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临沂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1 -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 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Cl 35.5 Cu 64 一、选择题:本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 题目要求。 1.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工业生产玻璃、水泥和陶瓷,均需用石灰石作原料 B. 海水淡化的方法有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和电渗析法等 C. 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D. 聚合硫酸铁    2 4x y n Fe OH SO    是新型絮凝剂,可用来处理水中的悬浮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A.陶瓷的生产原料为黏土,未用到石灰石,A 错误; B.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和电渗析法,B 正确; C.热水器内胆成分为不锈钢,连接 Mg 棒形成原电池,Mg 比 Fe 活泼作负极被腐蚀,而铁被 保护,即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C 正确; D.聚合硫酸铁溶于水可形成 Fe(OH)3胶体,吸附水中悬浮杂质,D 正确。 2. 下列物质的应用中,利用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用 4NH Cl溶液除铁锈 B. 用 2Na S溶液除去水体中的 2Hg  C. 用石灰乳脱除烟气中的 2SO D. 用酸性 2 2 7K Cr O 溶液检查司机是否 酒后驾车 - 2 - 【答案】D 【解析】 【详解】A. 4NH Cl溶液水解显酸性,氢离子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离子和水,可除去铁锈, 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A 不符合题意; B.S2-可与 Hg2+反应生成 HgS,因此可用 2Na S溶液除去水体中的 2Hg  ,与氧化还原反应无 关,B 不符合题意; C.石灰乳的主要成分为 Ca(OH)2,可与烟气中的 2SO 发生复分解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 C 不符合题意; D.乙醇具有还原性,可与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绿色的铬酸钾,因此 用酸性 2 2 7K Cr O 溶液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D 符合题意; 答案选 D。 3. AN 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1 mol D 比 21 mol H 多 A2N 个质子 B. 2 27.8 g Na O 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 A0.3N C. 1 mol HC CH 分子中所含 σ 键数为 A5N D. 标准状况下, 22.24 L Cl 溶于水所得溶液中含氯的微粒总数为 A0.2N 【答案】B 【解析】 【详解】A.D 和 H 均为 H 元素,故 21 mol D 比 21 mol H 所含质子数目一样多,A 错误; B.Na2O2是由 Na+和 2- 2O 组成,故 2 27.8 g Na O 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 -1 A 7.8g ×3× mol 78g/mol N  A0.3N ,B 正确; C.共价键中单键为 σ 键,双键为一个σ 键和一个 键,三键为一个σ 键和两个 键,故 1 mol HC CH 分子中所含σ 键数为 A -1 Amol1mol 3 3× ×N N ,C 错误; D.由于 Cl2+H2OHCl+HClO,故标准状况下, 22.24 L Cl 溶于水所得溶液中含氯的微粒 - 3 - 总数小于 A0.2N ,D 错误; 故答案为:B。 4. 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类由 Fe-Se-As-F-O 组成的磁性超导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e 变成 2Fe  时首先失去 3d 轨道电子 B. 3AsO 的空间构型为平面正三角形 C. 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 74 34Se 与 77 34Se的相互转化 D. 基态 F 原子的核外电子有 9 种空间运动状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A.Fe 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64s2,Fe 变成 2Fe  时首先失去 4s 轨道电子,A 错 误; B. 3AsO 的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对数为 2 3 1 53 4 2      ,含有一对孤电子对,则其空间构 型为三角锥形,B 错误; C.同位素之间的变化为物理变化,C 错误; D.F 原子的最外层有 9 个电子,则基态 F 原子的核外电子有 9 种空间运动状态,D 正确; 答案选 D。 5.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 pH=13 的溶液中: Na、K、 3NO 、 2 2 3S O  B. 0.1mol·L-1 盐酸溶液中: Na、 3Al 、 2 4SO  、 2 3SiO  C. 0.1mol·L-1KI 溶液中: 4NH  、 3Fe  、Cl、 2 4SO  D. 能使甲基橙变红的溶液中: 2Mg 、 2Ba  、 3NO 、 3HCO 【答案】A 【解析】 【详解】A.pH=13 的溶液显碱性,碱性溶液中四种离子相互不反应,也不与氢氧根反应,可 以大量共存,故 A 符合题意; B.硅酸根和氢离子会生成沉淀,故 B 不符合题意; - 4 - C.铁离子会和碘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 C 不符合题意; D.能使甲基橙变红的溶液显酸性,酸性溶液中碳酸氢根不能大量存在,故 D 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 A。 6. 实验室用 Na 与 2H 反应制备氢化钠(NaH)。下列实验装置和原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装置甲制取 2H B. 装置乙净化干燥 2H C. 装置丙制备 NaH D. 装置丁吸收尾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A.实验室用活泼金属 Zn 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备 H2,故装置甲制取 2H ,A 不合题意; B.装置乙先用 NaOH 溶液来除去 H2中的 HCl,再用浓硫酸来干燥,故装置乙净化干燥 2H , B 不合题意; C.金属钠与 H2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2Na+H2  2NaH,故装置丙制备 NaH,C 不合题意; D.碱石灰不能吸收 H2,故装置丁不能吸收尾气,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 短周期主族元素 X、Y、Z、W 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且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5。基 态 Y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 3 倍,Y 与 Z 同主族,Z 与 W 同周期。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A. 电负性最大的元素是 Y B. 简单氢化物的沸点:Y>Z C. 化合物 WX2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 D. W 元素基态原子核外 M 层电子的自旋状态相反 【答案】C 【解析】 - 5 - 【分析】 基态 Y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 3 倍,则其电子层结构为 2、6,则 Y 为 O 元素, Y 与 Z 同主族,则 Z 为 S 元素,所以 X、W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5-6-6=3,X 的半径比 O 原 子小,则应为 H 元素,则 W 为 Mg 元素。 【详解】A.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强,四种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为 O,则电负性最大的元 素为 O,即 Y,故 A 正确; B.H2O 分子之间存在氢键,所以沸点高于 H2S,故 B 正确; C.化合物 MgH2 中只存在离子键,故 C 错误; D.Mg 原子 M 层电子排布为 2s2,同一轨道中的两个电子自旋方向相反,故 D 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 C。 8. HCOOH 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放电时 K+通过隔膜向左迁移 B. 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3 2HCOO 2OH 2e HCO H= O      C. 放电过程中需补充的物质 X 为 2 4H SO D. 每转移0.4 mol电子,理论上消耗标准状况下 21.12 L O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该工作原理图可知,左侧是由 HCOOH 和 KOH 转化为 KHCO3,C 的化合价由+2 价升高为 +4 价,被氧化,故左侧为正极,右侧通入 O2 为负极,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移向原电池的正极,故放电时 K+通过隔膜向右 迁移,A 错误; B.原电池中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 6 - 3 2HCOO 2OH 2e HCO H= O      ,B 错误; C.根据进入右侧的物质为 O2 和 X,其反应为:4Fe2++O2+4H+=4Fe3++2H2O,Fe3++e-=Fe2+,Fe2+ 作催化剂,而出来的物质为 K2SO4,K+来自左侧电解液, 2- 4SO 来自 X,故放电过程中需补充 的物质 X 为 2 4H SO ,C 正确; D.根据电子守恒可知,4n(O2)=n(e-),故每转移0.4 mol电子,理论上消耗标准状况下 2O 的 体积为: 0.4mol×22.4L/mol=2.24L 4 ,D 错误; 故答案为:C。 9. 丙烯与 HCl 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加成反应:第一步H进攻丙烯生成碳正离子,第二步Cl 进攻碳正离子。得到两种产物的反应进程与能量关系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的焓变 B. 过渡态(Ⅰ)比过渡态(Ⅱ)稳定 C. 生成①的过程所需的活化能较低,速率快 D 丙烯与 HCl 加成反应主要生成 3 3CH CHClCH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不改变始终态,则加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焓变, 故 A 错误; B. 能量越低越稳定,根据图示知过渡态(Ⅰ)没有过渡态(Ⅱ)稳定,故 B 错误; C. 根据图示知,生成①的过程所需的活化能高于生成②的过程所需的活化能,则反应速率较 慢,故 C 错误; - 7 - D. 根据图示知,生成①的过程所需的活化能高于生成②的过程所需的活化能,则生成②的碳 正离子多,而Cl进攻碳正离子后得到 3 3CH CHClCH ,即主要产物是 3 3CH CHClCH ,故 D 正确; 故选 D。 10. 某科研小组利用有机胺(TBA)参与联合生产碳酸氢钠和二氯乙烷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过程①中的 TBA 替代了侯德榜制碱法中的氨气 B. 过程②的反应为 2 2 24TBA HCl+O +4CuCl=4TBA+4CuCl +2H O C. 理论上每产生 2 4 21molC H Cl 需要 21molCuCl D. 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TBA、CuCl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制碱过程为 NaCl+CO2+H2O+TBA=NaHCO3+TBA∙HCl,过程②为 TBA 的再生 过 程 为 2 2 24TBA HCl+O +4CuCl=4TBA+4CuCl +2H O , 乙 烯 的 氯 化 过 程 为 C2H4+2CuCl2 催化剂 C2H4Cl2+2CuCl,由此分析。 【详解】A.侯德榜制碱法是先把氨气通入食盐水,然后向氨盐水中通二氧化碳,生产溶解度 较小的碳酸氢钠,再将碳酸氢钠过滤出来,经焙烧得到纯净的碳酸钠,由图可知,过程①中 的 TBA 替代了侯德榜制碱法中的氨气,故 A 不符合题意; B.根据分析,过程②的反应为 2 2 24TBA HCl+O +4CuCl=4TBA+4CuCl +2H O ,故 B 不 符合题意; C.根据分析,过程③为乙烯的氯化过程,反应方程式为:C2H4+2CuCl2 催化剂 C2H4Cl2+2CuCl, - 8 - 根据 2CuCl2~C2H4Cl2,理论上每产生 2 4 21 molC H Cl 需要 22molCuCl ,故 C 符合题意; D.根据分析,过程①中产生的 TBA∙HCl 和氧气反应生成了 TBA,加入到饱和食盐水中继续 反应;过程③为 C2H4和 CuCl2反应生成的 CuCl,CuCl 继续参加过程②的反应,故流程中可 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TBA、CuCl,故 D 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 C。 【点睛】将题目中的信息转化为化学方程式比较容易分析。 二、选择题:本题共 5小题,每小题 4分,共 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 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 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2分,有选错的得 0分。 11.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将燃烧的金属钠迅速伸入集满 2CO 的集气瓶中,有 大量白烟和黑色颗粒产生 2CO 具有氧化性 B 向某溶液中滴加  3 6K Fe(CN) 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原溶液中含有 2Fe  ,不含有 3Fe  C 向 2Ca(ClO) 溶液中通入 2SO 气体,有沉淀生成 酸性: 2 3H SO HClO D 向两支盛有 3KI 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加淀粉溶液和 3AgNO 溶液,前者溶液变蓝,后者生成黄色沉淀 3KI 溶液中存在平衡: - 3 2I I I A. A B. B C. C D. D 【答案】AD 【解析】 【详解】A.将燃烧的金属钠迅速伸入集满 2CO 的集气瓶中,有大量白烟和黑色颗粒产生,说 明发生了反应:4Na+3CO2 点燃 2Na2CO3+C,反应中体现了 CO2 的氧化性,A 正确; B.K3[Fe(CN)6]与亚铁离子反应生成蓝色沉淀,不能检验铁离子,由现象可知原溶液中有 Fe2+, 不能确定是否含 Fe3+,B 错误; - 9 - C.向 2Ca(ClO) 溶液中通入 2SO 气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钙,由此现象不能比较二 者酸性的强弱,C 错误; D.由现象可知溶液中含碘单质和碘离子,则 I3-溶液中存在平衡: - 3I  I2+I-,D 正确; 故答案为:AD。 12. 硫酸盐(含 2- 4SO 、 - 4HSO )气溶胶是雾霾的成分之一。科学家发现通过“水分子桥”,处于纳 米液滴中的 2- 3SO 可以将电子快速转移给周围的气相 2NO 分子,雾霾中硫酸盐生成的主要过程 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水分子桥”主要靠氢键形成 B. 过程①②中硫元素均被氧化 C. 2NO 是生成硫酸盐的催化剂 D. 该过程中既有氧氢键的断裂又有氧 氢键的生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过程①表示 2- 3SO 和 2NO 反应生成 - 3SO 和 - 2NO ,过程②表示 - 3SO 和 2NO 加入一个水分子 转化为 - 4HSO 和 HNO2,由此分析。 【详解】A.水分子中氧原子的电负性较大,水分子之间,主要形成氢键;“水分子桥”中 2- 3SO 中的氧原子和水分子中的氢原子, 2NO 中的氧原子和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之间,主要靠氢键形 成,故 A 不符合题意; B.过程①表示 2- 3SO 转化为 - 3SO ,硫元素的化合价从+4 价转化为+5,过程②表示 - 3SO 转化为 - 10 - - 4HSO ,硫元素的化合价从+5 价升高到+6 价,硫元素的化合价都升高,均被氧化,故 B 不符 合题意; C.根据图中的转化关系, 2NO 转化为 HNO2,氮元素的化合价从+4 价降低到+3 价,氮元素 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作氧化剂,故 C 符合题意; D.根据图示过程, - 3SO 加入一个水分子转化为 - 4HSO 的过程,有水分子中氢氧键的断裂, 2NO 加入一个水分子转化为 HNO2的过程中有氢氧键的形成,故 D 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 C。 13. 实验室以活性炭为催化剂,由 2 2CoCl 6H O 制备  3 36 Co NH Cl   的流程如下。 已知: 2Co 在 pH 9.4 时完全沉淀为 2Co(OH)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步骤①中“研磨”的目的是为了增大晶体的表面积,加快溶解速率 B. 步骤②中应先加入浓氨水,再加入 4NH Cl溶液 C. 步骤③中发生的反应为    3 2 4 2 2 3 3 3 26 6 2 Co NH Cl 2NH Cl H O 2 Co NH Cl O= 2NH H          D. 步骤④中加入浓盐酸,有利于析出  3 36 Co NH Cl   【答案】B 【解析】 【详解】A.步骤①中“研磨”的目的是为了增大晶体的表面积,加快溶解速率,A 正确; B.由于浓氨水呈碱性,而 NH4Cl 溶液呈酸性,故步骤②中若先加入浓氨水,将使 2Co 转化 为沉淀为 2Co(OH) ,故应该先加入 4NH Cl溶液,再加入浓氨水,B 错误; C.步骤③中发生的反应是 H2O2将  3 26 Co NH Cl   氧化为为  3 36 Co NH Cl   ,故反应方 程式为:    3 2 4 2 2 3 3 3 26 6 2 Co NH Cl 2NH Cl H O 2 Co NH Cl O= 2NH H          ,C 正确; D.步骤④中加入浓盐酸,氯离子浓度大,同离子效应有利于固体析出,故有利于析出 - 11 -  3 36 Co NH Cl   ,D 正确; 故答案为:B。 14. 次磷酸( 3 2H PO )为一元弱酸, 3 2H PO 可以通过电解的方法制备,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 为电源正极,Y 为电源负极 B. 电解一段时间后,N 室的 pH 减小 C. a、c 为阳离子交换膜,b 为阴离子交换膜 D. 当电路中通过3 mol电子时,可生成 3 21 mol H PO 【答案】AC 【解析】 【分析】 根据示意图可知,产品室生成 H3PO2,是原料室中的 - 2 2H PO 通过 b 膜进入,H+由 M 室通过 a 膜进入,根据电解池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可知 M 室为阳极室,N 室是阴极室,据此分析 解题。 【详解】A.由分析可知,M 室为阳极室,N 室是阴极室,故 X 为电源正极,Y 为电源负极, A 正确; B.电解一段时间后,N 室为阴极室,所发生的反应为:2H2O+2e-=2OH-+H2↑,故 pH 增大,B 错误; C.根据分析,H+通过 a 膜,Na+通过 c 膜,故 a、c 为阳离子交换膜, - 2 2H PO 通过 b 膜,故 b 为阴离子交换膜,C 正确; D.根据反应 H++ - 2 2H PO =H3PO2,故当电路中通过3mol 电子时,可生成 3 23mol H PO ,D 错 误; - 12 - 故答案为:AC。 15. 丙烷氧化脱氢制备丙烯的主要反应为        3 8 2 3 6 22C H g O g 2C H g 2H O g 0H    。在催化剂作用下, 3 8C H 氧化脱氢除 生成 3 6C H 外,还生成 CO、 2CO 等物质。实验测得 3 8C H 的转化率和 3 6C H 的产率随温度变化 关系如下图所示。 已知: 3 6 3 6 3 8 C HC H 100% C H   的物质的量 的选择性 反应的 的物质的量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3 8C H 的转化率和 3 6C H 的产率随温度变化曲线分别是 b、a B. 温度升高催化剂的活性增大, 3 8C H 的转化率增大 C. 575 C 时 3 6C H 的选择性为 66% D. 选择相对较低的温度能够提高 3 6C H 的选择性 【答案】BD 【解析】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在催化剂作用下, 3 8C H 氧化脱氢除生成 3 6C H 外,还生成 CO、 2CO 等物质,因此 3 8C H 的转化率大于 3 6C H 的产率,即 3 8C H 的转化率和 3 6C H 的产率随温 度变化曲线分别是 a、b,A 错误; - 13 - B.升高温度,可提高催化剂的活性,从而使得 3 8C H 的转化率增大,B 正确; C.由已知,575℃时, 3 6 3 6 3 8 C H 17%C H 100%= 100% 51.5% C H 33%     的物质的量 的选择性 反应的 的物质的量 ,C 错误; D.由图像可知,温度较低时, 3 8C H 的转化率和 3 6C H 的产率相差较小,则 3 6C H 的选择性偏 高,因此选择相对较低的温度能够提高 3 6C H 的选择性,D 正确; 答案选 B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 5小题,共 60分。 16. 以废旧磷酸亚铁锂电池正极片( 4LiFePO 、炭黑和铝箔等)为原料制备锰酸锂( 2 4LiMn O ) 的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 4LiFePO 中 Fe 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放电处理”有利于锂在正极的回收,其原因 是__________。 (2)“碱浸”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浸取”中加入 3NaClO 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沉铁”过程所得滤渣为白色固体, 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 (4)已知碳酸锂的分解温度为723 C 。当“焙烧”温度达到515 C 时,开始有 2CO 产生,可 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MnO 可以利用 4MnSO 溶液与 2 2 8K S O 溶液反应制备,该反 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 (5)写出“焙烧”过程中生成锰酸锂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2). Li+从负极中脱出,经由电解质向正极移动并进入正极材料中 (3).  2 4 22Al 2OH 6H O=2 Al(OH) 3H    或 2 2 22Al 2OH 2H O=2AlO 3H     - 14 - (4). 将 2Fe +氧化为 3Fe + (5). 4FePO 或磷酸铁 (6). 2MnO 作催化剂,降低了碳酸锂分 解 反 应 的 活 化 能 , 加 快 碳 酸 锂 分 解 (7). 1:1 (8). 2 2 3 2 4 2 2 8MnO 2Li CO 4LiMn O 2CO O     高温 【解析】 【详解】(1)LiFePO4 中 Li 元素为+1 价, 3- 4PO 整体为-3 价,推得 Fe 为+2 价。放电时负极 Li 失电子变为 Li+,经电解质向正极移动并进入正极材料中,有利于锂回收。 (2)原料中铝箔和 NaOH 反应,即 2 2 22Al 2OH 2H O=2AlO 3H    。 (3)将原料中的亚铁氧化为三价铁,便于后续沉淀。因为 Fe3+与 2- 3CO 彻底双水解生成红褐 色 Fe(OH)3沉淀,但题目说是白色沉淀,依据元素守恒只能是 FePO4。 (4)焙烧时加入了 MnO2,联想到 MnO2可以作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得 Li2CO3在 较低温度下分解。 (5)MnSO4→MnO2 化合价升高,故 K2S2O8有元素化合价降低,S 元素在溶液中常以+6 价 2- 4SO 稳定存在,推测 K2S2O8中 S 元素由+7 降到+6,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得 1 K2S2O8 ~ 1 MnSO4,所 以氧化剂:还原剂为1:1。 (6)Li2CO3 与 MnO2反应生成 LiMn2O4,结合第(5)问信息,还有 CO2生成,此时得到混合 气体,根据元素守恒推测另一种气体为 O2,故方程式为: 2 2 3 2 4 2 2 8MnO 2Li CO 4LiMn O 2CO O     高温 【点睛】运用得失电子守恒法配平陌生氧化还原方程式。 17. 治理汽车尾气 NOx 是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1)汽车尾气中的 NO 是空气中的 2N 在高温下燃烧生成的,其反应机理如下。 2A 2A  2A B NO B    2B A NO A    已知:298K 时相关化学键的键能数据如下。 化学键 O=O N N N=O 键能/( 1kJ mol ) 498.0 946.0 630.0 - 15 - ①上述机理中, 2A 代表的是________(填“ 2N ”或“ 2O ”),判断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 ②      2 2N g O g 2NO g H   ________ 1kJ mol 。 (2)应用 SCR 脱硝技术除去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其反应原理如下。        3 2 24NH g 6NO g 5N g 6H O g 0H    450 C 时,将含 NO a%(体积分数)的汽车尾气以 1100 mL min 的流速通过盛有氨的反应器, 出口气体中 NO 的含量变为 b%(忽略体积变化),则 v(NO)  ________ 1mL min  。 (3)在 NOx 催化脱除过程中,更多应用尿素—SCR 技术。该技术中生成 3NH 的反应如下。 Ⅰ.      2 3 12 CO NH (s) NH g HNCO g 0H   Ⅱ. 2 3 2 2HNCO(g) H O(g) NH (g) CO (g) 0H    ①一定温度下,向刚性容器中投入足量  2 2 CO NH (s) 和一定量的 2H O(g),当上述反应达到 平衡时,测得   1 3NH mol Lc p   、   1 2CO mol Lc q   。则 (HNCO)c  ________ 1mol L (用含 p、q的代数式表示,下同),反应Ⅰ的平衡常数为 ____________。 ②体系中  3NHc 随温度、氧气浓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温度高于1000 C 时,在无氧体系中, 3NH 浓度减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1100 C 以上, 在有氧体系中 3NH 浓度接近 10 μL L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O (2). 2O 中 O O= 键能比 2N 中 N N 键能小,更易解离为原子 (3). 184.0 (4). (a b) (5). ( 2 )p q (6). ( 2 )p p q (7). 温度升高,反应 - 16 - Ⅱ平衡逆向移动,氨气浓度减小 (8). 氨气在高温下被氧气氧化 【解析】 【分析】 (1)①已知 O=O 的键能为 498.0kJ•mol-1,N≡N 的键能为 946.0kJ•mol-1,O2中 O=O 键能比 N2中 N≡N键能小,更易解离为原子; ② H =反应物的键能和-生成物的键能和; (2)设通过时间为 1min,则每通入 100mL 混合气体中含 CO 的体积为 amL,出口 100mL 混合气 体中含 CO 的体积为 bmL; (3)①根据反应原理,反应Ⅰ的平衡常数 K=c(NH3)×c(HNCO),代入浓度数据计算; ②氨气具有还原性,高温时能被氧气氧化。 【详解】(1)①已知 O=O 的键能为 498.0kJ•mol-1,N≡N 的键能为 946.0kJ•mol-1,则 O2中 O=O 键能比 N2中 N≡N 键能小,更易解离为原子,故上述机理中 A2代表的是 O2,故答案为:O2;O2 中 O=O 键能比 N2中 N≡N 键能小,更易解离为原子; ②已知 N2(g)+O2(g)=2NO(g),则△H=反应物的键能和-生成物的键能和 =(946.0kJ•mol-1)+(498.0kJ•mol-1)-2(630.0kJ•mol-1)=+184.0kJ/mol,故答案为:+184.0; (2)设通过时间为 1min,则每通入 100mL 混合气体中含 CO 的体积为 amL,出口 100mL 混合气 体中含 CO 的体积为 bmL,故 (CO)= amL-bmL 1min =(a-b)mL•min -1 ; 故答案为:(a-b); (3)①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 c(NH3)=pmol/L、c(CO2)=qmol/L,则      2 32 CO NH (s) NH g +HNCO g (mol/L) 0 0 (mol/L) x x (mol/L) x x  起始量 转化量 平衡量 ,   22 3 +CO (g)HNCO(g) +H O(g) NH g 0(mol/L) x x q(mol/L) q q q(mol/L) x-q x q  起始量 转化量 平衡量 故有:x+q=p,解得:x=p-q, c(HNCO)=x-q=p-2q,反应Ⅰ的平衡常数 K=c(NH3)×c(HNCO)=p(p-2q)(mol/L)2,故答案为:p-2q, p(p-2q); ②通过比较温度、氧气浓度对尿素水解产物浓度的影响后,温度高于1000 C 时,在无氧体 系中, 3NH 浓度减小,根据已知信息可知,反应Ⅱ为放热反应,故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 17 - 发现在有氧气、1100℃以上时,体系中 NH3 浓度接近 0μL•L-1,其可能原因是氨气有还原性, 在高温下能被氧气氧化;故答案为:温度升高,反应Ⅱ平衡逆向移动,氨气浓度减小;氧气 在高温时将 NH3 氧化。 18.  3 2 4 23 K Fe C O 3H O    (三草酸合铁酸钾)为亮绿色晶体,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是制 备负载型活性铁催化剂的主要原料。实验室用莫尔盐    4 4 22 2 NH Fe SO 6H O  制备  3 2 4 23 K Fe C O 3H O    的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  3 2 4 3 K Fe C O  中铁离子的配位数为__________,其配体 2 2 4C O  中 C 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________。 (2)步骤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③将 3Fe(OH) 加入到 2 4KHC O 溶液中,水浴加热,控制溶液 pH 为3.0 ~ 3.5,随反应 进行需加入适量__________(已知:常温下 2 4KHC O 溶液的 pH 约为 3.5)。 (4)得到的三草酸合铁酸钾晶体依次用少量冰水、95%乙醇洗涤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研究小组将  3 2 4 23 K Fe C O 3H O    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分解,利用下图装置(可重复使用) 验证所得气体产物中含有 CO 和 2CO 。 ①按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 ②确认气体产物中含 CO 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 - 18 - 【答案】 (1). 6 (2). 2sp (3). 2 2 2 32Fe(OH) H O 2Fe(OH) (4). 2 2 4H C O (5). 洗去表面吸附的杂质,并减少溶解损耗,除去表面的水分 (6). DCBADE (7). A 中 的粉末由黑色变为红色,其后的 D 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 【分析】 莫尔盐[(NH4)2Fe(SO4)2•6H2O]经过 NaOH 溶液处理后生成 Fe(OH)2 沉淀,Fe(OH)2 经过 H2O2 氧 化得 Fe(OH)3 红褐色沉淀,Fe(OH)3与 KHC2O4反应生成 K3[Fe(C2O4)3]溶液,最后蒸发浓缩、 冷却结晶得 K3[Fe(C2O4)3]•3H2O,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1)  3 2 4 3 K Fe C O  中铁离子为中心离子, 2- 2 4C O 为配体,由于每一个 2- 2 4C O 能与中 心离子形成两个配位键,故  3 2 4 3 K Fe C O  中铁离子的配位数为 6,其配体 2 2 4C O  的结构简 式为 ,故每个 C 原子周围形成 3 个 键,无孤对电子,故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2sp ,故 答案为:6; 2sp ; (2)由分析可知,步骤②发生反应为 Fe(OH)2经过 H2O2氧化得 Fe(OH)3红褐色沉淀,故其化学 方程式为 2 2 2 32Fe(OH) H O 2Fe(OH) ,故答案为: 2 2 2 32Fe(OH) H O 2Fe(OH) (3)步骤③将 Fe(OH)3加入到 KHC2O4溶液中,水浴加热,控制 pH 为3.0 ~ 3.5,已知常温下 2 4KHC O 溶液的 pH 约为 3.5,故为了防止 pH 偏高且不引入新的杂质,应随反应进行需加入 适量 H2C2O4以降低 pH,故答案为:H2C2O4; (4)得到的三草酸合铁酸钾晶体,此时晶体表面还有大量的可溶性杂质,故依次用少量冰水以 洗去表面吸附的杂质,并减少溶解损耗,再用 95%乙醇洗涤以除去表面的水分,同时便以干 燥,故答案为:洗去表面吸附的杂质,并减少溶解损耗,除去表面的水分; (5)①检验 CO2通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CO2中的 CO 需先用 NaOH 溶液除去 CO2,然后干燥 后通入灼热的 CuO 后再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产物,最后需进行尾气处理,收集 CO,故按气流 从左到右的方向,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 DCBADE,故答案为:DCBADE; ②经过上述①分析可知,CO+CuO  Cu+CO2,故 A 中的粉末由黑色变为红色,将生成的气体 通入其后的 D 中的石灰水变浑浊,即可确认气体产物中含 CO, 故答案为:A 中的粉末由黑 色变为红色,其后的 D 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 19 - 19. 某小组探究 Cu 与 3HNO 反应,发现有趣的现象。室温下, 13 mol L 的稀硝酸(溶液 A) 遇铜片短时间内无明显变化,一段时间后才有少量气泡产生,而溶液 B(见图)遇铜片立即产生 气泡。 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溶液 B 遇铜片立即发生反应的原因。 ①假设 1:_____________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实验验证:向溶液 A 中加入少量硝酸铜,溶液呈浅蓝色,放入铜片,没有明显变化。 结论:假设 1 不成立。 ②假设 2: 2NO 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方案Ⅰ:向盛有铜片的溶液 A 中通入少量 2NO ,铜片表面立即产生气泡,反应持续进行。有 同学认为应补充对比实验:向盛有铜片的溶液 A 中加入几滴 15 mol L 的硝酸,没有明显变 化。补充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方案Ⅱ:向溶液 B 中通入氮气数分钟得溶液 C。相同条件下,铜片与 A、B、C 三份溶液的反 应速率:B C A  ,该实验能够证明假设 2 成立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③查阅资料: 2NO 溶于水可以生成 2HNO 和___________________。 向盛有铜片的溶液 A 中加入,铜片上立即产生气泡,实验证明 2HNO 对该反应也有催化作用。 结论: 2NO 和 2HNO 均对 Cu 与 3HNO 的反应有催化作用。 (2)试从结构角度解释 2NO 在金属表面得电子的能力强于 3NO 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3)Cu 与稀硝酸反应中 2HNO 参与的可能催化过程如下。将 ii 补充完整。 i. 3 2 2 2NO HNO H H O=2NO     ii.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 - iii. 2 2 33NO H O=2H 2NO NO    (4)探究  3 22 Cu NO 6H O 的性质。 将一定质量的  3 22 Cu NO 6H O 放在坩埚中加热,在不同温度阶段进行质量分析,当温度升 至 CT  时,剩余固体质量变为原来的 24.33% ,则剩余固体的化学式可能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u2+ (2). 排除通入 2NO 与水反应引起硝酸浓度增大的影响 (3). 通入 N2 可以带走溶液中的 2NO ,因此三份溶液中 2NO 的浓度:B>C>A,反应速率随 2NO 浓 度降低而减慢,说明 2NO 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4). 3HNO (5). 2NO 有单电子,很容 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更稳定的 2NO ; 3NO 为平面正三角形结构,且带一个负电荷,难以获得 电子 (6). 2 2 2=Cu 2NO 2H Cu 2HNO    (7). 2Cu O 【解析】 【分析】 影响铜和硝酸反应速率的外因有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催化剂等,要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 的影响,变量是催化剂,作对比实验,反应物浓度、温度必须相同,催化剂可以参与反应, 先在反应中消耗后又重新生成,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计算  3 22 Cu NO 6H O 受热分解所得产物化学式时,结晶水合物先失去水、硝酸盐不稳定分解、 结合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即可; 【详解】(1) ①溶液 B 与稀硝酸的区别就是 B 是铜和浓硝酸反应后的稀释液,先呈绿色后呈 蓝色,稀释液中除了硝酸还存在铜离子、少量二氧化氮,溶液 B 遇铜片立即发生反应,催化 剂能极大地加快反应速率,故推测 Cu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并通过实验探究之。②排除了 Cu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就要通过实验探究 2NO 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作对比实验,控制 变量,方案Ⅰ中向盛有铜片的溶液 A 中通入少量 2NO ,补充对比实验,补充该实验的目的是 排除通入 2NO 与水反应引起硝酸浓度增大的影响。方案Ⅱ:向溶液 B 中通入氮气数分钟得溶 液 C,则三份溶液中唯一的变量 2NO 的浓度不一样:由于通入 N2可以带走溶液中的 2NO , 因此 2NO 的浓度:B>C>A,则相同条件下,铜片与 A、B、C 三份溶液的反应速率:B C A  可以证明,该实验能够证明 2NO 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③已知 2NO 溶于水可以生成 2HNO , - 21 - 氮元素化合价降低,则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推测氧化产物为 3HNO ,故 2NO 溶于水可以 生成 2HNO 和 3HNO 。 (2) 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3NO 中孤电子对数为 5 2 3 1 0 2     ,价层电子对数为 3+0=3,根据杂化轨道理论,中心 N 原子为 sp2 杂化,空间构型为平面正三角形, 在 NO2 分 子中,N 周围的价电子数为 5,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氧原子不提供电子,因此,中心氮 原子的价电子总数为 5,其中有两对是成键电子对,一个单电子,故从结构角度解释 2NO 在 金属表面得电子的能力强于 3NO 的原因为: 2NO 有单电子,很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更稳定 的 2NO ; 3NO 为平面正三角形结构,且带一个负电荷,难以获得电子。 (3) Cu 与稀硝酸反应中反应过程中 2HNO 可能参与催化, 2HNO 先在反应中消耗后又重新生 成,反应前后 2HNO 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Cu 与稀硝酸反应为: 2 3 23Cu 8H 2NO 3Cu 2NO 4H O      ═ ,反应 ii= 1 3 (总反应-i×6-iii×2),则反应 ii 为: 2 2 2=Cu 2NO 2H Cu 2HNO    。 (4) 硝酸盐受热易分解,铜活泼性较弱,硝酸铜晶体受热分解会生成铜的氧化物,假设  3 22 Cu NO 6H O 的质量为 296g,即 1mol,当温度升至 CT 时,剩余固体质量为 296g×24.33%=72g,其中 Cu 为 64g,还剩余 8g 其他元素,应为氧元素,所以剩余物质中 Cu 和 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0.5,则该物质应为 Cu2O。 20. 二氯异氰尿酸钠 3 2(CNO) Cl Na 是常用的杀菌消毒剂,常温下为白色固体,难溶于冷水。 某同学利用高浓度的 NaClO 溶液和 3 3(CNO) H 固体,在10 C 时反应制备二氯异氰尿酸钠,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部分夹持装置略)。 - 22 - 已知: 3 3 3 2 22NaClO (CNO) H (CNO) Cl Na NaOH H O  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 a 的名称为___________;装置 A 中制备 2Cl 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待装置 B____________(填实验现象)时,再由三颈烧瓶上口加入 3 3(CNO) H 固体;反应过程 中仍需不断通入 2Cl 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结束后,装置 B 中的浊液经过滤、____________、干燥得粗产品。上述装置存在一处 缺陷会导致装置 B 中 NaOH 利用率降低,改进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下列实验测定二氯异氰尿酸钠样品中有效氯的含量。 反应原理:  3 2 2 3 3(CNO) Cl H 2H O=(CNO) H 2HClO    2 2=HClO 2I H I Cl H O      2 2 2 2 3 4 6=I 2S O S O 2I    实验步骤:准确称取 mg 样品,用容量瓶配成 250 mL 溶液;取 25.00 mL上述溶液于碘量瓶 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和过量 KI 溶液,充分反应后,用 1 2 2 3 mol L Na S Oc  标准溶液滴定至溶 液呈微黄色。加入淀粉指示剂继续滴定至终点,消耗 2 2 3Na S O 溶液V mL 。 ①该样品的有效氯含量表达式为____________。 ( HClO 2 100%   测定中转化为 的氯元素 该样品的有效氯 样品的质量 ) ②下列操作将导致样品有效氯测定值偏低的是__________(填标号)。 a.加入稀硫酸的量过少 b.滴定前滴定管未排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c.锥形瓶内溶液蓝色消失后立即读数 d.读数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仰视 【答案】 (1). 恒压滴液漏斗 (2). 3 2 2KClO 6HCl( ) KCl 3Cl 3H O    浓 (3). 液面上方有黄绿色气体 (4). 使反应生成的 NaOH 再次生成 NaClO,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 23 - (5). 冰水洗涤 (6). 在装置 A、B 之间加装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 (7). 35.5 %cV m (8). ac 【解析】 【分析】 由题干实验装置图可知,A 为制备 Cl2,反应为 3 2 2KClO 6HCl( ) KCl 3Cl 3H O    浓 , 由于浓盐酸有较强的挥发性,故这样制得的Cl2含有大量的HCl,将消耗部分NaOH,使得NaOH 利用率降低,故需先通入到饱和食盐水的集气瓶来除杂,B 装置是发生装置反应为: 2NaOH+Cl2=NaCl+NaClO+H2O, 3 3 3 2 22NaClO (CNO) H (CNO) Cl Na NaOH H O   , 由此可知,反应过程中又生成了 NaOH,故反应过程中需通入一定量的 Cl2,装置 C 进行尾气 处理,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1)由实验装置图可知仪器 a 为恒压滴液漏斗,由分析可知装置 A 中制备 2Cl 的化学 方程式为: 3 2 2KClO 6HCl( ) KCl 3Cl 3H O    浓 ,故答案为:恒压滴液漏斗; 3 2 2KClO 6HCl( ) KCl 3Cl 3H O    浓 ; (2)待装置 B 液面上方有黄绿色气体时,说明 NaOH 溶液与 Cl2已经完全反应,再由三颈烧瓶 上口加入 3 3(CNO) H 固体,由已知信息可知,加入 3 3(CNO) H 固体后反应为: 3 3 3 2 22NaClO (CNO) H (CNO) Cl Na NaOH H O   ,该反应过程中生成了 NaOH,故仍 需不断通入 2Cl 以增大 NaOH 的利用率,故答案为:液面上方有黄绿色气体;使反应生成的 NaOH 再次生成 NaClO,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3) 由题干信息可知,二氯异氰尿酸钠难溶于冷水,故反应结束后,装置 B 中的浊液经过滤、 冰水洗涤、干燥得粗产品,由于浓盐酸有较强的挥发性,故这样制得的 Cl2含有大量的 HCl, 将消耗部分 NaOH,使得 NaOH 利用率降低,故需先通入到饱和食盐水的集气瓶来除杂,故答 案为:冰水洗涤;在装置 A、B 之间加装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 (4) ①由已知反应不难找出关系式为: 2- 2 2 3HClO I 2S O  , n(HClO)= 1 2 n( 2- 2 3S O )= 1 2 cmol·L-1V -310 L =5 -410 cVmol,故该样品的有效氯含量表达式为 - 24 - -4 -12×5×10 mol×35.5g•mol 100%25.00mLmg× 250mL  = 35.5 %cV m ,故答案为: 35.5 %cV m ; ② a.加入稀硫酸的量过少,将使反应  3 2 2 3 3(CNO) Cl H 2H O=(CNO) H 2HClO    不完 全,即生成的 HClO 偏少,故将导致样品有效氯测定值偏低,a 符合题意; b.滴定前滴定管未排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将导致 V 偏大,故将导致样品有效氯测定值偏高, b 不合题意; c.锥形瓶内溶液蓝色消失后立即读数,此时可能锥形瓶内壁上仍然含有为参与反应的 I2,将 导致 V 偏小,故将导致样品有效氯测定值偏低,c 符合题意; d.读数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仰视,将使 V 偏高,故将导致样品有效氯测定值偏高,d 不 合题意; 故答案为:ac。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