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心得)之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的初探──以人教版为例
地理论文之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的初探──以人教版为例 一是知识铺垫应该与教材本身内容有机结合,把握好补充的时机。如对中国地理概况的知识铺垫,可安排在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教学中进行。因为教材是安排了“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对比”的内容,作为教师,可以把两个地区的对比进行扩展,如扩展到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对比,以三大自然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为契机,对中国的各个区域的自然地理基本特征进行知识的铺垫,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这样就能使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况有基本的认识。二是知识铺垫要做到“面”与“点”的有机结合。在上述第一章中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补充,可以看作是对整个“必修3”学习进行知识的铺垫。但如果落实到具体案例学习的时候,教师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在整体知识铺垫的基础上对该区域某一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区域知识的补充与拓展,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通过教学的实践,我们发现做好区域地理知识的铺垫,对必修3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1.铺垫的内容有利于地理“必修3” 的整体教学以人教版为例,教师在第一章可以从我国各个自然区的地貌、降水、气温、水文特性、资源、土壤和植被等等自然角度给学生作好铺垫,学生能对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基本地理特征有了了解后,教师就不必要在后面章节案例的教学中每次都要作区域知识的讲解,从而使教学能顺利进行。如铺垫好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特征为“干旱”,学生对后面章节“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出现的自然原因能做到心中有数;如铺垫好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和地形特征,对后面章节“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优劣势分析就能够顺理成章;如铺垫好我国各个自然区的资源知识,学生对后面章节“我国山西省的能源资源开发”的背景和条件就能很好地理解。2.铺垫内容本身就是对教材中知识的有力佐证在人教版第一章中铺垫了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差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出发,推导各个区域发展的差异,比如从农业的角度可以推导出三大自然区的农业生产类型、农业生产方式等差异。教材中是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区域对比,但学生如缺乏相关区域知识,比较难以接受,即使能够认识二者的基本差异,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掌握,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从中国各自然区出发,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区域之间的差异,而且能很自然地从各个自然区的地理环境入手,分析各区域发展的差异,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案例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综观“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各条标准,基本都要求“以……为例,分析……” 来进行范例教学。在面对各种版本教材和不同案例时,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各种教材中的所有案例拿出来进行教学。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养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习者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注重从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1.注重学生对地理分析方法的掌握虽然各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点,但同一类问题又都带有共性。因此,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能从分析一个典型的实例中,在掌握相关的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人教版中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的,而在其他版本出现或与此相关的例子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等。在教学中,教师无需对此类型所有的案例都拿来讲解,只需要精选其中的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该案例,最终使学生上升到学会总结分析相似类型案例的方法这一高度上来。例如,在人教版中“我国的西气东输” 一节中,教材首先是简单介绍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然后分析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最后分析了西气东输工程对于东西部发展带来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把教学的设置大致按照以下环节考虑:要实施西气东输,前提和现实的条件是我国的资源在区域分布不均,即我国西北地区油气资源丰富,而我国东部地区却相对缺乏;其次是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和需求在区际之间存在差异,即我国中西部对能源的消费量所占的比重较小,而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对能源的需求量和消费量却非常大;再次是在区域间实现资源的调配需要有技术的可行性给予支撑,即我国能够在西部和东部之间实施油气资源的调配,是我国目前的科技技术足以支撑这项工程的实施,最后的关键是实施资源的调配输出地和输入地需要实现双赢,即我国实施西气东输最终对西部大开发和东部沿海地区两个区域之间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对“西气东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能在分析资源调配时,能形成以下的基本分析方法:对于资源分布不均与需求的差异,在教学中就需要从地质、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要实现双赢,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分析对输出地和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影响。学生形成了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于分析同类型的案例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加以很好地分析和解决。2.加强学生抽取地理原理和规律能力的培养地理“必修3”的教学,应该是以典型的案例教学为主,而在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时,必须以“必修1”和“必修2”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加以支撑论证。因此,在分析具体案例时,案例的教学要加强学生正确而有效地抽取相应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学会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抽取,学生才能在应对不同背景的案例时,懂得如何正确地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去分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的“ 产业转移”一节,要分析影响东亚产业转移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抓住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在发生“变化”这一关键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位选择,劳动力价格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该产业往往是选择在具有丰富、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地方布局。所以,当劳动力这个因素在迁出地发生变化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企业必然要进行新的区位选择,从而就形成了产业的转移。影响产业发生转移的其他因素如: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环境因素、地价因素等等,只要其在迁出地和迁入地发生“变化”,都可能是引起产业发生转移的动力。学生只有抽取了影响产业发生转移的地理原理,用动态的观点去分析区域之间联系,才能够达到课标的要求。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东亚产业转移后,要求分析珠江三角洲企业大量迁往粤北和江西、湖南、广西等省份的原因,学生就应该能够从珠江三角洲这个区域分析哪些因素发生变化而使企业变得不利,而粤北和江西、湖南、广西等省份有哪些对企业有利的因素存在,就能够很好地分析出企业发生迁移的原因。三、地理必修3教学中进行学生评价的尝试对学生学习地理“必修3”情况进行评价,应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所不同。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对教材案例的重现,而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评价的时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来进行。如在学习“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节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案例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三山夹两盆地,形成了新疆特有的水汽运动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加上面积巨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使新疆气候具有昼夜和季节温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的特点。例如许多地方最大的气温日较差在二十到二十五度之间;在具有干旱沙漠气候特征的吐鲁番,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十四点八度,最大气温日较差曾达五十度。1.制约新疆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 2.你认为新疆农业的发展有哪些有利的因素? 3.根据新疆地理条件的特点,你认为新疆可以发展哪些特色农业生产?并说明原因。 4.你认为新疆农业的发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通过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分析,请你归纳出分析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方法。这道题的考查并没有涉及教材中“东北地区”的任何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新地区、新案例。虽然学生在高中阶段并没有专门学习过新疆农业发展的内容,但该案例并没有考查区域中记忆性的内容。学生要较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关键是要在提取图像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在前面两个模块中学习的地理原理,并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 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考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是必修3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好的主要形式。【参考资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陈澄等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