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科学实验中培养科学精神
小学科学论文之科学实验中培养科学精神 一切科学知识既是探索的结果,又是重新探索的起点。 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自然科学离不开动手实验,通过动手实验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一些生活现象,能够激起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开发智力、研究的兴趣。当前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较差,学生实验时“喜欢做,但做不好,不会做,无法做”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做法 :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实验前做好心理准备、能力准备,这一能力的获得来自从小的培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认识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兴趣决定的,因而,教师要善于采用游戏、故事、多媒体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适当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和他们内心的求知欲,树立信心,提高动手能力,这时更好地培养他们科学的精神至关重要。 例如:上《不倒翁》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我准备了一个不倒翁的玩具,让学生玩,看看谁能扳倒它,这时学生的兴趣就来了,纷纷拿起不倒翁左扳右扳,可是不倒翁还是不倒,就在学生疑惑不解的时候,提出问题:“不倒翁为什么不倒,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 这时学生想探索新知的兴趣就油然而生。学生的兴趣浓,学习就积极主动。教师应领着学生在熟悉情境中发现自己所意想不到的东西,使他们产生进一步探求的兴趣。例如:学习《热胀冷缩》一课时,我拿出装有红水的圆底玻璃瓶放在水槽中,然后拿起热水壶向圆底玻璃瓶外倒下去,这时红水沿着玻璃管由上至下迅速往外喷射出来,学立刻给这个“喷泉”吸引住了,个个情绪高昂,他们纷纷提出疑问:“玻璃里面的水怎么会象喷泉一样喷射出来呢?”从而激起学生想探求知识的欲望以及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产生高程度的快乐体验。 深入了解学生,满足求知欲望。科学课我们应带给学生们更多的惊喜和乐趣,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的要求。了解并满足学生的“新”、“奇”、“特”的特点与要求。将课堂内容中显得“高高在上”的知识转化为“平易近人”的,能吸引学生并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通俗化的内容。教学中注意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示科学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才能形成良好的兴趣意识。 二、加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 在科学课堂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地把结论先教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验证这个结论的目的去操作,学生充其量只是“依葫芦画瓢”,缺乏新意,把充满新奇的探索过程搞得索然无味。 例如《磁铁的性质》一课,要留大部分时间让学生玩磁铁,并启发他们对发现的现象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会发现我们想要的结论,而且还会提出他们自己的一些想法。让学生自主总结实验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经过充分的设想与实践,各自会有不同的发现和不同的感知。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事物的现象,鼓励各种不同的意见争论。教师不要轻易地肯定或否定,留时间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认识,把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现象和认识提炼出来。在收集、整理、归纳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和交流,将探究活动中获得的零碎、模糊的思维变得清晰直观且丰富多采。 三、学会合作加强团队精神。 科学教学实验的主要途径是分组实验,理想中的小组实验是,小组成员情绪高涨,群策群力,有不同的意见通过讨论得到统一。实验中人人参与,有序进行,对现象分析深入,得出正确结论。首先编排最佳实验组合,让学生自由组合,在实验教学中要尽可能的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材料,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然后发挥实验小组作用,培养协作精神。在实验中让4-6人为一组,让他们讨论,以保证人人有参与机会。提倡学生协作完成并鼓励会做的组员帮助不会做的。在学生实验中,教师可适时安排小组为单位的比赛,这样既创造良好的实验气氛,也让学生明白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组员的协作精神。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小组活动计划。在学生制定计划前,教师要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共同讨论相关问题,在计划制定后,教师要认真阅读学生的计划,指出不足,帮助学生完善计划。此外,教师还要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某个小组的计划的制定工作,主动了解学生的设想与思路,随时进行启发、诱导。在活动的展开阶段,教师应参加一两个小组的活动,主动听取其他小组的汇报,及时准确地获悉研究活动的动态,进行相应的指导。在活动的总结阶段,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展现研究活动的成果。要悉心听、看,也可以参与对一些新问题、新现象的分析,讨论。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如《大气的压力》一课,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特意构建创新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向学生们出示了“马德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两个、四个,直到最后到全班同学像拔河似的一齐拉,但仍拉不开。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极了,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如果两个班的同学一起拉,能不能把它拉开?恰当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教师为学生构建创新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扶持,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迪 .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热喷泉”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感到非常惊奇,并产生极大的研究兴趣,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出来,有个说:“如果我把做的‘铝皮风车’装在上面,不就是成为一个新型的自动风车吗?”这不正是表明:学生也有创新潜力,完全可以培养起一定的创新精神。并在实验中,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没有唯一的、固定的现成答案的发散性问题让学生思考,从一向多转化,打破实验中只有一种方法的思维框框。鼓励学生走向课外。课外是课内活动的必要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广阔天地。小制作、创造性实验、小发明不仅可以巩固学生课堂上学到的实验技能,而且在其独立完成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不只是一件小作品,还是其创新精神的体现,这正是我们教育者培养的目标。教师可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的作业,定时开小发明家会,让学生讲自己制作的经历,谈体会。这样一来学生还会产生成就感,反过来又会激励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味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也当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教学中,设法使教学措施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做到出其不意,同时使他们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自己意想不到的东西,在实验过程中体验自己的惊喜与快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