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心得)之在互助中学会学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心得)之在互助中学会学习

班主任论文之在互助中学会学习 ‎ ‎   内容摘要:‎ ‎  互助式学习需要大家相互协作与帮助,需要大家通力合作。为了取得好的互助式学习效果,需要实现一定的条件:(1)前提上的准备:①互助式学习小组成员间的默契和配合;②让成员感觉有互助的必要与可能(2)实施过程中的条件:教师的及时肯定与指导。从而达到让全体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学会学习学习,掌握技能锻炼能力。‎ ‎  关键字:互助  默契   中心人物 ‎  现代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应该学会的东西。同时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  互助式的学习能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的理念。‎ ‎  之所以叫互助式学习,而不叫与互助式学习含义非常接近的合作式学习或小组学习、小组讨论,是因为互助式学习这个说法更能体现互助式学习这种学习形态的本质。互助式学习需要大家相互协作与帮助,需要大家通力合作,在互助的学习环境中,全体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学会学习,掌握技能锻炼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完善互助式学习,如何将互助式学习的作用发挥至最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  为了取得好的互助式学习的效果,需要实现一定的条件,或者说是要为互助式学习提供一个互助的机会:‎ ‎  一、有实现互助的必要与可能。‎ ‎  为了实现一个良好的互助学习效果,课堂的组织者——教师要让互助式学习小组成员深刻体会有实现互助的必要或者说有互助的迫切需求、将互助看成是一种心愿,并且有实现目标的可能。‎ ‎  (一)有实现互助的必要。‎ ‎  1.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渴望在全班同学面前赢得地位与特权的需求与日俱增。”“在青春期阶段,少年人正在努力树立个人存在感,需要同班同学的认可就格外强烈了。”“青少年正在逐渐将自己统一到成年人的世界里,努力在那个世界中寻求自身的地位。对青少年而言,在同辈面前丢脸意味着被剥夺了那种地位,并在同辈和自己心目中降低了身份。”这三句话都是美国著名教育家F·戴维著作的由李彦翻译的《课堂管理技巧》中提到的。‎ ‎  同时我们的学生也能感觉得到,要想在全班同学面前赢得地位与特权,解决一些在别人看来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  2.让学生有这种探求答案或路径的欲望。‎ ‎  正是由于有了我们的同学极想树立个人存在感,需要同班同学的认可,以及认为解决一些在他人看来是有难度的问题是一种好途径,才更激励学生去探求答案或路径;只要所要解决的问题有难度,才更让学生迫切地感觉到协作与配合是必要的。‎ ‎  (二)有实现互助的可能。‎ ‎  1.互助的内容是可以通过相互协作解决的。‎ ‎  一个有难度的内容,并不是不可解决的。而是通过努力是可以办得到的,或者通过相互的协作是能够解决的。而且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学生并不会对那些看上去是无法解决的难题感兴趣,而对那些似曾相识的、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问题很感兴趣。也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互助的兴趣和欲望,让他们努力地去尝试,让他们完美地去配合。‎ ‎  2.要为互助成员提供实现互助的能力准备。‎ ‎  一个能够通过相互协作而找到解决途径的问题,他与新旧知识上总是有联系的。如果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点和切点很容易找到,那就不需要小组的相互协作了,而当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点和切点很隐蔽时,就需要老师去指导他们发现,或者引导到让他们相互的协作也能够发现为止。‎ ‎  二。互助式学习小组成员间必须有互助的默契。‎ ‎  互助式学习小组成员要乐意为之,而不要留于形式。让他们在互助中品尝乐趣,体验成功。‎ ‎  (一)人员之间的相互熟悉。‎ ‎  要让学生之间有互助的默契,在实施互助之前要有一个让成员熟悉的过程。一些从来都没有好好合作过的组织成员,要实现一个良好的合作效果,不太容易。除非他们之间已经有很强的在我们看来是在合作之前早就确立的以某某人为领袖,确立以某某人为组织核心,不然实难想象一个完全是由陌生成员组成的组织能达到一个好的互助效果。‎ ‎  (二)有互助集体的中心人物。‎ ‎  一个互助小组是非常需要一个中心人物的领导的。为了说明中心人物的形成的必要,我拟引用由美国著名教育家F·戴维著作的由李彦翻译的《课堂管理技巧》的第15页的一段话来说明:“‎ 能力高低有别的孩子对学校的内心动力有显著差异。早年由Hargreaves(1972)进行的一项典型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学校依据孩子们的能力水平分组的话,被列入高能力组的孩子对学校往往采取积极态度,并且普遍能够接受学校的教育目的与校园风尚。甚至只要能说服他们,某些相当无聊的学习资料确实有助于他们在测验与考试中顺利地取得好成绩,以及实现长远的事业目标,那么他们必定肯于钻研这类材料。而那些被列入低能组的孩子则正好相反,他们对学校的认识往往比较消极,还把正在开展的活动视作浪费时间。其结果是,他们只会尽全力关注那些蕴涵着实实在在的趣味或是显然对自己校外的生活十分有用的学习资料。我说‘实用’,指的是有关学习材料似乎有助于成功地塑造自己的生活,无论职业上、社会上,还是闲暇时间的消遣。”仅就这段话似乎还不能完全说明任何问题,我就以此为着手点对中心人物的形成的必要性作进一步的说明。‎ ‎  (1)中心人物自己期望值的达到。‎ ‎  ①中心人物的多数。在一个大的班集体中,能组成一个个不少的互助式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有一个中心人物,中心人物的数量是众多的。一个大的班集体,四人小组或者小组成员的人数多一些或者少一些,如果能够切切实实地抓好期中的一个人物——互助式学习小组成员中的中心人物,那就是一种莫大的成功。‎ ‎  ②‎ 鼓励的同等效应的实现。教师对一个中心人物就工作上(互助小组在学习上的组织)的表扬或肯定,就是对所有中心人物的肯定与激励。这就相当于将一个大的班集体,一个人数相对来说是很大的班集体,分成了几块,从结构上、日常管理范围上缩小为首先切切实实地抓好其中的互助式学习小组中心人物的状况。从而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地就能够切实地抓好一个集体中的四分之一或等于其他值的人数——互助式学习小组中心人物这一块。‎ ‎  (2)分级产生中心人物。‎ ‎  不管是在一个大的集体或者是在一个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集体中,都能够产生他们那部分人中的中心人物,而且也是有必要在他们中间产生这么一些中心人物。在互助式学习小组中,除中心人物以外,在小组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人物,就是下一级组织的中心人物。这就相当于,在一个班集体中,把所有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而小组里的人水平参差不齐,但相对于在一个很大的集体来说,不管是平时水平怎么样,他们的表现机会都会比平时大的多,他们也有着比平时大的多的表现欲望,他们更愿意在同组成员面前表现。这样,本来并不是很强的学习小组中,就飞出了金凤凰了。‎ ‎  (3)中心人物的导向与示范作用。‎ ‎  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一些有很强操作性的问题,教师总是喜欢自己先做示范,再由学生模仿着做,这样做的结果比直接由学生操作或仅由老师讲授、学生操作要来得容易。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主要是在向大人或同伴的模仿中学会的。甚至,也容易使人联想到,年龄小的孩子学习语言相对来说容易,而大人学习外语就不是很容易了,主要也是小孩善于向会说话的人模仿,而大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向说得好的人的模仿相对来说就少多了。现在正在流行的疯狂英语也都提倡“我要听烂这盒磁带”“说一句算一句”“大声地读出来”,都是在突出模仿在学习语言时的功效。疯狂英语亲善大使在宣传时更是明白地说:跟着我一起说吧。模仿亲善大使的夸张读法。‎ ‎  疯狂英语的学习无疑是成功的,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极大地发挥了模仿的功效。理论是相通的,模仿也可以应用到其他的学习中去,不仅是在结果的模仿,也在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模仿。‎ ‎  正如Erik Erikson(1963)和Abraham Maslow(1970)提到的那样:需要时刻获得他人的关注是人类的天性。小组内成员都想成为小组中的中心人物,都想在小组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样就首先在小组内引发了表现机会的竞争。小组内的表现机会的竞争也会带来学习气氛上的紧凑。‎ ‎  (三)中心人物的相对公正。‎ ‎  1.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为他提供表现机会。‎ ‎  和人们在需要时刻获得他人的关注相应的,人们需要他人也能给他以表现机会,至少是给予他与其他成员一样多的或者是公平获得表现机会的相应份额,甚至还期待给他的机会能比其他人稍多一些。再次引用Erik Erikson(1963)和Abraham Maslow(1970)的话:需要时刻获得他人的关注是人类的天性。人生之初,这种特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除非婴幼儿有能力提醒他人自己需要食品和保护,否则他们绝对无法生存。此后,随着一个人逐渐长大,这种需求渐渐表现为一种社会需求。我们需要他人对自己的关注,不仅因为他们可以满足自己生理方面的需求,同时还因为他们赋予我们友情、指导和赞美。他们在我们生活中施以援手,让我们感到自己有人需要、有人珍重、有人看重。对我们而言,尤其是童年时代,世上最伤人的事无过于周围的人始终无视自己的存在,如果这个人恰恰是我们的一生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的那个人,譬如自己的双亲、老师或是哥哥、姐姐,情况就尤其严重了。‎ ‎  在平时的社会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表现机会是由某件具体事情的决定者给予机会的,而在互助式学习小组中,能给予他们机会的,一个是教师,另一个就是在小组中有支配权的中心人物。因此,互助式学习小组成员需要小组中心人物给予每个成员公正的表现机会。‎ ‎  2.中心人物维持自己相对权威的必需 ‎  小组成员需要中心人物给予他们以公平的机会,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中心人物如果不具有这种素质,便不能做其中心人物,而由其他有识之士取而代之。这也逼使得中心人物采用公平的做法,采信公正的言论。这,需要老师在平时的培养,也需要中心人物的自己摸索与实践。‎ ‎  (四)互助小组成员的相互协作与配合。‎ ‎  1.相互协作与配合实现的可能。‎ ‎  为了说明相互协作与配合实现的可能,我拟引用由美国著名教育家F·戴维  著作的由李彦翻译的《课堂管理技巧》第31页的操作性条件反射问题理论:人们往往会反复进行曾经获得鼓励的行为,并且心中将它和快活、积极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  正因为如此,小组内的成员才会相互表扬和鼓励;设法让对方获得表扬和鼓励并期望让自己在同样的情况下会获得表扬与鼓励。同时,他们还会在小组成员遇到困难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在相互协作中品尝快活与乐趣。‎ ‎  2.相互协作的效果。‎ ‎  教育研究发现,没有获得奖赏的行为往往和消极感受联系在一起,人们会尽量避免。如果恰好是在学校里或是校园工作中出现的行为,那么我们就会看到,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中表现良好的孩子们对学校、对自己的能力必定会产生一番积极的情感,同时必定会努力学习,尽量配合教师的要求。反之,在课堂中表现不良的孩子对学校和自身能力一定会产生消极的情愫,只有施加强制手段才能迫使他们上学去,而且即便在学校里他们也丝毫不愿意配合当时当地的要求。‎ ‎  而本文在上面部份也说明了,在小组中容易获得机会,容易取得成功。可以做到让取得成功的人更多,而使对自身能力有消极情愫的同学降至最少。‎ ‎  三。教师的及时肯定与指导。‎ ‎  在互助式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导向作用非常重要,而且与学生的自控与其他人员的作用有一个相互补充的效果。‎ ‎  (一)获得鼓励的行为往往应当重复进行。‎ ‎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最简单的含义是指获得鼓励的行为往往应当重复进行,而未获得奖励的行为就应当彻底消除(Schwartz,1989)。这样,说到孩子们的问题,能确保获得家长关注(或者无论什么孩子恰好憧憬的东西)的行为就会逐渐演变成为孩子全套本领中的一部分,而无法保证自己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的行为往往就会从此无影无踪。‎ ‎  在课堂中,受教师鼓励的行为,他们想要去重复进行,而未受教师鼓励的行为,他们也觉得索然无味,而不会去重复。这也从一个客观上要求学生进行互助的学习,要求教师对互助学习多加关注与指导。‎ ‎  (二)引导积极的自我认识。‎ ‎  为了让我们的同学都能达到很好的互助式学习效果,应该在引导学生的积极的自我认识上多下功夫,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受挫。‎ ‎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一再受挫后,孩子对自身的评价,即自我认识势必由此受到影响。积极的自我认识让我们把自己作为一个人来接受,并且把自己当作群体中有能力、有影响的一员;这种意识有助于我们有目的、有信心、实事求是地完成任务。‎ ‎  互助式学习还有诸多其他要注意的地方和其他许多对学生、对教育有益的东西,我只是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简单的原理。‎ ‎  互助式学习需要广大的同仁来发展与完善。‎ ‎  主要参考书目:‎ ‎  F·戴维  著    李彦 译    《课堂管理技巧》‎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 ‎  《教育研究》‎ ‎  中等师范教材《教育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