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天府名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诊断性考试理科数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天府名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诊断性考试理科数学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21 届天府名校 12 月高三诊断性考试 理数 第Ⅰ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  2 2 0A x x x   ,  0,1B  ,则 A B  ( ). A.0 B. 0 C. 0,2 D. 0,1,2 2.已知i 为虚数单位,复数 2 3iz   ,则在复平面中  2 i 1 i z  所对应的点在(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3.设实数 x , y 满足不等式组 2 3 9 0 3 0 1 x y x y y          ,则 2x y 的最小值为( ). A. 5 B. 6 C.0 D.2 4.在 ABC△ 中, a ,b , c 分别为角 A , B ,C 的对边,若 60B   , 1a  ,b , c 依次成递增的等差 数列,当 ABC△ 的周长为 20 时,其面积等于( ). A.10 3 B. 20 3 C.30 3 D. 40 3 5.平面区域C 是由 y x , 4x  以及 x 轴围成的封闭图形,图中阴影部分是由 y x 和直线 2x y 围 成的,现向区域C 内随机投掷一点 P ,则点 P 落在阴影区域内的概率为( ). A. 1 4 B. 1 3 C. 2 3 D. 3 4 6.已知平面向量  1,2a  ,  ,5b m ,当 a b  和 a 垂直时,  2 3a a b    ( ). A. 22 B.22 C. 25 D.25 7.设正数 a ,b 满足 2 1a b  , 2 1 a b  的最小值为( ). A.6 B.8 C.9 D.10. 8.函数    1 sin 2f x x x x   R ,则不等式    22 3 1 0f m f m m     的解集是( ). A.   , 4 1,    B.   , 1 4,    C. 4,1 D. 1,4 9.上世纪 50 年代小学冬天普遍采用三足铸铁火炉,炉子上是铁皮卷成的烟囱,拐弯处的烟囱叫拐脖,如 图 1 所示.其中一部分是底面半径为 1 的铁皮圆柱筒被一个与底面成 45°的平面截成,截成的最短和最长 母线长分别为 1AB  , 3CD  ,如图 2 所示,现沿 AB 将其展开,放置坐标系中,则展开图上缘对应的解 析式为( ). 图 1 图 2 A.  21 2π 0 2πy x x x     B.  2 2 4 1 0 2ππ πy x x      C.    2 2π π 1 0 2πy x x       D.  2 cos 0 2πy x x    10.设 F 为双曲线   2 2 2 2: 1 0, 0x yC a ba b     的右焦点,过点 F 且垂直于 x 轴的直线交双曲线的两条渐 近线于 A , B 两点( A , B 分别在一、四象限),和双曲线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为 E ,若 3BE EA  ,则双 曲线C 的离心率为( ). A. 2 3 3 B. 3 C.3 D.4 11.已知         2 2 sin π 1 0 4 4 0 1 log 1 x x f x x x x x x          ,若    h x f x a  有 5 个零点,则这五个零点之和的取值范围是 ( ). A. 0,2 B. 0,1 C. 1,2 D. 1,2 12.直四棱柱 1 1 1 1ABCD A B C D 中,底面四边形 ABCD 为菱形, 1 4AA  , 2AB  , 2π 3ABC  , E 为 BC 中点,过 E 且和平面 1BDD 垂直的平面为平面 , 1 //CC 平面 ,则直线 1C E 和平面 所成角的正 弦值为( ). A. 57 17 B. 57 34 C. 17 17 D. 17 34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13~21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2~23 题为选考 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二、填空题: 13.某圆锥的轴截面是斜边长为 20 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则该圆锥的表面积等于______. 14.定义在 R 上的偶函数  f x ,满足    3 0f x f x   ,且   12f  ,则    2021 2020ff   ______. 15.直线 l 的倾斜角为锐角,且和圆 2 2: 1O x y  及圆  22: 4 9A x y   均相切,则直线 l 的斜率等于 ______. 16.已知 F 为抛物线  2 2 0y px p  的焦点,弦 AB 经过 F ,且 3OA OB    ,O 为坐标原点,当 AB 的倾斜角等于 60°时, tan AOB  ______.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数列 na 满足 1 1a  ,  1 3 2n na a n      N . (1)求证:数列 1na  为等比数列,并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2)设 na 的前 n 项之和为 nS ,    21 1n nb S n n    ,求数列 nb 的前 n 项之和 nT . 18.在三棱锥 P ABC 中, 5PA PB PC   , 6AB  , 3 2BC AC  . (1)求证:平面 PAB  平面 ABC ; (2)若点 M 满足 2PM MB  ,求二面角 M AC B  的余弦值. 19.某班主任对本班 40 名同学每天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分钟)进行了详细统计,并绘制成频率分布直方 图,如图所示: (1)求实数 a 的值以及参加课外活动时间在 10,20 中的人数; (2)从每天参加活动不少于 40 分钟的人中任选 3 人,用 X 表示参加课外活动不少于 50 分钟的人数,求 X 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20.已知椭圆  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的离心率为 3 2 ,F 为右焦点,C 上一点 P 满足 PF 垂直于 x 轴, 1 2PF  . (1)求椭圆C 的方程; (2)斜率为 2 的直线l 交椭圆C 于 A , B 两点,O 为坐标原点,求 AOB△ 面积的最大值. 21.已知函数    2 6lnf x ax ax x a    R . (1)讨论函数  f x 的单调性; (2)若   0f x  恒成立,求实数 a 的最小正整数值. 3ln 0.405,ln 2 0.6932      22.选修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圆C 的方程为 2 21 1x y   ,直线l 经过点 31, 2P    ,且倾斜角为 π 3 ,以 坐标原点O 为极点, x 轴的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 (1)写出圆C 的极坐标方程和直线l 的参数方程; (2)设直线l 交圆C 于 A , B 两点,求 AB . 23.选修 4-5:不等式选讲 已知   2 1 2f x x x    . (1)解不等式   3f x  ; (2)设函数  f x 的最小值为 m ,   2 3g x x m x    ,若存在实数 x ,使不等式   2 1g x a  成立, 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参考答案 1.B 【解析】依题意知,  0,2A  ,因此  0A B  .故选 B. 2.C 【解析】          2 i 2 3i 1 8i 1 i4 6i 2i 3 1 8i 1 i 1 i 1 i 1 i 1 i              1 9i 8 7 9 i2 2 2      根据复数的几何意义,它在复平面中所对应的点为 7 9,2 2      ,在第三象限.故选 C. 3.B 【解析】由 2x x y  ,得 1 1 2 2y x z  ,作一簇斜率为 1 2 的直线, 根据 z 的几何意义知, 2x y 在点  0,3C 处取得最小值 6 .故选 B. 4.A 【解析】由 60B   ,得 2 2 2b a c ac   , 而由 1a  ,b , c 依次成递增的等差数列,得 2 1b a c   , 因为 20a c b   ,所以 7b  , 将它代入到 2 2 2b a c ac   中并配方得,  2 3 49a c ac   ; 再将 13a c  代入可得 40ac  , 因此 1 sin 10 32S ac B  .故选 A. 5.A 【解析】区域C 的面积 3 3 2 2 4 4 00 2 2 16d 4 03 3 3S x x x      , 而由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4 可知,阴影面积为 16 443 3   , 因此点 P 落在阴影区域内的概率为 4 16 1 3 3 4   .故选 A. 6.D 【解析】当 a b  和 a 垂直时,有1 14 0m   成立,解得 15m   , 此时根据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得  15,5b   ,  2 3 47, 11a b   , 所以      2 3 1,2 47, 11 47 22 25a a b         .故选 D. 7.C 【解析】依题意 2 1a b  , 因此  2 1 2 1 2 2 2 22 4 1 5 2 9b a b aa ba b a b a b a b                当且仅当 1 3a b  时等号成立.故选 C. 8.A 【解析】   11 cos 02f x x    ,所以  f x 在 R 上为一个增函数, 由     0f x f x   知函数  f x 为一个奇函数, 所以    22 3 1 0f m f m m     等价于    2 1 3 2f m m f m    , 所以 2 1 3 2m m m    ,解得 1m  或 4m   .故选 A. 9.D 【解析】  ,M x y 是图象上任意一点对应烟囱上的点 M , 0M 是底面圆周上一点, 0MM 是母线, 设底面圆心为O , 0AOM   ,则 0 1x AM      , 设 00M E OA 于 0E ,平面 00M E M 交CB 于 E , 易得 0 0MM EE ,作 0BQ EE 于Q , 则 0 0 0 01 1 1 1 cos 2 cos y MM EE EQ QE QB E A x             . 故选 D. 10.A 【解析】设  ,0F c ,依题意, , bcA c a      , , bcB c a     , 由于 E 是直线 x c 和双曲线的交点,因此可以求出 2 , bE c a      , 故 2 0, b bcBE a       , 2 0, bc bEA a       , 由于 3BE EA  ,因此可以得到 2 2 3b ac bc b a a    , 化简得 2c b ,即 2 24c b , 再结合 2 2 2b c a  ,得 2 2 4 3 c a  ,于是离心率 2 3 3e  . 故选 A. 11.C 【解析】作出函数   y f x 的图象, 则  h x 的零点相当于直线 y a 与函数   y f x 的交点的橫坐标, 欲使  h x 有五个零点,则 1 0a   , 设此五个零点依次为 1x , 2x , 3x , 4x , 5x , 由 sin πy x 和 24 4y x x  的对称性可知 1 2 1x x   , 3 4 1x x  , 而 51 2x  ,因此这五个零点之和取值范围是 1,2 .故选 C. 12.D 【解析】分别取 AB , 1 1A B , 1 1B C 的中点 F , M , N , 又 E 为 BC 的中点,所以 1// //FM EN CC ,所以 E , F , M , N 四点共面. 由四边形 ABCD 为菱形知, BD AC , 再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知 //EF AC ,所以 BD EF , 又 1EF DD , 1BD DD D  ,故 EF  平面 1BDD . 又因为 EF  平面 EFMN ,所以平面 EFMN  平面 1BDD . 由 1 //CC EN 及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知, 1 //CC 平面 EFMN , 所以平面 EFMN 即为平面 , 由 1 1 //AC MN ,设 1 1 1 1AC B D O  , 则 1C 到平面 EFMN 的距离等于O 到平面 EFMN 的距离, 而O 到平面 EFMN 的距离等于线段OT 的长度, 由于四边形 ABCD 为边长等于 2 的菱形, 2π 3ABC  , 因此 ABD△ 为正三角形,故 1 1 1 1 4 2OT B D  ; 也即点 1C 到平面 EFMN 的距离等于 1 2 , 而 2 2 1 1 4 17C E    , 因此直线 1C E 和平面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1 172 3417  .故选 D. 13.  100 2 1 π 【解析】依题意,圆锥的底面半径等于 10,高等于 10,母线长为10 2 , 于是其侧面积等于100 2π ,底面积为100π , 因此圆锥的表面积为  100 2 1 π . 14.2 【解析】依题意,     f x f x  ,     3f x f x  , 因此函数  f x 的周期为 3, 所以    2021 2 1f f  ,    2020 1 1f f  , 因此    2021 2020 2f f  . 15. 3 【解析】如图所示, 设直线l 和圆O 切于 N 点,和圆 A 切于 M 点,作OP AM 于 P 点, 依题意,圆O 和圆 A 外切, 在直角三角形OAP 中,由于 2PA  , 4AO  , 因此 π 6AOP  ,从而OP 的斜率等于 πtan 33  , 而由OP 和 MN 平行知,直线l 的斜率亦为 3 . 16. 8 3 9  【解析】设  1 1,A x y ,  2 2,B x y , 此时 AB 的直线方程为 3 2 py x     ,即 23 y px   , 将它代入到抛物线方程 2 2y px 中,得 2 22 0 3 pyy p   , 则 2 1 2y y p  ,  2 2 1 2 1 2 24 4 y y px x p   , 由 3OA OB    ,得 23 34 p   ,解得 2p  , 此时 AB 的直线方程为  3 1y x  ,抛物线方程为 2 4y x . 不妨设点 A 在第一象限,因此可以解得  3,2 3A , 1 2 3,3 3B      . ∴ 2 3tan 3AOF  , tan 2 3BOF  , ∴   2 3 2 3 8 33tan tan 92 31 2 33 AOB AOF BOF            . 17.【解析】解:(1)因为  1 3 2n na a n     N , 所以两边同时加上 1 可得,   1 1 3 1n na a n    N , 因为 1 1 2a   ,所以数列 1na  是以 2 为首项,3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因此 11 2 3n na    ,故 12 3 1n na    . (2)依题意,  1 1 2 1 3 2 3 3 11 3 nn i n n i S n n n            , 因此       23 1 1 1 1 3n n nb n n n n         , 故  1 2 32 3 3 3 4 3 1 3 n nT n         L , 两边同时乘以 3 得:  2 3 4 13 2 3 3 3 4 3 1 3 n nT n          L , 两式相减得:  2 3 12 6 3 3 3 1 3n n nT n         L ,  2 3 12 3 3 3 3 3 1 3n n nT n          L ,     13 1 3 2 3 1 31 3 n n nT n        , 12 1 32 32 2 n n nT      , 因此, 12 1 334 4 n n nT    . 18.【解析】(1)取 AB 的中点O ,连接OP 和OC , 由于 PA PB ,因此 PO AB , 而由 5PA PB  , 6AB  ,得 4PO  , 又因为 6AB  , 3 2AC BC  ,O 为 AB 的中点,因此 3CO  , 在 POC△ 中,由于 2 2 2CO PO PC  , 故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 PO OC , 由于直线 PO 和平面 ABC 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AB ,OC 都垂直, 因此根据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直线 PO  平面 ABC , 又因为 PO  平面 PAB ,因此平面 PAB  平面 ABC . (2)由(1)知 OP 、OC 、OB 两两垂直, 以O 为原点, OC 、OB 、OP 分别为 x 轴, y 轴,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 则  3,0,0C ,  0,3,0B ,  0, 3,0A  ,  0,0,4P , 设  0 0 0, ,M x y z ,由于  0 0 0, , 4PM x y z  ,  0 0 0,3 ,MB x y z    , 而 2PM MB  ,因此, 0 0x  , 0 2y  , 0 4 3z  , 因此 40,2, 3M      , 设平面 MAC 的一个法向量为  1 , ,n x y z , 由于 40,5, 3AM       ,  3,3,0AC  ,故可得方程组 45 03 3 3 0 y z x y       , 因此可得其中一个法向量为  1 4,4, 15n    , 而平面 ABC 的一个法向量为  2 0,0,1n  , 则 1 2 1 2 1 2 15 15 257cos , 257257 n nn n n n           , 因为二面角 M AC B  为锐角, 所以二面角 M AC B  的余弦值为15 257 257 . 19.【解析】解:(1)因为所有小矩形面积之和等于 1, 所以可得方程10 0.02 10 0.0375 10 0.0175 10 10 1a a        , 解得 0.0125a  , 由于参加课外活动时间在 10,20 内的频率等于 0.0125 10 0.125  , 因此参加课外活动时间在 10,20 中的人数为 40 0.125 5  . (2)依题意,参加课外活动时间在 40,50 , 50,60 的人数分别为 7 人和 5 人, 随机变量 X 的取值可能为 0,1,2,3. 因为   3 7 3 12 70 44 CP X C    ,   2 1 7 5 3 12 211 44 C CP X C    ,   1 2 7 5 3 12 72 22 C CP X C    ,   3 5 3 12 13 22 CP X C    , 所以 X 的分布列为: X 0 1 2 3 P 7 44 21 44 7 22 1 22   7 21 7 1 50 1 2 344 44 22 22 4E X          . 20.【解析】设椭圆的焦距为 2c ,依题意得 3 2 c a  , 由 1 2PF  ,知 P 点坐标为 1, 2P c    , 代入到椭圆方程中得 2 2 2 1 1 14 c a b    , 结合 2 2 2a b c  ,可以解得 2 4a  , 2 1b  , 故椭圆C 的方程为 2 2 14 x y  . (2)设直线 AB 的方程为 2y x m  ,  1 1,A x y ,  2, 2B x y , 则根据弦长公式得  22 1 2 1 2 1 22 1 5 4AB x x x x x x       . 将 2y x m  代入到椭圆方程中得 2 217 16 4 4 0x mx m    , 由 0  得 17 17m   , 且 1 2 16 17 mx x   , 2 1 2 4 4 17 mx x  , 故 2 2 216 4 4 4 55 4 1717 17 17 m mAB m           , 设O 到直线 AB 的距离为 d , 则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5 md  . 因此, AOB△ 的面积为 21 1 4 5 172 2 17 5 mAB d m       2 42 1717 m m   2 22 17 289 2 17 117 2 4 17 2m           , 当且仅当 34 2m   时等号成立. 因此,当 34 2m   时, AOB△ 面积的最大值为 1. 21.【解析】函数  f x 的导函数为     26 2 62 0ax axf x ax a xx x        , 当 0a  时,  f x 在 0, 上恒为负数,  f x 在 0, 上单调递减; 当 0a  时,令   0f x  得 2 48 4 a a ax a    , 令   0f x  得 2 480 4 a a ax a     . 此时,  f x 在 2 480, 4 a a a a        上单调递减, 在 2 48 ,4 a a a a         上单调递增. (2)法一:依题意,   0f x  在 0, 上恒成立, 即 2 6ln xa x x   在 0, 上恒成立, 令    2 6ln 0xg x xx x   ,只需  maxa g x , 则         2 22 6 6 2 1 lnx x x xxg x x x           22 6 1 2 ln ln 0x x x x x x x       , 令    1 2 ln ln 0h x x x x x x     ,则   11 2lnh x x x      , 令   11 2lnx x x      ,由于   2 2 1 2 1 2xx x x x      , 因此  x 在 10, 2      上单调递增,在 1 ,2     上单调递减, 所以当 1 2x  时,  x 取得最大值  max 2ln 2 3 0x    . 于是根据  x 恒为负数知,   0h x  恒成立, 因此  h x 在 0, 上单调递减. 而 3 5 34ln 02 2 2h       ,  2 3 5ln 2 0h    知, 在区间 3 ,22      上必存在 0x x ,使得函数  h x 满足  0 0h x  , 因为  22 6 0 x x   , 所以  00,x x 时,   0g x  ,  g x 单调递增; 在  0x x   时,   0g x  ,  g x 单调递减. 故     0 0 2max 0 0 6ln xg x g x x x    . 由  0 0h x  得 0 0 0 1ln 2 1 xx x   ,故   0 0 0 2 6 2g xx x   , 由于 0 3 ,22x     ,因此   0 2 02 6,10xx   ,  0 3 ,15g x     , 因此实数 a 的最小正整数值为 1. 法二:若   0f x  ,则  min 0f x  . 当 0a  时,由第(1)问可知,  f x 在  0, 单调递减, 当 1x  时,即 2 6ln 0ax ax x   与要求矛盾,不合题意,舍去. 当 0a  时,由(1)可知,  f x 在 2 480, 4 a a a a        上单调递减, 在 2 48 ,4 a a a a         上单调递增, 所以  f x 在 2 48 4 a a ax a    处取得极小值, 不妨记为 0x ,则有  0 0f x  ,    0minf x f x , 所以代入     2 0 0 0 0min 6lnf x f x ax ax x    , 又因为 2 0 02 6 0ax ax   ,即 2 0 0 6 2a x x   , 代入可得       0 0 00 0 0 0 0 6 1 2 1 ln6 1 6ln 02 1 2 1 x x xxf x xx x        , 构造函数    1 2 1 lnh x x x x    ,   11 2lnh x x x      , 令   11 2lnx x x      ,   2 2 1 2 1 2xx x x x      , 因此  x 在 10, 2      上单调递增,在 1 ,2     上单调递减; 所以当 1 2x  时,  x 取得最大值  max 2ln 2 3 0x    . 于是根据  x 恒为负数知,   0h x  恒成立, 所以  h x 在 0, 上单调递减. 而 3 5 34ln 02 2 2h       ,  2 3 5ln 2 0h    知, 在区间 3 ,22      上必存在 1x ,使得  1 0h x  , 从而当  0 0f x  等价于  0 0h x  ,即 0 10 x x  , 而 2 2 0 0 1 10 2 2x x x x    ,所以 2 2 0 0 1 1 6 6 2 2a x x x x    , 又 1 3 ,22x     ,所以 2 1 1 6 3 ,12 5x x      , 所以 a 的最小正整数值为 1. 22.【解析】(1)将 cosx   , siny   ,代入到圆 C 的方程中, 得圆C 的极坐标方程为 2cos  , 而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 11 2 3 3 2 2 x t y t        (t 为参数). (参数方程不唯一) (2) 将直线l 的参数方程代入到圆的直角坐标方程中得 221 3 31 1 12 2 2t t                , 化简得 24 6 3 5 0t t   . 28 0   ,所以方程有两个根,分别记为 1t , 2t , 1 2 3 3 2t t  , 1 2 5 4t t  , 则  2 1 2 1 2 1 24AB t t t t t t t     , 所以 2 3 3 5 742 4 2AB         . 23.【解析】  3 1 2 13 2 2 13 1 2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当 2x   时,所解不等式可化为 3 1 3x   ,解得 4 3x   , 再结合条件知,此时不等式无解; 当 12 2x   时,所解不等式可化为 3 3x  ,解得 0x  , 再结合条件知,此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10 2x x      ; 当 1 2x  时,所解不等式可化为 3 1 3x   ,解得 2 3x  , 再结合条件知,此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1 2 2 3x x      . 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2 3x x      . (2)因为 2x   时,   3 1f x x   ,单调递减; 12 2x   时,   3f x x   ,单调递减; 1 2x  时,   3 1f x x  ,单调递增,且  f x 是一条连续不间断的曲线. 因此函数  f x 的最小值为 1 5 2 2f      . 于是实数 5 2m  ,从而   5 3g x x x    , 因为存在实数 x ,使不等式   2 1g x a  成立, 所以  max 2 1g x a  , 由于    5 3 5 3 8x x x x        , 当且仅当 3x   时等号成立, 由8 2 1a  ,得 9 2a  . 于是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9, 2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