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1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数学新教材人教B版必修第四册教案:第9章 9
www.ks5u.com 9.2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 9.3 数学探究活动:得到不可达两点之间的距离 学 习 目 标 核 心 素 养 1.了解实际问题中所涉及的名词和一些术语,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难点) 2.能够用正、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求解与距离、高度、角度有关的实际应用问题.(重点) 1.通过应用正、余弦定理求距离、高度、角度问题,培养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素养. 2.借助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培养数学建模素养. 在实地测量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不便于直接测量的情形.如图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展览的展馆——国家博物馆.现欲测量博物馆正门柱楼顶部一点P离地面的高度OP(点O在柱楼底部).在地面上的两点A,B测得点P的仰角分别为30°,45°,且∠ABO=60°,AB=50米. 思考:你能给出一种计算博物馆正门柱楼顶部点P离地面的高度(即OP的长)的计算方法吗? 1.实际测量中的有关名词、术语 名称 定义 图示 基线 在测量上,根据测量需要适当确定的线段叫做基线 铅垂平面 与地面垂直的平面 坡角 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α为坡角 坡比 坡面的垂直高度与水平宽度之比 坡比:i= 仰角 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视线在水平线上方时,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俯角 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视线在水平线下方时,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2.方位角 从指北方向按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水平角.如点B的方位角为α(如图所示). 方位角的取值范围:0°~360°. 3.方向角 从指定方向线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如南偏西60°,指以正南方向为始边,顺时针方向向西旋转60°. 1.思考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能够求其三条边. ( ) (2)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无法求得. ( ) (3)若P在Q的北偏东44°,则Q在P的东偏北44°. ( ) (4)如图所示,该角可以说成北偏东110°. ( ) [提示] (1)×.因为要解三角形,至少要知道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边. (2)×.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借助余弦定理求得. (3)×.若P在Q的北偏东44°,则Q在P的南偏西44°. (4)×.题图中所标角应为方位角,可以说成点A的方位角为110°. [答案] (1)× (2)× (3)× (4)× 2.已知两座建筑A,B与规划测量点C的距离相等,A在C的北偏东40°,B在C的南偏东60°,则A在B的( ) A.北偏东10° B.北偏西10° C.南偏东10° D.南偏西10° B [因为△ABC为等腰三角形, 所以∠CBA=(180°-80°)=50°, 60°-50°=10°. 即北偏西10°.] 3.某人从A处出发、沿北偏西60°行走2 km到达B处,再沿正东方向行走2 km到达C处,则A,C两地的距离为________km. 2 [如图所示,∠ABC=30°,又AB=2,BC=2,由余弦定理得AC2=AB2+BC2-2AB×BCcos∠ABC=12+4-2×2×2×=4, AC=2,所以A,C两地的距离为2 km.] 4.在相距2千米的A,B两点处测量目标C,若∠CAB=75°,∠CBA=60°,求A,C两点之间的距离. [解] 如图所示,∵∠CAB=75°,∠CBA=60°,∴∠ACB=180°-75°-60°=45°,又AB=2, ∴由正弦定理=,得=,解得AC=, 即A,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千米. 测量距离问题 【例1】 要测量对岸A,B两点之间的距离,选取相距 km的C,D两点,并测得∠ACB=75°,∠BCD=45°,∠ADC=30°,∠ADB=45°,求A,B之间的距离. [思路探究] 将题中距离、角度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再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解] 如图所示,在△ACD中,∠ACD=75°+45°=120°,∠CAD=∠ADC=30°, ∴AC=CD= km. 在△BCD中,∠BCD=45°, ∠BDC=45°+30°=75°,刚∠CBD=60°. ∴BC==.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AB2=()2+-2×××cos 75° =3+2+-=5, ∴AB=(km),∴A,B之间的距离为 km. 三角形中与距离有关的问题的求解策略 (1)解决三角形中与距离有关的问题,若在一个三角形中,则直接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即可;若所求的线段在多个三角形中,要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三角形,再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 (2)解决三角形中与距离有关的问题的关键是转化为求三角形中的边,分析所解三角形中已知哪些元素,还需要求出哪些元素,灵活应用正、余弦定理来解决. 1.如图,货轮在海上以40 km/h的速度沿着方位角为140°的方向航行,为了确定船位,船在B点观测灯塔A的方位角为110°,航行半小时后船到达C点观测灯塔A的方位角为65°.问货轮到达C点时,与灯塔A的距离是多少? [解] 在△ABC中,BC=40×=20(km), ∠ABC=140°-110°=30°,∠ACB=(180°-140°)+65°=105°, 故∠A=180°-(30°+105°)=45°. 由正弦定理得AC===10(km). 答:货轮到达C点时,与灯塔A的距离是10 km. 测量高度问题 【例2】 如图所示,A、B是水平面上的两个点,相距800 m,在A点测得山顶C的仰角为45°,∠BAD=120°,又在B点测得∠ABD=45°,其中D点是C点到水平面的垂足,求山高CD. [解] 由于D点为C点到水平面的垂足,∠CAD=45°,所以CD=AD. 因此只需在△ABD中求出AD即可, 在△ABD中,∠BDA=180°-45°-120°=15°, 由=, 得AD===800(+1)(m). 即山高CD为800(+1)m. 解决测量高度问题的一般步骤 (1)画图:根据已知条件画出示意图. (2)分析三角形:分析与问题有关的三角形. (3)求解:运用正、余弦定理,有序地解相关的三角形,逐步求解.在解题中,要综合运用立体几何知识与平面几何知识,注意方程思想的运用. 2.要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在黄浦江西岸选择甲、乙两观测点,在甲、乙两点测得塔顶的仰角分别为45°,30°,在水平面上测得电视塔与甲地连线及甲、乙两地连线所成的角为120°,甲、乙两地相距500 m,则电视塔的高度是( ) A.100 m B.400 m C.200 m D.500 m D [由题意画出示意图,设塔高AB=h m,在Rt△ABC中,由已知得BC=h m,在Rt△ABD中,由已知得BD=h m,在△BCD中,由余弦定理得BD2=BC2+CD2-2BC·CDcos∠BCD,得3h2=h2+5002+h·500,解得h=500(m),负值舍去.] 测量角度问题 【例3】 甲船在A处观察到乙船在它的北偏东60°方向的B处,两船相距a海里,乙船正向北行驶,若甲船的速度是乙船速度的倍,问甲船应沿什么方向前进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追上乙船?此时乙船行驶了多少海里? [解] 设甲船沿直线AC与乙船同时到达C点,则A,B,C三点构成△ABC,如图.设乙船速度为v海里/时,则甲船速度为v海里/时,用时为t h. 由题意得BC=vt,AC=vt,∠ABC=120°. 由余弦定理知 AC2=AB2+BC2-2AB·BCcos 120°, ∴3v2t2=a2+v2t2+avt, ∴2v2t2-avt-a2=0,解得vt=-(舍去)或vt=a, ∴BC=a海里. 在△ABC中,AB=BC=a海里,∴∠BAC=∠ACB=30°. 故甲船应沿北偏东30°的方向前进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追上乙船,此时乙船行驶了a海里. 测量角度问题画示意图的基本步骤 3.如图,位于A处的信息中心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40 n mile的B处有一艘渔船遇险,在原地等待营救.信息中心立即把消息告知在其南偏西30°,相距20 n mile的C处的乙船,现乙船朝北偏东θ的方向沿直线CB前往B处救援,则cos θ的值为________. [在△ABC中,AC=20,AB=40,∠CAB=120°,由余弦定理,得BC2=202+402-2×20×40×cos 120°=2 800,∴BC=20,∴cos∠ACB==,∴sin∠ACB=.由题意,得θ=30°+∠ACB,∴cos θ=cos(30°+∠ACB)=×-×=.] 求解速度问题 [探究问题] 1.某物流投递员沿一条大路前进,从A到B,方位角是50°,距离是4 km;从B到C,方位角是80°,距离是8 km;从C到D,方位角是150°,距离是6 km,试画出示意图. [提示] 如图所示: 2.在探究1中,若投递员想在半小时之内,沿小路直接从A到C,则此人的速度至少是多少km/h? [提示] 如探究1图,在△ABC中,∠ABC=50°+(180°-80°)=150°,由余弦定理得AC==,则此人的最小速度为v==8(km/h). 3.在探究1中若投递员以24 km/h的速度匀速沿大路从A到D前进,10分钟后某人以16 km/h的速度沿小路直接由A到C追投递员,问在C点此人能否与投递员相遇? [提示] 投递员到达C点的时间为t1==(小时)=30(分钟),追投递员的人所用时间由探究2可知t2=≈0.275小时=16.5分钟.由于30>16.5+10,所以此人在C点能与投递员相遇. 【例4】 如图所示,一辆汽车从O点出发沿一条直线公路以50公里/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图中的箭头方向为汽车行驶方向),汽车开动的同时,在距汽车出发点O的距离为5公里、距离公路线的垂直距离为3公里的M点的地方有一个人骑摩托车出发想把一件东西送给汽车司机.问骑摩托车的人至少以多大的速度匀速行驶才能实现他的愿望,此时他驾驶摩托车行驶了多少公里? [思路探究] 根据已知图形构造三角形,利用余弦定理建立速度与时间的函数求解. [解] 作MI垂直公路所在直线于点I,则MI=3, ∵OM=5,∴OI=4,∴cos∠MOI=. 设骑摩托车的人的速度为v公里/时,追上汽车的时间为t小时, 由余弦定理得(vt)2=52+(50t)2-2×5×50t×, 即v2=-+2 500=25+900≥900, ∴当t=时,v取得最小值为30, ∴其行驶距离为vt==(公里). 故骑摩托车的人至少以30公里/时的速度行驶才能实现他的愿望,此时他驾驶摩托车行驶了公里. 解决实际问题应注意的问题 (1)首先明确题中所给各个角的含义,然后分析题意,分析已知与所求,再根据题意画出正确的示意图,这是最关键、最主要的一步. (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可用数学方法解决的问题后,要正确使用正、余弦定理解决问题. 4.一艘船上午9:30在A处测得灯塔S在它的北偏东30°的方向上,且与它相距8海里,之后它继续沿正北方向匀速航行,上午10:00到达B处,此时测得灯塔S在它的北偏东75°的方向,则此船的航行速度为( ) A.8(+)海里/时 B.8(-)海里/时 C.16(+)海里/时 D.16(-)海里/时 D [如图,由题意得,在△SAB中,∠BAS=30°,∠SBA=180°-75°=105°,∠BSA=75°-30°=45°. 由正弦定理得=, 即=, 得AB=8(-)海里, 因此该船的航行速度为=16(-)(海里/时).] 方案设计问题 【例5】 如图,要测量山顶上的电视塔FG的高度,已知山的西面有一栋楼AC(该楼的高度低于山的高度).试设计在楼AC上测山顶电视塔高度的测量、计算方案. [解] 设在楼顶C看塔顶、塔底的仰角分别是α、β,从楼顶下B点看塔底的仰角为γ,测出BC=h.如图,在△BCF中,BC=h,∠CBF=-γ,∠BCF=+β,∠BFC=γ-β.由正弦定理,得=, 即=, 所以BF=. 在Rt△BEF中,有BE=BFcos γ=. 在Rt△CGM中,CM=BE,∠GCM=α,则MG=CMtan α=. 在Rt△CFM中,CM=BE,∠FCM=β,则MF=CMtan β==. 从而电视塔的高FG=MG-MF =. 方案设计问题的一般思路 (1)明确目标,读题并画出图形,明确所求元素及其所在的三角形; (2)依据定理分析元素,在相应的三角形中依据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分析所需要的元素,再确定哪些可求; (3)确定方案,依据分析,将确定要测量的量代入求解,得到结论. 5.某中学校园内有一个“湖泊”,湖的两侧有一个音乐教室和一个图书馆,如图,若设音乐教室在A处,图书馆在B处,为测量A,B两地之间的距离,某同学选定了与A,B不共线的C处,构成△ABC,以下是测量的数据的不同方案:①测量∠A,AC,BC;②测量∠A,∠B,BC;③测量∠C,AC,BC;④测量∠A,∠C,∠B.其中一定能唯一确定A,B两地之间的距离的所有方案的序号是________. ②③ [①测量∠A,AC,BC,已知两边及对角,由正弦定理可知,三角形可能有2个解,不能唯一确定点A,B两地之间的距离; ②测量∠A,∠B,BC,已知两角及一边,由余弦定理可知,三角形有唯一的解,能唯一确定点A,B两地之间的距离; ③测量∠C,AC,BC,已知两边及夹角,由余弦定理可知,三角形有唯一的解,能唯一确定点A,B两地之间的距离; ④测量∠A,∠C,∠B,知道三个角度值,三角形有无数多组解,不能唯一确定点A,B两地之间的距离. 综上,一定能唯一确定A,B两地之间的距离的所有方案的序号是②③.] 知识: 1.测量距离问题包括两种情况 (1)测量一个可到达点到另一个不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 (2)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 第一种情况实际上是已知三角形两个角和一边解三角形的问题,用正弦定理即可解决(如图1);对于第二种情况,首先把求不可到达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转化为应用正弦定理求三角形边长的问题,然后把BC,AC转化为测量可到达的点与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如图2). 图1 图2 2.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问题.由于底部不可到达,这类问题不能直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但常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计算出建筑物顶部到一个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然后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3.测量角度问题的关键是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画出表示实际问题的图形,并在图形中标出有关的角和距离,再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最后将解得的结果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 方法: 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1)分析:理解题意,弄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一个或几个三角形). (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待求量尽可能地集中在有关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3)求解: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问题,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1. 如图所示,在河岸AC上测量河的宽度BC,测量下列四组数据,较适宜的是( ) A.a,c,α B.b,c,α C.c,a,β D.b,α,γ D [由α,γ可求出β,由α,β,b,可利用正弦定理求出BC.故选D.] 2.台风中心从A地以20 km/h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离台风中心30 km内的地区为危险区,城市B在A的正东40 km处,B城市处于危险区内的时间为( ) A.0.5 h B.1 h C.1.5 h D.2 h B [设台风中心移动t h,城市B处在危险区,则(20t)2+402-2×20 t×40×cos 45°≤900, 解得-≤t≤+, 所以B城市处在危险区的时间为1 h.] 3.如图,为了测量山坡上灯塔CD的高度,某人从高为h=40的楼AB的底部A处和楼顶B处分别测得仰角β=60°,α=30°,若山坡高为a=35,则灯塔的高度是( ) A.20 B.25 C.20 D.30 B [如图,延长DC交水平面于F,过B作BE⊥DC,垂足为E,则∠DBE= α,∠DAF=β. 在△ABD中,由正弦定理得,=, 则=, ∴AD=. 在Rt△ADF中, DF=ADsin β=, 又山坡高为a,则灯塔的高度 CD=DF-CF=-α =-35=60-35=25.] 4.如图所示,某海轮以60海里/时的速度航行,在A点测得海面上油井P在南偏东60°,向北航行40分钟后到达B点,测得油井P在南偏东30°,海轮改为北偏东60°的航向再行驶80分钟到达C点,求P,C间的距离. [解] 因为AB=40,∠BAP=120°,∠ABP=30°, 所以∠APB=30°,所以AP=40, 所以BP2=AB2+AP2-2AP·AB·cos 120° =402+402-2×40×40×=402×3, 所以BP=40. 又∠PBC=90°,BC=80, 所以PC2=BP2+BC2=(40)2+802=11 200, 所以PC=40海里. 即P,C间的距离为40海里.查看更多