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沈阳市2013年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二)数学(理)试题
2013 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二) 数 学(理科) 命题:沈阳市第 31 中学 李曙光 东北育才学校 牟 欣 沈阳市第 20 中学 何运亮 东北育才学校 刘新风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 倪生利 沈阳市第 11 中学 朱洪文 主审:沈阳市教育研究院 周善富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共 6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复数 ( 为虚数单位)对应的点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已知非空集合 ,全集 ,集合 , 集合 ) ( ),则( ) A. B. C. D. 3.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为 ,若 , ,则过点 (3 , ) , (4 , )的直线的斜率为( ) A.4 B. C.-4 D.-14 4.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 ,则输出的结果为( ) A.3 B. 4 C.5 D.6 5.椭圆 : 与动直线 : , 则直线 与椭圆 C 交点的个数为( ) A.0 B. 1 C.2 D.不确定 6.“ ”是“ 的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之和为 64”的( ) 3 11 i iz +−= i ,A B BAU = BAM = (=N B A MNM = ∅=NM M N= M N⊆ { }na n nS 154 =a 555 =S P 3a Q 4a 4 1 2a = C 2 2 14 x y+ = l ( )2 2 2 1 0mx y m m− − + = ∈R l 1a = 6(1 )ax+ 开始 输入 a 1, 0i S= = 5i ≤ S S a= + 1a a= − 1i i= + 输出 S 结束 是 否 A.必要不充分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 一个锥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如图所示,下面选项中,不可能是该锥体的俯视图的是( ) 8.在等比数列 中,对于 都有 ,则 ( ). A. B. C. D. 9.已知关于 的方程 有正根,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 ) A.(0,1) B. C. D. 10.已知点 为 外接圆的圆心,且 ,则 的内角 等于( ) A.30° B.60° C.90° D.120° 11.函数 ( , )的图像在 上单调递增,则 的最大值是( ). A. B. C. 1 D.2 12.定义在 上的函数 , 是它的导函数,且恒有 成立, 则( ). A. B. C. D. 第Ⅱ卷 (共 90 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把答案填在答题纸上. { }na n∀ ∈ *N n nn aa 321 =⋅+ =⋅⋅ 621 aaa 113 )3(± 133 )3( 53± 63 x 1 1 lg=2 1 lg x a a + − a 1 1010 ( ,) 1( ,1)10 10 + ∞( , ) O ABC∆ 0OA OB CO+ + = ABC∆ A ( ) sin( )f x A xω ωπ= + 0A > 0>ω ]4 3,2 3[ ππ −− ω 2 1 4 3 )2,0( π )(xf ( )'f x xxfxf tan)()( ⋅′< 3 ( ) 2 ( )4 3f f π π> (1) 2 ( )sin16f f π< 2 ( ) ( )6 4f f π π> 3 ( ) ( )6 3f f π π< 主视图 左视图 A B C D 13. . 14. 将 7 支 不 同 的 笔 全 部 放 入 两 个 不 同 的 笔 筒 中 , 每 个 笔 筒 中 至 少 放 两 支 笔 , 有 种放法.(用数字作答) 15.已知有公共焦点的椭圆与双曲线的中心为原点,焦点在 轴上,左右焦点分别为 ,且它们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为 , 是以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若 ,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 .则该椭圆的离心率 的取值范围 是 . 16.三棱锥 的外接球为球 , 与 都是以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是以 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且 ,向量 与 的夹角为 , 则球 的表面积为 .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解答过程书写在答题纸的对应 位置. 17. (本小题满分 12 分) 已知 的内角 , , 的对边分别为 ,且 . (1)求角 ; (2)若 ,求 的面积 的最大值. 18. (本小题满分 12 分) 如图甲,已知 是上、下底边长分别为 和 ,高为 的等腰梯形,将它沿其 对称轴 折成直二面角,如图乙. (1)证明: ⊥ ; (2)求二面角 - - 的大小. 19. (本小题满分 12 分) 在一次数学测验后,班级学委对选答题的选题情况进行统计,如下表: 平面几何选讲 极坐标与参数方程 不等式选讲 合计 2 0 cos2 cos sin x dxx x π =+∫ x 1 2,F F P 1 2PF F△ 1PF 1 10PF = ( )1 , 2 e BCDA − O ABC∆ ACD∆ AC BCD∆ BD 2BD = DA AB 3 2π O ABC∆ A B C cba ,, 1 cos cos a A b C += A 1=a ABC∆ S ABCD 2 6 3 1OO AC 1BO O AC 1O 男同学(人数) 12 4 6 22 女同学(人数) 0 8 12 20 合计 12 12 18 42 (1)在统计结果中,如果把平面几何选讲和极坐标与参数方程称为几何类,把不等式 选讲称为代数类,我们可以得到如下 2×2 列联表: 几何类 代数类 合计 男同学(人数) 16 6 22 女同学(人数) 8 12 20 合计 24 18 42 据此统计你是否认为选做“几何类”或“代数类”与性别有关,若有关,你有多大的 把握? (2)在原统计结果中,如果不考虑性别因素,按分层抽样的方法从选做不同选做题的 同学中随机选出 7 名同学进行座谈. 已知这名学委和两名数学科代表都在选做“不等式选讲” 的同学中. ①求在这名学委被选中的条件下,两名数学科代表也被选中的概率; ②记抽取到数学科代表的人数为 ,求 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 . 下面临界值表仅供参考: 0.15 0.10 0.05 0.025 0.010 0.005 0.001 2.072 2.706 3.841 5.024 6.635 7.879 10.828 (参考公式: ) 20. (本小题满分 12 分) 已知抛物线 过点 作直线 交抛物线于点 (点 在第一 象限). X X ( )E X )( 2 kxP ≥ k 2 2 11 22 12 21 1 2 1 2 ( )n n n n n n n n n χ + + + + −= 2: ,C y x= ( )0 0 1,0 8A x x ≥ l QP, P (1)当点是抛物线的焦点,且弦长 时,求直线 的方程; (2)设点关于 轴的对称点为 ,直线 交 轴于点,且 求证:点的坐标是 并求点到直线 的距离 的取值范围. 21. (本小题满分 12 分) 已知函数 , R 且 . (1)讨论函数 的单调性; (2)当 时,若 ,证明: . 请考生在第 22、23、24 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做答 时请写清题号. 22.(本题满分 10 分) 选修 4-1:几何证明选讲 如 图 , 内 接 于 ⊙ , 是 ⊙ 的 直 径 , 是 过 点 的 直 线 , 且 . (1)求证: 是⊙ 的切线; (2)如果弦 交 于点 , , , , 求直径 的长. 23.(本小题满分 10 分)选修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在直角坐标系中,圆 的方程是 ,圆心为 .在以坐标原点为极点, 以 轴的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的极坐标系中,曲线 : 与圆 相交于 两点. (1)求直线 的极坐标方程; 2PQ = l x M PM x .BP BQ⊥ ( )0 ,0 ,x− l d 2 3 2( ) ln( )2 xf x a x a a= + − − a∈ 0a ≠ ( )f x 0a < 2 2 1 2a a x x a a+ < < < − 2 2 1 2 1 ( ) ( ) 2 f x f x a ax x − < −− ABC∆ O AB O PA A ABCPAC ∠=∠ PA O CD AB E 8=AC 5:6: =EDCE 3:2: =EBAE AB C 0422 =−+ xyx C x 1C 4 3sinρ θ= − C ,A B AB (2)若过点 (2,0)的曲线 C2: ( 是参数)交直线 于点 ,交 轴于点 , 求| |:| |的值. 24.(本小题满分 10 分)选修 4 5:不等式选讲 已知函数 . (1)解不等式: ; (2)若 ,求证: ≤ . 2013 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二) 数学(理科)参考答案与评分参考 说明: 一、本解答给出了一种或几种解法供参考,如果考生的解法与本解答不同,可根据试 题的主要考查内容比照评分标准制订相应的评分细则. 二、对解答题,当考生的解答在某一步出现错误时,如果后继部分的解答末改变该题 的内容和难度,可视影响的程度决定后继部分的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部分正确解答应得分 数的一半;如果后继部分的解答有较严重的错误,就不再给分. 三、解答右端所注分数,表示考生正确做到这一步应得的累加分数. 四、只给整数分数,选择题和填空题不给中间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C 32 2 1 2 x t y t = + = t AB D y E CD CE − ( ) 1f x x= − 1 ( ) ( 1) 2f x f x≤ + − ≤ 0>a ( ) ( )f ax af x− ( )f a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参考答案 D B A B C B C D C A C D 5.C 动直线 即为: ,动直线过定点 ,该点在椭圆内部,所以 总有两个交点,选 C. 8.提示:由题知, ,选D. 9.提示:由题只须 ,解得 ,从而 实数 ,故选 C. 11.提示:(方法一)令 ,原题等价于函数 的图像在 上单调递增.如图: 只须 ,从而 .选C. (方法二)因为 , , 所以函数 的增区间满足: ,化简得 Z. 又因为函数 在 上单调递增, 所以 , 解得 ,所以 ,即 的最大值为 1. 12.提示: 由 得 可见 ,即函数 在 上单调递增,所以选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3.0 14.112 15. 16. 13.提示:因 ,所以 l ( )1 12y m x− = − 11, 2 1 2 3 4 5 6a a a a a a⋅ ⋅ ⋅ ⋅ ⋅ = 3 3 3 4a a⋅ 2 3 6(3 ) 3= = 1 lg (0,1)1 lg a a + ∈− lg ( 1,0)a∈ − a∈ 1( ,1)10 x tπ+ = siny tω= [ , ]2 4 π π− 2 2 π π ω− ≤ − 1ω ≤ 0>A 0>ω ( ) sin( )f x A xω ωπ= + ππωπωππ kxk 2222 +≤+≤+− πω ππ πω ππ − + ≤≤− +− k x k 2222 ∈k ( ) sin( )f x A xω ωπ= + ]4 3,2 3[ ππ −− ]4 3,2 3[ ππ −− ⊆ − + − +− πω ππ πω ππ kk 22, 22 +≤ +≤ k k 41 82 ω ω 1≤ω ω xxfxf tan)()( ⋅′< cos ( ) sin ( ) 0x f x x f x′⋅ − ⋅ < 2 cos ( ) sin ( ) 0sin x f x x f x x ′⋅ − ⋅ < ( ) sin f x x )2,0( π 1 2e3 5 < < 3π cos2 cos sincos sin x x xx x = −+ 2 0 cos2 cos sin x dxx x π =+∫ 2 0 (cos sin )x x dx π −∫ y x · ·2 π ω− 2 π ω . 14.提示:(方法一)令甲、乙两个笔筒,放入甲筒里的情况共有四种,每种情况里的方 法数分别为 , , , ,从而共有 . (方法二)将 7 支不同的笔放入两个不同的笔筒中,先将 7 支不同的笔分成两份,有 两种情况,一是一份 5 支,另一份 2 支,有 方法,二是一份 4 支,另一份 3 支, 有 方法,共有 种方法,接着将两份笔分别放入两个不同的笔 筒中有 种方法,由分步计数原理得 种方法. 15.提示:设椭圆的长半轴长,半焦距分别为 ,双曲线的实半轴长,半焦距分别为 , ( 分别为椭圆和双曲线的离心率),又 ,则该椭圆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 16.提示:因为 与 都是以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所以 的中点即是球 的球心. 又因为 是以 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且 所以 与 全等,所以 ,又 = ,所以 为等边三角形,且 边长为 ,所以 ,所以球 的半径为 ,所以球 的表面积为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70 分. 17.解:(1)解法①:由正弦定理可知 , 所以 , ……………………………………………………………2 分 即 , 又因为在 中, , ……………………4 分 又 , 所以 , 即 , …………………………………………………………6 分 又因为在 中, , 所以 ,即 . ………………………………………………………8 分 2 0(sin cos ) | 1 1 0x x π = + = − = 2 7C 3 7C 4 7C 5 7C 2 3 4 5 7 7 7 7C C C C+ + + 3 5 3 8 8 82 112C C C= + = = 5 2 7 2C C 4 3 7 3C C 5 2 4 3 7 2 7 3 56C C C C+ = 2 2 2A = 56 2 112× = 1 ,a c 2 ,a c 1 1 2 2 1 2 5 1 12 , 25 a c a a ca c e e = + ⇒ − = − = = − 1 2,e e ( )2 1,2e ∈ 1 2e3 5 < < ABC∆ ACD∆ AC AC O BCD∆ BD 2BD = ABC∆ ACD∆ AD AB= >,< ABDA 3 2π ABD∆ 2 3AC = O 3 2 O 3π sin sin a A b B = sin 1 cos sin cos A A B C += sin cos sin sin cosA C B B A= + ABC∆ sin sin( ( )) sin( )B A C A Cπ= − + = + sin( ) sin cos cos sinA C A C A C+ = + sin cos sin cos cos sin sin cosA C A C A C B A= + + cos (sin sin ) 0A C B+ = ABC∆ sin 0,sin 0C B> > cos 0A = 2A π= (方法二):由余弦定理可知 , , 代入原式中,得 , ………………………………2 分 即 ,即 , 于是 , 因为 ,所以 , ……………………………………………6 分 所以 . …………………………………………………………………………8 分 (2)由(1)知 ,又因为 ,所以 (当 时取“=”), ……………………………………………………………………………… 10 分 又因为 的面积 ,从而 的面积 的最大值为 . ………12 分 18.解: (1)证明:(方法一) 由题设知 OA⊥OO1,OB⊥OO1. 所以∠AOB 是所折成的直二面角的平面角, 即 OA⊥OB. 所以有 AO⊥平面 OO1B,所以 B O1⊥AO. 如右图在直角梯形 OO1CB 中,连 BO1 交 OC 于 E, 由已知, O1C=1,OO1= ,OB=3,………………………………………………4 分 所以在 Rt△OO1C 中, ,所以∠O1OC=30o. 在 Rt△O1OB 中, ,所以∠OO1B=60o. 所以∠O1EO=90o, 于是 BO1⊥OC.(或由三角形相似及相似比得 得 BO1⊥OC 可参 照给分) 又 OC AO=O,所以 BO1⊥平面 AOC,又 AC 平面 AOC, 所以 AC⊥BO1. ………………………………………………………………………6 分 (2)(方法一) 2 2 2 cos 2 b c aA bc + −= 2 2 2 cos 2 b a cC ab + −= 2 2 2 2 2 2 2 2 b a c b c abb c + − + −= + 2 2 2 2 2 2 2( ) 2 ( )c b a c b c b c a b+ − = + + − 2 2 2 2 2 2( ) ( )c a c b b b c a− − = + − 2 2 2( )( ) 0b c a b c+ − + = 0b c+ ≠ 2 2 2 0b c a+ − = 2A π= 2 2 1b c+ = 2 2 2b c bc+ ≥ 1 2bc ≤ cb = ABC∆ 2 bcS = 1 4 ≤ ABC∆ S 1 4 3 1 3tan 3O OC∠ = 1tan 3OO B∠ = 2 2 2 1 1O E OE OO+ = ⊂ B C O O1 E 解:连 OD 交 AO1 于 E, 由(1)可知 OE⊥AO1 又 CO1⊥平面 AOO1D, 而 OE 在平面 AOO1D 内,所以 CO1⊥OE, 从而 OE⊥平面 AO1C. 过 E 作 EF⊥AC 于 F,连 OF. 即在 Rt△OEF 中, ∠OEF=90o, ∠EFO 即是二面角 O—AC—O1 的平面角. ………8 分 由(1)可知 OE= ,AE= , 而△AEF∽△A O1C,则 ,而 AC= ,所以 EF= , ……10 分 从而 tan∠EFO= = , …………………………………11 分 即二面角 O—AC—O1 的大小是 . …………………………………12 分 (1)(方法二) 由题设知 OA⊥OO1,OB⊥OO1.所以∠AOB 是所折成的直二面角的平面角, 即 OA⊥OB. 故可以 O 为原点,OA、OB、OO1 所在直线分别为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空间直角坐标系,…………………2 分 则 A(3,0,0), B(0,3,0),C(0,1, ),O1(0,0, ). 从而 所以 AC⊥BO1. ………………………………………………………………6 分 3 2 3 3 2 1 EF AE CO AC = 13 3 39 26 OE EF 3 26 2 3 39 × 39 3 = 39arctan 3 x 3 3 .0333),3,3,0(),3,1,3( 11 =⋅+−=⋅−=−= BOACBOAC (2)(方法二)因为 所以 BO1⊥OC, 由(1)AC⊥BO1,所以 BO1⊥平面 OAC, 是平面 OAC 的一个法向量. 设 是平面 O1AC 的一个法向量, 由 ,有 取 ,得 . ………8 分 设二面角 O—AC—O1 的大小为 ,如图可知 为锐角, 所以 = . …………………………10 分 即二面角 O—AC—O1 的大小是 ………………………………12 分 19.解:(1)由题 . 所以,据此统计有 的把握认为选做“几何类”或“代数类”与性别有关. ……4 分 (2)由题可知在“不等式选讲”的 18 位同学中,要选取 3 位同学. ………………6 分 ① 令事件 A 为“这名学委被抽取到”;事件 B 为“两名数学科代表被抽到”, 则 , . 所以 . ……………………………8 分 (另解: 令事件 A 为“在这名学委被抽取到的条件下,两名数学科代表也被抽到”; 则 . ………………………………………………8 分 ② 由题 的可能值有 0,1,2.依题 ; ; . …………………………………………………10 分 从而 的分布列为: ,03331 =⋅+−=⋅OCBO 1BO ),,( zyxn = =⋅ =⋅ 0 0 1COn ACn = =++− .0 ,033 y zyx 3=z )3,0,1(=n θ θ >,<coscos 1BOn=θ 1 1 3 4 n BO n BO ⋅ = ⋅ .4 3arccos =2χ 22201824 )681216(42 2 ××× ×−×× 252 4.582 3.84155 = ≈ > 95% 3 3 3 18 ( ) CP A B C ∩ = 2 17 3 18 ( ) CP A C = ( )( | ) ( ) P A BP B A P A ∩= 2 17 3 3 C C= 2 1 17 16 136 = =× 2 17 2 2)( C CAP = 2 1 17 16 136 = =× X 3 16 3 18 35( 0) 51 CP X C = = = 2 1 16 2 3 18 5( 1) 17 C CP X C = = = 1 2 16 2 3 18 1( 2) 51 C CP X C ⋅= = = X 0 1 2X ……………………………………11 分 于是 . …………………………………12 分 (另解:因为 服从超几何分布,所以 . …………………12 分) 20. 解:(1)由抛物线 得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为 设直线 的方程为 由 ………..2 分 所以 因为 所以 所以 即 . ………….4 分 所以直线 的方程为 . …………5 分 (2) 设 则 由 消去 ,得 , 因为 ……….7 分 (方法一) 设 则 由题意知, // , ( )E X 35 5 10 1 251 17 51 = × + × + × 17 1 51 3 = = X ( )E X 2 13 18 3 = × = 2: ,C y x= 1 ,0 ,4 l ( ) ( )1 1 2 2 1 , , , , .4x ny P x y Q x y= + 2 2 1 0.1 4 4 y x y ny x ny = − − = = + , 得 2 1 21 0, .n y y n∆ = + > + = 1 1 2 2 1 1, ,4 4x ny x ny= + = + 1 2 1 1 4 4PQ x x= + + + ( )1 2 1 2 1 1 2.2x x n y y= + + = + + = 2 1,n = 1n = ± l 1 10 0,4 4x y x y− − = + − =或 4 4 1 0 4 4 1 0x y x y− − = + − =即 或 ( ) ( ) ( )0 1 1 2 2: 0 , , , , ,l x my x m P x y Q x x= + ≠ ( )2 2, .M x y− = += xy xmyx 2 0 , x 00 2 =−− xmyy 2 0 0 1 , = 4 0,8x m x≥ ∆ + >所以 1 2 1 2 0, .y y m y y x+ = = − ( ),0 ,BB x ( )2 2, ,BBM x x y= − − ( )1 1, .BBP x x y= − BM ,BP 2 1 1 1 2 2B Bx y y x x y x y∴ − = − + P 35 51 5 17 1 51 即 显然 ………..9 分 由题意知,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即 也即 即 . ………….10 分 . …………12 分 (方法二) 因为直线 , 所以令 ,则 , . …………………..9 分 由题意知,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即 , ,即 , . , . ……………….10 分 ( )1 2 1 2 2 1By y x x y x y+ = + ( )2 2 1 2 2 1 1 2 1 2.y y y y y y y y= + = + ,021 ≠=+ myy ,021 xyyxB −==∴ ( )0 ,0 .B x∴ − MBQ∆ 1,PBk∴ = 1 2 1 2 1,y y x x + =− 1 2 2 2 1 2 1,y y y y + =− ,121 =−∴ yy ,14)( 21 2 21 =−+∴ yyyy 2 2 0 04 1, 1 4 0,m x m x+ = ∴ = − > 0 0 0 1 1 1 1. ,4 8 8 4x x x∴ < ≥ ∴ ≤ < 0 0 2 0 2 2 2 41 x xd xm = = = −+ ( ) ( ) ( )0 0 0 221 1 1 2 2 6 1, .12 22 1 1x x x = ∈ − − − 6 1 12 2d ∴ 的取值范围是 , ( )1 21 21 1: xxxx yyyyl −− +=− 0=y ( ) ( ) 021 2 11 21 2 2 2 11 1 21 211 1 xyyyxyy yyyxyy xxyxx −=+−=+ −−=+ −−= )0,( 0xB −∴ MBQ∆ 1=∴ PBk ,1 21 21 =− + xx yy 121 =−∴ yy ( ) 14 21 2 21 =−+∴ yyyy 14 0 2 =+ xm 0 2 41 xm −=∴ 8 1 0 ≥x 2 10 2 ≤<∴ m 的取值范围是 . …………….12 分 21. 解:(1)由题, . …………………………………………………………2 分 令 ,因为 故 . 当 时,因 且 所以上不等式的解为 , 从而此时函数 在 上单调递增. ……………………………4 分 当 时,因 所以上不等式的解为 , 从而此时函数 在 上单调递增. 同理此时 在 上单调递减. ………………………………………6 分 (2)(方法一)要证原不等式成立,只须证明 , 只须证明 . 因为 所以原不等式只须证明, 函数 在 内单调递减. …………………8 分 由(1)知 , 因为 , 我们考察函数 , . 因 , 所以 . ……………………………10 分 从而知 在 上恒成立, ( ) ( )2 22 22 20 2 2 22 2 1 1 22 1 1 1 1 4 6 11 4 ,2 1 2 1 2 1 12 21 2 1 m mx md mm m mm m − + − −= = = = = + + − ∈ + + ++ + d∴ 6 1 12 2 3 2( ) af x x x a a ′ = + − − 2 2 3 2 ( )x a a x a x a a − + += − − 2 2 ( )( )x a x a x a a − −= − − ( ) 0f x′ > 2 0x a a− − > 2( )( ) 0x a x a− − > 0a > 2a a a+ > 2 2a a a+ > 2( , )a a+ +∞ ( )f x 2( , )a a+ +∞ 0a < 2 2a a a a< + < 2( , )a +∞ ( )f x 2( , )a +∞ ( )f x 2 2( , ]a a a+ 2 2 1 2 1( ) ( ) ( )( )2 af x f x x x a− < − − 2 2 2 2 1 1( ) ( ) ( ) ( )2 2 a af x a x f x a x− − < − − 2 2 1 2a a x x a a+ < < < − 2 ( ) ( ) ( )2 ah x f x a x= − − 2 2( , )x a a a a∈ + − 2 3 2( ) ( )2 a ah x x a x a a ′ = − − + − − 4 3 2 2 2 2 3 2 2 2 a ax a x a x a a − + + − = − − 2 0x a a− − > 4 3 2 2 23( ) 2 2 2 a ag x x a x a= − + + − 2 2,x a a a a ∈ + − 2 2 2 2 a a a a a + + − = > 23 4 ax =对称轴 2 2,a a a a ∈ + − 2( ) ( ) 0g x g a a≤ − = ( ) 0h x′ < 2 2( , )x a a a a∈ + − 所以函数 在 内单调递减. 从而原命题成立 ……………………………………………12 分 (方法二)要证原不等式成立,只须证明 , 只须证明 . 又 , 设 , 则欲证原不等式只须证明函数 在 内单调递减 . ………………………8 分 由(1)可知 . 因为 ,所以 在 上为增函数, 所以 . 从而知 在 上恒成立, 所以函数 在 内单调递减. 从而原命题成立. …………………………………12 分 22.(1)证明: 为直径, , , 为直径, 为圆的切线. …………………………………4 分 (2) , 2 ( ) ( ) ( )2 ah x f x a x= − − 2 2( , )x a a a a∈ + − 2 2 1 2 1( ) ( ) ( )( )2 af x f x x x a− < − − 2 2 2 2 1 1( ) ( ) ( ) ( )2 2 a af x a x f x a x− − < − − 2 2 1 2a a x x a a+ < < < − ( ) ( ) xaaxfxg −−= 2 2 ( ) ( ) xaaxfxg −−= 2 2 2 2,x a a a a ∈ + − ( ) ( ) −−′=′ aaxfxg 2 2 −−−−+= aa aax ax 2 2 2 3 −−++−−+−−= aaaaaax aaax 2 2 2 2 3 2 0 2 3 2x − ≤ 52 2x< ≤ 1 5| 2 2x x ≤ ≤ ( ) ( )f ax af x− 1 1ax a x= − − − a ( ) ( )f ax af x− 1ax ax a= − − − 1ax a ax= − − − 1ax a ax≤ − + − 1a= − ( )f a=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