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科学课程中的探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科学课程中的探究

小学科学论文之“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科学课程中的探究 ‎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的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科学课程 探究学习 一、           模式的提出当前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下列倾向:①讲究形式主义,以为将课桌摆成一定的合作学习形式(如马蹄形、丁字形、波浪形)就是合作学习。②不管什么科目、什么教学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讲究场面的热闹。③在合作学习形式上研究甚多,如二人合作学习、小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大组合作学习等,而对合作学习的有效价值和途径研究较少。这些倾向对于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把“小组合作学习”错误理解为座位形式的变更、讨论方式的变更。最近,我们以《科学课程标准》的合作学习理论为指导,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摸索出一套班级授课背景下的“最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所谓“最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2~4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的学生按学习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最优化的“‎ 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并将小组合作学习与班级教学、个别指导有机结合,系统地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作用,以小组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师有计划地向学习小组提出共同的学习任务,诱发各类学生积极主动地根据各自的能力学习新知识,这样既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赛、公平竞争,发掘小组群体智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二、模式的特点1、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这是它区别于传统班级教学的最本质的特征,它的所有环节都必须以此为核心:小组的组建是为小组活动提供活动的形式与空间,教师的精讲是为了提供活动的知识背景,小组奖励的实施为活动提供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 ‎2、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 ‎3、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它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从而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已所能,得到最大的程度的发展。 ‎ ‎4、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目标的设置来保障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助、合作气氛。各组组内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 基于以上对小组合作学习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对小组合作学习作如下表述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三、模式的意义1.能教会你礼貌待人。通过合作式学习,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谈话,了解别人的感受,有效地解决一些矛盾。2.使你能够包容别人的内心世界,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同学之间的思维方式尽管不同,但合作做一件事情,有一致的目标,彼此会用包容的心态来接纳对方提出的想法。3.合作使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人们共同努力达到一个目标,就意味着对劳动的分担,汇集几个人的智慧,可以使学习质量提高,学生能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感受与他人合作带来的快乐。4.合作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对学生来说,进行合作必须要顾及到其他同学的感受和需要,从而要调节自己的心态。它能限制某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5.合作还能增添学生之间相处的趣味性。学生必须了解或熟知合作伙伴的脾气、品味和爱好,才能成功合作。这样,除了学科上的知识外,还需要对性格各异的伙伴的关注。当学科问题令学生感到乏味时,合作伙伴会使他们快乐起来。四、操作程序根据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分班级教学,个别学习有机结合这一前提,以及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一般规律,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和反复探讨,初步构建了该课堂教学模式如下: 学生合作学习探究   ‎ ‎  学习方法 学习效果 激趣启新 独立探究 小组讨论 组际交流      自主练习 小组评议 合作延伸 创情激趣 设题激趣 诱导目标 铺垫导入          合作探究          合作应用          总结评价           生疑             发现     操作    操作引思引思          引思              互动              反馈 教师组织参与                                                                                     五、实施策略(一)良好习惯的培养    ①‎ 要培养积极参与的习惯。懂得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组长的安排下认真地参加小组的活动,能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驱使下,为合作学习取得较高目标达成度努力。②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评价。③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有疑问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④要培养乐于陈诉自己的想法,修正他人的观点的习惯。⑤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的习惯。⑥‎ 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的发言与评价。(二)在课的引入阶段,营造小组自主学习的积极氛围1.创情激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上科学课程第二单元动物《蜗牛》时,创设良好的科学教学情境,让学生看到蜗牛这一实物,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并通过大屏幕和播放录音《蜗牛与黄鹂》歌曲,来感知蜗牛是一只负重攀登,具有耐力,奋勇进取的可爱小动物,欢快的歌声将学生带入愉悦的学习氛围。关于蜗牛的动画故事,让学生对蜗牛先有个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接受。2.设疑激趣,思贵有疑。课堂合作学习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和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深刻。接着上《蜗牛》这课时老师问学生:“你们想了解蜗牛的哪些知识?看哪个小组的问题提得最多、最好。”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由发散思维,激起学生的兴趣。质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兴趣的激励下学生们一定会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如:对于蜗牛壳上的螺纹旋了几圈?蜗牛壳是左旋还是右旋的?蜗牛用身体哪一部分爬行?怎样使蜗牛朝一个方向爬行?怎样使两只蜗牛同时进行爬行比赛?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蜗牛喜欢吃什么?等,这样培养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在大家蜂涌而上的气氛渲染下,使平时少语内向的孩子也活跃起来,从被动变为主动,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很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进入良好的小组自主学习的氛围。(三)合作探究1.独立探索。这是合作交流探讨、深入探究的基础。就一般情况而言,没有独立思考探索做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将受到影响,不同层次学生资源的发挥可能受到阻碍,导致小组合作时优秀生“包打天下”‎ ‎,中、下生成了无从插手、插口的陪客。学生各个个体通过阅读、操作、观察、实验、分析、比较、抽象等方式,利用各种信息,探索新知,初步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知道哪里不太明白,哪里是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深究的。同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习能力。如:接着上《蜗牛》这课时,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排列在黑板上,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在自由、有趣的氛围中分组观察,给学生创设充分动手、动口、动眼等观察、操作的机会。       ‎ ‎ 2.小组探讨。教师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提出的疑难,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的问题或疑难,指导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探索,得出初步结论;或者分小组交流独立探索所得的信息、发现、成果、做法、疑难,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使结论更完善;整理本小组达成共识的观点、做法、结论、以及拟出准备向大组或全班提出,寻求援助和解决的疑难问题。如:每位学生在观察蜗牛之后,在小组里汇报自己观察所见,培养每位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表现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记录,形式可以多样,随学生特长所定,可以画图、数据、实物排列或语言表达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疑难问题有待于共同讨论。3.组际交流。各学习小组汇报交流合作成果,抓住最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究,加以辨析,充分讨论,通过互相开拓、补充、修改,促使各种见解、观点、意见趋于丰富、全面与完善,归纳概括出更合理的结论或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在上《蜗牛》这课时,对于碰到的疑难问题,如:怎样判断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蜗牛分泌的粘液对它的爬行有什么用?小组再进行讨论其观察的方法,如真的无法解决,带着疑难问题,听取别组的意见或老师的启发,在这期间教师应不断给予疏导、点拨,使学生的观察更具有目的性,本环节是这课教学的一个高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四)发扬民主,引进竞争,激励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为了更大地发挥同学间的合作效能,我采用了一系列竞争方法。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具体做法是:在课堂上,对学生多用“看看哪一组思考最全面”、“××小组可不能落后”、“××小组同学进步很大”等激励语气,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并把小组合作中成果具体量化,进行评比,给予公布。带动全班同学向好组长、好组员看齐,通过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完善了小组合作,有效形成合力。如《蜗牛》一课结束前教师说:“优胜的小组说明他们已经非常了解小蜗牛的生活习性,教师可以放心赠送几只蜗牛给这些小组带回家饲养,研究出更多关于蜗牛的秘密。”把蜗牛交给学生,进而去观察、实践,学生具有了获取知识的途径、条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把“学会”变成“会学”,是本课的真正目的,要让同学们通过学习观察蜗牛后,掌握观察动物的几个基本方面,在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又使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并使合作学习从课内向课外、校外延伸,知识得到了扩展。 六、实施说明1、分组要科学要让学习上属于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组与组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这样有利于形成各组学习过程中的“公平竞争”‎ 也便于教师辅导。2、时机要讲究合作学习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它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相机设置合作学习的环节。要考虑这个环节中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务必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才能最佳达成,才设置这个环节,千万不要使之流于形式。3、时间要留足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时间,这一点上教师应有特别强烈的“以学生为主”的意识,不要让合作学习匆匆而过。特别是当孩子围绕着任务要求正在热烈讨论的时候,千万不要为了完成自己设计的教学计划中断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知道,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不单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的是将会浇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4、教师的适当指导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由。”教师在安排学习之前,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在学生学习中,教师也要参与其间,了解情况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教师更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明确的判断,以便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认识。可见,教师指导作用发挥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5、评价要突出两个结合      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情景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因为合作学习讲究的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最优化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达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对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走进中小学科学课》‎ ‎     (美)大卫··杰纳·马丁          3、《科学(3~6)课程标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