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教学总结与反思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蜜蜂》的教学总结与反思

《蜜蜂》的教学总结与反思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 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 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 家花园蜂窝里捉上 20 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 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 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 17 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 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 “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 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 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过生本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的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总结了近期在生本教学探讨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预 习不充分, 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预习上, 只有少数同学 能 按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停 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 优等生只有一两人, 如何在他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 4、小组合作, 展示的时间过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接着, 我确定了教学思路: 小组分工细化, 讨论的问题开放化。 有了思路,教学过程的落实就有了风向标。在第一课时第一回 合的小组学习中, 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互相检查本组同学生字词的学习 情况,并对小组进行了细化分工。如一号学生指给二号认,其他听; 接着二号指给三号认, 其他听 ⋯⋯认读时, 把不会认的字做好标记, 并负责教会不会认的同学,做到人人过关,再进行展示。虽然字词预 习效果好,也用了 8 分钟的时间。第二回合的小组学习,我让组长组 织检查读通读顺课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读书。然后进行展示, 评价,再读。由于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广,很易 达成目标。但较费时间,读—评—读来回几个回合,二十多分钟就过 去了。 第三回合, 我让学生小组讨论: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孩子们七嘴八舌, 兴致勃勃。 接着小组展示。 四个小组都发了言: “这 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这篇课文写蜜蜂离家二里多路 都能飞回家。 ”“这篇课文写作者带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 放飞蜜蜂。 蜜蜂也能飞回家。” “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从四 个小组的发言中, 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动了脑筋。 接着小组主持人进 一步问:“请问下面还有补充的或有不同意见吗?”下面一片沉默。 我想如果再来一组展示, 情况也会大同小异。 怎么办?我只好运用师 本的优势,问了一句: “谁能把他们的发言连起来说一说?”一语道 破天机,有几个孩子举手,其中一位把课文的内容能大概总结出来。 第一课时,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此时已拖堂几分钟? 反思这节课: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平时不专心的同学能倾听别 的同学发言了;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虽然发言不一定正确,但也在 思考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虽然上台有些紧张,声音有些小,但 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登台展示了。 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 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第一课时完全达成了目标,这是好的开始。但单 位时间内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 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 教师 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 我还要 不断地努力探索。 模板 , 内容仅供参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