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整合优化 生成创造——开发和利用小学科学课程的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论文之整合优化 生成创造——开发和利用小学科学课程的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如何开发和利用好这一课程资源,找准良好的策略呢?需要我们一线的老师合理地整合利用,变“平面”为“立体”,把有限教材生成无限资源;变“触摸”为“探究”,把无声教材生成有声资源;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让静态学科生成动态资源,努力将科学课成为一门富有创造力的学科。【关键词】: 开发 利用 课程 整合 创造 “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这是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谈起中国学生创造精神的片言只语,但却道出了我们中国学生创造力缺失的现象。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程更是打好基础的有效手段。如何开发和利用好这一课程资源,找准良好的策略,使它成为一门创造性的学科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在科学课上进行学科课程整合优化进行了探索研究,努力让科学课成为一门富有创造力的学科。一、 整合教材资源,变“平面”为“立体” ,有限教材生成无限资源走进我们小学科学教材,我们就能发现教材中拥有着广泛的科学领域,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们走进斑斓多姿的世界:从宇宙知识到生物的生长,从生物的生长生命的延续……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需要巧妙地整合利用,把教学立体化,有限的教学就会生成无限的资源。1、互动——创造性整合教材《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在教学中,我们应拓宽科学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将不同学科资源整合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构成了互动资源网,不拘一格地展开教学。如三年级下册第九课《鲫鱼与青蛙》中,我把教学与美术结合起来,让学生画出鲫鱼和蝌蚪生长的过程;在《壁虎与小猫》一课中,又与语文学科结合起来,给孩子们讲《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这些整合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开放的科学学习“乐园”。2、增删——合理性利用教材科学课程的教材内容的编排是广大专家反复研究而决定的,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因此,教学时一般都是根据教材编排而进行。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学情、地方特点而全部下一样的力气,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作用。因此,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删,真真正正为教好科学服务。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6课《珍贵的淡水》一课时,结合身边宝贵的淡水资源,我发起了《东江水资源知多少》的探究行动。这个内容的增加进一步地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现状,有效延伸了第九课的教学,又为家乡母亲河的保护做了一次良好的宣传。当然,教学中有些可以整合在一起学习的内容,又可以整合在一起,使我们的科学课堂充分地利用起来,达到科学教育的高效性。二、整合学科资源,变“触摸”为“探究” ,无声教材生成有声资源在日常教学中,“触摸式”的教学方式屡见不鲜。在科学课上,孩子们看看教材,听听讲解,说说感受是教学的主流。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对看到的或听到的,只能记住20%,而对亲身经历的却能记住80%。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只有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把科学知识的学习贯穿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才能建构一个有声的资源网络。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用“研究性”的学习代替“触摸式”的教学方法,将无声的教材演绎为动态的课堂,为学生开辟一个丰富多彩的科学学习平台。1、转换角色——“小老师”话科学 科学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科学知识的获取,为打好科学基础开辟通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究?“小老师”话科学的教学方式运应而生。现代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他们见多识广,胆量大,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只要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智慧的火花就会不断迸发出来,科学的源泉也将在孩子们自己的讲解中涓涓流淌。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11课《太阳系》这课时,针对学生对宇宙世界的好奇心,在上一课结束时,我为他们推了一剂强化剂“同学们,下节课,我们将走进太阳系。在太阳系这个大家族里,藏着许多奥秘。下一节课,老师将带你们飞向浩瀚宇宙,变成它们当中的一员。我是一家之主太阳,你们是我们家中的哪一员呀!” 话刚说完,学生们就争相发言了:“我想成为火星!”“我想成为金星!”……按照各自的意愿,孩子们分成了八大行星组。我布置孩子们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去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以行星的身份来介绍自己。几天后的科学课上,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上课。课堂上,我先以一家之主——太阳的身份介绍了自己。孩子们则以自己准备好的身份参与介绍:有电脑特长的文轩把火星的特点、人类对它的开发、它与太阳的关系……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做成了PPT演示课件,再配上音乐,把孩子们带进了茫茫宇宙中人类刚接触的火星世界;班里的小画家可佳把从网上搜集的关于水星的资料制成了精美的手抄报,生动地讲述了水星的故事及目前的现状……一个个孩子化成了一个个优秀的“小老师”,带着我和同学们一起畅游在宇宙的海洋里,聆听着各个星球的介绍。这节课,让我看到了学生精神开放、无拘无束地亲历学习过程,真正做到了“心”的参与,学生在探索研究中应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让课堂真真实实成为学生的舞台,让学习过程成为师生一同分享的精神之旅!2、动手操作——“小实验”懂科学实验本身具有生动、新奇、鲜明的特征,小学生们对“动手做”的实验 都很感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直接动力,甚至会从中留下终身难忘的经历,激发他们潜在的勤奋和探究科学问题的毅力。因此,实验在科学课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们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中,实验契机可谓是比比皆是。如何有效地使用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懂科学呢?①课堂内,兴味盎然。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为其准备一个能自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室”,而学校里的实验室则是学生自行实验的最好场所。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带学生走进实验室,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应的指导,让他们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五年级上册第八课《电路的研究》是一课动手实验很强的课程。学生对电路的了解仅凭字面的意思是领会不到的。我带孩子们走进实验式,让孩子不断实验:从橡皮擦到铅笔杆,从铅笔蕊到回形针……从实验中让孩子们能清晰地判断哪些是导电材料,哪些是绝缘材料,怎样利用导电材料接通电路。孩子们在实验室里忙得不亦乐乎,科学原理也就轻松掌握了。②课堂外,意犹味尽。纵观小学三至五年级的科学课教材,有些教材里面课堂实验的课有限,有一部分课的实验我们就必须把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回家后自己思维自己动手来做实验,并把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简单的记录下来。比如五年级上册教材第六课《酸奶的秘密》中酸奶的制作材料及方法比较简单,但耗时较长,比较适合学生独自在家中完成。上完第一课时,了解了制作酸奶的过程后,我让孩子们回家自己动手制作酸奶,第二天开展“好吃酸奶我能做” 大比拼活动,让孩子们把自己在家中制作的酸奶带来学校,互相尝一尝,品一品,推选出味道最佳酸奶。孩子们在做一做,尝一尝,品一品的实验过程中了解了酸奶的加工过程,品味了学习的乐趣。评比结束,孩子们纷纷向获奖的同学请教材料的使用,打算回家再做一回实验。3、寻找答案——“小报告”创科学“孩子也能搞研究?孩子也能写报告?”这些让家长们诧异不已的事情却在我们的科学课上得到了证实。随着《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探究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如果我们科学教师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探究环境,让他们真正经历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过程,体验探究的成功或失败,一定能引领孩子们在科学的殿堂里找到真理。科学课上,孩子们会针对知识产生许多不解,提出许多疑问。这时,我们可以因势利导,鼓励孩子们自己寻找答案,自己撰写研究报告,在研究的过程中探寻真知。 学习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植物身体的奥秘》时,每课的课题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根里怎么有‘抽水机’?”“叶里的‘加工厂’如何加工,加工什么?”……一系列的疑问困扰着孩子们。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就知道探究的火花已经点燃。于是,一改往日分课时教学的方法,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我把孩子们分成几个组,结合教材的内容,定下四个研究专题小组“根里的‘抽水机’研究小组”、“茎里的‘运输网’研究小组”、“叶里的‘加工厂’研究小组”、“花里的‘育婴房’研究小组” 。有的项目以个人独立研究的方式进行,有的项目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逛书店、上网搜寻,尽可能地为自己选定的专题搜集材料。很多同学收集的资料来自三四个地方,最多的竟有20多处,有的同学收集的资料达上百页之多。蕊诗同学翻阅了许多关于植物的书,不仅翻遍了《十万个为什么》,还上网找来几十种根的图片,将它们进行分类,最后撰写了研究小报告《根里的秘密》。报告里图文结合,将植物的根所属的根系以怎样扎进土壤吸收水份,为植物供水的过程,用简单易懂的话语描述出来了。佳丽带着他们“花里的‘育婴房’研究小组”同学走进东莞植物园,观察不同种类花儿开放的形状、颜色、大小,但却发现了不同的花的基本结构却有着共同之处。大家集体采集了太阳花,共同解剖,把解剖的过程作了详细的记录,撰写成小报告,得出不是每种花都有“育婴房”的结论……每个小组都有每个小组的收获,很多同学们被自己的研究成果深深吸引住了,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向老师提出自己开一次“植物身体奥秘”讲解会。在会上,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抢答问题,讲植物的故事,气氛热烈极了。当铸荣同学们展示他剪贴的100多幅植物叶子的照片,生动讲述不同植物叶子的排列规律时,同学们睁大了眼睛,不断发出“哇、哇”的惊叹声。而同学们写的研究报告,就成为了我们班级里永远保留下的科学财富。对于孩子来说,在探索中写研究报告的科学活动课程,重要的不是研究成果,而是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和实践能力,自己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三、 整合社会辅助资源,变“小课堂”为“大课堂” ,静态学科生成动态资源《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实验稿)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科学一线的老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资源,充分发挥校外科学教育的阵地,把小课堂变成大课堂,让科学之花绽放得更加美丽。1、 充分开发家庭教育阵地资源。孩子的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除了平时在校学习时间外,家庭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活动空间最多的地方。孩子天生好奇、爱动脑筋,他们所进行的思考与活动不会以校内外时间来截然划分。科技教育活动具有开放性,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因此,我校长期与家长达成共识,经常开展一些亲子科技活动:每学期的“科学小发明评比”、“废物变成宝大比拼”、“科学家庭评选”等活动带动了家长和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科学创造带来的乐趣。2、 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基地资源。我们社会更是一个科技大舞台。东莞有着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我校地处东莞市区,位于莞城区新芬路东莞科学馆和位于莞城的莞城少年宫都是很好的“科技教育”基地。我鼓励孩子们到科学馆里参观,里面的科普展厅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科学体验的天地。特别是里面的科普制作室和青少年创作技术操作园区等活动场所,是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科学创造的潜能就被挖掘了出来。同时,我还建议家长们根据孩子的兴趣参加少年宫的“七巧板兴趣班”、“航模班”……这些丰富多彩的兴趣班更加满足了孩子们探索科学的欲望。 实践证明,在科学课上进行学科课程整合优化是可行有效的策略。因此,只要我们广大教师创造性开发,整合配置好各种科学学习资源,就能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开辟广阔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为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蔡海军.《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的过程及特点》 [M].2003年9月第2卷第5期《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