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2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20届高三调研测试(二)文科数学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学年高三调研测试(二)文科数学 一、选择题 1.已知复数z(其中i为虚数单位),若z为纯虚数,则实数a等于( ) A. ﹣1 B. C. 1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复数的除法,求出的实部和虚部,由纯虚数的定义,得出关于的方程,即可求解. 详解】, z为纯虚数,,解得.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复数的除法运算,考查纯虚数的定义,属于基础题. 2.设集合A={x|x2﹣4x+3≤0},B={x|x2﹣9<0},则A∪(∁RB)=( ) A. (﹣∞,﹣3]∪[3,+∞) B. (﹣3,3) C. (1,3] D. (﹣∞,﹣3]∪[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化简集合,求出,再由并集的定义,即可求出结论. 【详解】, 或, 或.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集合间的运算,属于基础题. 3.已知命题p:若a>|b|,则a2>b2;命题q:∀x∈R,都有x2+x+1>0.下列命题为真命题的是( ) - 22 - A. p∧q B. p∧¬q C. ¬p∧q D. ¬p∧¬q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不等式的性质可判断命题为真,配方求出最小值,可判断命题为真,根据复合命题的真假关系,可得出结论. 【详解】命题:,平方可得,故为真命题; 命题:, 恒成立,故为真命题.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复合命题的真假,关键要判断简单命题的真假,属于基础题. 4.已知等差数列的公差为成等比数列,则的前n项和(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成等比数列,列出方程求出a1=﹣1,由此能求出{an}的前n项和Sn. 【详解】∵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2,a2,a3,a6成等比数列, ∴(a1+4)2=(a1+2)(a1+10), 解得a1=﹣1, ∴{an}的前n项和Snn+n2﹣n=n2﹣2n=n(n﹣2).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求法,考查等比数列、等差数列性质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考查函数与方程思想,是基础题. 5.已知△ABC为直角三角形,点D为斜边BC的中点,||,||=1, - 22 - ,则•等于( ) A. B. ﹣1 C. D. 0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以为基底,将用表示,,D为斜边BC的中点,,,按照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即可求解. 【详解】,D为斜边BC的中点, , , .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向量基本定理,将所求的向量转为基底表示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属于基础题. 6.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0时,f(x)=log2x﹣3x.则f(﹣4)=( ) A. 10 B. ﹣10 C. ﹣14 D. 14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已知求出,根据奇函数的对称性,即可求出. 【详解】x>0时,, 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奇函数的对称性,属于基础题. - 22 - 7.某人第一年月资为7000元,各种用途占比统计如图的条形图,第二年,他加强了体育锻炼,月工资的各种用途占比统计如图的折线图,已知第二年的月就医费比第一年月就医费少100元,则他第二年的月工资为( ) A. 7000元 B. 8500元 C. 9500元 D. 10500元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条形图求出第一年月就医费用,由已知求出第二年的月就医费用,进而求出第二年的月工资. 【详解】由条形图求出第一年月就医费用, 依题意第二年月就医费用为, 占月工资的,月工资为.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条形图和折线图的识别,属于基础题. 8.函数()的图像不可能是( ) A. B. - 22 -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于函数的解析式中含有参数,因此可考虑对直接进行取值,然后再判断的大致图象即可. 【详解】直接利用排除法: ①当时,选项B成立; ②当时,函数的图象类似D; ③当时,,函数图象类似C;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函数图象的辨析,难度较易. 9.函数f(x)=2x+cosx在点(,f())处的切线方程为( ) A. 3x﹣y0 B. x﹣y0 C. 3x﹣y0 D. x﹣y0 【答案】B 【解析】 【分析】 求,求出切线的斜率,由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求出切线方程. 【详解】,, 在点(,f())处的切线方程为, 即为.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导数的几何意义,属于基础题. - 22 - 10.若x,y满足约束条件,则z=2x﹣y的最小值是( ) A. 6 B. 4 C. 2 D. 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做出可行域,根据图像即可求出结论. 【详解】做出可行域,如下图所示: 联立,解得,, 由图像可得,当目标函数过点时, 取得最小值为1.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考查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属于基础题. 11.已知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过作圆的切线分别交双曲线的左、右两支于,,且,则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 A. B. C. D. 【答案】D - 22 - 【解析】 【分析】 直线的斜率为,计算,,利用余弦定理得到,化简知,得到答案 【详解】由题意知直线的斜率为,,又, 由双曲线定义知,,. 由余弦定理:,, 即, 即,解得. 故双曲线渐近线的方程为. 故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双曲线的渐近线,与圆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 12.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侧棱AA1⊥底面ABC,若球O与三棱柱ABC﹣A1B1C1各侧面、底面均相切,则侧棱AA1的长为( ) A. 1 B. C. 2 D. 2 【答案】C 【解析】 【分析】 - 22 - 球与上下底面相切,侧棱长为球的直径,球O与三棱柱ABC﹣A1B1C1各侧面,球的半径为底面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即可求解。 【详解】三棱柱ABC﹣A1B1C1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 侧棱AA1⊥底面ABC,球O与三棱柱ABC﹣A1B1C1各侧面, 所以球半径为正内切圆的半径为, 球与上下底面相切,侧棱长为球的直径为2.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多面体与球的接、切问题,要注意数形结合借助棱柱和球的几何特征求解,属于基础题. 二、填空題 13.数列{an}中,满足2an+1﹣an=0,且a2;则a4=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由已知可得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再由,即可求解. 【详解】,且a2,, ,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等比数列的判断,以及等比数列基本量的运算,属于基础题. 14.执行如图的程序框图,若输出的y值等于输入的x值,则这样的x的值是_____. 【答案】 - 22 - 【解析】 【分析】 根据条件结构语句可得出,关于的函数为,分类讨论求出的解,即可求出结论. 【详解】当时,由,解得, 当时,由, ,方程无实根, 故满足条件的.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程序框图输入值和输出值,读懂程序功能是解题的关键,属于基础题. 15.已知点A(5,0),过抛物线y2=8x上一点P作直线x=﹣2的垂线,垂足为B.若|PB|=|PA|,则P的横坐标为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直线x=﹣2抛物线的准线,抛物线的焦点,由条件和抛物线的定义可得 ,可得出的横坐标为线段中点的横坐标,即可求出结论. 【详解】直线x=﹣2是抛物线的准线,抛物线的焦点, 依题意可得,过作轴的垂线, 垂足为的中点,所以P的横坐标为.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抛物线的定义,解题的关键点判断出已知的直线为抛物线的准线,属于基础题. 16.已知四边形ABCD为矩形,AB=2AD=4,M为AB的中点,将△ADM沿DM折起,得到四棱锥 - 22 - A1﹣DMBC,设A1C的中点为N,在翻折过程中,得到如下有三个命题:①BN∥平面A1DM;②三棱锥N﹣DMC的最大体积为;③在翻折过程中,存在某个位置,使得DM⊥A1C.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为_____. 【答案】①② 【解析】 【分析】 分别延长DM,CB交于H,连接A1H,可证B为CH的中点,因此有BN∥A1H,可得①为正确;要使三棱锥N﹣DMC的体积最大,只需N到平面DMBC的距离最大,当平面A1DM⊥平面DMBC时满足,可求得此时体积为,②正确;DM=CM=2,CD=4, 可得DM⊥MC,若DM⊥A1C,可证DM⊥A1M,与已知DM为斜边矛盾,③错误. 【详解】对于①,分别延长DM,CB交于H,连接A1H,如图所示; 由已知得,可得B为CH的中点, 可得BN为△A1CH的中位线,可得BN∥A1H, BN⊄平面A1DM,A1H⊂平面A1DM, 可得BN∥平面A1DM∴①正确; 对于②,当平面A1DM⊥平面DMBC时, A1到平面DMBC的距离最大,且为, 此时N到平面DMBC的距离最大,且为, △DMC的面积为2×4=4, 可得三棱锥N﹣DMC的最大体积为4, ∴②正确; 对于③,若DM⊥A1C,又DM=CM=2,CD=4, 可得DM⊥MC,则DM⊥平面A1CM,即有DM⊥A1M, 这与DM为斜边矛盾,∴③错误; 综上,以上正确命题的序号为①②. - 22 - 故答案为:①②. 【点睛】本题以图形翻折为背景,考查空间平行、垂直的判定和体积的最值,要注意翻折前后不变量合理地运用,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属于中档题. 三、解答题 17.某高中三年级有A、B两个班,各有50名同学,这两个班参加能力测试,成绩统计结果如表: A、B班成绩的频数分布表 分组 [50,60) [60,70) [70,80) [80,90) [90,100] A班频数 4 8 23 9 6 B班频数 7 12 13 10 8 (1)试估计A、B两个班的平均分; (2)统计学中常用M值作为衡量总体水平的一种指标,已知M与分数t的关系式为:M. 分别求这两个班学生成绩的M总值,并据此对这两个班的总体水平作简单评价. 【答案】(1)A=76,B=75 (2)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取每组区间的中值作为该组的成绩,求出成绩总和,即可得出结论; (2)分别统计出两个班在[50,60),[60,80) ,[80,100]的人数,结合 - 22 - 与分数的关系,即可求解. 【详解】(1)估计A班平均分为: (4×55+8×65+23×75+9×85+6×95)=76, B班平均分为:(7×55+12×65+13×75+10×85+8×95)=75. (2)A班学生成绩的M总值为: MA=﹣2×4+2×(8+23)+4×(9+6)=114, B班学生成绩的M总值为: MB=﹣2×7+2×(12+13)+4×(10+8)=108, ∵MA>MB,∴A班总体水平好于B班. 【点睛】本题考查由频率分布表求平均数,理解分段函数的意义,考查计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18.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满足cos•6. (1)求△ABC的面积; (2)若c=2,求sinB的值. 【答案】(1) 4 (2) 【解析】 【分析】 (1)由,利用二倍角公式求出,进而求出,,求出,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解; (2)由(1)得bc=10,已知c=2,得到b=5,根据余弦定理可求出,再由正弦定理,即可求出. 详解】(1)∵,∴, ∴,∴, ∴, ∴. (2)由(1)知,bc=10,且c=2,∴b=5, - 22 - ∴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cosA=25+4﹣12=17, ∴,∴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 ,解得.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二倍角公式、向量的数量积求三角形面积,考查正弦定理、余项定理解三角形,属于基础题. 19.如图,三棱柱ABC﹣A1B1C1的侧面AA1B1B是菱形,侧面AA1C1C是矩形,平面AA1C1C⊥平面AA1B1B,∠BAA1,AA1=2AC=2,O为AA1的中点. (1)求证:OC⊥BC1; (2)求点C1到平面ABC的距离.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 【解析】 【分析】 (1)连接,AA1=2AC=2,O为AA1的中点,可得 ,可证 ,侧面AA1B1B是菱形,,有,结合平面AA1C1C⊥平面AA1B1B,可证 平面AA1C1C,可得,进而有平面,即可证明结论; (2),可证平面,点C1到平面ABC的距离与点A1到平面ABC的距离相等,由(1)平面AA1C1C,求出的面积,用等体积法 ,即可求解. 【详解】(1)证明:连接,AA1=2AC=2,O为AA1的中点, - 22 - ,, 因为侧面AA1B1B是菱形,, 所以为等边三角形,O为AA1的中点, 所以,平面AA1C1C⊥平面AA1B1B, 平面AA1C1C平面AA1B1B平面AA1B1B, 所以平面AA1C1C,同理可证平面AA1B1B, 平面AA1C1C,所以, 平面,所以平面, 因为平面,所以; (2)因为侧面AA1C1C是矩形,所以, 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 点C1到平面ABC的距离与点A1到平面ABC的距离相等, 设C1到平面ABC的距离为, 由(1)得平面AA1C1C,平面AA1B1B, 所以, , , 所以点C1到平面ABC的距离为. - 22 - 【点睛】本题考查线线垂直的证明,空间垂直之间的转换是解题的关键,考查等体积法求点到面的距离,属于中档题. 20.已知椭圆C:1(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离心率为,A为椭圆C上一点,且AF2⊥F1F2,且|AF2|. (1)求椭圆C的方程; (2)设椭圆C的左、右顶点为A1,A2,过A1,A2分别作x轴的垂线 l1,l2,椭圆C的一条切线l:y=kx+m(k≠0)与l1,l2交于M,N两点,试探究•是否为定值,并说明理由. 【答案】(1) (2)是,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设椭圆的焦距为,由已知可得点的横坐标为,将代入椭圆可得,可得,再由离心率,结合,求出,即可求解; (2)由(1)得l1:x=﹣2,l2:x=2,直线l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消去,得到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求出关系,求出直线l1,l2与直线l的交点坐标,求出,即可求出结论. 【详解】(1) 设椭圆的焦距为,根据题意, A为椭圆C上一点,且AF2⊥F1F2, - 22 - 点的横坐标为,将代入椭圆可得, 且|AF2|,所以 解得a=2,b,椭圆的方程为:; (2)由题设知l1:x=﹣2,l2:x=2,直线l:y=kx+m, 联立,消去y, 得, 故, l与11,l2联立得M(﹣2,﹣2k+m),N(2,2k+m),又F2(1,0), 所以(3,2k﹣m)•(﹣1,﹣2k﹣m) =﹣3﹣(2k﹣m)(2k+m)=﹣3﹣4k2+m2=0, 故•为定值. 【点睛】本题考查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几何性质,考查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定值问题,考查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21.设函数f(x)(m∈R). (1)当m=1时,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2)若函数F(x)=f(x)+xm+2有两个零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答案】(1) 递增区间为(0,e),递减区间为(e,+∞) (2) (﹣∞,﹣2e). 【解析】 【分析】 (1)时,求出,求出的解,即可得出结论; - 22 - (2)求出整理,有两个零点,转化为函数 有两个零点,求,求出极值点,分析函数值的变化趋势,只需g(x)的极小值g()<0方程有两个零点,解不等式g()<0,即可求出结论. 【详解】(1)当m=1时,f(x),x>0,∴f'(x), 令f'(x)=0,得1﹣lnx=0,x=e, 随的变化变化如下表: x (0,e) e (e,+∞) f'(x) + 0 ﹣ f(x) 递增 极大值 递减 ∴函数f(x)的单调递增区间为(0,e),单调递减区间为(e,+∞); (2)F(x)xm+2,定义域为(0,+∞), ∴F(x)xm+2, 设g(x)=4mlnx+4x2+m2+4mx+8x, ∵函数F(x)=f(x)+xm+2有两个零点, ∴函数g(x)=4mlnx+4x2+m2+4mx+8x有两个零点, ∵g'(x), 令g'(x)=0得,x, ∵函数g(x)=4mlnx+4x2+m2+4mx+8x有两个零点, ∴函数g(x)在(0,+∞)上不单调,∴0,∴m<0, 随的变化变化如下表: - 22 - x (0,) (,+∞) g'(x) ﹣ 0 + g(x) 递减 极小值 递增 ∴函数g(x)的极小值为g(), ∵当x→0时,g(x)→+∞;当x→+∞时,g(x)→+∞, ∴若函数g(x)=4mlnx+4x2+m2+4mx+8x有两个零点, 则函数g(x)的极小值g()<0, 即4mln()+4m2﹣4m4m<0, ∴mln()﹣m<0,又∵m<0,∴ln()>1, ∴e,∴m<﹣2e, ∴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2e). 【点睛】本题考查导数的综合应用,涉及到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点、零点,解题的关键要合理构造函数,考查等价转化思想,属于中档题. (二)选考题 22.已知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以原点O为极点,x轴的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过极点的两直线l1,l2相互垂直,与曲线C分别相交于A,B两点(不同于点O),且l1的倾斜角为. (1)求曲线C极坐标方程和直线l2的直角坐标方程; (2)求△OAB的面积. 【答案】(1) C的极坐标方程ρcos2θ=2sinθ,l2的直角坐标方程; (2). 【解析】 【分析】 - 22 - (1)将曲线C的参数方程消去参数化普通方程,得,再用,代入直角坐标方程,求出曲线C极坐标方程;由已知l1的倾斜角为,直线l1,l2相互垂直,即可求出l2的直角坐标方程; (2)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分别与直线l1,l2极坐标方程联立,求出两交点的极坐标,再由两直线l1,l2相互垂直,即可求出结论. 【详解】(1)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 消去参数得普通方程为, 将,代入得, 化简为.即为所求的极坐标方程 l1的倾斜角为,直线l1,l2相互垂直,所以直线的斜率为, 所以l2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2)过极点的两直线l1,l2相互垂直, 与曲线C分别相交于A,B两点(不同于点O), 所以,解得, 同理,解得. 所以. 【点睛】本题考查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互化、直角坐标方程与极坐标方程互化,考查极坐标方程求交点坐标,并利用极坐标的几何性质求三角形面积,属于中档题. 23.已知函数. (1)当时,求不等式的解集; - 22 - (2)当时,不等式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 【答案】(1)(2) 【解析】 【分析】 (1)当时,利用零点分段法去绝对值,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求得不等式的解集.(2)当时,对函数去绝对值后,构造一次函数,一次函数恒大于或等于零,则需区间端点的函数值为非负数,由此列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求得的取值范围. 【详解】解:(1)①当时,, 解得, ②当时,, 解得, ③当时, 解得, 综上知,不等式的解集为. (2)当时,, 设,则,恒成立, 只需, 即,解得 【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利用零点分段法解含有两个绝对值的不等式,考查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属于中档题. - 22 - - 22 - - 2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