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科学课堂有序探究活动调控的分析与改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科学课堂有序探究活动调控的分析与改进

小学科学论文之科学课堂有序探究活动调控的分析与改进 ‎ 科学课堂有序探究活动调控的分析与改进温岭市城西小学  江瑾琦内容摘要  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经常会出现无序的现象,究其原因,有探究材料仅由教师提供、针对性不强或摆放过于吸引学生等造成的无序,也有探究目标模糊、内容繁杂等造成的无序;针对问题,科学教师要正视无序探究活动的产生,学会进行有效调控与改进,采用精选与适时呈现探究材料、明确探究目标和方法、形成必要的课堂探究学习规则、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控等方法,让课堂探究活动由无序转为有序,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关键词    探究  无序  有序  分析  改进《科学课程标准》(三—六年级)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与提升,在我们当前的科学课堂中,也在努力实践着这个理念。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对动手和参与活动有强烈的愿望与兴趣,往往情绪高涨,比较兴奋,不容易控制自己,有时使探究活动成为了漫无目的的玩,因而降低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探究学习虽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控和引导,才能保证探究学习的正确方向,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分析课堂探究活动的无序成因,寻找有序探究活动调控的改进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 一、无序课堂探究活动的成因分析 在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活动无序甚至失控的现象也会时有出现,分析其成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由探究材料引起的无序 探究材料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有效载体,探究材料的准备与处理是教师设计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课前对探究材料的考虑不完善,极易引起课堂失控。1.探究材料仅由教师提供。为了避免材料不齐整,或担心学生无法找到材料,大部分的探究活动中,教师会事先准备好课堂所需的探究材料。由于课前学生没想过教师会准备哪些材料,因此对一些材料充满了新鲜感,一待材料分发下来,就拿在手里把玩;或者在即使把材料放在一边的情况下,心里还是在想等一下如何操作,忍不住伸手去摸摸;或者一边看材料,一边议论着哪些材料自己见过;或者由于材料的陌生感,造成探究时的操作困难,这样就容易造成课堂的混乱与无序。2.探究材料针对性不强。由于有时不容易找到适合教材需要的探究材料,或者教师在考虑探究材料的提供方面考虑不够周到,因而提供的材料过乱,缺乏针对性和导向性,容易使学生迷失探究方向,无法达到探究的目标,甚至可能将探究转向其他更多内容,就易造成盲目探究和无效探究,导致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在观察类的课堂探究中,如果材料过于繁杂,就比较容易出现探究的无序。‎ ‎ 3.探究材料摆放过于吸引学生。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当面前摆放着丰富而好玩的探究材料时,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导致失控,无法进行有效学习。比如像磁铁、铁钉、小灯泡、滑轮、钢珠等一系列材料,在上课过程中,如果教师让这些东西摆放在学生课桌上触手可及,那么学生的注意力极易被面前的材料吸引住,从而玩兴大发,尽管教师反复提醒,总是停不下来,造成课堂恶性失控,致使探究活动与学习目标背道而驰。 (二)由探究目标引起的无序探究目标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前行方向,课堂中所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努力完成探究目标,从中培养一定的科学素养。探究目标制定上的失误,直接影响学生的探究兴趣与操作而引起课堂的无序。 1.探究目标模糊。教师在探究活动前如果没有进行充分的教材研读,对探究的目标认识不够明确,对目标的定位可能出现偏差。在教师自己给出探究目标时,语言表达不清楚,或讲得不完整、不恰当;在由学生自主提出探究猜想再梳理出探究目标时,缺少一定的条理性,学生难以领会,因此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无所适从,进行毫无价值的探究活动。如《植物的叶》一课中,教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叶子等,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研究叶子,结果学生的探究目标都是“这是什么植物的叶子”、“可不可以吃”等内容。课堂看似热闹,但学生能力的提高太少,其他科学素养的培养更没有。          ‎ ‎ 2.探究内容繁杂。由于小学生刚开始学习《科学》这门课程,认知与能力方面的限制较大,在一节课中或一个探究活动中,如果要完成的内容很多,学生会应接不暇,反而出现混淆了学生的思维,削减了其探究兴趣及探究意志,导致活动兴趣转移的现象。如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一课中,有位教师要求学生同时完成“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测量”和“摩擦力大小与周围条件的关系”等多项探究内容。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兴致盎然,实际上在完成第一项探究内容后,就转移了探究的目标,反复玩探究的材料,使探究活动无效又无序。 二、有序课堂探究活动的改进对策 在极具开放性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每位科学教师都必须正视无序现象的产生,学会如何进行有效调控,降低或改进课堂探究活动无序的程度,实现高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一)精选与适时呈现探究材料 ‎ 探究活动的材料应该是经过教师精心选择的,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导向性,这样再加上教师适时、科学的引领,学生的探究活动肯定会达到预定的效果。在有些探究活动中,精炼的探究材料有时看似单薄,但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充分利用各种学习策略,充分利用有限的探究材料,来达到探究的有效结果。也有些精彩的科学课堂活动中,整堂课没有明显的维持纪律的痕迹,但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得有条不紊,该动手时就动手,该停就停。原因在于教师非常注意提供探究材料的时间和次序,通过对探究材料的掌控来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在进行《口腔里的变化》探究活动中,课前五分钟,教师给每位学生分发了用保鲜袋包着的一小块馒头,并嘱咐学生在上课铃响前把馒头和学生自己带来的小镜子一起放到课桌下面去,等老师说用时再拿出来。上课开始,学生只稍稍注意了一下材料,就认真地听课了。等学生进行猜测、讨论确定探究内容与注意事项后,老师才让大家把探究材料拿出来,第一项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立即要求学生把塑料袋与镜子放回桌子下面,直到第二项活动观察自己的牙齿时,才让学生把镜子拿出来用,避免了讨论交流阶段,学生再去动手活动而分散注意力。在有些课中,虽然老师好几次分发材料,看起来比较麻烦,但是这样使探究活动循序渐进,让后几项探究活动能顺利进行,避免了不必要的混乱。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材料的提供要注意种类、组合,还要注意学生取用的时间与顺序,从而使整个探究活动“有结构”。 (二)明确探究目标和方法          明确的探究目标是引领学生开展有效探究活动的指向,没有探究价值或模糊的目标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可能还会产生错误的价值取向——探究可以无目标,所以教师对于研究问题的筛选、探究目标的确立,要深入考虑,有效引导。如《蚂蚁》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想研究蚂蚁的什么,结果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教师在黑板上罗列了“几对脚、翅膀、触角、游泳……”‎ 的问题,像这样一大堆的提问,在一堂课中根本无法一一解决,同时有些问题是没有探究价值的。其实,认识蚂蚁只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重点和难点却在对学生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和指导上,有位教师在课始让几位学生上台画蚂蚁,引出捉来的蚂蚁与画的蚂蚁有何不同,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去观察蚂蚁,并在观察中引导学生得出较为优化的观察方法,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在科学探究的课堂里,可在提问前对研究事物或现象进行必要的认识和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科学探究的问题,教师加以重点指导。但是也并不一定要组织一次学生提出探究问题的活动,探究是儿童的一种本能,但是小学生的探究多是随兴所致,计划性不强,所以问题也可由教师提出,教师可以根据探究活动的实际情况,有侧重地对学生加以训练和培养,不可能每个探究活动都面面俱到。最好是师生共同协商交流,明确该项探究活动对于他们的后续学习有什么样的意义。在探究方法的指导上,教师可让学生提出探究中需要注意什么,让学生明确对比探究活动中的条件公平性,清楚探究活动中的时间性与观察点,归纳后以“温馨提示”的形式出示,或在学生探究活动之前请几名学生复述探究活动的目的和方法,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更加有序。 (三)形成必要的课堂探究学习规则“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探究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也需要有规则来制约,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约束,也有一定的自由,才能较好地进行探究学习活动。教师应通过必要的训练,使学生逐渐适应并遵守相应的课堂探究学习规则。1.训练学生的有效倾听。小学科学课堂学习中,在以讲授课为主的学习中,学生对教师的讲述一般都能认真倾听,但在表达与交流中,还不能较好地倾听小组或班级内同学的发言,常常会出现相同的语言反复说,或者出现人人抢着表达自己的意见,站起来回答时却不知所言,也有小组内几个成员相互插嘴、各不相让的情况。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倾听的习惯,如请学生在发表不同意见前先概括别人的见解,再说自己的不同见解,进行对比,或者随机指名复述前一位学生的发言,对善于对别人的意见提出见解的或者复述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表扬。2.训练适时的“叫停”反应。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班级学生数较多,再加上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因此,在科学课堂中学生个人、小组的探究交流活动,常常会出现学习进度的的参差不齐。虽然目前的科学教学提倡放大探究过程,教师虽然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对一些科学问题进行充分与深入的探究,但是也必须对整个课堂活动有一个时间的把握。教师要在适当的时间之内及时地把学生的活动转到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上,就必须要求学生很快停下该项活动,进入另一学习程序。要训练学生在教师“叫停”后,马上做到停止实验或交流,放下手中的实验材料,摆放到实验桌中间,或交到材料保管员处,或放到课桌底下,不再去触摸探究材料,以减少探究材料对后续学习的干扰。          3.训练学生的及时记录。虽然记录相对于动手探究来说,趣味性不高,也有一定难度,但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认识与积累过程,同时及时记录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教师要求学生备好“科学记录本”,对学生的记录方法、内容和形式等,加以认真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记录的习惯;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实验,及时将平时和课堂上发现的实验现象和结论记录在“科学记录本”‎ 中,便于科学探究活动得到有效评价;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精心设计观察和实验记录内容,使学生觉得自己记录的内容是有价值的、值得研究的和能够发挥作用的信息;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对“科学记录本”‎ 的评价,使他们记录的成果和成长的记录得到展示和肯定。在语言表达上,也可要求学生学会长话短说,精缩语言,做到严谨简练。当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也可以用符号或图画代替。(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控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参与的途径之一就是自主调控学习过程。要使学生有效地对探究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管,就必须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学习小组的责任心,训练学生在学习任务的指引下,清楚自己每一步要达到的目标与结果。学习小组成员的合理组合,也有利于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自我调控,如将男生和女生的座位交叉安排,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要远远高于同一性别的组别。还可以开展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对自我调控做得好的小组,教师要经常给予表扬,则全班的探究活动的效率会有明显的提高。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扮演某些角色,如小组主持人、检查员、材料保管员等,也可以让学生憧憬未来的角色,如科学家、研究人员,让学生明确这些角色的行为特点。一旦学生以这些角色自居,他们就会像角色所期待的那样去投入探究活动。然而,科学课堂探究活动出现无序并非就是坏事,这也许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发出的一个改进信号。因此调控的关键在于教师端正教育观念和增强调控的能力。不恰当的调控可以让无序变成严重失控,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而有效的调控可以让无序转为有序,成为科学探究的催化剂。因此,正确看待课堂探究活动中的无序现象,并进行分析与改进,锻炼自身的调控能力,是科学教师必须要形成的教学技能。当然,在有序探究活动的调控中,关注学生个性张扬,重视有机融合与把握好尺度,也是值得科学教师注意与思考的。                                                                          参考文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鞠勤 叶禹卿.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小学科学)[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李铖 刘先捍.示范课精选与小课题研究(小学科学)[M].山西教育音像出版社.2006.张绪培 俞伯军.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郝京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傅国亮.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综合卷)[M].海南出版社.2002.王萍.科学课教学的不良现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9)王兴林.引领学生踏踏实实“做”科学[J].教学与管理.2006(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