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心得)之浅谈地理问题化教学法
地理论文之浅谈地理问题化教学法 提问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借以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提问教学的关键在于设计问题。教师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提问的目的和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以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一、启发诱导法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要尽量燃起学生这个主体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热情,因而启发诱导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思考性结尾,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条理化,而且使知识升华。 如在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后,可让学生思考:从散射的观点看,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可浑浊的天空为什么呈灰白色?经过诱导,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浑浊的天空空气中含有许多尘埃、水滴,质点的颗粒较大,它们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散射能力几乎使相同的,只能漫射出白色光线,所以,浑浊的天空呈灰白色。 学起以思,思源于疑。这样的提问式结尾,使得讲课虽然结束,然而思考仍在继续,既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发散法 发散式提问主要强调运用发散思维,即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思考,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根据发散思维的具体方式,这种提问可分为三类: 1、横向对比式 要求学生分析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私立事物、地理现象,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异同点和相似点,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其共性和个性。 比如,讲北部内陆两区一省“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时,可以联系到新疆和青藏地区的农业。提出以下问题(1)、该地区的农业特点同新疆和青藏地区的农业特点有何不同?(2)、这三个地区的自然条件有何不同? 这样的横向对比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这三个地区农业分布的特征及其农业特色,还可以使学生从中解释为什么这样分布,认清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分布的影响。 此类提问多用于复习、总结,还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将分散、零星的地理知识,进行归纳分类,构成一个有序的知识体系。 2、多项综合法 这种提问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思考性和综合性,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在地理教学中,经常使用此类提问,可锻炼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描述能力,地理知识的归纳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问学生:上海发展的钢铁工业有哪些有利条件?你认为,上海是否应该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这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学生首先必须前面分析影响钢铁工业的各个地理要素,包括上海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济和交通状况、技术和市场条件、环境效应等,从中归纳出哪些因素有利于发展钢铁工业,哪些不利,然后对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综合比较,有时还要考虑上海在全国所起的作用,以及上海的发展方向等。最后,指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逆向假设法 即从事物的结果或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甚至违反常规,在假设一些不可能出现的条件下提出问题。比如,在讲黄河时,提问:假如黄河是一条江阔水深、水量丰沛、泥沙含量极小的河流,它能不能也叫做“黄金水道”?这样提问可以训练学生灵活多变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的创造性学习精神和最知识的综合利用和理解。 三、图文法 在地理教学中,地图和文字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运用地图提出问题,将传授地理知识和训练读图能力有机的结合,是地理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利用地图提问的方法很多,如:一图多问,多图多问,带问看图,看图回答等等,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如,讲“南亚的地形”时,充分利用“南亚地形图”设问:(1)、南亚地形可分为哪三个主要部分?(2)、中部的平原主要由哪两条大河冲击而成?这两条大河的发源地和河口各在哪里? (3)、南亚的哪些国家位于山区?哪个国家占有印度河平原的大部分?哪个国家占有德干高原和恒河平原的大部分?(4)、哪个国家位于面积较大的岛上? 通过学生读图和回答以上问题,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南亚的地形特征,而且使学生了解了南亚主要国家的分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四、递进法 这种提问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逐一提出并加以解决。它与一般提问不同,一般提问知识教师授课时穿插式的点缀,递进提问则是将整体教学内容表现为连续性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剖析,步步深入,随着问题的解决,完成整个教学任务,教师在其中只作必要的引导和指点。 如,在讲“缩小的世界”时,首先利用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腾云驾雾”、“千里眼”、“顺风耳” 等导入新课,然后提出问题:(1)、有人说,世界在不断地缩小。另外一些人认为,地球的大小没有变,世界会缩小吗?(2)、你的意见呢?(3)、世界的缩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世界的缩小与人类有何关系?至此,学生可自行掌握“缩小的世界”这个问题。 这种提问方式的优势在于,它在学生与知识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又独特的联系,使其感到: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是通过自己探索、寻找、分析、总结出来的,并非教师灌输进去的,因而,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既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又能运用,教师只起到“导演”的作用。 五、激趣法 教师从学生所熟悉或较易感知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结合实际生活,提出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类提问多安排在新课或新内容教学的开始,起到承上启下、导入新课的作用,一般不要学生立即作出回答。 比如讲“季风”时,问学生:郑州冬天吹什么风?有何特点?夏天吹什么风?有何特点?学生回答后,接着又问:为什么郑州冬天吹偏北风,夏天吹偏南风?为什么吹偏北风时,天气寒冷干燥,吹偏南风时,天气炎热多雨?这样便自然将学生的思路引入到教学之中。 运用这种提问要注意紧扣课文,问题与新内容的联系要自然、贴切,时间不宜过长,而且要具有“趣味性”。 六、设疑法 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和关键,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关节点设疑置问,就能把力量用在刀刃上,就能受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在讲“气温的日变化”的教学中,这样设问:“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出现在什么时候?”学生一般会回答在中午12点左右。教师强调:“应在地方时12点。”“那么,在什么时候温度会达到最高值呢?”学生的说法不一,有的说在正午12点,有的说下午2点。教师应讲:“地面温度值出现在午后地方时1点(13时)左右。”并接着问:“地面温度最高值为什么出现在地方时正午12点呢?”学生岁答不出,但此时注意力集中,在期待着教师讲解。教师举例问:“炉火烧水时,当火头最旺时水锅还未开,那么,在火势减弱时是否还会开呢?”“有可能开。”学生回答。“是什么道理?”“这是由于水锅储存热量的缘故。”教师接着补充:当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小于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时,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并接着问:“为什么地方时午后2点(14时)左右气温最高呢?”学生通过看书会回答出。 总之,在教材中的交叉点、枢纽点、关节点处设问,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