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30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数学第7章(第7课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
课 题:7.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二)夹角 教学目的: 1. 明确理解直线到的角及两直线夹角的定义. 2.掌握直线到的角及两直线夹角的计算公式. 3.能根据直线方程求直线到的角及两直线夹角. 教学重点:两条直线的夹角. 教学难点:夹角概念的理解.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平行和垂直是两直线位置关系的特殊情形,而相交是两直线位置关系的一般情形.而能够反映相交直线相对位置的就是角,由此引出直线到的角,直线与的夹角,并且在有关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有关三角函数的知识.然后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熟悉程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特殊情况下的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当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没有斜率时: (1)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也不存在时,两直线的倾斜角都为90°,互相平行; (2)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时,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90°,另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0°,两直线互相垂直 2.斜率存在时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两条直线有斜率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则它们平行,即=且 已知直线、的方程为:, : ∥的充要条件是 ⑵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形: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分别是和,则这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是. 已知直线和的一般式方程为:, :,则 二、讲解新课: 1.直线到的角的定义: 两条直线和相交构成四个角,它们是两对对顶角,我们把直线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重合时所转的角,叫做到的角. 在图中,直线到的角是, 到的角是. 到的角:0°<θ<180°. 2.直线到的夹角定义: 如图,到的角是, 到的角是π-,当与相交但不垂直时, 和π-仅有一个角是锐角,我们把其中的锐角叫两条直线的夹角. 当直线⊥时,直线与的夹角是. 夹角:0°<≤90°. 说明: >0, >0,且+=π 3.直线到的角的公式:. 推导:设直线到的角,. 如果 如果,设,的倾斜角分别是和, 则. 由图(1)和图(2)分别可知 于是 4.直线,的夹角公式: 根据两直线的夹角定义可知,夹角在(0°,90°]范围内变化,所以夹角正切值大于或等于0.故可以由到的角取绝对值而得到与的夹角公式.这一公式由夹角定义可得 三、讲解范例: 例1 求直线的夹角(用角度制表示) 解:由两条直线的斜率得 利用计算器计算或查表可得:≈71°34′ 说明:应用了两直线夹角公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例2 等腰三角形一腰所在直线的方程是,底边所在直线的方程是,点(-2,0)在另一腰上,求这条腰所在直线的方程. 解:设,,的斜率分别为, 到的角是, 到的角是 ,则 因为,,所围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 , 即 将代入得解得 因为经过点(-2,0),斜率为2,写出其点斜式方程为,得:. 即直线的方程 四、课堂练习: 1.求下列直线到的角与到的角: (1):=+2;:=3+7; (2) :-=5;:+2-3=0 解:(1)∵=,=3,∴设到的角为, 则tan==1 ∴=45°即到的角为45°.∴到的角为135°. (2)解:∵=1,=- ∴设到的角为,则到的角为=π- ∴tan=,∴=π-arctan3. =arctan3 即到的角为π-arctan3,到的角为arctan3 2.求下列两条直线的夹角: (1)=3-1,=-+4; (2)-=5;=4. (3)5-3=9,6+10+7=0. 解:(1) =3,=-,则 k1·=-1,此时,两直线夹角为90°. (tan=,分母为0,正切值不存在). (2) =1,=0,tan==1,∴=45°, 即两直线夹角为45°. (3) =,=-,∴·=-1,∴两直线夹角为90° 五、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掌握两直线的夹角公式,并区分与到的角的联系与区别,能够利用它解决一定的平面几何问题 六、课后作业:课本P53习题7.3 8.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是A(6,3),B(9,3),C(3,6),求它的三个内角的度数. 解:由斜率公式: ==0,=,==-1 tanCAB==-1,∴∠CAB=135° tanABC=,∴∠CBA=arctan=26°34′ ∴∠C=180°-135°-26°34′=18°26′ 9.已知直线经过点P(2,1),且和直线5+2+3=0的夹角等于45°,求直线的方程. 解:设直线的斜率为,直线5x+2y+3=0的斜率为. 则=-.tan45°==1,即=1 解得=-或=. 所以直线的方程为:-1=-(-2)或-1=(-2) 即:3+7-13=0或7-3-11=0 七、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