糖 D.油脂的水解产物之一是甘油 解析 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A项正确;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B项正确;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也是葡萄糖,C项错误;油脂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在碱性条件下,完全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D项正确。‎ 答案 C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淀粉、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B.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C.葡萄糖既可以与银氨溶液反应,又可以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 D.天然油脂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所以天然油脂是混合物 解析 淀粉、纤维素属于多糖,在稀硫酸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A项正确;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而单糖、二糖、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二糖、多糖、油脂、蛋白质可以发生水解,而单糖不能水解,B项错误;葡萄糖是多羟基醛,含有醛基,能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分别产生银镜和砖红色沉淀,C项正确;纯净物有固定的熔沸点,而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D项正确。‎ 答案 B ‎3.为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试管甲和丙均用60~80 ℃的水浴加热5~6 min,试管乙不加热。待试管甲中的溶液冷却后再进行后续实验。‎ 实验1:取少量甲中溶液,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没有砖红色沉淀出现。‎ 实验2:取少量乙中溶液滴加几滴碘水,溶液变为蓝色,但取少量甲中溶液做此实验时,溶液不变蓝色。‎ 实验3:取少量丙中溶液加入NaOH溶液调节至碱性,再滴加碘水,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淀粉水解需要在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进行 B.欲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最好在冷却后的水解液中直接加碘 C.欲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是否具有还原性,可在水解液中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 D.若用唾液代替稀硫酸,则实验1可能出现预期的现象 解析 题中试管甲与乙、甲与丙都是对照实验,前者探究温度的影响,后者探究催化剂的影响,通过对照实验可知,A项正确;因为I2可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I2+2NaOHNaI+NaIO+H2O,故用I2检验淀粉是否存在时,不能有NaOH存在,B项正确;用新制Cu(OH)2悬浊液检验水解产物的还原性,必须在碱性环境中进行,故在水解液中先加NaOH溶液中和稀硫酸至碱性后,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C项错误;若用唾液代替稀硫酸,则不必加碱中和,直接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即可出现预期现象,D项正确。‎ 答案 C ‎4.为检验淀粉、蛋白质、葡萄糖水溶液,依次可使用的试剂和对应的现象正确的是(  )。‎ A.碘水,变蓝色;新制Cu(O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浓硝酸,变黄色 B.浓硝酸,变黄色;新制Cu(O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碘水,变蓝色 C.新制Cu(O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碘水,变蓝色;浓硝酸,变黄色 D.碘水,变蓝色; 浓硝酸,变黄色;新制Cu(OH)2悬浊液,砖红色沉淀 解析 ①淀粉遇碘单质变蓝,可利用碘水鉴别淀粉溶液;②蛋白质遇浓硝酸变黄,可用浓硝酸鉴别蛋白质溶液;③葡萄糖溶液在碱性条件下与新制Cu(OH)2悬浊液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 答案 D ‎5.下列有关有机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聚乙烯塑料的老化是因为发生了加成反应 ‎②利用粮食酿酒经历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的过程 ‎③淀粉、油脂、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④石油的分馏和煤的干馏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⑤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发生反应 ‎⑥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均有固体析出,蛋白质均发生了盐析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②⑤⑥‎ 解析 ①聚乙烯塑料的老化是因为发生了氧化反应,错误;②利用粮食酿酒经历了淀粉水解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分解转化为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正确;③淀粉、油脂、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正确;④石油的分馏属于物理变化,煤的干馏属于化学变化,错误;⑤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含有醛基,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发生反应,正确;⑥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均有固体析出,其中前者发生了盐析,后者则发生了变性,错误。‎ 答案 B ‎1.(2018年全国Ⅰ卷,8)(双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蔗糖、果糖和麦芽糖均为双糖 B.酶是一类具有高选择催化性能的蛋白质 C.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酯,能使Br2/CCl4褪色 D.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解析 果糖属于单糖,A项错误;大多数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B项错误;植物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酯中含有碳碳双键,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而使之褪色,C项正确;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多糖,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D项正确。‎ 答案 AB ‎2.(2018年全国Ⅰ卷,9)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 解析 乙酸乙酯的制备是乙醇、浓硫酸和乙酸混合溶液加热生成的,选择试管中加热,A项不符合题意;生成的乙酸乙酯混有乙酸、乙醇,通过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乙醇、中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为防止倒吸,导气管不能伸入溶液,B项不符合题意;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静置后,利用分液的方法分离,C项不符合题意;图中是利用蒸发皿加热蒸发溶液得到溶质晶体的方法,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该操作未涉及,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3.(2017年全国Ⅲ卷,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油氢化过程中发生了加成反应 B.淀粉和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C.环己烷与苯可用酸性KMnO4溶液鉴别 D.水可以用来分离溴苯和苯的混合物 解析 植物油中含有不饱和键,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俗称油脂的氢化或硬化,A项正确;淀粉和纤维素的化学式都为(C6H10O5)n,但二者的n值不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B项错误;环己烷和苯都不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且密度都小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密度,无法鉴别,C项错误;溴苯和苯互溶,且二者都不溶于水,故用水无法分离苯和溴苯,D项错误。‎ 答案 A ‎4.(2017年全国Ⅱ卷,10)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 结论 A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 生成的1,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氯化碳 B 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 乙醇分子中的氢与水分子中的氢具有相同的活性 C 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 乙酸的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 D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 生成的氯甲烷具有酸性 ‎  解析 A项,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的1,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氯化碳,所以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B项,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H2,在乙醇(C2H5—OH)‎ 中,—C2H5抑制了羟基的活性,所以乙醇分子中的氢不如水分子中的氢活泼;C项,乙酸与水垢中的CaCO3反应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属于强酸制弱酸,所以乙酸的酸性大于碳酸的酸性;D项,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有氯甲烷和HCl,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的是HCl。‎ 答案 A ‎5.(2017年江苏,11)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关于下列萜类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和b都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B.a和c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上 C.a、b和c均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b和c均能与新制的Cu(OH)2反应生成红色沉淀 解析 a分子中不存在苯环,不属于芳香族化合物,A项错误;a和c分子中含有的甲基、亚甲基,次甲基均为四面体结构,所以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内,B项错误;a分子中存在碳碳双键,b分子中存在与苯环相连的甲基,c分子中存在醛基,均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C项正确;b分子中不存在醛基,不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红色沉淀,D项错误。‎ 答案 C ‎6.(2016年全国Ⅰ卷,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 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 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 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 解析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A项正确;食用油反复加热后,结构会发生改变,生成苯并芘等环形结构的有害物质,B项正确;蛋白质受热易发生变性,C项正确;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75%,D项错误。‎ 答案 D ‎7.(2015年全国 Ⅱ 卷,8)某羧酸酯的分子式为C18H26O5,1 mol该酯完全水解可得到1 mol羧酸和2 mol乙醇,该羧酸的分子式为(  )。‎ A.C14H18O5      B.C14H16O4‎ C.C16H22O5 D.C16H20O5‎ 解析 羧酸酯的分子式为C18H26O5,1 mol该酯完全水解可得到1 mol羧酸和2 mol乙醇,这说明分子中含有2个酯基,因此有2 mol水参加反应,即C18H26O5+2H2O羧酸+2C2H6O,则根据原子守恒可知该羧酸的分子式中碳原子个数是18-2×2=14,氢原子个数是26+4-2×6=18,氧原子个数是5+2-2×1=5,即分子式为C14H18O5。‎ 答案 A ‎8.(2016年天津理综,2)下列对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B.氨基酸和蛋白质遇重金属离子均会变性 C.α-氨基丙酸与α-氨基苯丙酸混合物脱水成肽,只生成2种二肽 D.氨基酸溶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负极移动 解析 蛋白质是各种氨基酸通过缩聚反应生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A项正确;氨基酸遇重金属离子不变性,B项错误;α-氨基丙酸与α-氨基苯丙酸混合物脱水成肽,可以生成4种二肽(α-氨基丙酸与α-氨基苯丙酸共两种、α-氨基丙酸与α-氨基 丙酸共一种、α-氨基苯丙酸与α-氨基苯丙酸共一种),C项错误;氨基酸溶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酸根阴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正极移动,D项错误。‎ 答案 A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